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山山区
天山山区的相关文献在1993年到2020年内共计94篇,主要集中在大气科学(气象学)、畜牧、动物医学、狩猎、蚕、蜂、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93篇、会议论文1篇、专利文献3147篇;相关期刊58种,包括山地学报、中国国家地理、气候变化研究进展等;
相关会议1种,包括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等;天山山区的相关文献由206位作者贡献,包括袁玉江、杨青、魏文寿等。
天山山区
-研究学者
- 袁玉江
- 杨青
- 魏文寿
- 李雪梅
- 杨莲梅
- 喻树龙
- 安沙舟
- 赵玲
- 包安明
- 唐建
- 姚俊强
- 张山清
- 普宗朝
- 李帅
- 李建刚
- 高培
- 何清
- 侯小刚
- 刘海隆
- 刘琳
- 刘艳
- 唐宏
- 姜彩莲
- 廖飞佳
- 张正勇
- 李倩
- 李兰海
- 杨柳
- 王胜兰
- 白磊
- 程新宇杰
- 穆桂金
- 赵传成
- 邵华
- 金晓龙
- 阎国荣
- 韩雪云
- 高路
- Aiguo Xia
- Haitao Wang
- Qiong Wang
- 丁永建
- 亢燕铭
- 任伟伟
- 任宜勇
- 任志国
- 任艳群
- 何新林
- 何祺胜
- 侯玉华
-
-
-
-
-
田亚林;
李雪梅;
李珍;
秦埼瑞
-
-
摘要:
利用1980-2017年天山山区35个气象站点的逐日降水资料,分离出3种主要降水形态后,运用线性倾向估计、Mann-Kendall(M-K)突变检验、滑动t突变检验、Morlet小波分析等方法研究了天山山区降水日数及降雨日数、降雪日数和雨夹雪日数的时空分布及变化规律。研究表明:(1)在空间上,天山山区降水日数和降雨日数表现为"北多南少,西多东少"的分布格局,降雪日数"北多南少"明显;降水日数呈现"西快东慢,北快南慢"的增长趋势,西段增长幅度明显,降雨日数普遍增多,大部分地区降雪日数减少,雨夹雪日数也有减少趋势。(2)近38 a来,天山山区降水日数表现为缓慢增长趋势,降雨日数显著增加,降雪日数减少,雨夹雪日数变化并不明显。(3)天山山区降水日数突变年在1986年前后。(4)降水日数、降雨日数、降雪日数及雨夹雪日数均存在明显的10 a左右的振荡周期,此外,降水日数、降雨日数和雨夹雪日数18~22 a周期波动也比较明显。
-
-
-
杨柳1;
赵战成1;
周雪英1
-
-
摘要:
选取伊宁、巴仑台、天池和巴里坤作为研究天山山区夏季强降水过程GPS可降水量演变特征的指标站,利用4站的GPS-PWV和降水资料,分析了夏季强降水过程中GPS-PWV的演变特征。结果表明:1) 强降水出现前GPS-PWV有1~3天的明显抬升过程,且小时增量均有1~3次超过2 mm的急剧增长,GPS-PWV最大值各有不同,其中伊宁最大;2) 强降水通常出现在GPS-PWV高于平均值时,GPS-PWV上升阶段开始,降水后期GPS-PWV下降仍维持较弱降水,GPS-PWV降至平均值以下可以作为判断降水是否结束的标准,降水持续时间与GPS-PWV高值区维持时间较为一致;最大小时雨强基本都在GPS-PWV最大值出现后产生;3) 在不同类型天气过程影响下的强降水过程GPS-PWV演变特征有所不同。
-
-
唐建
-
-
摘要:
以天山山区的26个气象站点近55年逐月降水实测资料为基础,运用算术平均构建该地区年平均降水量时间序列,分别对区域年际平均降雨量做线性回归分析,对该区域降水分布特征与变化趋势进行分析.结果表明:(1)近55 a来,天山山区降雨量、降雪量倾向率都呈增加的趋势,分别为6.57 mm/(10 a)、3.14 mm/(10 a),其中降雪所占比重呈略微减小趋势.(2)M-K突变检验显示,南北坡降雨突变分别发生在1990年、1985年左右,且突变后降水增加量分别为24.18 mm、20.96 mm,南坡突变差异大于北坡;南、北坡降雪量突变分别发生在1976年、1986年,突变后降雪量分别增加了7.49 mm、12.75 mm,北坡降雪量突变差异大于南坡.
