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层间干扰

层间干扰

层间干扰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216篇,主要集中在石油、天然气工业、矿业工程、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75篇、会议论文16篇、专利文献266320篇;相关期刊90种,包括西南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石油天然气学报、煤炭科学技术等; 相关会议13种,包括2014年全国天然气学术年会、2014年全国煤层气学术研讨会、第七届宁夏青年科学家论坛等;层间干扰的相关文献由654位作者贡献,包括李大建、牛彩云、吴财芳等。

层间干扰—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75 占比:0.07%

会议论文>

论文:1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266320 占比:99.93%

总计:266511篇

层间干扰—发文趋势图

层间干扰

-研究学者

  • 李大建
  • 牛彩云
  • 吴财芳
  • 朱洪征
  • 赵晓伟
  • 于登飞
  • 何淼
  • 傅雪海
  • 周文胜
  • 康博韬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李金宜; 李其正; 刘英宪; 罗宪波; 康凯; 陈娜娜
    • 摘要: 以渤海PLX油田为例,围绕多层合采层间干扰中的Ⅰ类、Ⅱ类、Ⅲ类储层,开展干扰机理、干扰幅度方面的实验研究。基于微观驱油实验分析Ⅱ类、Ⅲ类劣势渗流储层微观孔喉结构非均质性及其对剩余油富集和演变规律的影响,劣势渗流层更容易存在前缘指进、连通性差等现象,剩余油以连片状大量富集为主,油滴状、油膜状剩余油较少。基于长岩心驱替实验评价多层合采下的层间干扰对各渗流层的影响,Ⅰ类储层最大干扰幅度达10%,Ⅲ类储层最大干扰幅度可达30%,结合实验数据给出干扰系数图版,可有效指导油田细分层系挖潜。矿场先导试验井投产成功表明,对劣势渗流层细分注采,可提高层间纵向均衡驱替,释放劣势渗流层潜力,增大单井控制储量整体采出程度。
    • 付亚荣; 陈劲松; 张睿荫; 师璐; 唐敬; 王新梅; 曹小娟; 钱洪霞; 刘若兮; 李战华
    • 摘要: 分层采油工艺可以有效地解决油层纵向上的非均质性、多层合采时层间干扰矛盾突出的问题。通过重新定义砂岩油藏层间干扰系数,基于假设条件,建立了包括油水两相总渗流速度、油层生产压差、油层的合采产液(油)量的层间干扰数学模型,揭示了油层有效渗透率、储层原油黏度、油层油水前缘位置、油层启动压力梯度等参数对层间干扰的影响规律。得到现场50余口分层采油井的验证,单井产油量平均增加3.6 t,单井产水量平均降低6.8 m^(3),百米吨液耗电平均降低0.112 kWh。
    • 宋先知; 许富强; 姬佳炎; 石宇
    • 摘要: 油田地热是地热资源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进行发电、供暖等方面的开发与利用,其中多层砂岩油藏地热资源储量和产量均约占我国总量的50%,但由于层间非均质性影响,其注水开发地热过程中普遍存在层间干扰问题,亟需开展多层合采含油热储取热性能评价工作。为此,以枯竭油藏(可扩展至高、特高含水油藏)为研究对象,建立了多层合采油藏油水两相热流耦合数值模型,对比了不同孔隙度、渗透率和初始含油饱和度下层间干扰特征和温度、压力分布情况,分析了层间干扰对取热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①在本文的研究条件和模型设置下,生产20年后,不同渗透率储层高、低渗透层的注采压差和生产温度差值分别可达3.27 MPa和24.5 K,远大于含油均质储层各层位对应差值;②初始含油饱和度越小,储层生产温度和注采压差越低,20年后最大差值可达1.32 MPa;③层间干扰对渗透率敏感,高渗透层流体来自同层注入井和其他低渗透层,不同渗透率储层生产温度最高可提升5.33 K。结论认为:①渗透率是影响含油储层生产温度和注采压差的关键参数,而孔隙度对生产特征的影响较小;②注采压差对初始含油饱和度的变化较为敏感,油相存在可显著提高注入压力;③在有边界热源补充的情况下,层间干扰强烈的储层更易获得高取热量,在废弃井取热改造中可优先考虑此类储层。
    • 姜彬; 程时清; 康博韬; 郜益华; 马康
    • 摘要: 多层砂岩油藏开发进入中高含水期,层间矛盾突出,层间干扰加剧,新钻调整井的产能预测难度大、精度低。为进一步分析油田不同含水率对多层砂岩油藏产能的影响,通过回归P油田不同流动能力突进系数下的层间干扰系数随含水率的变化趋势,建立层间干扰动态表征模型,形成层间干扰系数与流动能力突进系数和含水率变化关系图版,实现不同流动能力突进系数下对层间干扰系数随含水率变化的定量表征。通过建立无层间干扰条件下采油指数与地层流动系数的产能回归公式,指导P油田中高含水期调整井的产能评价。研究结果表明,基于层间干扰校正预测的P油田新投产调整井的产能误差为20%,低于层间干扰校正前,预测结果可靠。
    • 罗钟鸣; 陈杰; 粟超
