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皮肤镜检查

皮肤镜检查

皮肤镜检查的相关文献在2007年到2022年内共计75篇,主要集中在皮肤病学与性病学、肿瘤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71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91857篇;相关期刊17种,包括中国临床保健杂志、河北中医、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十届四川·重庆皮肤性病学术会议暨四川省医学会第十三次皮肤性病学术会议等;皮肤镜检查的相关文献由266位作者贡献,包括刘洁、许爱娥、王诗琪等。

皮肤镜检查—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71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1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91857 占比:99.92%

总计:91929篇

皮肤镜检查—发文趋势图

皮肤镜检查

-研究学者

  • 刘洁
  • 许爱娥
  • 王诗琪
  • 晋红中
  • 黄骏
  • 刘跃华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专业委员会皮肤影像学组
  • 中国医学装备协会皮肤病与皮肤美容分会皮肤影像装备学组
  • 中国医师协会皮肤科医师分会皮肤外科亚专业委员会
  • 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华夏皮肤影像人工智能协作组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腊梅; 张思平; 龙宾曼; 尉玮; 王捷敏; 张苑菁; 谢佳佳
    • 摘要: 目的比较不同属真菌感染甲真菌病患者皮肤镜特征及模式,以及观察系统性抗真菌治疗前后皮肤镜下的改变,以探索皮肤镜是否可以作为甲真菌病疗效判定新的手段。方法选取2020年11月至2022年2月在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皮肤科门诊确诊的112例甲真菌病患者,并对其临床资料及皮肤镜表现及模式进行前瞻性研究。结果①锯齿状边缘、甲板增厚、甲变色、甲下角蛋白及碎屑沉积、甲周皮肤干燥脱屑、无光泽甲板、锥形甲角化、大理石样浑浊这些特征,有助于诊断甲真菌病。②锯齿状边缘是远端外侧甲下型的特征性表现。甲板增厚、甲下角蛋白及碎屑沉积呈废墟样外观、甲周皮肤干燥脱屑有力地支持了全甲损毁型的临床诊断。③短刺状模式是远端外侧甲下型的特征性模式,线状边缘模式可能是白色浅表型的特征性模式,远端不规则中断模式是全甲损毁型的特征性模式。④真菌种属在远端外侧甲下型和全甲损毁型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且它们在2组中出现的频率基本相同。⑤经系统性抗真菌治疗,皮肤镜下发现病甲的甲板增厚、甲下角蛋白碎屑最先发生好转,锯齿状边缘最后好转。结论不同类型真菌所致的甲真菌病的皮肤镜下表现具有特征性。皮肤镜可以作为临床甲真菌病的辅助诊断方法,并可用于评估抗真菌治疗效果。
    • 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皮肤性病学分会皮肤影像学组
    • 摘要: 皮肤镜在皮肤病诊疗中的应用日益广泛,大多数皮损皮肤镜下结构特征与组织病理学表现有对应关系,因此皮肤镜可作为皮肤病临床和病理之间联系的桥梁.本共识详细阐述非黑素细胞性皮肤肿瘤的皮肤镜特征和组织病理的对应关系,希望有助于皮肤镜被更为规范、高效、精准地应用,为临床诊断和治疗决策提供有价值的临床信息.
    • 华优; 任海燕; 宋秀祖
    • 摘要: 目的分析黑棘皮病皮肤镜和反射式共聚焦显微镜(RCM)特征,探讨皮肤镜和RCM对黑棘皮病的辅助诊断价值.方法收集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在杭州市第三人民医院皮肤科门诊就诊的黑棘皮病患者63例,选取5例健康个体作为对照,采用皮肤镜及RCM检查每例患者的颈部和腋下2处皮损.对3例患者在观察部位取材并进行常规的组织病理检查.结果皮肤镜显示,126处(100%)皮损可见乳头瘤样增生,119处(94.4%)可见胖手指结构,120处(95.2%)可见沟壑结构.RCM检查显示,126处(100%)皮损可见基底层色素增加、乳头环下延扭曲及沟壑结构,87处(69.0%)皮损在乳头环内可见中高折光颗粒结构.结论黑棘皮病有典型的皮肤镜及RCM特征,可为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提供依据.
