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微小肝癌

微小肝癌

微小肝癌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92篇,主要集中在肿瘤学、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0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11166篇;相关期刊67种,包括现代医用影像学、现代诊断与治疗、中国民康医学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九届中国肿瘤微创治疗学术大会、第二届放射青年医师学术论坛暨第一届全国MR功能成像学术研讨会等;微小肝癌的相关文献由248位作者贡献,包括戴朝六、曾蒙苏、程明等。

微小肝癌—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90 占比:0.80%

会议论文>

论文:2 占比:0.02%

专利文献>

论文:11166 占比:99.18%

总计:11258篇

微小肝癌—发文趋势图

微小肝癌

-研究学者

  • 戴朝六
  • 曾蒙苏
  • 程明
  • 赵新宇
  • 陈文军
  • 仇毓东
  • 刘天奇
  • 吴金声
  • 哈森高娃
  • 安维民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张翠花
    • 摘要: 目的:探讨常规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高频超声在肝硬化结节、边缘区微小肝癌中的应用诊断价值,并对其影像特征进行分析。方法:选取2017年10月至2021年5月在本体检机构常规体检发现的100例肝硬化结节、微小肝癌患者临床资料为本次的研究对象,根据病理诊断进行分组,肝硬化结节54例作为A组、微小肝癌46例作为B组。手术病理为诊断金标准,对比两组超声诊断结果并分析其影像特征。结果:两组血流速度、血流量及肝动脉直径比较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应用彩色多普勒超声结合高频超声可尽早发现与诊断微小肝癌,不会对患者造成二次伤害,易被接受,可将其作为临床诊断肝硬化结节与微小肝癌的首选方法。
    • 黄国荣; 林佳君; 陈国煌
    • 摘要: 目的:分析微小肝癌是否含脂及假包膜核磁共振(MR)信号特征与手术切除术后复发时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2019年12月收治的84例微小肝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均接受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分析各自MR征象,随访24个月,分析复发情况与是否含脂及假包膜的相关性。结果:84例微小肝癌患者随访24个月,复发率42.86%。经MR检查,病变形态为小结节状或分叶状,边缘清晰。MR弥散加权成像(DWI)高信号95.24%,T2加权像(T2WI)高信号86.90%,T1加权像(T1WI)低信号89.29%。动态增强呈“快进慢出”占27.38%,“快进快出”占72.62%。复发时间0.05)。复发时间12~24个月组病变内含脂率78.57%,假包膜强化发生率85.71%,高于复发时间<12个月组的22.73%,40.9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MR平扫及动态增强扫描微小肝癌具有特异性,并能根据病灶含脂、假包膜提示患者术后病灶复发情况。
    • 熊军
    • 摘要: 目的:探讨和分析B超和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在微小肝癌诊断中的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9月-2021年9月在盐城市第二人民医院100例(112个病灶)经病理证实为原发性微小肝癌或手术切除后复发的微小肝癌(肿瘤直径≤1 cm)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分别接受B超和DSA检查,比较B超与DSA对微小肝癌患者的诊断效能。结果:经病理证实的100例微小肝癌患者共计112个微小病灶,超声检出微小肝癌101个(90.2%),其他病灶11个(9.8%),DSA检出微小肝癌90个(80.4%),其他病变22个(19.6%),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300,P=0.038)。肝动脉DSA造影发现肝左叶内侧段见2个小于1 cm的结节影,动脉期强化明显、静脉期染色明显,符合原发性肝癌的造影表现。结论:B超对微小肝癌的诊断优于DSA,无创性操作,重复性高,可作为小肝癌诊断的首选方法。
    • 王迪
    • 摘要: 目的 探讨增强CT与磁共振成像(MRI)在小肝癌和微小肝癌诊断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20年2月至2021年5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68例小肝癌和微小肝癌患者资料,其中小肝癌44例,微小肝癌24例,均接受过增强CT和MRI检查。以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增强CT和MRI在小肝癌和微小肝癌诊断中的价值。结果 MRI的微小肝癌检出率高于增强CT,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CT检查时平扫、门静脉期、动脉期、平衡期以及MRI检查时IN-PHASE的小肝癌检出率均高于微小肝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增强CT与MRI在小肝癌和微小肝癌诊断中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MRI在微小肝癌诊断中优势更加明显。
    • 哈森高娃; 慕义霞
