堤防加固
堤防加固的相关文献在1994年到2023年内共计499篇,主要集中在水利工程、建筑科学、工业经济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407篇、会议论文44篇、专利文献49615篇;相关期刊149种,包括河南水利与南水北调、人民长江、人民黄河等;
相关会议32种,包括中国水利学会勘测专业委员会2015年会暨学术交流会、第四届长江论坛、第二届全国灌区及水工建筑物防渗抗冻胀技术与生态建设交流研讨会等;堤防加固的相关文献由908位作者贡献,包括吴芳、于建忠、孙登峰等。
堤防加固—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49615篇
占比:99.10%
总计:50066篇
堤防加固
-研究学者
- 吴芳
- 于建忠
- 孙登峰
- 张家发
- 李思慎
- 王建
- 赵超
- 郑月芳
- 丛蔼森
- 严浩
- 任玉斌
- 余咸宁
- 冯晚冬
- 冯立孝
- 刘保忠
- 刘厂建
- 刘明华
- 刘民学
- 刘美华
- 刘萍
- 务新超
- 华夏
- 吕犇
- 吴小靖
- 吴志广
- 周婷
- 周琴
- 周艳娥
- 唐仁
- 孙文
- 孙昕
- 孙松
- 宋黎明
- 尹小琴
- 崔豪
- 张亚洲
- 张合吉
- 张家泽
- 张平
- 张海通
- 张磊
- 张红秀
- 张辉
- 朱彤
- 朱晴汉
- 李娜
- 李建林
- 李文远
- 李新振
- 李昱
-
-
陆鹏源
-
-
摘要:
水泥搅拌桩具有施工速度快、质量易控制、费用低等优点,在软基处理应用中取得了广泛应用与关注。本文采用有限元方法,研究了水泥搅拌桩加固堤防的可行性,并分析了搅拌桩桩长、桩径以及桩体强度参数c、Φ等因素对边坡稳定的影响。结果表明:采用水泥搅拌桩加固可有效提高堤防抗滑稳定安全系数,安全系数随着水泥搅拌桩桩径与桩长的增大而增大,在一定范围内随水泥搅拌桩c、Φ的减小而减小。在堤身抗滑稳定的角度上,水泥搅拌桩存在一个有效桩长,超过该长度后,继续增大桩长不改变堤身安全系数。
-
-
张策;
姚怡斐
-
-
摘要:
为在城区堤防的提标加固设计中保持堤防外貌及人水和谐关系,以绍兴市上虞区曹娥江(城区段)堤防的建设现状为基础,结合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对堤顶高程、堤身防渗和堤身加固3个方面的设计方案进行比对说明,分析各方案的优点和缺点,提出创新技术应用方案的设想。采用箱型钢筋混凝土结构对堤顶进行加高,在硬质土中采用钢制送桩板与旋挖钻机相结合的成孔施工工艺以利于塑钢板桩垂直防渗,采用增加特制底座的钻机对老挡墙墙身进行注浆加固,为城区段堤防加固设计提供新思路。
-
-
程飞
-
-
摘要:
一、项目背景宣城市城东联圩城区段水阳江综合治理防洪工程属宣城市城市防洪工程。2016年6月20日宣城市遭受特大暴雨的侵袭,为尽快提升城东联圩防洪能力,保障城市水安全,市委市政府做出加快城市防洪工程建设的决定,并投入1.2亿元资金对城东联圩水阳江大堤城区段进行加固达标建设。该项目位于宣州区济川街道办事处境内,工程主要建设内容为:7.45km堤防加固达标、1.4km堤防防渗处理、1.55km抛石固基、3座涵闸翻建等。
-
-
-
严飞
-
-
摘要:
在社会发展过程中河道堤防发挥不能忽视的重要作用。而河道堤防加固治理,一方面保护人们的生活家园,另一方面防止农田被破坏。从当前加固治理工程的整体情况来看,仍然存在一些问题有待解决,为此本篇文章就立足主要的建设及管理问题,简要分析具体的解决策略。
-
-
刘志伟
-
-
摘要:
以京杭大运河堤防加固工程为背景,采用Midas GTS有限元计算软件,对工程进行全过程的仿真模拟分析,研究填河围堰、基坑开挖及降水、后期闸体运营等主要工程活动对既有隧道交通结构的安全影响,进而对堤防加固施工过程提出合理建议.研究结果表明:工程在施工和使用阶段,会引起下部地铁盾构隧道产生一定的位移和变形,闸体使用阶段对既有盾构隧道的位移和变形影响最大;在河道回填阶段,相比初始状态,盾构管片结构的内力有一定增大,其余施工工况下,盾构管片结构的内力变化不大.依据变形、应力等控制指标,对最不利条件下管片位移、应力及曲率半径等参数进行安全影响评估,认为该工程条件下,基坑开挖对区间隧道影响较小.