    • 摘要: 双油管采油作为一种有效的多层油藏生产方式,可以同时开发至少两套油藏,提高单井产量、降低完井成本、避免生产过程中的层间干扰,对油田开发降本增效具有重要意义。停喷井在采用气举方式恢复油井生产时,基于稳态设计的双油管气举方案往往会因为不同产层间的油藏差异而造成相互干扰,导致举升过程中双油管进气量无法满足设计要求,难以达到各油藏稳定生产的目标。为准确预判气举排液及后续生产状态,通过引入瞬态模型对多因素干扰进行综合求解,对双油管气举进行优化设计,以明确油井双油管气举非稳态特征产生条件及时间。在此基础上,选择采用气举数字智能控制器,通过人工或自动调整优化进气量,以达到保障各油藏稳定生产的目的。在中东ZK海上某高产油井开展现场试验,证明该技术可以有效识别双油管气举不确定性风险,并解决生产不稳定问题,为多层油藏双油管气举采油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
    • 王保勤; 袁龙; 周浩
    • 摘要: 层间干扰是影响多煤层联产效率的主要因素,对多煤层联产的深入研究是必要的。通过多煤层联产模拟对各煤层产气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果表明,开采条件相同时两均质煤层受到层间干扰的影响较小;当上下煤层渗透率比值达到2倍时,层间干扰系数最大能够达到0.35,产量极大降低;当下上煤层半径比值达到2倍时,干扰系数最小能够达到-0.68,产量极大增高。层间干扰的影响随着产气时间增大而增加,适当提高下部煤层半径、初始压力有利于多煤层联产,但渗透率不一致,煤层不适于长期联合生产。
    • 郭晨; 秦勇; 易同生; 陈贞龙; 袁航; 高俊喆; 苟江
    • 摘要: 为了高效识别煤层气合采干扰以及时调整开发方案、提高合采效率,以黔西地区织金区块为例,基于 6 口典型煤层气合采井排采数据,引入包括生产指示曲线、单位降深产水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和单位压差产水量随时间变化曲线的生产特征曲线,分析合采干扰在生产特征曲线上的响应特点。研究表明:根据含煤地层抽水试验钻孔单位涌水量数据,可以获得煤层气井原位产水能力临界值为 2 m^(3)/(d·m);生产指示曲线形态与初期直线段斜率对干扰有明显响应,依据生产指示曲线初期直线段斜率临界值 200 m^(3)/MPa,可区分含煤岩系内源水与外源水两种水源类型;单位压差产水量随时间变化曲线分为上凹和下凹两种形态,前者产出内源水,平均产气量大于 800 m^(3)/d,后者产出外源水,平均产气量小于 400 m^(3)/d。构建了基于生产特征曲线的煤层气合采干扰判识方法与临界指标,结合产气效率分析形成合采干扰判识图版,可为优化合采工程设计、探索经济高效合采模式提供借鉴。
    • 黄红星; 傅雪海; 赵增平; 陈东; 彭宏钊
    • 摘要: 为促进准噶尔盆地南缘具有巨厚、多层、急倾斜地质特征煤储层煤层气的高效开发,基于阜康西区CS18井地质数据,利用Eclipse软件模拟研究了不同层间距、不同排采强度和不同物性参数差异引起的层间干扰条件下急倾斜储层煤层气3层合排的产出特征。模拟结果表明不同层间距的急倾斜储层煤层气3层合采总产出曲线形态基本一致,都呈现出日产气量先增大后降低的趋势。但是随着层间距的增大,第1层由于较高的渗透率使得产气量逐渐增大,而第3层则相反。但是第1层储层的增产量与第3层储层的减产量大部分抵消,储层上倾方向含气量随层间距的增大较下倾方向略快。所以整体上在3层合采过程中,第1层和第3层距离主采层(第1层)越近,其产气量越高,即层间距越大产气量越低。多层合采对于急倾斜储层来说上倾方向和下倾方向也存在差异。随着排采强度增大,上倾方向的储层压力快速降低,这加速了3层合采的进程。而排采强度较低,上倾方向储层因较高的储层压力使煤层气的解吸、产出受到抑制,但随着排采的进行,抑制逐渐消失。含气量和渗透率物性参数差异对多层合采的影响也存在不同,模拟显示中部储层含气量高有利于上部和下部储层煤层气的产出,而渗透率高则抑制上部和下部储层煤层气的产出。
    • 孙鹏霄
    • 摘要: 薄互层砂岩油藏储层复杂,层间干扰主控因素多样,层间干扰规律难以预测,严重影响了油田整体开发效果。针对该问题,基于薄互层砂岩油藏层间干扰作用机理,通过油藏工程方法,明确了薄互层砂岩油藏层间干扰主控因素;结合实际油田生产动态分析,量化评价了小层动静态流动能力,建立小层物性、流体性质、注采受效程度及水淹程度等多重因素共同作用下的层间干扰全寿命定量预测图版,并提出有针对性的层系调整对策。研究表明:薄互层砂岩油藏不同流动能力差异下层间干扰呈现不同的动态变化规律,需综合考虑动静态因素的影响;流动能力差异系数7.0以内的小层初期层间干扰相对较弱,可划分同一层系开发,中高含水期后强水淹小层将显著加剧层间干扰作用。该研究对指导薄互层砂岩油藏层系划分及调整具有借鉴意义。
    • 赖祖豪; 赖昭琦
    • 摘要: 层间干扰是影响多煤层联产效率的主要因素,通过多煤层联产模拟对各煤层产气的影响因素进行了敏感性分析。结论表明:开采条件相同时两均质煤层受到层间干扰的影响较小;当上下煤层渗透率比值达到2倍时,层间干扰系数最大能够达到0.35,产量被极大降低;当上下煤层半径比值达到2倍时,干扰系数最小能够达到−0.68,产量极大增加。层间干扰的影响随着产气时间增加而增大,适当提高下部煤层半径、初始压力有利于多煤层联产,但渗透率不一致的煤层不适合长期联合生产。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