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密度
不同密度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295篇,主要集中在农作物、林业、水产、渔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8篇、专利文献78636篇;相关期刊109种,包括耕作与栽培、中国种业、绿色科技等;
不同密度的相关文献由792位作者贡献,包括A·H·哈马德-易卜拉欣伯、A·J·德瑞赫、G·C·戈登等。
不同密度—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78636篇
占比:99.77%
总计:78814篇
不同密度
-研究学者
- A·H·哈马德-易卜拉欣伯
- A·J·德瑞赫
- G·C·戈登
- M·R·斯维克
- P·D·乔克翰
- P·T·威斯曼
- 冯愚斌
- 加里·G·泰瓦瑞斯
- 夏绍南
- 柯兴盛
- 王嘉兴
- 薛世忠
- 保罗·D·特罗克汉
- 崔爱花
- 张伟
- 李波
- 王珊珊
- 祝丹
- B·A·温斯蒂亚德
- D·E·文斯特鲁普
- D·N·弗塔巴
- D·N·瑟伦森
- G·J·汤普森
- G·L·辛达洛里
- J·A·耶特
- Q·J·安
- S·N·胡达
- S·R·门施
- 丁月
- 于卫东
- 任家伟
- 任玉伟
- 何峰
- 何松波
- 克劳斯·格朗霍兹
- 克莱·费特
- 全振强
- 冯治平
- 刘光正
- 刘宏伟
- 刘殿忠
- 刘禹
- 叶平
- 吕杨
- 周凤艳
- 姜盛泽
- 孔令伟
- 孙亮庆
- 孙承林
- 孙美欧
-
-
兰道云;
毕华兴;
赵丹阳;
王宁;
云慧雅;
王珊珊;
崔艳红
-
-
摘要:
研究晋西黄土区不同密度油松林保育土壤功能变化规律及差异性,评价其保育土壤功能,以加强林分管理和生态恢复建设。以山西吉县蔡家川流域4种不同密度(925,1325,1750,2250株/hm^(2))油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对其土壤容重、孔隙度等物理性质、有机质等化学性质以及坡面径流泥沙量进行测定和分析,确定了12项评价指标,采用熵权法(EWM)对各密度油松林地的保育土壤功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1)4种林分密度的油松人工林,土壤容重、总孔隙度、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全氮、全磷、氨氮、硝氮和速效磷均存在显著差异(P<0.05);(2)林分密度变化会不同程度地改变油松林土壤物理性质、土壤养分和径流泥沙量等12项指标,其中土壤容重、径流量、泥沙量均随林分密度增大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硝氮、速效磷,随林分密度增大呈先增加后减少的趋势;(3)不同密度油松林地的土壤物理结构、土壤肥力和产流产沙均随密度变化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随着林分密度增大,土壤结构改良状况和土壤肥力呈现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径流泥沙量表现为先减小后增大地趋势;(4)对不同密度油松人工林保育土壤功能评价表明,4种密度油松林中,随着油松林林分密度的增加,保育土壤功能呈现先增强后减弱的趋势。密度为1750株/hm^(2)的油松林地保育土壤功能相对较好。从保育土壤角度出发,建议将1750株/hm^(2)作为晋西黄土区油松人工林经营密度,该密度油松林能较好保持水土,改善林地土壤质量。
-
-
李方明;
谢志涛;
高旭东;
谢文锦;
张中伟;
杨海龙;
付俊
-
-
摘要:
以生产中广泛应用的4个不同类型的玉米杂交种郑单958、先玉335、丹玉603、丹玉606为试验材料,设计在3500株/亩、4000株/亩、4500株/亩种植密度下进行品种比较试验,采用裂区试验设计方法,分析不同密度下不同玉米杂交种农艺性状的差异,研究不同密度水平下玉米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变化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通过不同品种在不同种植密度下农艺性状的差异分析和总结,使玉米植株个体在相对合理的密植范围内,将倒伏、倒折、空秆及病害的发生率降到最低,从而提高玉米的群体质量,充分发挥玉米品种的最大产量优势,为玉米杂交种的密植高产栽培技术和推广应用提供理论依据和实用价值。
-
-
底天久;
宋明珍;
黄开慧;
方天发;
张淑琼;
乐晓芹
-
-
摘要:
通过不同栽培密度对比试验,探索适合“红缨子”“金糯粱1号”的最佳栽培密度,为大面积推广种植提供科学依据。经过初步试验,“红缨子”的最佳栽培密度为8000株/667m^(2),“金糯粱1号”的最佳栽培密度为7000株/667m^(2)。
-
-
朱秀征;
靳超;
房丽莎;
刘震;
王艳梅;
蔡齐飞;
李志;
耿晓东
-
-
摘要:
为了分析密度对不同种源山桐子各生长指标的影响,探究其自然整枝规律,为密度调控山桐子林定向培育提供理论依据,以5 a生成都种源和济源种源山桐子幼树为试验材料,设计3 m×2 m、3 m×3 m和3 m×4 m三种密度,调查不同密度下山桐子的胸径、枝下高、冠高比、单株材积、枝条长度与基径、枝条着生处主干直径与高度以及枝条死亡率.结果显示,不同密度下两个种源山桐子的胸径、枝下高和单株材积均表现为低密度大于高密度,冠高比则是随着密度的减小先增大后减小;不同密度下两个种源山桐子的枝条死亡率均表现为低密度显著小于高密度(P<0.05),且两个种源山桐子的枝条着生处主干直径均随着密度的减小而增大.成都种源山桐子第1轮枝条的死亡率与其长度和基径有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P<0.01),济源种源山桐子枝条死亡率均与其着生处主干直径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此外,成都种源5 a生山桐子的各生长指标均大于济源种源.
