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文化动力

文化动力

文化动力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159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文化与文化事业、文化理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57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53931篇;相关期刊145种,包括美与时代(下旬刊)、人民论坛、东岳论丛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六期中国现代化研究论坛、2017年同济大学城市与社会国际学术论坛等;文化动力的相关文献由173位作者贡献,包括吴军、张海燕、黄尚峰等。

文化动力—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57 占比:0.10%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153931 占比:99.90%

总计:154090篇

文化动力—发文趋势图

文化动力

-研究学者

  • 吴军
  • 张海燕
  • 黄尚峰
  • 李长健
  • 伍文辉
  • 冯一凡
  • 帅伟
  • 汤夺先
  • 汲怀远
  • 王吉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牛丽莹
    • 摘要: 中国共产党在百年奋斗进程中走出中国式现代化道路,创造了人类文明新形态,拓展了发展中国家走向现代化的途径。党在开辟中国式现代化道路过程中不断开拓创新,理论维度通过继承实事求是思想路线、构建“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实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次飞跃等完善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指导思想;实践维度通过加强党的领导、贯彻人民中心理念、坚持在实践中检验真理等筑牢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现实根基;文化维度通过坚持马克思主义指导地位、根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精神等强化中国式现代化道路的内生动力。
    • 方娜; 程奇
    • 摘要: 社区融合特色文化发展旅游产业是目前文旅融合的重要模式,文旅社区的发展为城市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但这些社区的发展模式也存在着一些问题,其核心在于文化场景的构建不当。文化场景的构建是实现文旅社区可持续发展的内生动力,本文基于文化场景理论,以上海M50文旅社区的文化场景构建为例,阐述场景构建对文旅社区发展的意义,分析文旅社区文化场景的要素、构建主体及目标,关注文旅社区的经济功能与居住功能,兼顾旅游需求与居住需求,提出文旅社区的文化场景构建建议,从而提高旅游收益,促进社区进步,实现区域联动发展。
    • 张明霞
    • 摘要: 马克思主义文化动力思想既指马克思恩格斯等经典作家对文化力量的看法、观点及理论体系,也包括中国共产党在新时代对文化力量的认识和理解.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文化动力思想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为指导,以生活世界的现实场景为依据,充分表达了认识世界、改造世界、促进社会主体能动力量的发挥、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的愿景.研究马克思恩格斯文化动力思想的主要内容、表达方式,对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具有深刻的启迪和意义.
    • 温雯; 戴俊骋
    • 摘要: 随着城市文化实践的日益丰富和城市社会学的发展,场景理论在近年来获得国内外学者的关注.场景理论的研究经历了从“前场景”到“后场景”的转向,场景也从以音乐群落为代表的文化现象和“文化形式、人、地”之间的互动,转变为由城市文化和公共政策互相塑造而成的文化消费场景和城市管理工具.现阶段,场景理论在我国主要应用于文化空间营造、文化消费促进、文化有机增长和城市发展等方面的分析;未来,基于“前场景”的虚拟文化场景研究和基于“后场景”的文化社区实证分析是两个深入研究的方向.
    • 熊建军
    • 摘要: 华夏最初是一个文化区分的概念,但最终演变成了一个集纳文化的共同体.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它融入了华夏远裔、远方他者和具有姻亲关系的文化群体.在文化共同体的形成过程中,有些文化完全融入主流文化,有些文化在与主流文化的碰撞中形成新的文化要素,而有些文化与主流文化的边界相对分明.无论哪一种身份,都成为主流文化的一部分,或者完全融入自我,或者成为内部他者.从跨文化的角度考察,华夏文化共同体在形成过程中,表现出同化、濡化、理解与冲突等文化现象,而其最终成为群体文化的大成,是基于华夏文化融合生长能力、屈伸变异和承压修复能力、统治者"宣威布德"的文化理想及刻板印象等内外力共同作用的结果.所以说"中华"与"华夏"实际上是一个从空间而文化的转化概念——在转化中,最终从时间和空间上完成了中原之国、中心之国向中国文化之国的转化.
    • 陈姝颖
    • 摘要: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只有文化才能铸魂化人.如何将文化作为内生性动力推进乡村振兴?场景理论揭示了以文化为动力推进城市区域转型发展的内在机制,为与之具有异域同构性的乡村振兴带来启示:以乡土文化整合乡村自然人文设施、文化实践活动、乡土社会等要素建构场景,通过不同类型的要素组合多维度地显化乡土文化的潜在价值并作用于场景内外的人群,刺激文化消费,再现乡村活力,促进乡村发展.其中,基层组织及其体系是场景建构的主导力量,乡土文化传承是其动力源泉.
    • 王栋
    • 摘要: 随着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普及至各个地区,提升群众精神文明素养能够进一步加强群众对于职工精神和群众文化的理解认知。党员职工应在事业单位内积极发挥模范带头作用,挖掘自身职工精神,冶炼群众文化动力。本文将阐述在秦皇岛市挖掘职工精神宝藏,冶炼群众文化的动力意义和方式。
    • 朱富强
    • 摘要: 韦伯命题认为,资本主义之所以在新教而非儒家社会中产生和壮大,关键在于新教的两大精神特征:一是理性主义,它有助于资本主义组织的构建;二是以救赎为皈依的天职观,它有助于资本的创造和积累.在清教世界中,通过理性主义的引入而促进了资本主义组织的形成和壮大,由于世俗贬斥和世俗救赎之间的紧张关系而形成苦行和成功的"天职"驱动力.相反,在儒家社会中,由信念伦理驱使的价值理性排斥了资本主义赖以生存的理性经济与技术,对待世俗事务不偏不倚的立场抵消了追求世俗成功的动力.但是,韦伯命题也需要重新审视:它有关儒家社会的观点主要源于对早期儒家经典静态而片面的理解,但实际上,不仅原初儒学早就已经摆脱了巫术而渗入了理性思维,而且儒家社会的思想和精神在后来的漫长演化过程中也确立了苦行、劳动和彼岸的思想.在很大程度上,资本主义之所以诞生并壮大于西欧社会,是各种偶然性因素的同时出现并共同作用的结果;而儒家文化同样能够很好地适应市场经济的发展,并且儒家社会的集体主义文化比西方社会的个人主义文化更有利于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这是中国确立文化自信的重要基础.
    • 孟宪平
    • 摘要: 文化具有软实力特征,意识形态、精神信仰、文学艺术等都包含着深厚的力量和能量.文化作为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动力和重要内容,其作用状况影响着国家治理的效度.现代社会中,文化越来越成为推动国家运行的重要力量和国家治理的重要工具,人民群众是文化力量的表达主体和影响文化力量方向的最基本因素,意识形态是主导国家发展方向最根本的力量,理想信念、精神文明、文学艺术等都是影响国家治理质量的力量.中国共产党提出的增强文化软实力、发展文化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包含着运用文化动力促进社会治理的思路和方法.
    • 陈姝颖
    • 摘要: "乡村振兴既要塑形,也要铸魂。"只有文化才能铸魂化人。如何将文化作为内生性动力推进乡村振兴?场景理论揭示了以文化为动力推进城市区域转型发展的内在机制,为与之具有异域同构性的乡村振兴带来启示:以乡土文化整合乡村自然人文设施、文化实践活动、乡土社会等要素建构场景,通过不同类型的要素组合多维度地显化乡土文化的潜在价值并作用于场景内外的人群,刺激文化消费,再现乡村活力,促进乡村发展。其中,基层组织及其体系是场景建构的主导力量,乡土文化传承是其动力源泉。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