Bi2Te3
Bi2Te3的相关文献在2003年到2022年内共计94篇,主要集中在一般工业技术、无线电电子学、电信技术、物理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802177篇;相关期刊60种,包括西华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材料导报、材料科学与工程学报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等;Bi2Te3的相关文献由276位作者贡献,包括赵新兵、杨君友、朱文等。
Bi2Te3—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802177篇
占比:99.99%
总计:802271篇
Bi2Te3
-研究学者
- 赵新兵
- 杨君友
- 朱文
- 樊希安
- 段兴凯
- 鲍思前
- 吉晓华
- 王为
- 倪华良
- 安百俊
- 张艳华
- 朱铁军
- 杜永
- 王忠
- 蔡克峰
- 谢振
- 贾法龙
- Ibrahim M. Abdel-Motaleb
- Syed M. Qadri
- 伏亚楠
- 刘子杨
- 刘洪亮
- 刘立胜
- 卢波辉
- 周丽娜
- 周子群
- 周林
- 宿太超
- 崔平
- 张久兴
- 张忻
- 张文华
- 张清杰
- 成艳
- 易法军
- 朱品文
- 朱磊
- 李志亮
- 杨明杰
- 江跃珍
- 汪元元
- 王富强
- 王晴
- 王诗野
- 田杰
- 童宇
- 简旭宇
- 蒋俊
- 许高杰
- 贾晓鹏
-
-
刘帅;
薛家乐;
韩文静;
陈国祥;
刘迎港;
徐若君;
余历军
-
-
摘要:
柔性热电器件能够满足复杂环境的热量收集和转化需求,是目前研究的重要方向之一。但受制于材料电/声输运性能的强关联作用,柔性热电器件的能量转化效率仍然较低。以聚酰亚胺为柔性衬底,采用磁控溅射的方式制备Bi_(2)Te_(3)柔性热电薄膜,并通过退火对薄膜表面进行改性。结果表明,高温退火能够诱导Bi_(2)Te_(3)薄膜表面产生多孔化结构,且孔隙密度和尺寸可通过退火工艺调控;多孔结构对薄膜的电/声输运性能具有协同优化作用,薄膜热导率较退火前降低约50%,Bi_(2)Te_(3)柔性薄膜的热电优值显著提升。
-
-
Zhijun Chen;
Haicai Lv;
Qichun Zhang;
Hanfu Wang;
Guangming Chen
-
-
摘要:
Solution processability and flexibility still remain major challenges for many thermoelectric(TE)materials,including bismuth telluride(Bi_(2)Te_(3)),a typical and commercially available TE material.Here,we report a new solutionprocessed method to prepare a flexible film of a Bi_(2)Te_(3)/single-walled carbon nanotube(SWCNT)hybrid,where the dissolved Bi_(2)Te_(3) ion precursors are mixed with dispersed SWCNTs in solution and recrystallized on the SWCNT surfaces to form a“cement-rebar”-like architecture.The hybrid film shows an n-type characteristic,with a stable Seebeck coefficient of^(−1)00.00±1.69μVK^(−1) in air.Furthermore,an extremely low in-plane thermal conductivity of∼0.33Wm^(−1) K^(−1) is achieved at 300 K,and the figure of merit(ZT)reaches 0.47±0.02.In addition,the TE performance is independent of mechanical bending.The unique“cement-rebar”-like architecture is believed to be responsible for the excellent TE performances and the high flexibility.The results provide a new avenue for the fabrication of solution-processable and flexible TE hybrid films and will speed up the applications of flexible electronics and energy conversion.
-
-
陆华;
李扬武;
岳增记;
曾为
-
-
摘要:
采用椭偏法测量了拓扑绝缘体Bi2Te3单晶的复折射率.运用经典的德鲁德和托克-洛伦兹模型分别对拓扑绝缘体表面态和体态进行拟合,获得了其折射率和消光系数,并分析了色散曲线的变化规律.结果 表明:Bi2 T e3拓扑绝缘体的体态具有类半导体特性(含带隙),折射率在近红外波段可达7以上;表面态具有类金属特性,厚度约为2.52 nm.
-
-
韩月;
李梦轲;
张哲;
姜珊;
柳婕;
刘阳;
李旺;
刘俊
-
-
摘要:
采用粉末热压烧结工艺制备了纯Bi2Te3及少量Ag、Cu元素掺杂的Bi2Te3片状热电材料。利用XRD、SEM、EDS及热电特性实验分析设备,对不同热电样品的晶体结构、表面形貌、组成成份及热电特性进行了比较分析。研究发现,适量的Ag、Cu元素掺杂确实可提升Bi2Te3材料的热电特性,相比Cu元素掺杂,Ag掺杂的Bi2Te3样品热电特性改善最大。在样品高温端温度为356 K条件下,掺杂Ag为0.1 wt%的样品Seebeck系数最大,约为−193.26 μV/K,ZT值也最大,约为1.04。
-
-
沈紫嫣;
范武升;
刘方诚;
张奇;
刘锋;
朱铁军;
赵新兵
-
-
摘要:
利用人体体温发电的热电器件因其结构简单、可靠性高,有望为可穿戴电子产品等低功耗设备提供免维护、长期稳定的能源.以高性能无机块体热电材料和低热导环氧树脂/玻璃微珠复合粘结剂作为原料,采用切割粘结法和磁控溅射/电化学镀铜技术,制备了热电臂高度不同的48对温差发电器件.由于该技术不需使用陶瓷覆铜板,在给定的器件厚度条件下,可提高热电臂高度.性能表征结果显示,在实际穿戴条件下,随热电臂高度的增加,器件的输出功率密度持续增加.在相当于一级风的空气对流条件下或正常行走状态下,热电臂高度为3.14 mm的器件输出功率密度超过40μW/cm2.
