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寒凝血瘀

寒凝血瘀

寒凝血瘀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327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妇产科学、内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2篇、会议论文10篇、专利文献6657篇;相关期刊140种,包括光明中医、吉林中医药、江苏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9种,包括世界中联药膳食疗研究专业委员会第五届学术年会暨第十届国际药膳食疗学术研讨会、全国中医药创新发展论坛、中华中医药学会第三次血栓病学术会议暨河南省中西医结合学会心血管病专业委员会山东省中西医结合活血化瘀专业委员会年会等;寒凝血瘀的相关文献由744位作者贡献,包括杜惠兰、成秀梅、丛慧芳等。

寒凝血瘀—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2 占比:3.92%

会议论文>

论文:10 占比:0.14%

专利文献>

论文:6657 占比:95.94%

总计:6939篇

寒凝血瘀—发文趋势图

寒凝血瘀

-研究学者

  • 杜惠兰
  • 成秀梅
  • 丛慧芳
  • 张天婵
  • 李丹
  • 肖洪彬
  • 谷万里
  • 史载祥
  • 林一帆
  • 牛雯颖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卢洁; 林萍; 张荣; 高以娟
    • 摘要: 目的观察浮针联合少腹逐瘀汤对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68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34例,对照组给予少腹逐瘀汤,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浮针(约相当于天枢、带脉、阴包的位置),疗程3个月经周期。检测临床疗效、VAS评分、症状评分、生活质量评分、血清IL-6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VAS评分、症状评分、血清IL-6低于对照组(P<0.05),生存质量、总的健康状况、生理领域、心理领域评分更高(P<0.05)。结论浮针联合少腹逐瘀汤可降低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痛经程度及IL-6水平,改善围经期腹痛等相关不适症状,提高生活质量。
    • 叶婷慧; 黎凤仪; 白蕊; 庄晓娉; 覃永红; 吴彩娟
    • 摘要: 目的:观察三九贴配合耳穴贴压疗法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根据严格的纳入及排除标准,随机选择60例寒凝血瘀型痛经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治疗组使用三九贴配合耳穴贴压疗法,对照组采用单纯耳穴贴压疗法,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中医证候积分。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89.66%)优于对照组(64.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结束后第3个月,两组的中医证候积分均较治疗前降低,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三九贴配合耳穴贴压疗法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有一定疗效且疗效优于采用单纯耳穴贴压疗法。
    • 陈麒阳; 郑文宾; 曹晶
    • 摘要: 目的探究温针灸联合三伏贴对寒凝血瘀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20年2月溧阳市人民医院中医科接诊的寒凝血瘀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患者122例,随机分为温针灸组和联合治疗组。温针灸采用常规针刺合灸法,联合治疗组在其基础上加用三伏贴进行治疗,疗程为20 d。记录并比较2组患者治疗前后Lysholm、WOMAC及VAS评分及炎性反应因子、中医症候量化分级,疗程结束后评定治疗效果。结果2组患者治疗后Lysholm、WOMAC及VAS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改善,且联合治疗组改善更为显著(P<0.05);2组患者治疗后IL-1β、TNF-α、MMP-3炎性反应因子较治疗前均有降低,且联合治疗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2组患者治疗后中医症候量化分级较治疗前均有下降,且联合治疗组下降更为显著(P<0.05);联合治疗组治疗总有效率(96.72%)显著高于温针灸组(85.25%)(P<0.05)。结论温针灸联合三伏贴治疗寒凝血瘀型膝关节骨性关节炎可显著改善患者临床症状,降低患者炎性因子水平,安全有效,值得临床推广。
    • 李芳; 向红霞
    • 摘要: 目的:研究虎符铜砭刮痧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的临床效果。方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式将患者分为了治疗组与对照组,每组各45名患者。对照组口服布洛芬缓释胶囊,治疗组虎符铜砭刮痧,试验周期均为3个月。通过对两组患者临床疗效、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护理满意度等的比较得出结论。结果:两组患者临床疗效、VAS评分、中医证候积分及护理满意度等均存在统计学差异。结论:虎符铜砭刮痧治疗寒凝血瘀型痛经临床疗效显著,同时可有效地缓解患者疼痛降低其中医证候积分提高护理满意度等,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 曲云青; 冯晓玲; 谷玥儒