-
-
谢善文
-
-
摘要:
通过对不同密度的毛竹林林下土壤调查,测定不同密度毛竹林土壤含水率、容重、总孔隙度等物理性状和pH值、有机质、速效氮、速效钾、速效磷等化学性状,研究了不同密度毛竹林土壤质量。当林分密度在2400株·hm-2时,土壤可以为毛竹林保障水分、养分条件,促进稳产高产,有利于今后的可持续经营。
-
-
周聃;
刘梅;
房伟平;
倪蒙;
邹松保;
原居林
-
-
摘要:
为揭示中华绒螯蟹(Eriocheir sinesis)-日本沼虾(Macrobrachium nipponense)池塘内套养不同密度的大规格罗氏沼虾(M.rosenbergi i)的氮磷收支变化及养殖效果,评价其生态和经济效益,确定最佳套养密度,本研究在中华绒螯蟹(10kg/667 m 2)-日本沼虾(15kg/667 m 2)套养池塘内每667 m 2分别投放规格为75~80只/kg的罗氏沼虾5kg(T1)、15kg(T2)和25 kg(T3),并定期监测罗氏沼虾生长情况,计算池塘氮磷收支,分析成本和收益。结果显示:T1罗氏沼虾生长速度要快于T2和T3;饲料为池塘氮、磷输入的主要来源,分别占T1、T2和T3氮输入的(81.99±2.14)%、(81.94±2.20)%和(81.91±2.21)%,磷输入的(85.16±2.33)%、(84.99±2.31)%和(84.85±2.40)%;水生植物是主要支出方式,分别占T1、T2和T3氮支出的(61.21±1.93)%、(56.99±2.03)%和(52.05±1.89)%,磷支出的(38.90±1.34)%、(37.72±1.36)%和(33.75±1.33)%;T1和T2的氮、磷相对和绝对利用率差异不显著,均显著高于T3;T1和T2的氮、磷排污系数差异不大,均显著低于T3;T2的单位面积效益要高于T1和T3。结果表明,T2密度套养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最佳套养密度为每667 m 2投放中华绒螯蟹10 kg,日本沼虾15 kg和罗氏沼虾15 kg。
-
-
邓荫伟;
于宏达;
潘磊;
杨钧钰
-
-
摘要:
试验设种植株行距0.7 m×0.7 m、0.7m×1.0m、0.7 m×2.0m、1.0m×2.0m、1.5 m×2.0m、2.0×2.0 m、2.5m×2.0m的7个不同处理方法.结果 表明:株行距1.5 m×2.0 m、2.0 m×2.0 m、2.5 m×2.0 m3个处理的平均树高分别为2.24、2.33、2.36 m,平均冠径分别为1.76、1.95、1.99 m,显著高于株行距0.7 m×0.7 m、0.7 m×1.0m的2个处理,而这2个处理在6 a内间移2次苗木出售收入、产花收入的产值分别达81.77、82.57万元·hm-2,早期效益显著;从产花量看,株行距1.0m×2.0 m的处理,第6年年产值可达33.11万元·hm-2,随着树龄增大,产花量将逐年增加,效益不断提高.因此,金花茶栽培要达到早期高产高效,宜采用株行距0.7 m×0.7 m或0.7m×1.0m的密度定植;从长期长效收入分析,定植的株行距适宜采用1.0m×2.0m.
-
-
原源;
侯亚莉;
赵阳;
陈学龙;
马维伟
-
-
摘要:
以甘肃白龙江林区沙滩林场5个不同密度等级(800、1 200、1 600、1970、2 400株·hm-2)的人工云杉林为对象,对比分析各密度林分土壤物理指标、pH值、有机质及各养分元素含量等16个指标的差异,并基于主成分分析对土壤质量进行评价,旨在为该区域人工云杉林的合理经营提供理论依据.结果 表明,在不同密度长期经营下人工云杉林林地土壤理化性质出现差异,并呈现一定的变化规律.在5个密度等级中,1 600株·hm-2时土壤含水率和孔隙度最大,容重最小,土壤物理性质最佳,土壤pH值随林分密度增大而逐渐减小,有机质及各养分元素含量随林分密度增大呈先增大后减小的变化趋势.相同密度下,表层土壤(0~20 cm)物理性质最佳,有机质及养分元素呈明显的“表聚”特征,即表层土壤理化性质最佳.对不同密度人工云杉林土壤质量进行评价发现,土壤质量指数随林分密度增大先增大后减小,在1 600株·hm-2时达到最大,为0.566 4,土壤质量最高.说明适宜的密度能改善土壤质量,1 600株·hm-2为本区域人工林云杉的最适经营密度,因此今后本区域人工云杉林经营或间伐可以1 600株·hm-2为参考标准.
-
-
潘虹宇
-
-
摘要:
随着人们物质生活水平提升,四季豆成为了餐桌上一道必不可少的美食,其含有丰富营养物质,食用后有益于身体健康.四季豆秋延晚栽培的密度对产量会产生直接影响,为了有更加深入的了解,本文采用试验的方法来进行研究,四季豆品种选用本地常用的无筋架豆,主要目的是明确在什么密度下产量可以达到最大.
-
-
李亚萍;
杨永丽
-
-
摘要:
种植密度对品种产量的形成具有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玉米杂交种和育187为试验材料,设置7种不同栽培密度,对公顷产量、单株产量等16个性状指标进行基本统计分析,进而探讨栽培密度对产量和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和育187在不同密度下产量与各性状相关系数显著性不同,产量性状与单株产量相关系数较高.和育187的适宜栽培密度为每公顷5.25万~6.00万株.5.25万密度下,产量与出籽率相关性较高,相关系数为0.994;6.00万密度下产量与单株产量、总株数、含水量相关系数较高,相关系数分别为0.999、-0.999和-0.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