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环境容量
旅游环境容量的相关文献在1983年到2022年内共计183篇,主要集中在旅游经济、林业、社会与环境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82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162627篇;相关期刊137种,包括社会科学家、旅游学刊、技术与市场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三届中国湿地文化节暨东营国际湿地保护交流会议等;旅游环境容量的相关文献由341位作者贡献,包括汪斌、王文、谢红彬等。
旅游环境容量—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62627篇
占比:99.89%
总计:162810篇
旅游环境容量
-研究学者
- 汪斌
- 王文
- 谢红彬
- 刘庆友
- 张树夫
- 李宏
- 李陇堂
- 杨剑川
- 杨达源
- 林明水
- 莫帮洪
- 谢璐
- 郭静
- 于德珍
- 付蓉
- 储九志
- 冒宇晨
- 冯立梅
- 刘敏
- 卢松
- 周友兵
- 张一方
- 张伟伟
- 张冠乐
- 张桦
- 张立明
- 张西林
- 张跃西
- 徐文婷
- 徐茗
- 朱爱珍
- 李元爽
- 李金
- 杨波
- 杨美霞
- 杨萍
- 梁春阁
- 武娟
- 熊高明
- 王剑
- 王曼娜
- 王蕴瑞
- 田家怡
- 申国珍
- 石磊
- 秦艳培
- 胡忠行
- 谢宗强
- 谭玉平
- 闵冬梅
-
-
邱晓艳
-
-
摘要:
贫困地区借助旅游资源优势,以旅游业带动经济成为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重要途径之一。巴山大峡谷地区经济发展滞后而旅游资源丰富,但依托旅游业助力扶贫,转变土地利用方式,加速区域经济发展的同时,也对生态环境造成了一定的影响。该研究通过建立静态模型,测算景区旅游资源容量、生态容量、心理容量和经济容量等,根据木桶短板原理和土地报酬递减规律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景区动植物种类繁多,水资源和大气质量较优,旅游资源丰富但集聚性不强;(2)景区内基础设施、游乐设施、交通设施日趋完善,但旅游产品较为单一;(3)决定景区旅游环境容量的主导因子是游客旅游心理容量。因此,应加强景区与其他景点的融合,形成规模效应;积极搭建旅游开发研究平台,挖掘资源特色、丰富旅游产品;加强旅游宣传,拓展旅游市场。
-
-
冯婉怡;
张珊
-
-
摘要:
旅游环境容量是协调环境资源保护和旅游经济发展的重要依据.现有旅游环境容量研究的指标体系大多缺乏对海洋环境的容量计算,但海洋环境的保护对发展海岛旅游意义重大.在现有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增加了海水环境容量,通过计算人均污染物排放量得到在海洋环境可持续发展条件下所能容纳的游客活动量.以海南省蜈支洲岛为例,基于生态环境容量、旅游空间容量和社会环境容量3个一级指标和7个二级指标,加权计算得到蜈支洲岛景区的旅游环境容量为13075人,其中海水环境容量、交通运输能力、游乐设施数量以及餐饮服务能力是蜈支洲岛旅游发展的主要限制因素.
-
-
张瑛;
赵建峰
-
-
摘要:
旅游流时空卡口的提出,为景区环境容量动态管理提供了新的思路,但尚不能满足景区环境容量主动预前式的适应性管理需求.该研究以适应性管理为理论基础,试图将旅游流时空卡口理论与系统仿真实验方法结合起来,提出一套景区日常环境容量主动适应性管理方法.文章首先回顾了旅游流时空卡口理论并修正了其识别方法;其次,以香港海洋公园为案例地,借助WITNESS仿真平台建立景区系统仿真模型;最后,进行系统仿真实验,预测了不同游客规模下,旅游流时空卡口的分布差异.该研究进一步完善了旅游流时空卡口理论与旅游环境容量管理理论,在推动其从理论构想向景区日常管理实践、从被动补救式管理向主动预前式管理转变方面做了有益尝试.
-
-
-
-
王文;
于金生
-
-
摘要:
为探讨滨海浴场旅游环境容量,以三亚最大滨海浴场 —— 三亚湾滨海浴场为研究对象,从沙滩和海水资源及基础设施等角度,定量研究了该滨海浴场的旅游环境容量.结果表明:三亚湾滨海浴场在满足游客舒适的空间使用面积的前提下,沙滩资源旅游环境容量为99000人/d,高峰时段(13:30~17:30)则为33000人,海水资源旅游环境容量为176000人/d,高峰时段则为58700人.2019年春节期间的统计数据表明,旺季高峰时段三亚滨海浴场瞬时游客数量预计约为2.72万人,考虑到游客在三亚湾滨海浴场为斑块式分布特征,局部沙滩和海水区域处于超载状态.此外,针对基础设施中公厕和垃圾桶等数量目前并不能满足游客的心理需求,提出了通过拓展沙滩外延休闲娱乐空间和开展有特色的海洋节庆活动来提高三亚湾滨海浴场的旅游环境容量的建议,以期解决旺季局部区域超载问题.
-
-
-
子涛1
-
-
摘要:
笔者以云南建水燕子洞为研究对象,在对现有洞穴旅游容量测算方法进行梳理的基础上,通过对燕子洞CO2含量、温度、湿度的实地测量,测算出燕子洞的综合旅游环境日容量为42 667人次。并提出建立洞穴旅游生态环境预警机制、加强品牌建设与区域旅游资源共享、创新洞内旅游项目和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等措施,为燕子洞的资源开发与保护、规划与管理提供借鉴和参考。
-
-
刘雄;
何红
-
-
摘要:
2016年9月,《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的正式颁布为基础教育的未来发展方向作出明确规定,为深入落实高中地理学科核心素养就必须改变现有的教学方法。同时为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教师在课堂上不仅要给学生传授地理知识,还需着重培养学生的地理思维和地理表达能力,尊重学生的认知差异,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性。辩论式教学法在解决上述问题时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