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大戟科

大戟科

大戟科的相关文献在1958年到2022年内共计367篇,主要集中在植物学、中国医学、园艺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352篇、会议论文6篇、专利文献48120篇;相关期刊183种,包括云南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天然产物研究与开发等; 相关会议5种,包括海南省药学会2010年学术年会会议、2008南京国际中医药论坛、第12届全国农业生态学研讨会等;大戟科的相关文献由740位作者贡献,包括丘华兴、余伯阳、李良等。

大戟科—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352 占比:0.73%

会议论文>

论文:6 占比:0.01%

专利文献>

论文:48120 占比:99.26%

总计:48478篇

大戟科—发文趋势图

大戟科

-研究学者

  • 丘华兴
  • 余伯阳
  • 李良
  • 赵勇
  • 兑宝峰
  • 戴传超
  • 郝小江
  • 闵知大
  • 吴大刚
  • 张小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江程; 顾琼
    • 摘要: 为研究黑面神(Breynia fruticosa)地上部分化学成分及其抗Epstein-Barr病毒(EBV)活性。本研究采用硅胶等柱色谱和制备液相色谱等手段对黑面神地上部分95%醇水提物乙酸乙酯萃取部位进行分离纯化,并根据理化性质和谱学数据对化合物结构进行鉴定,鉴定后化合物进行抗EBV活性测试。从黑面神95%乙醇提取物乙酸乙酯萃取部分离得到24个化合物,分别鉴定为(-)-丁香树脂酚(1)、(+)-表丁香脂素(2)、(+)-丁香树脂酚(3)、(+)-(8′R,8R,7′S)-南烛木树脂酚(4)、(+)-5-甲氧基-异落叶松树脂酚(5)、表南烛木树脂酚(6)、burselignan(7)、(-)-异落叶松树脂酚(8)、(-)-(7S,7′S,8R,8′R)-3,3′,5,5′-tetramethoxy-7,7′-epoxylignane-4,4′,9,9′-tetraol(9)、(7S,7′R,8S,8′S)-3,3′-dimethoxy-7,7′-epoxylignane-4,4′,9,9′-tetraol(10)、(+)-大木姜子素(11)、1,2-methylene-dioxy-4-methoxy-secopterocarpan(12)、2-[4-(3-hydroxy-propyl)-2-methoxyphenoxy]-propane-1,3-diol(13)、shepherdine(14)、4-甲氧基异虎耳草素(15)、5-甲氧基异虎耳草素(16)、马尼拉二醇(17)、olean-12-ene-3β,22β-diol(18)、taxaxerol(19)、曼陀罗萜二醇(20)、二氢菜子甾醇(21)、β-谷甾醇(22)、(E)-6-methoxyl-decylcaffeate(23)、(8E,10Z,15E)-7-hydroxyoctadeca-8,10,15-trieno-icacid(24),化合物除了1、3、4、8、22外均为首次从该植物中获得。将24个化合物均测试其体外抗EBV活性,结果显示在30μmol/L浓度下,共有2个化合物抑制EB病毒裂解复制达到50%以上,其中化合物12、14抑制EB病毒裂解复制IC_(50);分别为16.4μmol/L与5.7μmol/L。
    • 王玉良; 王松
    • 摘要: 目的:在高通量测序的基础上,对大戟(Euphorbia pekinensis)的叶绿体基因组进行研究,并开展系统发育分析,以便为大戟科和大戟属的系统界定提供资料。方法:利用Illumina HiSeq测定叶绿体基因组DNA序列,使用GetOrganelle组装,GeSeq进行基因注释。在此基础上,以黄杨木(Buxus microphylla)和顶花板凳果(Pachysandra terminalis)为外类群,利用MEGA X构建大戟科24个物种的最大似然树,探讨大戟的系统位置。结果:大戟的叶绿体基因组由1个大单拷贝区(LSC,88184 bp)、1个小单拷贝区(SSC,26519 bp)和2个长度为18967 bp的反向重复区(IRa和IRb)组成,呈典型的四段式结构。序列总长度162002 bp,GC值为35.7%。基因组共有129个基因,其中蛋白质编码基因85个(含9个重复基因)、rRNA基因8个(含4个重复基因)、tRNA基因36个(含16个重复基因)。系统发育分析表明,大戟和甘肃大戟(E.ebracteolata)互为姊妹类群,亲缘关系最近(支持率100%);大戟科系统树上的所有节点的支持率都比较高。结论:大戟叶绿体基因组的测序、组装、注释和序列分析为大戟科和大戟属遗传多样性研究和系统界定提供基础信息。
    • 李世刚; 李宇然; 李萍萍; 王焕冲
