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学影响

文学影响

文学影响的相关文献在1982年到2022年内共计281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世界文学、文学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81篇、专利文献18447篇;相关期刊231种,包括社会科学、浙江学刊、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等; 文学影响的相关文献由281位作者贡献,包括乐黛云、刘介民、刘文珍等。

文学影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81 占比:1.50%

专利文献>

论文:18447 占比:98.50%

总计:18728篇

文学影响—发文趋势图

文学影响

-研究学者

  • 乐黛云
  • 刘介民
  • 刘文珍
  • 尚永亮
  • 张政
  • 张能泉
  • 朱宾忠
  • 李伟
  • 李权
  • 杨晓敏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于金苗
    • 摘要: 文人并称现象在中国古代屡见不鲜,在并称视域下,文人间的共性容易被过度放大,而忽略个人特质,且对并称的确立过程及其背后的文学史现象关注不足。以吴中文人计东、顾有孝、潘耒、吴兆骞并称的“松陵四子”为例,这一并称关系的达成过程尚未有人详述原委,存在诸多含混不清之处。故以“松陵四子”为切入点来考察文人并称现象出现、演变过程,可对文学史中某一群体、流派、风格、文学批评等作另一维度的解读,并能打破群体意识怪圈,还原彼时文人作为独立个体的本来面目以及并称群体之于文学、时代、文化的多维面貌。
    • 夏洵若
    • 摘要: 曹叡和曹植都是魏皇族成员,一同成就了曹魏文学家族的辉煌。曹叡虽然深知曹植曾对自己的父皇构成威胁,然仍对其怀有深情,文学无疑是他们叔侄之间强烈而有力的纽带。曹叡的诗歌风格充满哀伤,这与曹植后期诗作风格贴近。曹叡《种瓜篇》《猛虎行》《月重轮行》等与曹植相关诗作进行比较,其思想表达、意境设置、结构布局、逻辑脉络等有诸多共同之处,不乏学习借鉴和模仿的印痕。曹叡自身文学成长经历以及对曹植诗歌的自觉传承,使其文风有“慷慨悲凉”的遗韵,可纳入、定位为晚期“建安文人”。
    • 王婷
    • 摘要: 自朱明建朝以来,吴中地区文学思潮的流变较小,文人较少受理学思想的束缚。明前期,吴中文人侧重抒发个人的情思,书写日常生活,讲究诗歌的技巧与文采,至明中后期,又普遍倾向“简远”与“平民化”的审美追求。张瀚虽是杭人,但其深受吴中文化的影响。吴中文学推崇博雅,张瀚诗歌则追求众体兼备、擅用典故的艺术风格;吴中文学讲究性情之真,张瀚诗歌则体现自然之音、直抒己见的审美风尚。
    • 石麟
    • 摘要: 作为历史演义小说"初祖"的《三国志通俗演义》,其作者必须处理好历史事实与艺术虚构二者之间的关系,古人曾经将这种关系说成是"七实三虚".因为一部历史小说,太"实"了就等同于历史通俗读物,太"虚"了就成为其他类型的小说.罗贯中处理这个关系恰到好处,但这又给后人造成某些误解,认为小说所写大多是真实的,甚至于其中一些表现方式和细节描写还被后世小说所模仿效法.要弄清这个问题背后隐藏的文化意蕴,就必须对《三国志通俗演义》这种历史小说进行史实与虚构之关系的必要考证,同时,也要尽力探求这部巨著对后世小说创作的巨大影响.
    • 赖晶
    • 摘要: 宣徽文人多源自汉唐旧家,其文化底蕴浸润于厚重的宣徽古朴儒学,深植"致用"观念.元末明初之际,他们一方面承继区内前辈文人的创作传统,保持活跃的文学态势;另一方面他们钻研文章之学,发展出"以道弘文""辨体设文""力学实文"三位一体的文学观念.在此观念指导下,宣徽文人自觉对文风进行了相应的拨乱与调适,积极倡导与实践温和质朴的文学风尚.他们为回应文坛积习与时弊,多以古文为载体,植入了雄健一路,而后起的江西文人群体为融洽文坛布局与气象,多以诗歌为载体,再植入雅正一途.两地文人前后相继的救治与改造,才终成大明帝国平和雍容、雄健雅正的盛大文学景观.
    • 李春鹏
    • 摘要: 随着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应用已成为人们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网络平台的有效发展不仅为人们提供了大量的信息知识,同时也可以通过网络平台对个人的观点进行发表,起到互动学习以及相互影响的作用。从而使得在网络不断被应用中形成了独特的网络语言。不同类型的网络语言具有一定的独特风趣,从而不断的发展到人们的生活中,而这对汉语言文学的发展在一定程度上产生了影响,对此,本文将进行分析,从而希望可有为汉语的发展提供一定的价值。
    • 张能泉
    • 摘要: 中国现代社团作家通过吸收与效仿谷崎润一郎的文学观念与表现手法进行各自的文学创作,显示出对文学艺术本体和作家创作自由精神的高度重视,反拨了“文以载道”的传统文学观,以唯美的审美情趣与精美独特的艺术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推进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现代性发展,使之获取了一种别样的审美形态,既拓展了中国现代文学的审美空间与表现领域,又丰富了它的审美内涵.通过聚焦于中国现代作家在接受谷崎润一郎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本土接受,展现他们海纳百川的胸襟与气度,揭示中国现代文学寻求个性解放、心灵自由的思想激情与精神品格,有效促进了中国现代文学发展历程中的现代性进程,体现了多元化的意义启示.
    • 李新灿
    • 摘要: 作为“整个中国文学史的第一女主人公”,林黛玉形象的核心魅力在于文学与理学对她产生了势均力敌的影响.文学使她充满性灵、个性张扬、沉浸于爱情时带苦涩的甜蜜之中;理学却使她自我约束、自我孤立、对婚姻充满无助与绝望.早期,文学与理学在她灵魂深处产生的是自发对抗,而后期她却自觉利用文学向理学进行抗争.在文学与理学长期的逆向强力牵引中,林黛玉的灵魂被撕裂了.造成林黛玉悲剧的并不是由于某个极恶之人的残害,更不是由于一群极恶之人的合谋施虐.她的悲剧是王国维所说的“第三种之悲剧”,极为震撼人心.
    • 彭蓝君
    • 摘要: 汉赋作为汉朝的流行文学与代表文学,上承先秦散文与《诗经》,继承了丰富的骈偶因素,并不断发展.下则对骈文、骚赋等文体有着深刻和长远的影响.汉赋中的骈偶因素,包括对仗、辞藻、音韵、用典等等,其内涵极为丰富.骈偶因素在汉赋时代得以发展的现象,可以说是自然而然的.人类天生喜爱对称,加之汉字的特性,使得骈偶有了发展的空间.汉赋这样一个内容和形式极为丰富的文体,成为了后世多种文体百花齐放的土壤,其中最为重要的,就是骈偶因素.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