    • 郑玉洁; 杨海琼; 崔红艳
    • 摘要: 目的 探讨传染性软疣的皮肤镜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9年8月至2020年1月大连市皮肤病医院门诊确诊的82例传染性软疣227处皮损的皮肤镜特征.结果 227处皮损中,临床检查显示120处(52.86%)可见脐凹和孔,20处(8.81%)可见血管;皮肤镜检中,198处(87.22%)可见脐凹和孔,214处(94.27%)可见血管.皮肤镜下血管分别为皇冠状(132处,58.15%)、点状(34处,15.00%)和混合模式(48处,21.15%).点状血管模式比例在有炎症或剥脱的病变(86.00%)明显高于无炎症或剥脱的病变(22.03%,x1=81.685,P<0.001),存在湿疹的病变(50.00%)明显高于没有湿疹的病变(33.85%,x2=17.784,P<0.001).白色至黄色无定形结构出现频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圆形(40.53%)、四叶草形(33.48%)、多叶形(20.26%)、非特异型(5.73%).结论 传染性软疣在皮肤镜下可见孔、血管结构和黄白色无定形结构,血管的形态模式以皇冠状为主.
    • 郭清清; 宋亚丽
    • 摘要: 目的 观察手足口病甲损害的临床和皮肤镜表现.方法 分析2015年6月至2015年11月在山东省立医院皮肤科就诊的12例手足口病甲损害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甲损害的特点.结果 手足口病甲损害临床表现为甲周皮肤干燥(12例)、空鼓区(11例)、甲断裂(11例)、Beau线(4例);皮肤镜表现为甲板色泽改变(12例)、分层(12例)、横行条纹(10例)、纵行条纹(8例),甲母质褐色背景(11例)、毛细血管扩张(7例),甲周脱屑(12例)、红色背景(10例).结论 手足口病甲损害临床表现主要为甲周皮肤干燥、空鼓区及甲断裂,皮肤镜表现为甲板色泽改变、分层、横行条纹与纵行条纹,甲母质褐色背景、毛细血管扩张以及甲周皮肤脱屑与红色背景.
    • 张玉丽; 程毅; 胡彩霞; 张国强
    • 摘要: 目的 观察甲真菌病的皮肤镜表现特征.方法 对2018年7月—2020年7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一医院就诊的132例甲真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及皮肤镜表现进行回顾性研究.结果 共回顾分析132例甲真菌病患者的388个病甲,皮肤镜表现为锯齿状边缘177个(45.62%)、纵向条纹150个(38.66%)、锥形甲角化107个(27.58%)、甲板增厚224(57.73%)、甲变色(黑色、黄色、褐色、白色等)33个(8.5%)、甲下裂片形出血124个(31.96%)、点状浑浊23个(5.93%)、甲下角蛋白及碎屑沉积330个(85.05%)、甲剥离261个(67.27%)、甲周皮肤干燥脱屑156个(40.21%).388个甲真菌病病甲的皮肤镜模式包括短刺状模式90个(23.2%)、纵向条纹模式67个(17.27%)、线状边缘模式128个(33.0%)、远端不规则中断模式103个(26.55%).结论 甲板增厚、甲下角蛋白和碎屑沉积、甲剥离是甲真菌病主要的皮肤镜特征.甲真菌病的不同临床分型其皮肤镜表现各具特征,对于提高甲真菌病诊断的准确性有重要意义.
    • 钟昀辛; 张朋艺; 邓玉林; 李晓琼
    • 摘要: 黑色素瘤是全球范围内一种最致命的皮肤癌.基于皮肤镜图像的黑色素瘤自动化检测对于改善皮肤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提出了由专门设计的密集注意力模块构成的深度神经网络MelaNet,通过融合多类别与多标签分类来实现对包括黑色素瘤在内的9种皮肤癌的检测.将年龄、性别及病灶点等元数据作为先验,构建了概率预测模型.在包括8,238张皮肤镜图像的独立测试集上MelaNet取得了先进的检测性能:准确率为86.8%,敏感性为70.8%,以及特异性为86.9%.在ISIC2019国际皮肤病识别挑战赛的元数据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在仅使用ISIC2019数据集的条件下排名第二.MelaNet决策过程的可视化结果展现出了良好的临床相关性,有望用于临床辅助医生进行黑色素瘤等皮肤病变的诊断.