-
-
唐建
-
-
摘要:
利用天山山区26个气象站点的55a实测降水资料,选用Morlet小波分析方法对流域降雨序列的多时间尺度进行研究,结合降水空间进行分析,探讨了天山山区降水强弱时间周期和降水分布特征.结果表明,天山年均降水量由西向东呈减少趋势,且天山北坡降水量明显大于南坡.天山北坡年均最大降水量为520.10mm、年均最小降水量为14.00mm;天山南坡年均最大降水量为300.10mm、 年均最小降水量为52.69mm;天山各降水相态存在不同时间尺度上的振荡周期变化.北坡降雨、 降雪的第一主周期分别为25a、30a,南坡降雨、 降雪的第一主周期分别为30a、25a.
-
-
李建刚;
姜彩莲;
张云惠;
杨莲梅;
孙鸣婧
-
-
摘要:
利用常规观测、FY-2E卫星及EC-Interim 0.5°×0.5°再分析资料对2010-2014年夏季天山及其两侧地区α中尺度对流系统(MαCS)的时空分布特点进行分析,并对典型个例的云图特征和环境条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结果表明:(1)6月为MαCS出现的高发期且椭圆形MαCS占多数。MαCS形成和发展期主要集中在午后和后半夜,消亡于前半夜,三个时期最易发生时间依次滞后大约2 h,圆形和椭圆形MαCS日频次分别呈单峰和多峰型变化分布。MαCS生命史主要为3~6 h,其中6月生命史分布较广,7-8月较集中;大部分椭圆形MαCS较圆形MαCS生命史和消亡阶段长,圆形MαCS在形成阶段维持时间较长。(2)MαCS多生成于山边平原或浅山区,并在山区主脉上空形成直至成熟,在河谷和山脉两侧的平原区消亡。MαCS成熟期冷云盖长轴长度集中在500~800 km,云顶面积随MαCS出现频次增加而逐渐减小。圆形MαCS发展期移动缓慢,成熟后移速加快,椭圆形MαCS始终移速较慢。MαCS云团TBBmin呈现单峰型且近似正态分布,圆形较椭圆形MαCS的TBB平均梯度大。(3)天山山区MαCS的形成主要是通过层云中多个独立的β中尺度对流云团合并形成。MαCS易发生在高层急流带的抽吸区以及中层低槽前部的辐合上升区,中低层西南和西北气流携带的充沛水汽在大气不稳定层结、不稳定能量持续聚集的背景下辐合上升,促使MαCS不断发展。
-
-
刘艳;
聂磊;
杨耘
-
-
摘要:
山区草地总产草量遥感估算是定量评价区域牧业生产力的有效手段.常规总产草量地面观测数据准确性较高,但无法覆盖整个天山山区,且耗时耗力.针对此问题,以新疆天山山区为研究区,选取MODIS/MOD13Q 1 250 m植被指数(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NDVI)产品数据,以县(市)为单元,基于巴氏距离定量评价研究区植被指数分布区域相似性以得到有效遥感建模分区,在此分区基础上,结合草地总产草量实测数据,建立研究区植被指数-草地总产草量遥感估算模型.结果显示,1)基于各县(市)2009-2015年7月底至8月初植被生长期多年NDVI均值直方图计算巴氏距离,以巴氏距离d>0.5为阈值,研究区被划分为7个遥感建模区;2)各分区内NDVI-草地总产草量数据拟合方程形式不同,有线性、指数、幂指数和多项式回归方程几种形式.总体来看,各分区NDVI-草地总产草量拟合相关系数在0.784~0.836.交叉检验除天山北坡西段-伊犁河谷草原畜牧业区RMSE值在2 951 kg·hm-2外,其他分区RMSE值均在266~928 kg·hm-2,原因在于伊犁河谷草原畜牧业区实测草地总产量在10 000~30 000kg· hm-2的样点居多,区域草地总产量较其他区域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