拗救
拗救的相关文献在1987年到2021年内共计8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汉语、社会科学丛书、文集、连续性出版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篇、专利文献321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文史哲、佳木斯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杜甫研究学刊等;
拗救的相关文献由81位作者贡献,包括侯立兵、刘明华、卢一飞等。
拗救
-研究学者
- 侯立兵
- 刘明华
- 卢一飞
- 潘家农
- 苏宝荣
- 讴阳
- 郭芹纳
- 陈仙烔
- 龚祖培
- 乔淑华
- 于志培
- 于生存
- 于进海
- 伍立杨
- 冷国俭
- 刘功永
- 刘川民
- 叶桂桐
- 吴德盛
- 吴德盛1
- 周倩瑜
- 周桂琴
- 周洋
- 宋恪震
- 尹喜清
- 尹贤
- 崔玉龙
- 常文斌
- 康艳梅
- 张国光
- 张孟云
- 张岳琦
- 张昕
- 张法元
- 张雪临
- 彭晓
- 徐青
- 方原清
- 朱延春
- 李光维
- 李国辉
- 李常茂
- 李振国
- 李继义
- 李艳
- 李艳红
- 李雪麟
- 杨仕甫
- 杨华
- 杨茜
-
-
王盈米
-
-
摘要:
律诗是诗的重要组成部分,律诗兴起之后,诗才有了严密的格律,得以与自由体诗相区分。王力先生的《诗词格律》作为研究格律诗的入门之作,对律诗的韵、平仄、对仗做了详细介绍。对律诗而言,调平仄是其灵魂,本文通过对平仄拗救的分析和探讨,旨在形成初步的诗词格律学的体系,提高对平仄拗救的认识。
-
-
侯立兵
-
-
摘要:
如何突破拗救难题,堪称格律诗词学习中的关键难点.其实,拗救理论并非想象中那样复杂,只要删繁就简,就可以归结为三种方式.王力先生《诗词格律》对拗救的解析失于繁琐,而另外一些学界或诗界人士的解析又相互抵牾,倍增纷扰.更有甚者,想要从源头上否定唐代以来拗救在实际创作领域的存在.理论上的纷纭乱象亟待廓清,否则,将不利于诗词格律的教学,也不利于诗词文化在当代的传承.
-
-
-
陈仙烔
-
-
摘要: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其诗文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成就最高处当属七言律诗。李商隐的七言律诗总数为118首,其中拗处仅有38例。联系李商隐诗歌的内容与形式,义山七律"拗救"数量虽少,但几乎涵盖所有的"拗救"形式,"拗救"处更与诗意内容有极大的关联。李商隐的生活遭际及个人命运影响其诗歌创作,5篇"拗篇"的文意与格律之间展现出相辅相成、相互映射的特点。
-
-
陈仙烔
-
-
摘要:
李商隐,字义山,号玉谿生.其诗文创作,在中国文学史上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成就最高处当属七言律诗.李商隐的七言律诗总数为118首,其中拗处仅有38例.联系李商隐诗歌的内容与形式,义山七律"拗救"数量虽少,但几乎涵盖所有的"拗救"形式,"拗救"处更与诗意内容有极大的关联.李商隐的生活遭际及个人命运影响其诗歌创作,5篇"拗篇"的文意与格律之间展现出相辅相成、相互映射的特点.
-
-
侯立兵
-
-
摘要:
如何突破拗救难题,堪称格律诗词学习中的关键难点。其实,拗救理论并非想象中那样复杂,只要删繁就简,就可以归结为三种方式。王力先生《诗词格律》对拗救的解析失于繁琐,而另外一些学界或诗界人士的解析又相互抵牾,倍增纷扰。更有甚者,想要从源头上否定唐代以来拗救在实际创作领域的存在。理论上的纷纭乱象亟待廓清,否则,将不利于诗词格律的教学,也不利于诗词文化在当代的传承。
-
-
郝若辰
-
-
摘要:
近体诗声律之“一三五不论”自元代至今虽经多家辨伪仍从者甚众,事实上,宋代诗话中的“句眼”说已关注到了律句第五字(五言则为第三字)的声律规定。从宋人论述及对唐代诗作的规律总结来看,“五七异声”是对近体诗“句眼字”较成熟的规范,其涵盖了唐人提出的“护腰”“相承”与“避下三连”。而清人及之后归纳的诸种“拗救”,大多都只是唐宋人“句眼字”规则的常中之变,是在关于第五、六字(五言为第三、四字)多种规定间权衡取舍的结果,并非古已有之的格律概念和写作方法。
-
-
-
周洋
-
-
摘要:
陈三立七律自成"散原体",艺术成就卓著.置其于中国古典诗歌创作链条之末,察其七律中拗救之使用,对深入理解古典诗歌创作中拗救运用的形式体制与艺术功用有较为实际的意义.其七律所用之拗救类型几乎囊括拗救理论范围内的各种形式,并且在增强律句强度、美化音节、突出表达情感与强调诗意方面有其独特的表达效果.此外,其所用拗救形式亦有助于打破律句常规体式,使得固定化的律句体制得以有新鲜血液的融入而更加丰富多彩.
-
-
杨华
-
-
摘要:
在近体诗丙种句式中,常见的拗救形式是,将五言的第三字改平为仄,第四字改仄为平,此时五言的第一字并非必用平声,而是平仄不拘.如果只把五言第三字改平为仄,第四字平仄不变,此时五言的第一字同样并非必用平声,而是可平可仄.对近体诗五言丙种句式来说,"四拗三救"的说法比"三拗四救"更为贴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