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政府激励

政府激励

政府激励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142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农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5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8152篇;相关期刊121种,包括社会工作、经济论坛、集团经济研究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4年非常规水源管理与技术研讨会、2012年中国农业技术经济学会研讨会、第三届国际信息技术与管理科学学术研讨会等;政府激励的相关文献由239位作者贡献,包括何永华、刘相廷、唐斌等。

政府激励—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5 占比:1.63%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7%

专利文献>

论文:8152 占比:98.30%

总计:8293篇

政府激励—发文趋势图

政府激励

-研究学者

  • 何永华
  • 刘相廷
  • 唐斌
  • 姬文俊
  • 孙慧
  • 巩固
  • 张书毓
  • 张任之
  • 张威
  • 张秀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作者

    • 王文倩
    • 摘要: 利用2007—2019年A股上市公司面板数据为研究样本,从理论与实证两方面探究产业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第一,产业政策对企业技术创新的提升具有重要作用,这种正向推动作用是通过政府补贴、信贷倾斜、税收优惠(以上称为“资源补贴”工具)及行业准入制度等四种政策工具实现的。第二,“资源补贴”是通过提升R&D投入这一中介机制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而行业准入制度是通过推动行业内部形成竞争市场结构而影响企业技术创新的。第三,进一步的异质性检验表明,地方政府官员面临政治考核压力而追求短期利益时,产业政策的“资源补贴”工具失效,但行业进入制度依然可以促进企业的技术创新;此外,市场化程度较高地区,产业政策对技术创新的推动作用更大。建议把握好政府介入市场的方式,完善地方政府考核机制和加快地区市场化改革,使其与构建功能型产业政策相匹配,为企业技术创新提供良好的竞争环境。
    • 王望珍; 匡思玥
    • 摘要: 装配式建筑较传统现浇建筑具有环保节能、生产效率高、节约劳动力的优势,因而政府接连出台相关政策推动其发展。本文基于演化博弈理论,从政府激励视角,探讨政府与建设单位关于装配式建筑开发的动态行为决策问题;并通过Matlab仿真分析,为有效激励建设单位主动开发装配式建筑提供依据。研究结果表明:超额收益、政策补贴、罚金对建设单位策略选择产生正向激励,而政府通过合理制定惩罚机制、合理控制监管成本、创造装配式建筑市场需求、合理制定激励政策并抓紧落实来激励建设单位开发装配式建筑。
    • 薛岳梅; 赵昕; 丁黎黎
    • 摘要: 农业保险是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的最为有效的精准扶贫工具之一。农业指数保险作为创新型农业保险,天然具备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免疫性,是新时代农业保险多元化创新发展的核心驱动。在一系列国家政策规划支持下,农业指数保险相关试点不断展开。然而,近年来的试点暴露出目前我国农业指数保险需求未能有效释放、供给严重不足的问题,致使农业指数保险产品陷于供需“双冷”的困境,农业指数保险产品未能在保险市场中顺利扩散。基于此背景,为探索破解农业指数保险发展初期供需“双冷”困境的措施,研究立足农业指数保险产品的保险属性与准公共产品属性,从供给与需求两端同时切入。在需求端,根据投保人的投保决策特征,将投保人划分为主动型、中立型保守型三类,基于此对农业保险有效需求进行解构;在供给端,将农业保险供给主体的预期学习特征纳入分析系统,以演化博弈模型为基础,以无标度网络为扩散载体,构建农业指数保险产品扩散演化模型。基于此模型,借助仿真模拟手段,分别对有无政府激励,以及政府激励下财税补贴力度、赔付分担比例、溢出效应等因素对农业指数保险产品的扩散过程进行模拟,从微观层面对政府激励与农业指数保险产品扩散协同演化路径进行演绎,并探索其演化路径的稳定均衡条件。研究发现:政府激励政策是农业指数保险产品实现完全稳定扩散的必要条件;需求端来看,政府对农业指数保险产品投保人的保费补贴能够分担投保人资金压力而拉升投保意愿;供给端来看,政府对保险公司的税收优惠、财政补贴,以及赔付分担,能够缓释保险公司开发经营农业指数保险的压力与风险,对推进农业指数保险的扩散具有显著正向推动作用;与此同时,政府激励措施的实施能够对投保人与保险公司形成政策导向效应而促进农业指数保险产品市场热度的提升,但该效应的发挥需要明确的收益边界为保障。研究结论为提升农业指数保险市场热度,挖掘农业保险新动能,推动保险市场高质量发展的政策指导提供理论依据。