    • 钟昀辛; 张朋艺; 邓玉林; 李晓琼
    • 摘要: 黑色素瘤是全球范围内一种最致命的皮肤癌。基于皮肤镜图像的黑色素瘤自动化检测对于改善皮肤癌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因此,本文提出了由专门设计的密集注意力模块构成的深度神经网络MelaNet,通过融合多类别与多标签分类来实现对包括黑色素瘤在内的9种皮肤癌的检测。将年龄、性别及病灶点等元数据作为先验,构建了概率预测模型。在包括8,238张皮肤镜图像的独立测试集上MelaNet取得了先进的检测性能:准确率为86.8%,敏感性为70.8%,以及特异性为86.9%。在ISIC2019国际皮肤病识别挑战赛的元数据排行榜上名列第五,在仅使用ISIC2019数据集的条件下排名第二。MelaNet决策过程的可视化结果展现出了良好的临床相关性,有望用于临床辅助医生进行黑色素瘤等皮肤病变的诊断。
    • 胡婵; 曹雅晶; 杨晓芹; 王佩茹; 石磊; 徐明圆; 张国龙; 王秀丽
    • 摘要: 目的 探讨扁平苔藓样角化病(LPLK)的临床表现及皮肤镜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9月在上海市皮肤病医院门诊就诊并行皮肤镜及皮肤组织病理检查确诊的21例扁平苔藓样角化病患者的临床及皮肤镜特征.结果 21例患者年龄(64.69±13.29)岁,男女比例为1∶2.18例皮损位于面部,3例位于小腿.10例皮损呈斑块样型,6例扁平色素斑型,5例扁平红斑样型.7例皮损呈红/紫红色,5例棕红色,8例棕/灰色,1例棕/红色.皮肤镜检查显示,12例为非色素型LPLK,9例为色素型LPLK.色素颗粒见于13例皮损中,且在色素型和非色素型LPLK中的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7);色素颗粒多呈弥漫分布(9/13),且多见于色素型LPLK(8/9);4例色素颗粒呈局灶分布,均见于非色素型LPLK皮损.10例(10/13)可见色素粗颗粒,其中色素型8例,非色素型2例,色素粗颗粒在两组中分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2).色素特殊分布模式中,环状颗粒模式为8例(8/13),胡椒粉样色素颗粒模式7例(7/13),色素型和非色素型LPLK两组间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3例(13/21)可见鳞屑,7例(7/21)血管结构,两种结构在色素型和非色素型LPLK组间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值分别为0.67、0.16).结论 LPLK好发于面部,可表现为单发的红色、棕红色和棕灰色斑块或斑片,表面可覆鳞屑;特征性皮肤镜特征为出现色素颗粒,以弥漫分布的粗颗粒为主,多见于色素型LPLK.
    • 朱晶; 朱麒麟; 杨军
    • 摘要: 目的 分析单发非典型传染性软疣与多发典型传染性软疣的皮肤镜图像特征,并获取前者皮肤镜镜下特征.方法 选取2016年4月—2019年4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无锡人民医院临床第一诊断为非传染性软疣,而后期病理确诊为传染性软疣患者28例(共28处皮损)作为单发非典型传染性软疣组.另选取同期该院行皮肤镜检查的多发典型传染性软疣患者28例(共168处皮损)作为多发典型传染性软疣组.观察并统计两组皮肤镜下的表现特征.结果 两组患者白色圆形结构、四叶草结构、非特异性结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单发非典型传染性软疣组棕黄色圆形结构高于多发典型传染性软疣组,孔样结构低于多发典型传染性软疣组(P0.05).单发非典型传染性软疣组皇冠样血管、无血管发生率低于多发典型传染性软疣组,混合血管发生率高于多发典型传染性软疣组(P<0.05).单发非典型传染性软疣组亮白色圆形结构数、棕黄色圆形结构数多于多发典型传染性软疣组(P<0.05).结论 与多发典型传染性软疣相比,单发非典型传染性软疣在皮肤镜下的图像有相对不同的镜下特点,亦可与临床上其他形态相似的疾病作为鉴别诊断要点.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