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惜时

惜时

惜时的相关文献在1962年到2021年内共计260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中国政治、信息与知识传播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57篇、专利文献3篇;相关期刊215种,包括思想政治课教学、父母必读、文史知识等; 惜时的相关文献由242位作者贡献,包括张丽钧、张恩迪、徐少华等。

惜时—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57 占比:98.85%

专利文献>

论文:3 占比:1.15%

总计:260篇

惜时—发文趋势图

惜时

-研究学者

  • 张丽钧
  • 张恩迪
  • 徐少华
  • 戴海
  • 杜英超
  • 来去
  • 程军
  • 胡泽民
  • 黄炳麟
  • 业兴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邢锋萍; 王娟
    • 摘要: 在不同文化背景下,汉诗和英诗中的惜时主题体现出不同特点。通过对比唐诗和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诗歌可知,两者体现的时间意象不同,前者侧重时间的宝贵性,而后者强调时间的破坏性;两者的惜时方式不同,前者主张治学、建功立业,并修道以追求长生的惜时方式,而后者则采用及时行乐、繁衍子嗣和文学创作等途径来战胜时间。两者在处理惜时主题时体现出的不同特点与背后的文化差异密切相关,也为我们理解中西文化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
    • 程军; 徐少华
    • 摘要: 劝学诗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诗歌形式,是儒家教育思想和学习思想的诗化呈现,也是中国古代悠久的劝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以主题归类的诗歌类型,古代劝学诗的内容和主题范围相对集中,主要包括劝“立志”、劝“苦读”和劝“惜时”三个核心主题。尽管部分劝学诗鼓吹、宣扬功利化的庸俗思想,对古代的读书风气和社会风气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总体而言,中国古代劝学诗中体现出来的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主题和基调,仍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在中国历史上,古代劝学诗对于儒家的读书、学习思想的传播、普及以及中国社会各阶层读书、学习风气的形成,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程军; 徐少华
    • 摘要: 劝学诗作为中国古代特有的一种诗歌形式,是儒家教育思想和学习思想的诗化呈现,也是中国古代悠久的劝学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以主题归类的诗歌类型,古代劝学诗的内容和主题范围相对集中,主要包括劝“立志”、劝“苦读”和劝“惜时”三个核心主题。尽管部分劝学诗鼓吹、宣扬功利化的庸俗思想,对古代的读书风气和社会风气带来了一定的负面影响,但总体而言,中国古代劝学诗中体现出来的积极进取、健康向上的主题和基调,仍是值得充分肯定的。在中国历史上,古代劝学诗对于儒家的读书、学习思想的传播、普及以及中国社会各阶层读书、学习风气的形成,都产生了积极的影响。
    • 法秀军
    • 摘要: 有关惜时与发奋努力的成语,争分夺秒,分秒必争,夜以继日,稍纵即逝,白驹过隙,弹指之间,时不我待,转瞬即逝,光阴似箭,日月如梭,孜孜不倦,手不释卷,光阴荏苒,流年似水,惜时如金,废寝忘食,通宵达旦,闻鸡起舞,时光倒流,见缝插针,忙里偷闲,只争朝夕,时光如水,岁月如歌,有关惜时的名人名言★花有重开日,人无再少年。——〔宋〕陈著。
    • 施笑旸
    • 摘要: 一个安静的下午,摊开一本喜爱的书,看着,看着,时光便从指缝间溜走,猛地惊醒,才突然感慨:"时间都去哪儿了?"大可不必惊慌,让时间在有意义的事上留下痕迹,那么,时间便去了它该去的地方。其实,放开时间的枷锁,品味时间,何尝不是一种惜时?追赶时间,是惜时,但追赶时间并不是要束缚住时间,掐住时间;渴望成功,是有志,但渴望也不能心急,烦躁。
    • 杨红波
    • 摘要: 教育质量主要是对教育活动结果的一种评价,而教学效益则是兼顾教育活动的投入与结果的两个方面的情况,是对教育活动效果的一种更为全面的评价,而在教育投入的诸多因素中,时间的投入是最基本的,所以"有效的利用有限的时间,争取在最短的时间内收获最大的效益"是我们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应不断钻研的一个课题.
    • 王丽虹
    • 摘要: 安德鲁·马维尔在其著名诗歌《致羞涩的情人》中创造了极为凝练的意象,尤其在最后一节,作者运用了表达“生命活力”的球体意象,进一步深化了诗歌主题——做时间的主宰者。本文通过比较中西方文化,深度挖掘这一玄学意象的奇思妙喻,呼唤大家珍惜时间,“及时行乐”。
    • 梅洪建
    • 摘要: 一、教育背景1.从时代角度来看,高一年级的学生依然属于独生子女,在“众星捧月”般的环境里长大,他们或多或少有些安于现状,进取心不足。2.从学段特点来看,高一年级的学生刚刚经历了中考,而高考又相对比较遥远,学生因为没有了考试压力,容易形成心理的“真空”期。3.从班级现实来看,学生被动学习情况比较严重,学习主动性不足导致课堂效率低下。二、教育目标1.通过人生时钟的计算,让学生认识到时间的匆匆。2.通过“承”“转”对比,让学生懂得惜时的要义,树立时间意识,并在行动中落实。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