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显微镜检查,共焦

显微镜检查,共焦

显微镜检查,共焦的相关文献在2000年到2021年内共计210篇,主要集中在基础医学、眼科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09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42865篇;相关期刊53种,包括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中华神经科杂志、国际皮肤性病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一届针灸对机体功能的调节机制及针灸临床独特经验学术研讨会等;显微镜检查,共焦的相关文献由750位作者贡献,包括许爱娥、梁庆丰、徐建江等。

显微镜检查,共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09 占比:0.15%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42865 占比:99.85%

总计:143075篇

显微镜检查,共焦—发文趋势图

显微镜检查,共焦

-研究学者

  • 许爱娥
  • 梁庆丰
  • 徐建江
  • 李延青
  • 李莹
  • 乐琦骅
  • 孙旭光
  • 黄骏
  • 于世荣
  • 余晨颖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江峰; 侯辰亭; 李金键; 彭慧; 刘桂波; 姜仲泰; 王青
    • 摘要: 目的 探讨高度近视眼行飞秒激光小切口角膜基质透镜取出术(SMILE)、飞秒激光制瓣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S-LASIK)及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术后12个月角膜不同区域上皮下神经的修复情况和角膜透明度的差异.方法 队列研究.收集于2018年6月至2019年10月在山东省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眼科就诊并进行角膜屈光手术的高度近视眼(近视等效球镜度数6.00~10.00D)患者30例(60只眼),其中女性16例(32只眼),男性14例(28只眼);年龄(22.46±3.15)岁,按手术方式分为SMILE组(10例)、FS-LASIK组(11例)、LASEK组(9例),于术后12个月在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观察角膜不同区域上皮下神经的修复情况,并通过ACCMetrics软件分析其形态学参数,包括神经纤维密度(CNFD)、主要神经分叉节点密度(CNBD)、神经纤维长度(CNFL)、总神经分叉节点密度(CTBD)和神经纤维宽度(CNFW);采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仪对角膜不同直径范围内的光密度进行检测.各组间神经形态学参数、角膜光密度的比较采用随机区组方差分析,组间多重比较采用Turkey真实显著差(HSD)检验.结果 术后12个月,3种术式角膜各区域内的CNF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SMILE组、FS-LASIK组及LASEK组上方角膜切口周围的CNBD分别为(7.81±7.93)、(9.61±7.18)、(21.25±15.55)个/mm2;CTBD分别为(22.00±16.02)、(24.44±11.42)、(54.37±22.13)个/mm2,LASEK组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HSD=2.823,-3.010,3.053,-3.048;P<0.01);3个组CNFL分别为(9.19±3.25)、(12.88±3.52)、(15.75±2.36)mm/mm2,SMILE组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HSD=-3.151,-4.418;P<0.01).SMILE术后直径12 mm内角膜的光密度为14.06±1.36,低于其他2种术式(HSD=-6.031,-5.519;P<0.01).结论 高度近视眼行SMILE术后12个月,角膜上方切口周围的神经修复情况略差于FS-LASIK和LASEK,但其他区域的神经修复情况存在一定的优势;SMILE术后角膜透明度更佳.
    • 胡燕燕; 姜倩; 陈柳青; 李东升
    • 摘要: 目的 探讨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在评估海姆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鲜红斑痣临床疗效中的应用价值.方法 2018年4月至2020年1月在武汉市第一医院皮肤科收集面中部紫红型鲜红斑痣患者39例,采用海姆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3次.首次治疗前及海姆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3次后3~6个月皮损拍照后,使用RCM检测皮损内100 μm深度血管直径和血管密度.根据临床照片评估临床疗效,并计算1 mm2范围内血管平均直径和血管平均密度.各组间计量资料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比较采用LSD检验,治疗前后比较采用配对t检验.结果 海姆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3次后,39例患者中基愈1 例(2.56%),显效16例(41.03%),有效20例(51.28%),无效2例(5.13%).显效组和有效组患者治疗后血管平均直径和密度较治疗前均显著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无效组患者治疗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显效组治疗前后血管平均直径差值为(48.56±17.87)μm,高于有效组[(31.15±21.09)μm]和无效组[(12.00±2.83)μm],均P<0.05.显效组、有效组和无效组治疗前后血管平均密度差值分别为(7.13±3.44)支/mm2、(5.00±2.22)支/mm2和(-0.50±3.54)支/mm2,各组间两两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 RCM可用于观察海姆泊芬光动力疗法治疗前后鲜红斑痣皮损处血管平均直径、密度情况,有助于定量评估海姆泊芬光动力疗法的效果.