-
-
杨婷婷
-
-
摘要:
为改善西江大堤的防洪现状,建设生态宜居景观,通过分析西江大堤主要存在沉降、堤高不足、道路狭窄等问题,已不适应当地防洪和经济发展需求.经比选,选取堤线方案为西江大堤管理所(桩号6+720)~北控新水厂(桩号9+600)段道路路线根据现有地形按左、右车行道分离分别布置在堤顶和内坡侧反压平台.具有良好的景观、经济效果,并结合不同桩号的地方现状提出5种堤顶结构和堤身结构,可为类似景观防洪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
-
杨玉庆;
刘璐
-
-
摘要:
1前言黄河下游防洪工程是一项利国利民的民生工程,工程建设任务是在现有防洪工程的基础上,通过堤防加固、险工改建加固,以及河道整治等工程措施,提高下游防洪能力,保障黄河沿岸防洪安全。工程建设范围为河南省孟津县白鹤至山东省垦利县渔洼河段,河段总长820km。其中河南段工程主要建设内容包括堤防工程建设、险工改建、控导工程新续建等。
-
-
张鹏
-
-
摘要:
滏阳新河建成逾50 a来从未经受过特大洪水的考验,经风雨侵蚀,工程老化失修比较严重,堤顶欠高、堤宽不足,部分堤段筑堤土料不符合规范要求,或碾压不够密实,故造成现状堤防险工险段较多,洪水时易发生险情.分析了堤防加固方案的科学性和可行性,阐述了堤防加固工程的社会效益,为类似工程提供借鉴.
-
-
陈莉
-
-
摘要:
传统的城市河道堤防逐渐成为阻碍视线通达水岸空间的屏障,对滨河景观和亲水空间的发展产生不利影响.在城市堤防除险加固过程中提出在满足防洪排涝功能的基础上,将堤防自身设计要素同周边环境融合以体现景观价值,使之成为利于植物生长、生物栖息的景观小品,营造亲水和谐的生态型景观堤防.以广州沙基涌堤防加固改造工程为例,将堤防加固与沙面岛人文自然景观深度融合,在分析景观效果、防洪能力、后期使用及养护便利性后选择了最优的堤型方案,通过可靠性与合理性验证及稳定、沉降计算,验证了堤型设计方案的可行性,为探索城市河道堤防在满足防洪安全的基础上完成景观融合设计,提升河道生态涵养和滨水景观环境提供了解决思路.
-
-
张瑞洵
- 《第七届水库大坝新技术推广研讨会》
| 2018年
-
摘要:
黄河下游堤防加固时,截渗墙措施是放淤固堤措施难以实现时的一种替代方案.为了解该措施的应用前景及效果,需依据建设状况、地基结构、渗流稳定、防洪安全等方面对其适用性进行分析.黄河大堤堤基地层复杂,只有小部分堤段适宜采用截渗墙加固措施.已建截渗墙中,下部地层为相对不透水层的截渗效果较好,但对地下水流动影响大;悬挂式截渗墙截渗效果不理想.理论上,截渗墙加固堤防有利于提高堤防防洪能力,由于可能存在施工质量缺陷及后期被破坏因素,实际防洪郊果尚需验证.
