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忆江南》

《忆江南》

《忆江南》的相关文献在1937年到2022年内共计328篇,主要集中在中国文学、工艺美术、教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28篇、专利文献76篇;相关期刊233种,包括中小学音乐教育、小学语文教师、杭州(周刊)等; 《忆江南》的相关文献由425位作者贡献,包括陈长华、傅瑜、严丽仙等。

《忆江南》—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28 占比:81.19%

专利文献>

论文:76 占比:18.81%

总计:404篇

《忆江南》—发文趋势图

《忆江南》

-研究学者

  • 陈长华
  • 傅瑜
  • 严丽仙
  • 刘仁增
  • 叶衍基
  • 奚本金
  • 戴晓君
  • 曹继梅
  • 李超
  • 李霞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何小华
    • 摘要: 2022年央视春晚,一出如水墨渲染的《忆江南》惊艳亮相,通过诗词、音乐、舞蹈等艺术形式展现富春江的水脉人文。今年以来,桐庐县借势节目热度,通过全新提炼、全力提亮、全面提质“忆江南·富春山居游”品牌,打造江南山水样本,激活全域农文旅产业,为文旅赋能共同富裕提供县域案例。
    • 张向荣
    • 摘要: 我国的古代文学源远流长,并且一直就有对文学作品进行注、笺、评的传统。特别是到了现当代,学术界对古代文化典籍进行大规模的整理,各类诗词鉴赏辞典等普及读物也是层出不穷。翻阅《古诗词里的科学现象》令我不禁设想,何不把科普也纳入其中?不仅能丰富古代文化的内涵,还能打通文理的界限隔阂,为读者提供整体性、全面性的视野,以及综合化的知识体系。例如我手边唐圭璋先生主编的《唐宋词鉴赏辞典》里收录了白居易的词作《忆江南》(风景旧曾谙),由霍松林先生撰写了鉴赏文章,对其中“春来江水绿如蓝”一句,霍先生指出这是因为“同色相烘染而提高了色彩的明亮度……异色相映衬而加强了色彩的鲜明性”,已经是从色彩学的角度来认知了。
    • 高良波
    • 摘要: 虎年春晚上,有一台融合舞蹈表演和人物演出的创意节目《忆江南》。画卷徐徐铺开,《富春山居图》似乎"活"了起来,向世界展现了江南的秀美风光。而彼时,在《富春山居图》的实景地——广大干部群众正齐心协力抗击疫情。本轮杭州疫情中,富阳区累计45例确诊病例,多地被划定为中高风险地区。1月27日发现首例输入性病例,1月31日实施交通管制,疫情防控形势严峻。
    • 尤春华; 苏圣乔
    • 摘要: 2022年“央视春晚”的舞蹈诗剧《只此青绿》和音舞诗画《忆江南》惊艳了亿万观众,宋代王希孟的《千里江山图》和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随之走进大众的视野。创作者将歌舞与千古名画跨界融合,笔墨丹青晕染的山水赋予歌舞以灵魂、以意境,优美的歌舞使笔墨丹青间的江山灵动起来。艺术的语言总是相通的,统编初中语文教材八上第三单元的山水小品文则是文学与绘画相融相通的典型代表。三篇魏晋南北朝山水小品文的扛鼎之作,皆以自然山水为主题,以语言文字为画笔,描述山川风物之灵秀。在教学中,能否借鉴艺术跨界融合的形式进行授课,是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 张启野; 刘兵(指导)
    • 摘要: “江南可采莲,莲叶何田田。”人们记忆中的江南,总与莲叶田田、小桥流水紧紧联系在一起,耳畔是吴侬软语,转角是庭院深深。行在青砖黛瓦的江南水乡,览阅两岸四季风光。春日撑一柄油纸伞,披一蓑烟雨,微风轻卷起漫天柳絮,撒满江南的每寸肌肤;夏日着一身纱衣,看十里荷花,于碧水中绽放出殷红;秋日赏三秋桂子,冷月无声默然笼罩着廿四桥的红药花开;冬日钓一江寒雪,雾凇沆砀,天与云与山与水上下一白。这就是我记忆中的江南,我独爱的也正是江南那一川烟草。
    • 郭克俭; 邱正
    • 摘要: 央视虎年春晚创意音舞诗画《忆江南》与《古韵新声·清明》节目中的乐舞作品《游春》相继播出之后,具有鲜明江南文化标识度的原创舞台艺术作品火爆“出圈”。立足文化、艺术、科技、思想“四位一体”的宏观审视和立体把握,艺术家们从青绿意象的传统唯美画意出发,赋予古老传世国宝画作以跨越历史的新时代艺术形象,使之焕发出鲜活的艺术生命力。“诗画江南”的深邃意蕴日益成为彰显和阐释新时代“活力浙江”精义的文化基因和“浙里”密码。
    • 摘要: 坐落于造字之乡、一行故里的南乐县特殊教育学校,秉承“让爱更专业”的理念,用“以人为本,践行幸福教育,享受教育幸福”的办学思想统领学校工作,致力打造“幸福十园”。学校注重现代化建设,目前建有律动室、感统训练室、心理疏导室等多个功能教室,设有中原面塑坊、豫韵刺绣坊、忆江南茶艺室等职业教室,实现了现代化、标准化、特色化管理。
    • 申功晶
    • 摘要: 低眉春已逝,抬首夏伊始。谷雨之后,家乡的蚕豆上市了,大街小巷,隔几处就能看到肩挑担子的农夫或腕挎竹篮的村妇,满满的碧油油、肥嘟嘟的豆荚,鲜嫩得能掐出水来。鲁迅先生在《社戏》里写到他和小伙伴们看到“岸上的田里,乌油油的都是结实的罗汉豆”,勾起了肚中馋虫,于是,几个毛孩子去六一公公家田里偷摘了一大捧,剥豆的剥豆,找柴的找柴,生火的生火,煮好后“用手撮着吃”。文中令先生念兹在兹的“罗汉豆”,在我家乡唤作“蚕豆”。沈朝初有《忆江南》一诗:“苏州好,豆荚唤新蚕。花底摘来和笋嫩,僧房煮后伴茶鲜,团坐牡丹前。”可见,蚕豆深得家乡人喜爱。
    • 李广荣
    • 摘要: 新春夜,佳节乐融融。万盏花灯明似昼,百丛烟火灿如虹。歌舞正春风。人民乐,华夏日兴隆。美酒盈樽频笑语,银屏乐曲九州同。处处五星红。
    • 高秀群
    • 摘要: 蓉城好,遍地绿芬芳。十里芙蓉芳面粉,千姿云女黛眉长。花蕊掩城墙。(芙蓉)蓉城好,西子眼波长。濯锦澄江清水漾,牵丝锦缎彩绸香。桑叶露秦娘。(蜀锦)注:成都的蜀锦,又称“锦绣缎”,是世界上最早发明的锦缎丝织品,东汉(公元25―220年)年间的足踏织锦机是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织机。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