    • 摘要: 目的:探究使用彩超检测对于肝硬化结节和微小肝癌患者进行鉴别的效果和准确性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在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肝部疾病患者共计20例,按照患者疾病的不同分为肝硬化结节对照组10例和微小肝癌观察组10例。对两组患者进行彩超检查,比较准确性和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检出率更高,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彩超检测对肝硬化结节和微小肝癌都存在着较高的检测准确率。结论:对于肝硬化结节和微小肝癌患者采用彩超进行检查能够有效判断患者情况,同时能够快速对患者疾病进行分型,方便医生进行后续治疗方案的拟定,避免出现误诊和漏诊情况,值得在医学影像的检测工作中进行推广。
    • 许春梅; 万里凯; 胡巧; 刘天奇; 陈彦红; 唐耘天; 莫祥兰
    • 摘要: 目的 寻找早期筛查微小肝癌的敏感超声指标并对其诊断效能进行评估.方法 第一阶段通过回顾性分析163例共163个直径≤2 cm肝实质性病变的超声特征,按病理结果分为良性和恶性两组,对两组间超声指标进行分析,找出对筛查微小肝癌敏感的超声指标;第二阶段用筛查出的超声敏感指标对临床拟诊肝实质性病变164例共178个直径≤2 cm病灶进行诊断效能评估.结果 两组间年龄、性别、肝炎病史、酗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肿块形态、边界、回声强弱、动脉血流参数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病灶回声均匀度、浸润挤压征、晕征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浸润挤压征对良恶性鉴别贡献度较大(OR = 60.712,P<0.001);其对微小肝癌诊断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性、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75.24%、95.89%、83.71%、96.34%、72.92%、18.31、0.78.结论 超声浸润挤压征是早期筛查微小肝癌的敏感超声指标,对早期微小肝癌检出效能高,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 张丽华
    • 摘要: 目的:对比分析二维彩超和超声造影在微小肝癌早期诊断的价值.方法:选取我院2019年1月-2021年1月收治并确诊的121例微小肝癌患者为研究对象,选择二维彩超检查的57例患者为对照组,选择超声造影检查的74例患者为观察组,对比分析两种检测方式的诊断效果.结果:观察组的诊断特异性为92.16%,敏感性为91.01%,准确性为91.43%,对照组的诊断特异性为82.35%,敏感性为82.02%,准确性为82.14%,二者差异显著(p0.05),二维彩超与超声造影在诊断恶性病灶的RI上明显高于良性病灶,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造影在微小肝癌早期诊断上特异性好,准确度高,并能较好地区分良、恶性病灶,值得临床推广使用.
    • 张永越
    • 摘要: 目的:探究MRI与增强CT在小肝癌及微小肝癌中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某院收治的经术后病理诊断为肝癌的患者60例(共63个病灶),所有患者均行MRI与增强CT检查,以术后病理结果为金标准,分析增强CT及MRI在小肝癌及微小肝癌中的检查结果,比较2种检查方法的诊断准确度及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结果:63个病灶中,术后病理证实恶性病灶43个,良性病灶20个;经MRI检查共检出恶性病灶41个,良性病灶22个;增强CT检查共检出恶性病灶39个,良性病灶24个.MRI在小肝癌及微小肝癌诊断中灵敏度、特异度及准确度均高于增强CT,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Kappa检验显示:MRI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良好(Kappa值=0.875,P=<0.001);增强CT与术后病理结果的一致性尚可(Kappa值=0.444,P<0.001).结论:MRI与增强CT在小肝癌及微小肝癌诊断中均可鉴别诊断病变性质,其中MRI诊断符合率较高,在临床诊断中可结合自身情况选择检查方法.
    • 陈曦; 李志艳; 王妍洁; 冯松; 张岩峰; 刘静; 刘晶晶
    • 摘要: 目的 超声造影不同灌注法诊断肝硬化微小肝癌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2015年2月-2017年5月本院收治的乙型肝炎肝硬化背景小肝癌患者65例,共71个病灶,诊断标准为经病理确诊或符合美国肝病研究协会(American Association for the Study of Liver Diseases,AASLD)肝癌临床诊断标准.分别经外周静脉采用单次和双次灌注法注射造影剂,观察增强模式,研究不同造影方法检出微小肿瘤的敏感度.结果 71个病灶中,直径<10 mm病灶29个,直径≥10 mm病灶42个,病灶最小直径8 mm,最大直径30 mm,平均直径(17.47±7.19)mm.单次和双次灌注法对小肝癌检出敏感度分别为69.00%和94.37%,2种方法对直径<10 mm病灶检出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直径≥10 mm病灶的检出率,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声造影可为小肝癌的诊断提供依据,作为MRI等影像诊断的互补手段,双次灌注超声造影法显著提高了小肝癌(尤其是直径<10 mm的微小肝癌)的检出率.
    • 哈森高娃; 慕义霞
    • 摘要: 目的:探究使用彩超检测对于肝硬化结节和微小肝癌患者进行鉴别的效果和准确性进行分析.方法:选择我院在2019年1月—2020年1月收治的肝部疾病患者共计20例,按照患者疾病的不同分为肝硬化结节对照组10例和微小肝癌观察组10例.对两组患者进行彩超检查,比较准确性和效果.结果:观察组患者的检出率更高,数据对比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是彩超检测对肝硬化结节和微小肝癌都存在着较高的检测准确率.结论:对于肝硬化结节和微小肝癌患者采用彩超进行检查能够有效判断患者情况,同时能够快速对患者疾病进行分型,方便医生进行后续治疗方案的拟定,避免出现误诊和漏诊情况,值得在医学影像的检测工作中进行推广.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