    • 华优; 任海燕; 宋秀祖
    • 摘要: 目的分析黑棘皮病皮肤镜和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特征,探讨皮肤镜和RCM对黑棘皮病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黑棘皮病患者63例,选取5例健康个体作为对照,采用皮肤镜及RCM检查每例患者的颈部和腋下2处皮损.对3例患者在观察部位取材并进行常规的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皮肤镜显示,126处(100%)皮损可见乳头瘤样增生,119处(94.4%)可见胖手指结构,120处(95.2%)可见沟壑结构.RCM检查显示,126处(100%)皮损可见基底层色素增加、乳头环下延扭曲及沟壑结构,87处(69.0%)皮损在乳头环内可见中高折光颗粒结构.结论黑棘皮病有典型的皮肤镜及RCM特征,可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 毕田田; 管志伟; 刘欣欣; 李钦峰
    • 摘要: 目的 分析儿童疥疮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图像特征,探讨其在儿童疥疮诊疗中的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4月至2019年10月于天津市儿童医院皮肤科门诊确诊的疥疮患儿77例,分成无治疗史组61例,有治疗史组16例.对所有病例进行刮片镜检和RCM检查.结果 77例疥疮患儿中33例(42.86%)刮片镜检阳性,其中无治疗史组28例,有治疗史组5例.56例(72.73%)在RCM下可见隧道以及疥螨虫体或虫卵、粪便,其中无治疗史组49例(80.33%),有治疗史组7例.RCM检查总体阳性率显著高于刮片镜检,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08,P<0.05);无治疗史组RCM阳性率明显高于刮片镜检,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x2=15.53,P<0.05).结论 RCM在儿童疥疮诊疗中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耿红娟; 袁洋; 尼娜
    • 摘要: 目的 探讨化学合成肽修饰钛种植体表面的抗菌效果.方法 利用源于人类β防御素3(hBD3)的一个片段(hBD3-1)与肽TBP-1化学结合,形成合成肽TBP-1-hBD3-1.Peptide Calculator软件分析合成肽的基本性质;标准微量肉汤稀释法检测TBP-1-hBD3-1对牙龈卟啉单胞菌(P.gingivalis)的最小抑菌浓度(MIC)、最小杀菌浓度(MBC),微量滴定法检测生物膜对照组和生物膜实验组光密度(OD600)值差异;共聚焦激光扫描显微镜(CLSM)检测TBP-1-hBD3-1修饰在钛种植体表面的黏附、活性情况.结果 TBP-1-hBD3-1具有较好的溶解性及亲水性,并有疏水性基团,带有一定的正电荷数(4+).TBP-1-hBD3-1对P.gingivalis的MIC值和MBC值分别为400 mg/L和1000 mg/L.生物膜实验组较生物膜对照组OD600值降低(P<0.05).CLSM结果表明,被AMC标记成蓝色的TBP-1-hBD3-1能够牢固地黏附于钛样本表面.结论 合成肽TBP-1-hBD3-1能够修饰在钛样本表面并发挥抗菌和抑制细菌生物膜形成的作用.
    • 韦振宇; 王乐滢; 陈前坤; 曹凯; 张阳; 梁庆丰
    • 摘要: 目的 探讨不同严重程度真菌性角膜炎炎症细胞密度、形态学特征与基底膜下神经损伤之间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研究.连续收集2017年1月至2019年12月于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眼科就诊的真菌性角膜炎患者44例(44只眼)作为患者组,其中男性30例、女性14例,年龄(58.3±11.5)岁.纳入健康人20名(20只眼)作为对照组,其中男性12例、女性8例,年龄(55.6±6.1)岁.患者组进一步根据裂隙灯显微镜下角膜溃疡范围及浸润深度分为轻度、中度和重度3个亚组.利用活体共聚焦显微镜(IVCM)对所有受试者的角膜从上皮层至内皮层进行扫描,获取角膜中央及周围上、下、鼻、颞侧共5个方位的图像,得到病灶区真菌菌丝的最大密度、侵入最大深度,树突状细胞的密度、大小、长度,基底膜下神经的密度,主干神经的长度、数量、弯曲度.侵入患者组中不同严重程度者及对照组数据采用Kruskal-Wallis秩和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必要时使用Wilcoxon秩和检验;参数间的相关关系使用Spearman法进行分析.结果 IVCM下病灶区角膜内的真菌表现为大量均匀高反光、节段状、菌丝样结构,平行或交错排列,周围可见炎症细胞浸润.菌丝密度评级分数为2.6(2.0,3.0)分,以中等量到大量菌丝分布为主;菌丝或菌体主要分布深度在100~150 μm(18例,40.9%),95.5%(42例)的患眼中菌丝侵入最大深度<300μm.轻、中、重度患眼中菌丝侵入深度分别为89.4(50.5,106.8)、133(122,203)、135(74,151)μm.随病变严重程度的增加,菌丝侵入深度有增加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F=4.248,P=0.01).与对照组相比,患者组树突状细胞密度、大小及长度均有增加趋势(W=493.5,500.0,500.0;P<0.01);患者组基底膜下神经密度、基底膜下主干神经长度及数量均有明显下降(H=-14.448,-11.9303,-8.282;P<0.01).基底膜下神经密度、神经数量均与树突状细胞密度均呈负相关关系(r=-0.555,-0.466;P<0.01).结论 真菌性角膜炎的真菌菌丝主要侵犯角膜上皮层或浅基质层,病灶区成熟树突状细胞密度与基底膜下神经密度和数量呈负相关;随着病变严重程度增加,基底膜下神经密度呈下降趋势.