-
-
宦鹤波;
喻雪峰;
张文华;
沈智;
罗沛兰;
徐国栋;
付凯;
何雪龙;
华瑶;
张俊红;
周憬;
陈哲
-
-
摘要:
Bi2Te3系热电材料是室温下应用广泛的热电材料,热电材料能够实现热能和电能之间直接转换,在废热(余热)发电、太阳能热源发电、极端环境下的能源供给等方面有潜在的应用前景。本文从不同优化方法出发,分析了Bi2Te3系热电材料的制备方法及各自优化的优缺点,并根据所采用优化方法的不同,对Bi2Te3热电性能进行了探讨,分析了塞贝克系数S、电导率σ和热导率k关联耦合机制,并对热电材料的发展前景进行了展望。
-
-
王晴;
刘子杨;
赵沙沙;
李志亮
-
-
摘要:
Bi2Te3基化合物是热电领域的代表性材料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余热发电、固态制冷、温度探测等方面.该类材料具有复杂的能带结构,利用强自旋轨道和能带反转,有望对Bi2Te3基材料的热电性能实现优化.通过分析对比近些年Bi2Te3基材料的能带结构计算数据与部分实验结果,总结了Bi2Te3、N型Bi2Te3-x Sex和P型Bi2-xSbxTe3材料的能带结构的特点,影响能带结构以及电输运性能的关键因素.相关结论将为提高Bi2Te3基材料的热电性能提供依据.
-
-
王晴;
刘子杨;
赵沙沙;
李志亮
-
-
摘要:
Bi_(2)Te_(3)基化合物是热电领域的代表性材料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余热发电、固态制冷、温度探测等方面.该类材料具有复杂的能带结构,利用强自旋轨道和能带反转,有望对Bi_(2)Te_(3)基材料的热电性能实现优化.通过分析对比近些年Bi_(2)Te_(3)基材料的能带结构计算数据与部分实验结果,总结了Bi_(2)Te_(3)、N型Bi_(2)Te_(3-x)Se_(x)和P型Bi_(2-x)Sb_(x)Te_(3)材料的能带结构的特点,影响能带结构以及电输运性能的关键因素.相关结论将为提高Bi_(2)Te_(3)基材料的热电性能提供依据.
-
-
-
刘佳音;
潘春光;
王月媛;
胡建民
-
-
摘要:
采用机械合金化热压法制备N型Gd掺杂赝三元热电材料,XRD、SEM和霍尔效应测试结果表明,热压温度的升高有利于晶粒的聚集和生长;热电性能测试结果表明,随着热压温度的升高,Seebeck系数略有减小,电导率和热导率都逐渐增大.Gd的掺杂浓度为0.5 wt%、热压温度为200°C、压力为550 MPa条件下制备的N型Gd掺杂赝三元热电材料热电优值为2.11×10^-3 K^-1.
-
-
王富强;
陈晖;
成艳;
王忠;
朱磊;
简旭宇
- 《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
| 2007年
-
摘要:
以水为反应介质,NaBH4为还原剂,合成了Bi2Te3纳米管及纳米微粒.溶液首先在超声波发生器中预处理1h,然后置于150°C,水热反应釜中继续反应48h.XRD分析表明:合成产物主要物相为Bi2Te3;SEM观察可见产物中有纳米管生成,纳米管直径约为50~100nm,管壁厚约8~10nm,长度在500nm以上.EDS分析表明:纳米管成份为Bi2Te3.Bi2Te3纳米管可能的生长机制为纳米薄片-卷曲-闭合-纳米管.
-
-
王富强;
陈晖;
成艳;
王忠;
朱磊;
简旭宇
- 《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
| 2007年
-
摘要:
以水为反应介质,NaBH4为还原剂,合成了Bi2Te3纳米管及纳米微粒.溶液首先在超声波发生器中预处理1h,然后置于150°C,水热反应釜中继续反应48h.XRD分析表明:合成产物主要物相为Bi2Te3;SEM观察可见产物中有纳米管生成,纳米管直径约为50~100nm,管壁厚约8~10nm,长度在500nm以上.EDS分析表明:纳米管成份为Bi2Te3.Bi2Te3纳米管可能的生长机制为纳米薄片-卷曲-闭合-纳米管.
-
-
王富强;
陈晖;
成艳;
王忠;
朱磊;
简旭宇
- 《第六届中国功能材料及其应用学术会议》
| 2007年
-
摘要:
以水为反应介质,NaBH4为还原剂,合成了Bi2Te3纳米管及纳米微粒.溶液首先在超声波发生器中预处理1h,然后置于150°C,水热反应釜中继续反应48h.XRD分析表明:合成产物主要物相为Bi2Te3;SEM观察可见产物中有纳米管生成,纳米管直径约为50~100nm,管壁厚约8~10nm,长度在500nm以上.EDS分析表明:纳米管成份为Bi2Te3.Bi2Te3纳米管可能的生长机制为纳米薄片-卷曲-闭合-纳米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