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屈光回退

屈光回退

屈光回退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142篇,主要集中在眼科学、药学、临床医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38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273702篇;相关期刊65种,包括激光生物学报、临床眼科杂志、眼科新进展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中国医师协会2012年眼科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学术研讨会暨第九届全国眼科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学术研讨会、全国铁路第四届眼科学术交流会、山东省第十九次眼科学学术会议等;屈光回退的相关文献由357位作者贡献,包括刘磊、李新宇、刘华等。

屈光回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38 占比:0.05%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273702 占比:99.95%

总计:273844篇

屈光回退—发文趋势图

屈光回退

-研究学者

  • 刘磊
  • 李新宇
  • 刘华
  • 夏英杰
  • 方燕
  • 李龙标
  • 杜之渝
  • 潘承思
  • 牟章兵
  • 胡燕华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学科

年份

    • 徐桂红
    • 摘要: 目的探索高度近视患者LASIK术后早期应用噻吗洛尔的临床效果及对视力和屈光回退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9年4月-2019年4月期间收治的高度近视拟行LASIK术治疗的患者79例(158眼)作为研究对象,在此基础上开展本次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n=39例,78眼)和对照组(n=40例,80眼),对照组LASIK术后第8d起增加噻吗洛尔滴眼液点眼,观察组LASIK术后第1d起增加噻吗洛尔滴眼液点眼,均连续点眼2个月,每天1次。比较两组角膜基质厚度、矫正后角膜表面曲率、眼压、等效球镜度、裸眼视力。结果术后3mo和术后6mo,观察组裸眼视力明显优于对照组(t=5.934、6.127,0.654,均P0.05)。两组患者术后1mo、术后3mo、术后6mo等效球镜度均在逐渐降低,和同组术后7d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F=7.541、12.063均P<0.05),而组间比较发现这三个时间点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t=5.983、6.234、6.883,均P<0.05)。术后7d、术后1mo、术后3mo两组比较发现,观察组眼压均明显低于对照组(t=7.235、7.128、6.589,均P<0.05)。结论高度近视患者行LASIK手术后早期应用噻吗洛尔点眼可有效改善患者视力,具有较好的临床效果,且能更好的预防屈光回退的发生。
    • 张文文
    • 摘要: 目的 分析可植入式隐形眼镜(ICL)晶体植入术与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手术)对角膜屈光手术后屈光回退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100例角膜屈光手术后屈光回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及观察组,每组50例。对照组行LASIK手术治疗,观察组行ICL晶体植入术治疗。对比两组患者术前、术后2个月的裸眼视力、屈光度及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疗效。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98.00%高于对照组的52.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个月,两组患者裸眼视力与屈光度均较本组术前改善,且观察组裸眼视力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4.00%低于对照组的20.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ICL晶体植入术在角膜屈光手术后屈光回退患者的治疗中效果显著,能有效矫正视力,并发症发生率低,值得推广应用。
    • 刘建和; 何妙玲; 吕红丽
