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环境承载力
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35篇,主要集中在旅游经济、社会与环境、环境质量评价与环境监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1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65877篇;相关期刊104种,包括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商业研究、旅游学刊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三届首都西南区域经济发展论坛、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等;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相关文献由242位作者贡献,包括翁钢民、杨秀平、刘佳等。
旅游环境承载力—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65877篇
占比:99.92%
总计:166010篇
旅游环境承载力
-研究学者
- 翁钢民
- 杨秀平
- 刘佳
- 王凤霞
- 张敏
- 李文博
- 王娟
- 崔凤军
- 杜忠潮
- 赵永峰
- 黄震方
- 于洪贤
- 侯玉君
- 刘玲
- 吕东珂
- 巩慧琴
- 张广海
- 彭建
- 李莹莹
- 王剑
- 王叶峰
- 王忠斌
- 蒋钰瑾
- 袁林旺
- 郑慧
- 马守春
- 丁丽英
- 万幼清
- 万荣
- 于水仙
- 于琳惠
- 付秋月
- 余艳红
- 修新田2
- 关莉莉
- 冉杰
- 冯波
- 刘 飒
- 刘世栋
- 刘伟
- 刘佳雪
- 刘家明
- 刘洋
- 刘涛
- 刘诚言
- 卢学英1
- 卫敏
- 叶万辉
- 吴倩
- 吴凯
-
-
刘佳;
安珂珂
-
-
摘要:
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是构建适应"十四五"时期我国高质量发展要求的旅游空间格局的重要依据.基于沿海省域、沿海城市群、沿海城市多尺度空间单元,构建基于驱动力—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综合多目标线性加权函数、核密度估计和面板回归模型等研究方法,探索2000-2018年中国沿海地区旅游环境承载力的时空演变格局及其形成机制.研究表明,在时间维度上,不同尺度旅游环境承载力均呈现波动提高态势.其中,沿海省域呈"N"型阶梯式提高特征,沿海城市群呈"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依次递减特征,沿海城市则呈"省会城市—非省会城市"递减特征.在空间维度上,不同尺度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分布格局存在显著分异.其中,沿海省域呈"高值集中、低值分散"的格局,京津冀、长三角、珠三角城市群分别呈"中心高—四周低""东南高—西北低""东高—西低"的格局,沿海城市则表现为"京津沪引领其他城市发展"的格局.不同尺度下影响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关键因素存在显著差异,空间尺度越小,旅游环境承载力与其影响因素的交互关系越复杂.针对不同空间尺度,从经济发展、科技进步、环境规制、产业集聚等方面提出推进中国沿海地区旅游环境可持续承载与高质量发展的政策建议.
-
-
陈娅婷;
李晋宏;
于琳惠
-
-
摘要:
将旅游活动的规模、力度等影响因素控制在承载力范围之内,是实现旅游地合理规划、管理的首要基础,文章在山西南太行山旅游环境承载力基础上,对其区域内众多康养点进行圈层构建研究。研究结果表明:(1)山西南太行山旅游环境承载力为23694人/天,从目前全年客流量看游客接待量与环境承载力基本相适应,只有少数旺季会出现超载现象,建设核心、腹地、网络三级圈层可有效避免太行山康养旅游发展短期化;(2)晋城旅游环康养点较为密集,长治环较为稀疏,需以交通、网络为辅加强两地合作,以区域联动带动全域发展;(3)旅游圈随市场需求、交通网络、集散中心、景点建设、景区发展等发生相应变化。
-
-
易志斌;
关莉莉
-
-
摘要:
旅游环境承载力作为目的地开发和管理的核心工具之一,主要目的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一直是可持续旅游领域重要的研究方向。近些年我国高度重视并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必将进一步推动我国旅游环境承载力相关研究。基于“Web of Science”和中国知网(CNKI)两大数据库,采用计量文献与知识图谱可视化分析法对2011~2021年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期刊论文进行了时空维度和研究内容方面的梳理,结果发现:①目前国内外相关研究已取得较大进展,旅游环境承载力理论的应用范围也在不断扩大,涉及到各种类型旅游目的地;②在选取研究对象方面,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不约而同地聚焦于自然景区,关注人文景区相对较少;③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研究方法尚需不断改进和创新。为此,提出了未来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展望:①加强国内外不同研究团队和机构间的合作与交流;②注重人文景区的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③促进多学科理论与方法的交叉融合,鼓励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模型与方法创新。以期为国内学者探讨此类相关问题提供一些启发。
-
-
赵小亚
-
-
摘要:
以张家界市景区为例,采用实地考察景点、检索文献、整理资料等方法,从社会经济、污染物排放、环境治理和基础设施4个方面建立了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采用AHP-FCE法对张家界市旅游环境承载能力评价指标等级进行了评价,评价结果为环境承载能力为适载.
