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X线定位

X线定位

X线定位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3年内共计817篇,主要集中在外科学、临床医学、特种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3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709419篇;相关期刊90种,包括中国法医学杂志、中国医疗设备、实用放射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6种,包括2015年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泌尿外科专业委员会全国学术会议、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第一届全国乳腺影像学术会议暨中华放射学杂志第四届乳腺影像诊断新技术研讨会、中华中医药学会针刀医学分会二〇〇八年度学术会议等;X线定位的相关文献由1823位作者贡献,包括徐颖龙、不公告发明人、祝纯婷等。

X线定位—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03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709419 占比:99.98%

总计:709528篇

X线定位—发文趋势图

X线定位

-研究学者

  • 徐颖龙
  • 不公告发明人
  • 祝纯婷
  • 孙伟
  • 施纯屿
  • 姚天金
  • 季历程
  • 廖先辉
  • 李晓飞
  • 毛敏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覃广萍; 陈玲; 陈秋萍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与X线定位导管尖端在早产儿脐静脉置管(UVC)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6月至2021年12月萍乡市人民医院收治的42例符合UVC指征的早产儿临床资料,根据置管不同检查方式分为X线组(n=20)与超声组(n=22)。X线组UVC后采用X线定位调整导管尖端,超声组采用超声实时定位引导UVC,比较两组的置管效果(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置管操作时间、置管留置时间)、创伤后炎症反应程度[C反应蛋白(CRP)、降钙素原(PCT)、血小板计数(PLT)]、并发症总发生率(导管阻塞、导管移位、局部出血、渗液、感染、心律失常)。结果超声组患者的一次性穿刺成功率高于X线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置管后,超声组患者的血清CRP、PCT水平低于X线组,PLT水平高于X线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超声组患者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X线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超声引导下的UVC相较于X线定位导管尖端可有效提高一次性穿刺成功率,缩短置管操作时间,延长置管留置时间,降低创伤后炎性反应程度以及并发症发生风险。
    • 黄记裕
    • 摘要: 目的 分析和研究超声引导下脐静脉置管与X线定位的优劣区别.方法 以2018年7月-2020年6月为本次研究工作的起止时间,选取于我科住院并符合脐静脉置管指征的新生儿共52例,随机分为研究组(n=26例)及对照组(n=26例).研究组采用床旁超声实时定位引导脐静脉置管末端的方法,对照组采用脐静脉置管后X线定位调整的方法,观察及对比2组置管的一次性成功率、导管留置时间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 研究组一次性置管成功率100.0%显著高于对照组69.2%,导管留置时间10.88±1.07d显著长于对照组8.54±0.81d,并发症发生率7.7%显著低于对照组30.8%(P<0.05).结论 超声引导下的脐静脉置管相比于传统方式的脐静脉置管可以提高一次性置管成功率,延长置管留置时间,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应用效果显著.
    • 谢浩强
    • 摘要: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脐静脉置管的成功率及与标准X线定位的相关性.方法:纳入2019年4月至2020年5月在我院新生儿科住院并行超声引导下脐静脉置管的新生儿共93例,应用超声引导进行脐静脉置管,理想的定位应为经静脉导管与下腔静脉入右心房交汇处,随后1小时内行标准X线定位.分析一次置管成功率及置管失败的原因,同时对比超声引导下脐静脉置管与标准X线定位的相关性.结果:(1)共纳入93例患儿,其中男性61例(65.6%),最小出生胎龄25+4周,平均出生胎龄(34.4±4.1)周,最小出生体重790克,平均出生体重(2235.8±940.0)克.(2)超声引导下一次性置管成功67例(72.0%),导管平均使用时间(5.3±2.4)天,该67例中计划中拔管64例(95.5%),后续监测发现导管移位拔管3例(4.5%).置管失败拔管26例(28%),其中6例因腹腔外段进入肝内段困难随即拔管,20例肝内段进入下腔困难随即拔管.没有发生不良并发症.(3)B超定位导管尖端与胸腹片定位导管尖端的相关系数为0.542,P=0.000;计划置入深度与实际置入深度的相关系数为0.676,P=0.000.结论:超声引导下脐静脉置管成功率高,亦能及时发现置管位置欠佳的情况,及时拔管,避免发生严重并发症.B超定位导管尖端位置与标准X线定位相关性高,能实时床旁提供监测,并减少新生儿对X线辐射的暴露.
    • 魏耿耿; 杨少妮; 袁渊; 许祥; 熊林; 卢振权; 罗光彦
    • 摘要: 目的 探讨影响X线定位输尿管结石行体外冲击波碎石(extracorporeal shock wave lithotripsy,ES-WL)治疗成功率的因素.方法 回顾性收集香港大学深圳医院泌尿外科门诊2017年6月至2021年3月因输尿管结石行ESWL治疗的24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是否成功分为观察组(n=123)与对照组(n=125),观察组患者结石完全排除或残余结石直径4 mm或结石无明显变化.采用logistic多因素回归分析独立影响因素.结果 两组结石大小、结石位置、肾积水程度、输尿管结石碎石史、结石复发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结石大小、输尿管上段、肾积水(轻、中度)、输尿管结石碎石史是影响ESWL成功率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结石大小、位置、肾积水、输尿管结石碎石史是影响输尿管结石ESWL成功的预后因素.