-
-
-
-
-
刘华春;
杨智;
陈传林
- 《2016第八届全国河湖治理与水生态文明发展论坛》
| 2016年
-
摘要:
随着经济社会持续发展,国家对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也快速增长.但是工程的建设不可避免的会对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造成影响.在实际工作中,对不同类型的饮用水源保护区,本文探索出了一些减轻影响的应用和保护措施.提出如何在满足水源地保护的前提下,顺利开展工程的建设,也可为其他类似工程提供借鉴.饮用水水源保护区保护是一项艰巨任务,水利工程在建设期间不可避免会产生一定的影响,但是工程建设完成后也会对水环境改善起到良好的效果。通过河道整治、堤防加固的建设,对抑制水土流失、增加水环境容量,减少水质污染、营造生态岸线都能发挥一定作用。对于饮用水水源保护区的保护,在严格遵守相关法规和管理规章的前提下,制定详尽的环境保护措施,可以保证工程建设的顺利实施。
-
-
曾斯亮;
姜大冲;
杨飞
- 《第八届江苏水论坛》
| 2016年
-
摘要:
堤防加固工程中多采用刚性防护结构,这种结构不环保、易损坏.多年来,工程技术人员一直在探索新结构、新材料、新工艺的防护结构型式.黑龙江省松花江干流治理工程采用的雷诺护垫护砌技术,能够很好的解决刚性防护结构存在的问题.本文以工程实例介绍了雷诺护垫护砌技术在水利工程中的应用.
-
-
吴玉娇
- 《中国水利学会2015学术年会》
| 2015年
-
摘要:
近年来水资源日益短缺,致使黄河长期在中小流量下运行.河道携沙能力急剧降低.随着黄河标准化堤防工程的实施,黄河堤防加固工程逐步推进,实现了挖河固堤的目的,然而传统的船载(或平台)单一大泵抽沙设备在黄河中小水流量下施工的弊端也愈来愈明显.施工船只移动不灵活、还沙跟不上,从而导致设备无法正常运行.为改变现有的疏浚设备型号单一、体积庞大、技术单一的输沙技术,寻求在黄河中小流量时更经济、实用、效率高的输沙技术成为一种有益的尝试.基于上述考虑,郓城河务局于2007年5月开始采用并联式集浆远距离输沙技术应用在黄河堤防加固施工中进行了试用,并在生产过程中逐步改进和完善.该设备具有一次性投资低、可靠性强、生产效率高、灵活方便等优点.同时,该技术也可单独平台自吸作业,不集浆,采用与单泵相匹配的加压泵单独加压,全部采用软管输送,适用于对黄河机淤固堤、围河造田、淤填坑塘、土地平整等工程,可减少管道的拆安费用,减少临时占地的使用量,方便灵活.具有一定的推广和应用价值.
-
-
郭生练
- 《第四届长江论坛》
| 2011年
-
摘要:
特殊省情决定了湖北在长江中游防洪中具有重要地位湖北地处长江中游,既得益于水,又因水而忧.特殊的地理地貌、水文气候条件,决定了湖北易涝易旱的特殊省情.经过多年大规模的水利防洪工程建设,湖北的防洪能力得到了显著提高,基本形成了较为完善的防洪体系。但是,同防汛抗洪保安全、保稳定的大局相比,同实现我省经济社会跨越式发展的新要求相比,还有很多不相适应之处.防汛抗洪仍然是湖北天大的事。洪水具有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因此,做好防洪综合治理,需要调整防洪策略,综合运用法律、规范、工程、技术、社会、经济等手段,由主要依靠工程防洪转变为"防、减、复"并举,整合工程措施与非工程措施,构筑与政治经济体制相适应、与法律法规相衔接,又有湖北特色的富于柔性的综合防洪体系。要充分发挥三峡工程的防洪作用。科学调度三峡水库,包括研究三峡水库的生态调度方案,建立三峡水库调度联席会议制度等。要突出抓好荆江大堤综合整治、汉江和荆南"四河"堤防加固、"四河"河道整治及连江支堤等工程建设,使之早日达标,进一步构筑长江防洪完整保护圈。要建立健全荆江河段崩岸险情应急抢护机制,实施荆江河段河势控制工程。要主动避灾,要加强分蓄洪区的建设和管理。严格管理岸线和洲滩。要通过体制和机制创新,提高化解和承受洪水风险的能力,实现洪水资源化利用。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