    • 摘要: 目的探讨角膜屈光术后屈光回退患者验配三弧反转设计RGP镜片的有效性、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对角膜屈光术后屈光回退患者12例20眼进行三弧反转设计RGP镜片的验配,通过角膜地形图分析设计个性化三弧反转RGP镜片,记录戴镜前的裸眼视力、框架镜最佳矫正视力和戴RGP的最佳矫正视力;在随访过程中,观察并记录RGP镜片配戴适应情况、视力矫正效果、视觉质量以及并发症。结果20眼成功验配三弧反转设计RGP镜片,戴RGP前裸眼视力0.05~0.30者5只眼,0.30~0.80者15只眼;戴RGP前框架镜最佳矫正视力在0.20~0.50者5只眼,0.60~1.00者15只眼;戴RGP的最佳矫正视力在0.70~0.90者4只眼,1.0者16只眼,其中15只眼(75.00%)矫正视力较框架眼镜更好,12例(100.00%)矫正视力等同或优于框架镜。裂隙灯检查可见镜片与角膜形态吻合度更佳,活动度较普通球面设计RGP更小。全部患者主诉眩光、光晕等视觉症状在配戴RGP后得到改善,视觉质量良好,夜间视力及对比敏感度显著提高,平均随访20个月,未见角膜上皮染色等角膜接触镜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角膜屈光术后屈光回退患者验配三弧反转设计RGP镜片安全有效,且视觉矫正效果更佳,配戴舒适度更好。
    • 樊利敏; 王铮
    • 摘要: 角膜上皮细胞具有重塑性,角膜激光手术后,为了维持角膜前表面的光滑,上皮细胞重新排列,上皮厚度在不同区域和象限呈现不均匀分布。角膜上皮厚度的变化幅度受拟矫正屈光度、手术方式、眼表状态等因素的影响。角膜上皮重塑与术后的屈光回退有一定的相关性。认识角膜激光矫正术后上皮重塑的规律有助于提高屈光手术的精确性。现笔者对目前角膜上皮厚度的测量方法以及各种角膜激光矫正术后的上皮重塑特点进行综述。
    • 樊利敏; 王铮
    • 摘要: 角膜上皮细胞具有重塑性,角膜激光手术后,为了维持角膜前表面的光滑,上皮细胞重新排列,上皮厚度在不同区域和象限呈现不均匀分布.角膜上皮厚度的变化幅度受拟矫正屈光度、手术方式、眼表状态等因素的影响.角膜上皮重塑与术后的屈光回退有一定的相关性.认识角膜激光矫正术后上皮重塑的规律有助于提高屈光手术的精确性.现笔者对目前角膜上皮厚度的测量方法以及各种角膜激光矫正术后的上皮重塑特点进行综述.
    • 张明悦; 李鑫; 李少军
    • 摘要: 目的 观察飞秒激光辅助的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femtosecond assisted laster in situ keratomi-eusis,FS-LASIK)术后远期的视觉质量,分析角膜激光术后远期屈光回退对视觉质量的影响.方法 选取2020年11月至2021年3月间在某民航医学中心眼科回访的FS-LASIK术后5年以上者78例(153眼).收集受检者手术年龄、术后时长、术前屈光度(散瞳验光矫正至1.0),使用pentacam眼前节分析系统测量角膜最薄点3.0 mm前表面平均曲率(anterior corneal surface radius curvature,ARC)、角膜最薄点3.0 mm后表面平均曲率(posterior corneal surface radius curvatur,PRC)、角膜最薄点厚度(thinnest pachymetry,THP),同时使用OPD scan Ⅲ视觉质量分析仪(LogMAR)测量最佳裸眼视力(uncorrected visual acuity,UCVA)、术后屈光度(等效球镜)、角膜总像差、角膜高阶像差、全眼总像差、全眼高阶像差、全眼调制传递函数(modulation transfer function,MTF)、高阶MTF、全眼点扩散函数(point spread function,PSF)、角膜PSF.依据术后屈光度分为正视眼组(SE≤-0.5 D)40例(78眼),屈光回退组(SE>-0.5 D)38例(75眼).分别对以上参数进行组间比较,相关参数与术后屈光度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①正视眼组术后时长、术前屈光度、角膜总像差、角膜高阶像差、全眼总像差低于屈光回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视眼组手术年龄、最佳裸眼视力、高阶MTF、全眼MTF、全眼PSF、角膜PSF均高于屈光回退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正视眼组ARC、PRC、THP、全眼高阶像差与屈光回退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②屈光回退组各参数与术后屈光度行相关性分析显示,术后屈光度与手术年龄(r=-0.338)、术后时长(r=-0.46)、THP(r=-0.286)、全眼MTF函数(r=0.651)、全眼PSF函数(r=0.533)具有相关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FS-LASIK术后年龄偏小、角膜偏薄者易屈光回退,且随术后时长增加趋于稳定;术后屈光度的回退与高阶像差无显著相关.
    • 贺婷; 赵炜; 惠延年