    • 金叶; 耿亚琴; 杭琤; 吴珍峰; 朱青; 吴凯平
    • 摘要: 目的 比较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tentral catheter,PICC)置入术中2种不同时机心电引导的应用效果.方法 选择2019年7月-2020年1月入住我院需行三向瓣膜式PICC置管的患者120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60例.对照组在导管置入至体外预测量长度后行心电引导,观察P波变化,当P波达正向最高峰,即为导管置入长度.观察组则在导管置入至穿刺点与右胸锁关节之间的长度时即行心电引导,监测右胸锁关节下每1 cm的P波改变,待见到正向最高峰P波,但不与R波齐平或者超过R波,结合体外预测量长度,确定导管置入长度.2组最终置入长度均以心电引导为准,比较两种不同时机心电引导对PICC头端到位率(以术后X线为准)、定位耗时、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的影响.结果 2组PICC头端到位率、定位耗时、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比较,观察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PICC置入术中,右胸锁关节下分步引导法通过全程实时判断P波改变,能提高PICC头端到位率、缩短定位耗时、减少机械性静脉炎发生率.
    • 张尧评; 程瑞洪; 王海军; 王朝晖; 王宏
    • 摘要: 目的 超声结合X线对原发性肝内胆管结石(PHL)患者经皮肝胆穿刺引流术(PTCD)治疗的指导作用和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7年6月~2019年6月我院114例PHL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联合组和X线组,57例/组,联合组B超结合X线引导下进行PTCD治疗,X线组仅在C臂X线透视下实施PTCD,比较两组围术期情况、治疗效果、肝功能、复发情况和并发症.结果 联合组手术时间、穿刺次数、术中出血量、胃肠蠕动恢复时间及住院时间少于X线组(P0.05),结石残留率分别为5.56%、19.2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第3天两组血清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及淀粉酶水平明显升高(P<0.05),且联合组血清总胆红素、谷丙转氨酶及淀粉酶水平低于X线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3年复发率分别为12.96%、0.77%(P<0.05);两组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14.81%、2.69%(P<0.05).结论 B超结合X线指导PHL患者PTCD治疗可增加定位和穿刺准确性,提升结石清除效果并减轻肝组织结构和功能损伤,减轻机体炎症反应,减少术后并发症发生.
    • 王立源; 杨娟; 肖俞琦
    • 摘要: 目的 研究X线定位下圆利针结合推拿纠正腰椎生理曲度治疗椎间盘膨出的临床效果.方法 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于广州市东升医院接受诊断治疗的椎间盘膨出症患者共计91例作为研究对象,将其随机分为对照组(n=45)和试验组(n=46),分别接受推拿疗法方案和圆利针结合推拿疗法方案治疗.对比两组疗效、腰椎生理曲度和椎间盘膨出改善情况.结果 治疗后,试验组治疗总有效率为87%,明显高于对照组的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治疗后腰椎生理曲度改善情况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而椎间盘膨出改善情况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 X线定位下圆利针结合推拿纠正腰椎生理曲度治疗椎间盘膨出症患者临床效果显著,患者症状有所减轻.
    • 崔丽; 刘彩凤; 杨婷
    • 摘要: 目的对比B超定位与X线定位在新生儿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ICC)置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19年12月于我院接受治疗的76例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每组38例.对照组采用B超定位PICC置管,观察组采用X线定位,对比两组定位成功率、非计划性拔管率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观察组1次定位成功率高于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B超定位与X线定位在新生儿PICC置管中均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但X线定位在新生儿PICC置管时定位准确率较高,利于减少置管并发症,优势更加明显.
    • 王志强; 任晓敏; 顾正峰; 过瑾; 李丽
    • 摘要: 目的:探讨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动静脉导管(PICC)术时心电导引峰值定位与X线定位导管尖端最佳位置时的刻度出现差异的原因和对策.方法:将2017年2月 ~8月收治的710例患者作为置管方式改进前患者,实施常规PICC置管方式置管;2017年9月 ~2018年3月收治的710例患者作为置管方式改进后患者,在常规置管方式基础上更改纱布叠放方式、调整X线定位时的体位、腹胀患者导管深度及头端开口型耐高压导管的导丝后撤长度.比较置管方法改进前后腔内心电图P波峰值刻度与X线定位最佳位置刻度差异的发生率.结果:置管方法改进后出现心电导引峰值定位与X线定位导管尖端最佳位置刻度差异发生率低于置管方法改进前(P<0.05).结论:PICC置管后首次固定应使贴膜下的纱布覆盖在以穿刺点为中心的1~2 cm范围内的导管打弯处;患者在卧位时手臂外展90°置管,当进行X线定位时,尽量保持手臂位置自然下垂;患者有腹胀疾病时置管深度应比腔内心电图峰值刻度少送1 cm;头端开口型导管利用金属导丝电极进行心电定位时,需将导丝后撤至头端导管内1 cm使PICC导管头端开口达到最佳位置.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