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科学工程
大科学工程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316篇,主要集中在科学、科学研究、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经济计划与管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14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333108篇;相关期刊182种,包括军民两用技术与产品、科技成果管理与研究、科技管理研究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第十四届全国科技评价学术研讨会、第九届中国科技政策与管理学术年会等;大科学工程的相关文献由288位作者贡献,包括王成程、刘楠、何伟等。
大科学工程—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33108篇
占比:99.91%
总计:333424篇
大科学工程
-研究学者
- 王成程
- 刘楠
- 何伟
- 郑万国
- 任振
- 张光军
- 王传珂
- 孙肖芬
- 刘人境
- 沈敏圣
- 淡晶晶
- 王大洲
- 徐隆波
- 樊怡辰
- 莫磊
- 陈立华
- 魏晓峰
- 张林
- 申晨
- 贺少勃
- 於海武
- 曾刚
- 裴祥会
- 詹文龙
- 郭桐
- 刘娜
- 张文健
- 张霜
- 徐青川
- 王炜
- 王静
- 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局
- 何友珍
- 倪思洁
- 刘维宝
- 匡光力
- 卢倩倩
- 吕佳茵
- 夏有为
- 姜鹏
- 孙雯
- 廉博
- 张丽瑛
- 张凌
- 徐和平
- 徐飞
- 李克龙
- 李海红
- 杨敏
- 杨晓瑜
-
-
梁思琪
-
-
摘要:
本文从国际大科学计划与大科学工程的概念、研究阶段、国际发起经验、我国组织实践与参与经验等方面,总结现有研究方向,依序综述我国与国际大科学计划与大科学工程相关研究的现状;并认为本世纪相关研究推进与建言献策可分为三个阶段,这些研究与我国的相关参与及发起相辅相成,为我国国际大科学计划与工程的发起提供助益。本文还整理了我国牵头组织国际大科学计划与工程的优势与风险、牵头工程的准备与推进状况以及学界的相关建议。
-
-
朱丽娜
-
-
摘要:
质量管理是大科学工程项目工程管理的核心,是实现项目的基础和重中之重。国际热核聚变实验堆(ITER)计划是当今世界最大的、多边国际科技合作的国际大科学项目。PDCA 是美国著名质量管理专家戴明提出的高效、科学的质量管理的基本方法。不一致项的处理是大科学工程质量管理工作中重要一环。本文采用 PDCA 循环对大科学工程项目执行过程的不一致项处理进行了研究,并就该方法的运用做了 ITER 导体采购包质量不一致项处理深入的案例分析,为未来大科学工程不一致项的处理提供经验。
-
-
刘樑;
张雨涵;
李梦悦;
蒋攀;
曾静;
范国滨
-
-
摘要:
大科学工程是国家科技创新的重要研发平台,研究工程运行和科技研发全过程创新要素及其创新体系建构,对充分发挥大科学工程的科学效益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在分析大科学工程创新体系建构需求的基础上,梳理提炼了国内外不同领域大科学工程创新活动中的创新要素,构建出大科学工程创新体系;选取我国神光-Ⅲ工程开展实证研究,为我国各领域大科学工程的创新体系建构提供了一般范式。研究认为,大科学工程创新体系是在创新环境的推动下,创新主体、创新环节和创新资源要素协同开展创新活动并实现创新目标的动态系统;大科学工程创新体系注重四大创新要素的横向协调及创新主体和资源的纵向协同。研究建议,大科学工程创新体系的管理实践需重视核心创新主体的主导作用、创新参与主体的跨界融合、创新资源的有效配置以及创新环境的动态变化,以此形成创新要素有效协同、创新活动高效开展的互动创新体系。
-
-
倪思洁
-
-
摘要:
科学-技术-工程三元论从哲学层次论证了三者的区别与联系,但对其关系的探讨还停留在思辨层面,缺乏基于实践的、更为细微的分析与论证。本文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理论视角,通过分析高海拔宇宙线观测站这一大科学工程,从实践层面描述和论证了科学、技术和工程之间的拓扑关系,并指出人在科学、技术、工程关系形成、变动与稳定中起着关键作用。
-
-
冯海波
-
-
摘要:
