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手术
大手术的相关文献在1985年到2022年内共计432篇,主要集中在临床医学、外科学、中国文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18篇、专利文献678428篇;相关期刊305种,包括兵团工运、老人天地、健康大视野等;
大手术的相关文献由652位作者贡献,包括徐栋华、刘墉、张艳等。
大手术—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678428篇
占比:99.94%
总计:678846篇
大手术
-研究学者
- 徐栋华
- 刘墉
- 张艳
- 乔桥
- 何静
- 刘勇
- 刘志东
- 刘谷婕
- 刘青阁
- 初同伟
- 卫静
- 同志超
- 吕智
- 吴新民
- 吴玉仙
- 吴瑞珅
- 周勇
- 喻亚萍
- 姚定珠
- 孙保胜
- 宋琳琳
- 屈强
- 屠重棋
- 张伟滨
- 张婧
- 张春林
- 张晓晶
- 德怀特·梅格兰
- 朱夏
- 李亚平
- 李建民
- 李桂云
- 李洪瀚
- 李浩淼
- 杨彩虹
- 杨荣源
- 林建华
- 柴岗
- 汤小东
- 沈海滨
- 洪美榕
- 海涛
- 牛晓辉
- 王国文
- 王妮
- 王晋
- 王晓艳
- 王田田
- 王秀萍
- 王素倩
-
-
王建萍
-
-
摘要:
下肢静脉血栓是临床较为常见的并发症,多发生于大手术后卧床治疗患者,其临床症状主要包括下肢肿胀、疼痛、皮温升高和浅静脉怒张等,严重的还可能出现股青肿、股白肿,一旦血栓脱落还会导致肺栓塞,为患者原发疾病的治疗增加了难度,甚至会给患者带来死亡威胁。因此对于大手术后卧床患者如何采取有效的预防措施避免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成为临床疾病治疗中医护人员关注的重点问题。静脉血栓泵是最为有效的下肢静脉血栓预防器械,近些年随着静脉血栓泵的不断完善和成熟,其在临床下肢静脉血栓预防中应用越来越广泛。静脉血栓泵通过自动充放气可以起到有效促进血液回流,防止血液淤积的效果,可以有效预防下肢静脉血栓的发生。近些年很多专家学者关于静脉血栓泵在大手术后卧床治疗患者下肢静脉血栓预防中的应用开展了丰富的研究工作,并且取得了很多新进展。本文对这些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下肢静脉血栓预防工作的开展提供借鉴。
-
-
张金彪;
贾彩霞;
卢越;
李晓明;
乔凯明;
张磊;
唐宁
-
-
摘要:
2016版《中国骨科大手术静脉血栓栓塞症预防指南》已成为临床骨科大手术病人预防静脉血栓栓塞症(VTE)的重要指引,作为纲领性文件为静脉血栓栓塞症的预防提供了依据。该指南融汇了临床多学科经验和大量循证医学证据,显著降低了临床骨科大手术病人的血栓发生率。现从医学检验视角结合新型血栓标志物学习该指南,发现尚有较大提升空间,故针对部分条款进行解读,并提出建议,期待能为该指南的更新提供参考依据。
-
-
熊婷芳;
李祎;
黄晓娟
-
-
摘要:
目的:评价在新生儿大手术后经股静脉置入CVC(中心静脉导管)的效果.方法:在2019年1月到2020年3月的新生儿外科工作中,随机选60例大手术后新生儿患儿,均协助麻醉师经股静脉置入CVC,总结置管情况.结果:在本课题的60例患儿中,60例总穿刺成功,置管时间平均是(180.54±10.26)s,穿刺时间平均是(24.15±5.41)s,导管留置时间平均是(15.26±3.62)d,12例发生下肢水肿,9例静脉炎,1例发生感染,1例发生导管堵塞.左侧和右侧股静脉穿刺患者的总穿刺成功率、首次穿刺成功率、置管时间、置管时间、导管留置时间、下肢水肿发生率、静脉炎发生率、静脉炎发生率、导管堵塞发生率差异不显著(P>0.05).结论:在新生儿大手术后,经股静脉置入CVC的穿刺成功率比较高、穿刺时间和置管时间比较短、导管留置时间比较长、感染和导管堵塞发生率低,但是易发生下肢水肿以及静脉炎,应给予重视,做好相关护理工作.
-
-
冯倩文
-
-
摘要:
目的:探讨优质护理对骨科老年患者大手术后电解质紊乱的效果。方法:选取行骨科大手术的老年患者120例,年龄65-86岁。其中,2019年1月至6月间治疗的60例患者为对照组,采用传统的常规护理方法;2019年7月至12月间治疗的60例患者为观察组,采用优质护理责任制模式。比较两组患者术后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和平均住院时间。结果:观察组患者术后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住院时间明显短于对照组(P<0.01)。结论:优质护理服务能有效降低老年骨科患者大手术后电解质紊乱的发生率,并缩短患者的住院时间,可在临床护理中推广应用。
-
-
汪思妗
-
-
摘要:
目的 :研究早期主动性护理干预对重症监护室大手术患者干预对改善患者肌力的影响。方法 :本项目自 2019 年 2 月起,到 2020 年 6 月结束,研究期间共入组 90 例进行大手术的患者,通过随机抽签法分为观察组(45 例)和对照组(45 例)。分别对两组患者 实施早期主动性护理和常规护理,比较护理效果。结果 :护理之前两组患者的肌力水平较差,且相互之间无差异(P > 0.05),护理以 后,两组患者的肌力水平都得到改善,但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差异明显(P < 0.05)。结论 :将早期主动性护理应用在重症监 护室的大手术患者当中可以有效的促进患肌力水平的恢复,是理想的护理手段。
-
-
-
-
吴瑞珅
-
-
摘要:
目的:分析早期主动性护理干预对重症监护室大手术后改善患者肌力的价值.方法:选取100例接受大手术后入住重症监护室的患者为观察对象,奇偶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接受早期主动性护理干预,分析其对患者肌力改善的价值.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肌力评分、APACHE Ⅱ评分组间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实施后,研究组患者肌力评分较对照组高,APACHE Ⅱ评分较对照组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实施后,研究组患者生存质量评分较对照组高(P<0.05).两组患者护理风险事件发生概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监护室大手术患者实施早期主动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肌力,改善病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且可有效避免发生护理风险事件.
-
-
吴瑞珅
-
-
摘要:
目的:分析早期主动性护理干预对重症监护室大手术后改善患者肌力的价值。方法:选取100例接受大手术后入住重症监护室的患者为观察对象,奇偶法分为两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研究组接受早期主动性护理干预,分析其对患者肌力改善的价值。结果:入院时,两组患者肌力评分、APACHEⅡ评分组间对比差异不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实施后,研究组患者肌力评分较对照组高,APACHEⅡ评分较对照组低,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重症监护室大手术患者实施早期主动性护理干预,可有效改善患者肌力,改善病情,提高患者生存质量,且可有效避免发生护理风险事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