    • 摘要: 报道在云南发现的新归化植物,分别是大戟科巴尔干大戟(Euphorbia oblongata Griseb.)和菊科假蒿[Eupatorium capillifolium(Lam.)Small ex Porter&Britton],凭证标本均保存于云南大学植物标本馆(YUKU)。巴尔干大戟原产于欧洲南部和西亚,现发现归化于云南省昆明市呈贡区;巴尔干大戟的主要鉴别特征是幼茎和花序轴密被白色长柔毛,蒴果球形,有瘤状突起,无毛。假蒿原产于美国南部,是园艺上广泛栽培的物种,现发现其在云南省大理州剑川县逸野归化;假蒿的主要鉴别特征是植株被柔毛,叶片近长卵形,2至3回羽状全裂,小裂片线形或长圆形,头状花序排成复总状,每个头状花序有小花5,花冠白色微绿。文中描述巴尔干大戟和假蒿的形态特征,并提供两种的野外生态照片;此外,对其可能的传入途径进行分析,简要评估入侵风险与危害。
    • 摘要: 琴叶珊瑚是大戟科麻风树属植物,是常绿灌木,植物体有乳汁,乳汁有毒。单叶互生,倒阔披针形,常丛生于枝条顶端;叶基有2-3对锐刺,叶端渐尖;聚伞花序,花瓣5片,花冠红色或粉红色;单性花,雌雄同株,自着生于不同的花序上;果成熟时呈黑褐色。
    • 缪士毅
    • 摘要: 每当深秋初冬,踏足乡野,不时可见一棵又一棵乌桕树叶红似火,映溪耀岭,格外迷人。乌桕,又名“鸦臼”(《纲目》)、木子树(《植物名实图考》),等等,大戟科落叶乔木,已有千余年栽培历史,为我国特有的木本油料树种,分布华东和广东、广西、云南、贵州、四川、湖南、湖北、陕西、河南、甘肃等地。树高可达十五米左右,树冠优美,叶形秀丽,叶子经霜后如火如荼,享有“乌桕赤于枫”之美誉。
    • 摘要: 蓖麻(Riciuns communis.L)属大戟科,双子叶植物,一年或多年生草本。蓖麻油具有黏度大、比重大、-40°C不凝固、400°C不变质、不燃烧的特点,广泛用于航空、机械、化工、医药、纺织、印染、化纤、化妆品等行业;蓖麻作为化工、能源和高分子生物基的应用研究是目前世界活跃的领域之一。就目前技术而言,石油可裂解开发的大部分产品。
    • 兑宝峰
    • 摘要: 博兰并不是传统的盆景植物,而是近几十年才发掘的盆景树种,因其根系发达,树姿虬曲苍古,叶片细小,能够以小见大,表现古树、大树的风采,而且生长迅速,萌发力强,耐修剪,枝条柔韧性好,易于蟠扎,颇受人们喜爱。博兰的中文正名叫海南留萼木(Blachia siamensis),为大戟科留萼木属常绿灌木,该属约有12种植物,产于亚洲亚热带地区,我国约3种,其中的海南留萼木(即博兰)是海南特有的物种,分布于沿海低山或海滨干燥疏林中。有些文献将博兰划归大戟科博兰属(也有写作博兰木属)。
    • 赵焕; 吴丝雨; 段瑞军; 曾军; 戴好富; 梅文莉; 许凤清; 黄圣卓
    • 摘要: 为研究西沙群岛产海滨大戟Euphorbia atoto的化学成分组成及其药用价值,采用硅胶、Rp-18和Sephadex LH-20凝胶等柱色谱从海滨大戟乙醇提取物中分离纯化得到18个化合物,运用现代波谱学技术鉴定化合物结构为(+)-6-oxocinnamolide(1)、6β-羟基肉桂内酯(2)、山柰酚(3)、6,9-环氧-麦角甾-7,22-二烯-3-醇(4)、4α,4β,14α-三甲基-9β,19-西利奥普尼-3,20-二酮(5)、sikkimenoid F(6)、(3β,24 R)-3-(acetyloxy)eupha-7,25-dien-24-ol(7)、olibanumol J(8)、myricarin B(9)、aurantiamide acetate(10)、viscumamide(11)、N-苯甲酰基苯丙炔-N-苯甲酰基苯丙氨酸(12)、scopoletin(13)、corchoionol C(14)、吲哚-3-甲酸甲酯(15)、3ξ-(1ξ-羟基)-7-羟基-1-苯并异呋喃酮(16)、对羟基苯甲醛(17)和9,10-二羟基十八烷酸(18)。18个化合物均为首次从海滨大戟中分离得到,除化合物10、13、14和17外,其他化合物均为首次在大戟属分离得到,其中化合物1为新天然产物。活性筛选发现2具有抑制LPS诱导小鼠单核巨噬细胞RAW 264.7产生NO的活性,IC_(50)为24.81±1.58μmol/L(阳性对照槲皮素IC_(50)为15.23±0.65μmol/L)。
    • 陈益存
    • 摘要: 油桐,隶属于大戟科油桐属,是原产于我国的重要木本工业油料树种。最早记载于唐代《本草拾遗》:“罂子桐生山中,树似梧桐”,距今已经2000多年。北宋寇宗所著《本草衍义》记录:“荏桐早春先开淡红花,状如鼓子花,花开成实,子可做桐油。”中国是油桐的原产地和分布与栽培中心,拥有丰富的种质资源,栽培和利用历史逾千年。
    • 段景颐
    • 摘要: 可能你还没走近某些植物,就已经被它们的“弹片”击中。没错,植物真的会“爆炸”,而且“爆炸”手段多种多样。植物需要让自己的种子传播得尽可能地远,这样后代才会有足够的生存空间,彼此之间对资源的竞争也不会太激烈。一些植物通过猛烈运动将种子传播到远处,就像爆炸一般。这种利用动能传播种子的机制被称为“弹射传播”,包括豆科、大戟科、爵床科和葫芦科等在内的一些植物都是采用的这种播种机制。这些植物基本上都是通过豆荚突然裂开的方式,将豆荚中的种子弹射出去。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