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循经感传

循经感传

循经感传的相关文献在1980年到2022年内共计239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基础医学、体育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22篇、会议论文15篇、专利文献50742篇;相关期刊96种,包括福建中医药、河北中医、黑龙江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14种,包括全国第十五届红外加热暨红外医学发展研讨会、2013浙江省针灸学会年会暨学术交流会、2012‘四川省针灸学会学术年会等;循经感传的相关文献由424位作者贡献,包括胡翔龙、李永光、赵晏等。

循经感传—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22 占比:0.44%

会议论文>

论文:15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50742 占比:99.54%

总计:50979篇

循经感传—发文趋势图

循经感传

-研究学者

  • 胡翔龙
  • 李永光
  • 赵晏
  • 张文娟
  • 许金森
  • 陈日新
  • 黎宝娇
  • 吴宝华
  • 周迪湘
  • 康明非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赵卓婷; 郭新荣; 王娜; 姚泽明
    • 摘要: 针刺方向为“果”,即影响针刺方向的因素,主要与针具选择、腧穴所在部位、肌肉走行方向、针刺深度、针灸特殊刺法中的透刺法、经脉循行等诸多因素有关;针刺方向为“因”,即针刺方向影响的因素,其主要与得气、循经感传、针刺临床疗效等因素相关。
    • 邹华彬
    • 摘要: 目的:经络系统既是一个生物信息系统,又是一个物理化学系统。探索建立经络产生及传输生物信息的数理模式。方法:基于生物遗传与变异信息理论方程结合物理化学原理,建立了经络生物信息传导方程及经络中表观渗透压计算方法。提出渗透压是主要的经络信息传导动力及信息源。结果:基于新建立理论方法,可以确定细胞内外介质相似度Pg及二者之间的对称度k与生物信息传输效率之间的定量关系。理论分析表明,当细胞内外介质相似度Pg在0.002~0.01之间,k在0.001~0.01,经络具有最高生物信息传输效率。且经络内表观渗透压在0.4~5 MPa,这对生物组织具有安全性。结论:新理论方法得到的高效生物信息传输效率条件,可有效解释针灸学实验的许多结果及现象,为经络感传等现象的产生等重要内容提供了合理的科学机制。
    • 王金鑫; 翁文水; 林思雄
    • 摘要: "气至"包含"气至针下"及"气至病所"。针对肌源性疾病,结合患者症状体征,找到病灶的激痛点,触诊激痛点下的结节或紧绷肌带,触手按压固定或拇食指钳住,刺手持针,针尖沿触手拇指甲边缘刺入紧绷肌带,较易使"气至针下"。若激痛点除表现肌肉疼痛外,可诱发可识别的引传症状,在针刺激痛点下的结节或紧绷肌带,使针感沿引传痛的部位感传,做到"气至病所"。针对神经源性疾病,结合患者症状体征,判断病灶神经节段,有针对性针刺刺激神经根、神经干、外周神经卡压点,使针感沿神经走行的方向放射至肢体末端,做到"气至病所"。
    • 张美美; 周彤; 李保有; 郭建红
    • 摘要: 针刺治疗中出现“得气”反应是针刺起效的基础,《黄帝内经》中“气至而有效”的描述明确指出循经感传与临床疗效密切相关。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开始对循经感传现象进行研究,证实温度、针刺手法、体质、体位是促使循经感传出现的重要影响因素,对针刺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该文基于中医专业大学生针刺循经感传的小样本调查分析结果表明,大学生气血充盛,显性循经感传循经感传体表标志出现率均高于一般人群,同时中医专业大学生由于专业特点对循经感传的结果描述更为准确。基于循经感传的可视化进行不同体质、不同病种人群在不同影响因素、不同腧穴条件下的循经感传研究对提高临床治疗效果具有重要意义,同时循经感传与“气”(能量)波动之间的关系研究也将为经络本质研究提供有力证据。
    • 狄金涛; 王洪峰; 张丹枫; 王玥; 王朝辉
    • 摘要: 目的:通过运用苍龟探穴手法,观察循经感传、临床疗效和其两者之间的相关性.方法:选取符合标准的67例患者,将其随机分配两组,治疗组选取中脘、天枢、关元和足三里,使用平补平泻手法,对足三里施以苍龟探穴手法,对照组取穴同上,对足三里不施以特殊手法.于治疗前后观察两组患者的排便次数、粪便性状评分和中医症状积分,治疗后观察两组患者的循经感传出现次数,并对其进行疗效评价.结果:治疗组治疗后的循经感传次数、周排便次数、周粪便性状评分和中医症状积分较治疗前明显改善且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88.24%,30/34)在总体疗效上优于对照组(84.85%,28/33)(P<0.05).结论:针刺疗法能够有效治疗脾胃虚弱型功能性腹泻(排便次数、粪便性状和中医症状),且苍龟探穴手法能够加强疗效.
