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行动者网络理论

行动者网络理论

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284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信息与知识传播、科学、科学研究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272篇、会议论文12篇、专利文献333138篇;相关期刊224种,包括中共青岛市委党校青岛行政学院学报、法制与社会、中国青年研究等; 相关会议12种,包括第四届全国情报学博士生学术论坛、第七届粤港澳可持续发展研讨会、第四届北京科史哲研究生学术论坛等;行动者网络理论的相关文献由462位作者贡献,包括高芙蓉、左璜、何伟霞等。

行动者网络理论—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272 占比:0.08%

会议论文>

论文:12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333138 占比:99.91%

总计:333422篇

行动者网络理论—发文趋势图

行动者网络理论

-研究学者

  • 高芙蓉
  • 左璜
  • 何伟霞
  • 王军
  • 胡佳欣
  • 陈慧
  • 侯海燕
  • 刘冰
  • 刘则渊
  • 刘逸凡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肖雷波; 王秀
    • 摘要: 行动者网络理论(ANT)越来越引起马克思主义学术界的关注与重视。首先,关于它的批判主要有四种:它的非人类行动者问题、非还原论问题、它对社会结构分析进路的忽视及其本体论政治意义的争议。其次,它对马克思主义研究者的价值意蕴主要有三点:一是非人类行动者有其自身的能动性和生命力,二是非还原论的强烈意识,三是辩证本体论的生态洞见。最后,针对它们之间复杂关联与分歧,采取批判实在论的进路进行融合是可行的:以超验实在论融合ANT的行动本体论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本体论,以批判自然主义整合ANT的实践建构论和马克思主义的能动反映论,以辩证的批判实在论贯通ANT的后人类主义辩证法和马克思主义的实践辩证法,从而为解决ANT的激进经验主义困境和当代马克思主义的人本主义困境提供一条有创见的思路。
    • 谭旭豪; 韩娜
    • 摘要: [目的/意义]有效治理群体性事件对于维护我国国家安全和社会稳定至关重要。[方法/过程]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基础,确定群体性事件不同阶段应急情报服务的强制通行点,并根据转译过程构建面向群体性事件治理的应急情报服务机制。[结果/结论]事前阶段的监测预警机制、事中阶段的分析共享机制和事后阶段的总结评估机制共同构成了面向群体事件治理的应急情报服务机制。
    • 李翠敏; 徐生权
    • 摘要: [研究目的]以往关于网络舆情的研究多将舆情演化的动因归根于社会问题,这种笼统的社会问题归因有将舆情演化机理“黑箱化”的嫌疑,也阻碍着研究者对其真正机理的追寻与理清,行动者网络理论为舆情演化的过程性研究提供了一种理论可能。[研究方法]以“成都49中学生坠亡事件”为网络舆情个案,以行动者网络为分析框架,识别出舆情中的多元行动者,并跟随这些行动者,揭示舆情的演化过程。[研究结论]研究发现,网络舆情的演化是人与技术等多元异质行动者参与、行动的过程。网络舆情演化的内在机理则源于多元异质行动者行动逻辑的联结与冲突。网络舆情的治理可以从打破“行动者网络”的联结与化解行动逻辑之间的冲突入手。
    • 胡佳欣
    • 摘要: 作为深化产教融合的新型教育组织,现代产业学院办学功能的实现需要学院治理加强理论借鉴,推进实践创新。基于行动者网络理论构建的“行动者-转译-网络”分析框架,为现代产业学院内部治理提供了新的向度。识别治理主体,分析异质行动者的联结互动,呈现网络治理的新向度,对于内部治理路径的探索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 刘巨钦; 龚昭明
    • 摘要: 随着数字技术的突飞猛进,企业的发展也经历着巨大变革。基于扎根理论及行动者网络理论对数字技术与员工前瞻行为的联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数字技术促进了员工工作嵌入度的提升,并在此过程中推动了员工前瞻行为的发生。因此,企业应鼓励员工接受并响应数字化变革,以此取得数字化转型成功。
    • 肖逸之; 范在予
    • 摘要: 在我国城镇化进程中,体现地域价值特色的镇村风貌,因经济效益的不持续、镇村价值认识的不全面、住民参与的不深入,而面临建设性破坏、地域性消退与去生态化等诸多问题。而日本山形县金山町通过立足本土资源开展系列实践,形成了独特的镇村风貌。其成功经验对我国突破当下困境具有借鉴意义。该文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框架,探究研究对象的内在关系及互动机制,得出以下结论:①“产业经济—地域环境—价值观念”三者间的良性互动是镇村风貌保护与传承的内在动力。且网络的动态平衡是内在动力平稳输出的前提。②遵循协调性、合理性、实用性与可操作性的发展原则能维系网络动态平衡。③实施产业发展、地域活化、文化基因塑造策略利于差异化、特色化的镇村风貌形成与传承。
    • 林洪慧; 王子依; 李娜; 姚泽君; 张俊娜
    • 摘要: 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合作社“精英俘获”现象阻碍乡村发展。实践中发现益贫性合作社在促进农民增收方面具有显著成效。本文借鉴ANT理论,分析益贫性合作社的形成机制。研究表明:“益贫性”股权结构和收益分配机制可以实现收益控制权由“精英”转向农民;村民对合作社领办人的政治信任是益贫性合作社形成的重要基础;合作社效益强化政治信任并有效促进资源整合。
    • 赖春梅; 蓝红军
    • 摘要: 运用行动者网络理论中“行动者”“网络”和“转译”三个核心概念以及转译的问题、兴趣、征召和动员四个阶段,考察《撒哈拉的故事》翻译网络中各行动者的联络,探究译者在该网络中所发挥的作用以及译本的翻译生成模式。研究发现,有着多重身份的傅麦既是翻译项目的发起人,又是召集其他行动者联盟的主要行动者,译者的主体性既得到了有效发挥,又受制于其他行动者。由此总结出译本的“译者+”翻译生成模式以及该模式的制约性、合作性和社会性特征。采用行动者网络理论自下而上追溯翻译网络,能够揭示翻译生产过程的整体面貌;而自上而下聚焦于译者,则能更深入地剖析译者的作用和译本的翻译生成模式。
    • 陈元媛
    • 摘要: 当前创新创业教育已成为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内容,提升其教育质量和教育成效既是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也是党和国家教育政策的要求。文章通过引入行动者网络理论对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进行研究发现:在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构中,人类行动者和非人类行动者具有各自的角色定位和动力机制。为了建构行动者网络,高校作为关键行动者需对不同的行动者进行“转译”,但在“转译”过程中存在网络“接点”支撑力弱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构处于虚置状态;网络行政化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构处于功利状态;非深度合作使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建构处于离散状态等异质性内容。为了消除上述的网络异质性,文章提出强化网络“接点”,提升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支撑力;重塑网络功能,改革高校创新创业教育相关机制;注重网络关系,建构高校创新创业教育体系的多元协同机制等优化路径。
    • 徐成铭; 高红
    • 摘要: 垃圾分类治理是实现城市社区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与无害化的关键环节,是破解“垃圾围城”与建设生态文明城市的重要举措。青岛市是我国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城市,青岛市城阳区顺德居小区探索了政府引导、社会组织协同、居民参与的垃圾分类治理模式。本文以行动者网络理论为研究框架,对顺德居小区生活垃圾分类协同治理中行动者网络的建构过程进行分析,提出构建我国垃圾分类协同治理模式,应加强垃圾分类治理主体联动、重塑社区垃圾分类内源动力、提升垃圾分类治理制度效能。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