    • 石俊; 宋洋洋; 邱子亿
    • 摘要: 以我国85家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回归模型,探究开放式创新对基地创新绩效的直接影响,以及政府资金扶持和政策支持的调节效应。结果表明,开放式创新对基地创新绩效具有显著的正向影响,资金扶持可以促进开放式创新提高创新成果的作用,政策扶持的调剂效应不存在。结合国家文化和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开放式创新模式应用的现实,建议各基地发挥宏观调控优势,提高需求端与供给端技术交易的匹配度;建议政府有关部门设定合理的政府资金补贴强度区间,提高政策支持的针对性,为市场主体构建开放式创新生态系统提供策略选择和相关实践指导。
    • 吴佳明; 金权; 杨俊敏
    • 摘要: 在全球航运排放大气污染日益严重的形势下,船舶燃料的低硫化进程进一步加快。国际海事组织制定了日趋严格的船用燃油硫含量限制标准,新型燃料产品在推向市场的同时,也造成了全球燃料供应链的紧张。当前我国发展绿色航运除面临国际航运油源紧缺、成本上升等挑战外,还面临低硫化法律规范的效力不强、低硫化技术体系的规范缺失等制度问题。为此,我国应加强绿色航运节能减排的法制建设,完善绿色航运技术体系的标准和规范,维护全球航运市场公平竞争秩序,优化绿色航运供应链体系建设。
    • 郑克俊; 邹小平
    • 摘要: 目的针对快递包装物制造商、快递企业和消费者回收废旧快递包装的积极性不高、回收难等问题,研究多方博弈下的废旧快递包装回收最优激励策略。方法采用博弈论方法,构建闭环供应链模型,分别求出了快递企业的最优回收决策和政府的最优激励策略。结果政府引入激励机制,效果要明显好于不采取激励机制;政府的激励力度对废旧快递包装供应链企业的利润、消费者剩余和社会总福利均有显著的影响,存在使社会总福利最大化的最优激励力度β*值。结论最低回收利用率、消费者最低返还率和政府激励力度这3个指标是政府激励机制的最关键参数,政府应当以使社会总福利最大时的激励力度值β*为最优策略来建立激励机制,这样既能使制造商和快递企业通过回收再利用来增加利润,又能提高消费者参与回收的积极性,增加社会总福利,实现消费者、企业和社会共赢的良性发展目标。
    • 李芊; 丁洁
    • 摘要: 针对既有大型商业办公建筑能耗高、节能效果不理想的现状,将绿色运营管理应用到既有大型商业办公建筑的运营管理过程中.通过构建市场机制和政府激励下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的演化博弈模型,探究不同情况下业主与物业管理企业对绿色运营管理的接受度,以及两者的策略选择和变化趋势.最后,提出政府应当积极扮演引导者的角色,激励绿色运营管理的发展等相应建议.
    • 张笑寒; 汤晓倩
    • 摘要: 基于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各参与主体的绿色生产行为机理分析,构建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家庭农场三方演化博弈模型,并引入联合体的纵向一体化合作机制、消费者绿色偏好、市场风险、绿色生产溢出效应,分别研究有无政府激励时三方主体行为的演化规律和稳定策略,再利用Matlab软件进行数值仿真。结果表明:农业产业化联合体这一新型组织形式有利于促进绿色生产的推广;政府激励有助于推动参与主体的绿色生产行为,且政府对绿色生产的质检精确度影响激励效果;消费者绿色偏好对绿色生产具有正向影响,市场风险的存在则产生阻碍作用,不同系数条件下溢出效应对绿色生产行为有正向或反向两种影响。基于此,提出推进农业产业化联合体绿色生产的相关建议,让联合体与绿色生产相互促进,共同发展。
    • 王冬计; 李营; 刘联胜; 刘春雨; 贾思琪; 董奇烜
    • 摘要: 采用秸秆压块燃料采暖是减少污染物排放的措施之一,秸秆压块服务站的建设是实施该采暖的基础.基于博弈论对服务站建设进行分析,构建政府、企业、农民的动态博弈模型,分析博弈策略的稳定性.结果表明,政府激励在三方决策中起着重要作用,其激励策略受农民采用秸秆压块采暖所付出成本的影响.当其对企业和农民的补贴比例在40:1时企业和农民均参与该项目.此外采用Shapley值法进行利润分配,政府、企业、农民的利润占比分别为9.06%、69.17%、21.77%.
    • 张晔; 王翔宇
    • 摘要: 目前,国内医药企业少有动力涉足罕见病领域,国内罕见病临床需要急迫与国内罕见病产业落后的矛盾突出.国际经验表明,医药企业的社会责任感在政府政策激励下可以得到进一步激发,能够应对罕见病药品市场小、研发投入高、风险高的挑战.医药企业在罕见病领域发扬社会责任感可形成独特竞争力.近年来,国内罕见病问题的解决得到多方合作推动,体现了社会多方承责的互助精神,是社会伦理发展的体现,企业正在发挥越来越多的作用.政府可更进一步发挥其责任和职能,激发医药企业研发生产罕见病产品;多方合作可使我国罕见病行业得以发展并带来新药的创新动力,使罕见病这个特殊的社会伦理难题有望得到解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