    • 张建新
    • 摘要: 经络是各种干细胞活动交流、协同进化的巨系统,主要表现为干细胞巢的出现以及不同种类干细胞巢的有序分布。在中医药物归经理论和君臣佐使理论的启发下,应用取类比象、隐喻认知的思维方法,作者认识到干细胞巢及其群落,不但是大多数种类成体干细胞赖以长期生存、更新分化的主要场所,而且是决定大中小血管和神经等细胞组织为什么各自具有特定解剖结构功能形态的基本单位,神经和大中小血管等都可以细分为一个个相对独立的“细胞组织单元”,其主要构成细胞的新陈代谢及其结构功能是由特定的干细胞巢统辖决定的。反过来说,通过解剖观察大中小血管和神经等中存在的主要构成细胞,就能得知相应干细胞巢中的干细胞组成及其基本功能。作者以此为突破口,重新认识理解中医理论中真气(为全能细胞Embryonic Stem Cell,ES胚胎干细胞)和元气(为Embryonic germ cell,EG胚胎干细胞,划分为七种)在经络内的功能行为,进一步阐释了经络的形成与进化规律,初步探讨了循经感传现象的机理和传统针灸理论。希望本文能够引起国内外干细胞研究者、经络研究者等的关注和研究兴趣,共同促进中西医理论逐渐融合为统一的科学理论。
    • 黄磊; 王建; 高秀娟
    • 摘要: 循经感传是指以针刺、艾灸或其他方式等刺激穴位时,具有酸、麻、胀、沉重等感觉,并沿着经络路径传播的现象.该文主要介绍在对偏瘫患者进行醒脑开窍法治疗时,在患侧三阴交穴操作中出现了"头部颠顶区瞬时的麻电感"的循经感传现象,通过查阅古代文献,证实了古典经络循行的部位确定性.
    • 姜晓涵; 焦召华; 李志道
    • 摘要: 探讨影响针感强弱的因素、驾驭针感强弱的方法以及“驾驭针感法”在针刺治疗失眠过程中的具体应用。李志道教授认为,针感的强弱与传导控制是针刺产生疗效的关键因素。在治疗中,医者应依据患者体质、病情和对针刺的耐受程度,在反复沟通和试探的基础上调整出强弱适宜的针感,选择性地使针感传导至相应病所,方获良效。
    • 虞跃跃; 陈敏; 许涛; 王洪彬; 孙娜; 武淑娟; 崔建美
    • 摘要: 目的:观察体针热补法针刺三阴交穴后是否产生热感与循经感传,并与体针平补平泻手法进行比较。方法:选取70名健康大学生分别进行热补法和平补平泻法针刺三阴交穴。对热补法针刺左右两侧三阴交穴是否产生热感进行自身配对卡方检验,保证操作者手法稳定性,评价热补法的热感产生率。对热补法和平补平泻法针刺三阴交穴产生的循经感传距离进行秩和检验,探讨热补法针刺三阴交穴对循经感传距离的影响。结果:采用热补法针刺三阴交穴后,共有42例受试者产生热感。男受试者产生热感合计18例,女受试者产生热感合计24例。左侧产生热感合计30例,右侧产生热感合计29例,双侧都出现热感17例。左右两侧分别施于平补平泻法和热补法时,热补法的循经感传距离大于平补平泻法。结论:热补法针刺三阴交穴可促使腧穴局部产生热感,且增加循经感传的距离。
    • 谢育龙; 王辉; 彭艳; 董云霞
    • 摘要: [目的]将导航定位系统(global positioning system,GPS)原理和中医经络理论相关联,通过针灸治疗脑卒中来探究GPS定位循经的可行性.[方法]参考GPS原理,应用3Dbody软件和神经解剖方法将大脑皮层功能分区和经络穴位相互对应,以象山县康复医院30例脑卒中患者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试验组,每组各1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针灸治疗,试验组按照大脑皮质功能分区和经络穴位对应表进行穴位选取后针灸治疗,通过运动功能Fugl-Meyer量表(Fugl-Meyer assessment,FMA)、洼田饮水试验、简易精神状态检查(mini-mental state examination,MMSE)量表和汉语失语成套测试(aphasia battery of Chinese,ABC),比较两组患者治疗4周后运动功能、感觉功能、认知功能、吞咽功能和情绪障碍的评分差异,讨论GPS定位循经的可行性.[结果]治疗前两组患者的各项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应用GPS定位循经的方法对脑卒中患者进行4周针灸治疗后,试验组感觉功能评分、运动功能评分、吞咽功能评分、听理解和口语表达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治疗后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应用GPS定位循经指导针灸治疗脑卒中,相比常规针灸治疗疗效更显著,证明GPS定位循经的可行性和临床实用价值.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