    • 薛君发; 董燕玲; 周庆军; 谢立信
    • 摘要: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是糖尿病的常见并发症之一,在糖尿病患者中的发病率超过50%,其眼部主要表现为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糖尿病角膜神经病变.研究发现糖尿病角膜神经病变早于全身其他部位病变,可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早期诊断、风险评估和治疗方案选择提供有效帮助.糖尿病角膜神经病变的神经损伤修复及治疗是目前研究的热点.本文汇总近年国内外的研究进展,针对糖尿病角膜神经病变的解剖和功能改变、损伤及修复机制等进行总结,以期为临床工作提供参考.
    • 孔令卓; 张韡; 单士军; 吴信峰
    • 摘要: 为了探索准确判断乳房外Paget病手术边界的方法,对2例经病理确诊的外阴原位乳房外Paget病,术前使用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确定肿瘤边界,以此为基础进行改良的扩大切除术.术后切缘行4点病理监测未见肿瘤残留,1年后随访未见复发.
    • 刘廷; 孙大鹏; 李东芳; 毕文娇; 谢立信
    • 摘要: 目的 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不同视网膜病变阶段对应的角膜病变表现.方法 病例对照研究.选择2015年5月至2019年12月青岛眼科医院就诊的90例(90只眼)2型糖尿病患者,根据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临床分期分为非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NPDR)组(30例)、增生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早期组(30例)和PDR中晚期组(30例),对照组纳入年龄性别匹配的健康人30名.采用活体共聚焦显微镜(IVCM)观察角膜中央区各层次角膜图像,比较角膜神经纤维长度、神经纤维密度、神经纤维分支密度和神经纤维弯曲度,并比较角膜免疫细胞、上皮基底细胞、前基质细胞及内皮细胞计数.各组均数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多个样本均数之间两两比较采用SNK-q检验;各组构成比的比较采用x2检验.结果 IVCM观察可见对照组神经纤维数量和分支较多,走行平缓,而糖尿病各组角膜上皮下神经纤维疏松,走行弯曲.对照组、NPDR组、PDR早期组、PDR中晚期组的神经纤维长度分别为(21.55±2.57)、(14.73±1.56)、(11.23±1.40)、(8.02±1.33)mm/mm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16.17,P=0.00).各组间神经纤维密度、分支密度、弯曲度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45.72,479.46,167.00;P<0.01).对照组、NPDR组、PDR早期组、PDR中晚期组的上皮基底细胞密度分别为(5761±303)、(5336±367)、(4146±379)、(3658±365)个/mm2,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234.94,P=0.00).对照组、NPDR组、PDR早期组、PDR中晚期组角膜前基质细胞密度分别为(836±30)、(727±57)、(544±59)、(360±47)个/mm2,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535.08,P=0.00).对照组、NPDR组、PDR早期组、PDR中晚期组各组角膜内皮细胞六边形细胞比例为62.0%±5.5%、51.1%±3.7%、40.2%±4.0%、27.8%±3.9%,朗格汉斯细胞数量为(1.5±0.6)、(4.2±1.3)、(6.8±2.1)、(10.9±2.1)个/mm2,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342.28,179.78;P<0.01).角膜内皮细胞密度在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58,P=0.20).结论 2型糖尿病患者随眼底病程发展,角膜神经纤维数量及分支密度明显减少,角膜内皮细胞六边形细胞比例、上皮基底细胞和前基质细胞密度均降低,免疫细胞可能参与糖尿病角膜病变发展.
    • 朱蒙燕; 虞闻仲; 王平; 刘娇; 黎钊; 戴辉; 许爱娥
    • 摘要: 目的 分析早期蕈样肉芽肿(MF)皮损的反射性共聚焦显微镜(RCM)与组织病理学特征的一致性,探讨RCM作为病理学诊断早期MF的辅助价值及动态监测治疗反应的可行性.方法 2014年1月至2018年1月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收集临床疑诊MF病例40例,男26例,女14例,年龄(47.0±17.6)岁.根据总结的早期MF的RCM特征,对活检部位进行初步定位后行组织病理学检查,对比MF的RCM与病理特征.对MF确诊病例进行窄谱中波紫外线联合干扰素治疗,运用RCM对靶向皮损跟踪随访,9个月后评价疗效.结果 在40例临床疑诊MF病例中,根据RCM特征初步诊断典型MF 8例,疑似MF18例,排除14例;根据MF病理学特征诊断典型MF12例,疑似14例,排除14例.一致性分析显示,RCM特征分类与病理诊断结果的Kappa系数为0.848,P<0.01.RCM与组织病理学特征之间表皮低折光细胞浸润的相关性最高(Kappa系数=1,P=0.005),其次是红斑期的真皮纤维化(Kappa系数=0.714,P=0.035).MF的RCM特征随着治疗的进行逐步恢复正常,但直至临床皮损完全缓解,非典型淋巴细胞依然存在.结论 RCM技术可用于早期疑诊MF皮损的病理取材定位,同时可尝试作为一种动态监测MF疗效的方法.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