-
-
林建才
-
-
摘要:
旅游环境承载力是科学合理规划湿地公园生态旅游发展的重要指标.本文综合生态环境承载力、资源空间承载力、社会心理承载力和环境设施承载力四个方面对青海刚察沙柳河国家湿地公园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估.以期为湿地公园旅游资源开发提供科学依据,为实现湿地公园可持续发展提供必要参考.结果表明:沙柳河国家湿地公园旅游承载力为10032人/d(336.17万人/a),远大于2019年接待的旅游数量,未来湿地公园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
-
黄倩;
潘华华;
邓玉琴;
吴开钦
-
-
摘要:
上饶作为首批入选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之一,坐拥3个国家5A级和35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旅游资源的数量和质量都颇具实力.然而,伴随着旅游业的高速发展,各旅游景区内部和景区间存在的问题也逐渐显露出来,游客旅游过程中的体验舒适度与满意度逐渐下降,旅游发展的集聚效应和规模效应正逐渐地变得不经济.因此,研究旅游环境承载力已成为当今旅游业发展的迫切需要和必然要求.采用查阅文献资料、实地调查等研究方法,结合上饶市旅游发展实际,将该市旅游环境承载力划分为4个一级指标和9个二级指标,根据木桶原理和利比希最小因子定律,综合分析比较得出上饶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表明:上饶市旅游环境承载力的理想阈值上限为15.1266万人次/日,大部分景区都处在不同程度的超载状态.大气环境承载力、自然植被(土壤)承载力及资源空间承载力是旅游环境承载力的优势因子;主要限制性指标有固体废弃物承载力、交通运输承载力和电力资源承载力.为实现该市旅游业协调发展,需要政府和旅游行业积极采取相应措施,加强对承载力薄弱环节的投入与改善,使游客数量控制在环境承载力范围以内.
-
-
翁钢民;
李建璞;
杨秀平;
李聪慧
-
-
摘要:
作为旅游开发规划和旅游发展政策制定的重要依据,旅游环境承载力一直是国内外学者关注的焦点。运用CiteSpace知识图谱分析方法,从文献计量及信息可视化视角对近20年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主要研究成果进行梳理,基于时空维度和内容层次维度探讨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结果显示: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的高影响力机构、学者合作网络均较为分散,尚未形成紧密的科研团队;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时间序列演变态势有所不同,国外研究呈现间歇式爆发增长趋势,而国内研究呈现循序渐进趋势。通过对国内外旅游环境承载力研究进行系统回顾与展望,可为未来该领域研究提供有益借鉴。
-
-
-
巩慧琴
-
-
摘要:
利用"压力-状态-响应"模型选取指标,并采用熵权法为各项指标赋予权重,构建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指标体系,通过综合指数计量模型对海南省2010-2017年的旅游环境承载力进行评价。研究结果表明,样本期内海南省旅游环境承载力指数以波动态势上升,但增长趋势不稳定,个别年份甚至出现下降情况,且整体承载水平处于适度承载状态,直到2017年首次进入可载状态,未来还有较大的提升空间。
-
-
蒋钰瑾;
王凤霞;
付秋月
-
-
摘要:
文章采用文献研究法、层次分析法、数理统计法,结合专家咨询法,从自然、资源、经济、社会四方面筛选出46个指标,研究三亚西岛2010至2018年间旅游环境情况,构建三亚西岛旅游环境承载力评价体系,结合专家打分和层次分析法获取各指标权重,推动三亚西岛旅游环境承载力的评价研究。
-
-
-
张义平;
陈琳
- 《中国系统工程学会第12届学术年会》
| 2002年
-
摘要:
本文提出一类旅游环境承载力的多目标规划测度模型.较详细地论述了模型中各方程(式)的意义,以及各参数的获取方法.还给出应用模型时可考虑的指标要素.通过模型可解出旅游地合理的日接待游客量,旅游地各资源利用有效程度,同时还可找出旅游地所存在的问题,在此基础上提出合理的资源配置和相应措施,以提高旅游地的承载力,为旅游地进行科学的规划与管理提供一种有效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