在东莞松山湖一片郁郁葱葱的荔枝林里,坐落着我国迄今为止单项投资规模最大的大科学工程——中国散裂中子源。这一“国之重器”由中国科学院和广东省共同建设,它使得我国成为世界上第四个拥有散裂中子源的国家。中国散裂中子源为我国材料科学、物理、化学化工、生命科学、资源环境、新能源等领域的国家战略需求和前沿科学研究提供了最先进的大型交叉平台,成为支撑粤港澳大湾区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的核心大科学装置之一,为粤港澳大湾区科技创新插上“翅膀”。由散裂中子源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完成的“散裂中子源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项目获得2021年度广东省科技进步奖特等奖。
-
-
晋欢欢
-
-
摘要:
我国绿色建筑飞速发展,但在大科学工程建设中绿色建筑技术的高效利用尚不成熟,如何在保障科学功能的前提下,有机融合绿色建筑技术,是大科学工程建设的重点和难点之一。以国家“十三五”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项目“高能同步辐射光源”项目为例,介绍了高效空调制冷、建筑节水和非传统水源利用、建筑光伏一体化、噪声污染控制、BIM等绿色技术在不同建设阶段的应用情况及解决的典型问题,分析了绿色建筑技术在大科学工程中的适用性和应用原则,旨在为我国大科学工程绿色化建设提供实例参考。实践表明,在规划阶段,应重点考虑应用高效送风技术、热回收技术、冷却塔免费供冷等节能技术。太阳能光伏技术的中水回用技术、工艺设备噪声处理技术的增量成本与传统公共建筑有所不同,在规划阶段应对该部分的绿色建筑增量成本进行考虑。
-
-
姜鹏
-
-
摘要:
作者结合自己在“中国天眼”工程建设和运行中管理经验,探讨了在中国当代科研体制下大科学工程管理所面临的主要问题,并提出了进一步优化、调整的管理建议,以期为我国后续工程的建设及管理制度的制订提供参考。
-
-
李克龙;
徐飞
-
-
摘要:
大科学工程从设计建造到运行,始终存在多元利益主体间的矛盾与冲突。中国500米口径球面射电望远镜(FAST)是典型的大科学工程,其在达成科学目标的同时,如何进一步满足以地方政府为代表的不同利益主体的多元利益诉求,这是科学技术与社会研究的重要话题。本文以FAST为例,探讨了大科学工程中多元利益主体的冲突与矛盾,分析了不同利益主体的特征、利益冲突的类型及表现形式。在此基础上,本文提出构建利益主体间协同发展机制,探索保护性开发的利益整合新路以及建立全方位利益冲突治理体系的大科学工程利益冲突协调、整合与治理的新思路,创立多重利益主体协作共赢的科学治理新模式。
-
-
匡光力;
汪文强
-
-
摘要:
大科学工程的重要意义不言而喻。“十一五”以来国家已将大科学工程的建设纳入国家的5年规划中,且投入力度逐渐加大。我国目前大科学工程的发展已由“跟跑”逐渐转变为“并跑”,甚至在部分领域出现“领跑”。鉴于我国大科学工程发展之迅猛,其发展过程中存在问题也逐渐凸显,直接导致大科学工程的作用未得到充分发挥。本文将梳理现阶段大科学工程快速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共性问题,并瞄准大科学工程的科学、经济和社会效益,提出相应的管理举措。
-
-
无;
航天器环境工程编辑部
-
-
摘要:
专刊背景国家大科学装置是支撑基础科学前沿研究和多学科交叉前沿研究的公共平台,是为重要科学技术目标提供可长期稳定运行的大型设施。"十二五"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空间环境地面模拟装置"是由哈尔滨工业大学与中国航天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建的国家大科学工程项目。该项目聚焦航天领域重大基础性科学技术问题,拟构建我国首个空间综合环境与航天器、生命体和等离子体相互作用科学领域的大型研究基地,可开展真空、高低温、粒子辐照、电磁辐射、空间粉尘、中性大气、弱磁、等离子体、微重力等空间综合/极端环境效应与模拟技术研究,揭示空间环境下材料—器件性能/航天器系统功能/生命活动现象/空间等离子体行为的时空演化规律与环境效应的物理本质。
-
-
乔黎黎;
向宇
- 《第十四届全国科技评价学术研讨会》
| 2014年
-
摘要:
大科学工程是大型基建项目和科研项目的结合体,是一个国家综合科技实力和经济实力的集中体现.“十一五”以来,我国进入大科学工程建设高峰期,但尚未形成符合大科学工程特点的评价理论方法来指导建设实践.大科学工程建设周期长、工程技术难度高,对项目进行有效的全寿命期评价能够提升项目管理的效率和效果.本文梳理了大科学工程项目评价政策导向及核心问题,基于改进的逻辑框架法提出了大科学工程项目全寿命期评价模型,并从项目前评价、过程评价和后评价三个方面建立了大科学工程项目评价指标体系,对于探索符合大科学工程建设特点和规律的评价指标体系具有参考意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