    • 摘要: 角膜屈光手术是指通过角膜手术矫正近视、远视以及散光等屈光不正的方法,临床上经常可以见到术后屈光回退的现象,即手术后又发生了屈光不正.屈光不正以及手术导致的欠佳的视觉质量经常会给患者带来困扰.截止目前,不同种类以及方式的角膜屈光手术均存在屈光回退的问题.目前认为角膜屈光手术后发生的屈光回退主要和角膜上皮增厚以及角膜生物力学改变相关.屈光回退可以在术前通过患者的手术条件以及手术相关参数等危险因素进行预测和规避,同时也可以通过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和药物方法进行预防.对于已经发生的屈光回退可选择非手术方法以及增效手术方法进行处理.
    • 唐瑜; 范翔; 王旻舒; 吴玲玲
    • 摘要: 目的:观察具有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简称准分子术)史的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纳入2005-2018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就诊、具有准分子术史且随访2年以上的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记录一般情况以及特殊检查结果,选取每例视野较差的眼或双眼相似者随机1眼作为研究眼.对视野进展分析采用非参数分析(NPA)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33例患者,青光眼确诊均在准分子术后,手术至青光眼确诊间隔(10.3±6.1)年,确诊时年龄(37.5±10.4)岁,最高眼压<21 mmHg(1 mmHg=0.133kPa)者27例(82%);中央角膜厚度为(456±47)μm.眼底照相显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18例(55%),无法辨认的15例(45%);杯/盘比为0.7±0.1.视野平均缺损(MD)绝对值小于6的有18例(55%),6~12有8例(24%),12以上有7例(21%).其中随访2年以上21例,随访时间为(4.5±2.2)年;视野进展13例(62%),视野进展速度为(0.5±0.6)dB/年.视野进展组与非进展组治疗后降眼压幅度分别为(28.3±20.7)%和(15.4±11.0)%(t=-1.867,P=0.078),屈光回退发生率分别为92%和25% (P=0.003).21例中屈光回退14例(64%),屈光回退组中12例(12/14)视野进展,无回退组中1例视野进展(1/7)(P=0.003);屈光回退组的视野进展[(0.7±0.7)dB/年]快于无回退组[(0.1±0.1)dB/年](t=-2.899,P=0.011).结论:准分子术后的青光眼患者确诊时大多处于病情早中期,4/5患者眼压在21 mmHg以下,通过眼底照相能明确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的只占一半病例.随访中约2/3患者视野恶化,可能与屈光回退有关.
    • 唐瑜; 范翔; 王旻舒; 吴玲玲
    • 摘要: 目的:观察具有准分子激光角膜屈光手术(简称准分子术)史的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回顾性病例研究。纳入2005─2018年北京大学第三医院眼科中心就诊、具有准分子术史且随访2年以上的开角型青光眼患者。记录一般情况以及特殊检查结果,选取每例视野较差的眼或双眼相似者随机1眼作为研究眼。对视野进展分析采用非参数分析(NPA)法。采用独立样本t检验及秩和检验进行分析。结果:共纳入33例患者,青光眼确诊均在准分子术后,手术至青光眼确诊间隔(10.3±6.1)年,确诊时年龄(37.5±10.4)岁,最高眼压<21 mmHg(1 mmHg=0.133 kPa)者27例(82%);中央角膜厚度为(456±47)μm。眼底照相显示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18例(55%),无法辨认的15例(45%);杯/盘比为0.7±0.1。视野平均缺损(MD)绝对值小于6的有18例(55%),6~12有8例(24%),12以上有7例(21%)。其中随访2年以上21例,随访时间为(4.5±2.2)年;视野进展13例(62%),视野进展速度为(0.5±0.6)dB/年。视野进展组与非进展组治疗后降眼压幅度分别为(28.3±20.7)%和(15.4±11.0)%(t=-1.867,P=0.078),屈光回退发生率分别为92%和25%(P=0.003)。21例中屈光回退14例(64%),屈光回退组中12例(12/14)视野进展,无回退组中1例视野进展(1/7)(P=0.003);屈光回退组的视野进展[(0.7±0.7)dB/年]快于无回退组[(0.1±0.1)dB/年](t=-2.899,P=0.011)。结论:准分子术后的青光眼患者确诊时大多处于病情早中期,4/5患者眼压在21 mmHg以下,通过眼底照相能明确视网膜神经纤维层缺损的只占一半病例。随访中约2/3患者视野恶化,可能与屈光回退有关。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