    • 摘要: 现如今,痛经已经严重影响各个年龄阶段女性的日常学习、常规工作和生活,广大患者迫切希望消除月经来潮前后及行经期间的痛苦。冯晓玲教授临床经验丰富,认为痛经之病因病机不外乎虚实两端,病位在冲任两脉及胞宫,以寒凝血瘀型多见。首辨虚实、次调气血以及标本同治为治疗痛经的3种特色辨治方法,针对寒凝血瘀型痛经,温经散寒,调和气血,治病求本,效如桴鼓,发挥了中医药治疗痛经的独特优势,临床疗效值得肯定。后附医案1则加以佐证。
    • 甘小利; 邓文华; 陈枫; 吴艳华
    • 摘要: 目的探讨加味温经汤联合常规治疗对寒凝血瘀证子宫腺肌症患者的临床疗效。方法 94例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47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治疗(左炔诺孕酮宫内节育系统),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加味温经汤,疗程6个月。检测临床疗效、CA125、VEGF、PGF-2a、PGE2、MMP-9、MMP-3、性激素(LH、FSH、E2)、不良反应发生率变化。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加味温经汤联合常规治疗可安全有效地缓解寒凝血瘀证子宫腺肌症患者疼痛,调节性激素水平。
    • 江海燕; 刘果; 王建云; 吴华阳; 王新月
    • 摘要: 克罗恩病是一种倾向于终身发作的炎症性肠病,除脾胃虚弱、湿热阻滞外,还存在阳虚寒凝,瘀血内停的病机特点。脾肾阳虚,温煦不足,运化无力,水湿、水谷留于肠道,阻滞气血,而见腹痛、腹泻、腹部包块诸症。故脾肾阳虚是本病发生的始动因素,而阳虚寒凝、瘀血内停则是导致本病反复发作,出现瘘管、肠梗阻、腹部包块等并发症的根本原因。当从阳虚致瘀这一思路论治克罗恩病。温肾健脾令运化温煦有力;活血以推陈致新,消瘀散结;通痹散寒治疗骨关节病;临证配合健脾消积、清热利湿,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 于菲菲
    • 摘要: 介绍王柱林治疗原发性痛经的经验,其认为临床证型多为寒凝血瘀,参古酌今,采用了以“温通”为根本的治疗大法,总结出治疗寒凝血瘀之痛经经验方乌石痛经汤治疗原发性痛经,于经前3~5天用药,连续服药3个月经周期,即可达到治病的目的,又大大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并指出痛经的预防重在调控易感体质,平时可通过饮食调养、生活习惯的调整,如少食生冷,注意保暖,从而预防痛经。
    • 朱忠才; 李响; 于鑫鑫; 王东升; 陈晓朋; 于影; 邓惠影; 丛宇; 范明胜
    • 摘要: 目的:观察温阳益气通脉方联合夹脊穴电针疗法对寒凝血瘀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ASO)患者临床症状的改善作用及血液流变学、血清CRP的影响。方法:将80例ASO患者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0例。两组均给予控制血压、血糖、血脂等基础治疗。对照组给予前列地尔、红花黄色素静点加温阳益气通脉方水煎服;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夹脊穴电针治疗,两组均以14 d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对两组患者临床症状评分、血清CRP含量、血液流变学指标(全血黏度高切、全血黏度低切、血浆黏度及纤维蛋白原)和血沉变化情况进行比较分析。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评分、血清CRP含量、血液流变学指标及FIB含量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观察组效果更明显(P<0.05)。结论:温阳益气通脉方联合夹脊穴电针可显著改善寒凝血瘀型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的临床症状、血液流变学和炎症反应。
    • 曹丽玲; 高素云; 范红燕
    • 摘要: 目的:观察中药热奄包联合痛经Ⅱ号方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的临床疗效。方法:将60例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30例。对照组采用痛经Ⅱ号方治疗,治疗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中药热奄包治疗,均于月经来潮前5 d开始治疗,持续7 d,治疗3个月经周期。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疗效及治疗前后痛经症状评分、中医证候评分、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结果:治疗后,两组患者痛经症状积分、中医证候积分、VAS评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低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中医证候疗效、痛经临床疗效、痛经疼痛程度疗效总有效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口服痛经Ⅱ号方的基础上,局部施以中药热奄包治疗寒凝血瘀型原发性痛经,临床疗效显著。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