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流强度
城市流强度的相关文献在2002年到2022年内共计117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建筑科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5篇、会议论文2篇、专利文献286529篇;相关期刊91种,包括开发研究、经济研究导刊、城市问题等;
相关会议2种,包括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2015城市国际化论坛——全球化、技术革命下的特大城市发展新动力会议等;城市流强度的相关文献由233位作者贡献,包括张玉强、李民梁、王明杰等。
城市流强度—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286529篇
占比:99.96%
总计:286646篇
城市流强度
-研究学者
- 张玉强
- 李民梁
- 王明杰
- 王海江
- 韩勇
- 姜博
- 张军涛
- 林爱文
- 欧向军
- 王士君
- 王新娜
- 聂玉梅
- 苗长虹
- 薛宗保
- 雷菁
- HAN Yong
- WANG Mingjie
- 严树娟
- 于念文
- 于洋
- 仲俊涛
- 何霞
- 何韶瑶
- 余沛
- 侯亮
- 修春亮
- 关欣
- 冯燕
- 冯章献
- 刘思思
- 刘晓
- 刘浣乾
- 刘祎
- 刘继生
- 刘衍桥
- 刘裕维
- 刘贤腾
- 刘转花
- 刘锋
- 刘鹏飞
- 刘龙辉
- 匡耀求
- 南月省
- 占辉斌
- 卢万合
- 卢基严
- 卢婧
- 原毅军
- 史文慧
- 叶树宁
-
-
殷培伟;
许军;
谢攀
-
-
摘要:
基于国家中心城市2003—2019年面板数据,通过构建双向固定效应模型和传导机制模型,重点考察民航业对国家中心城市集聚辐射效应的影响及其作用机理,实证研究发现:民航业对国家中心城市集聚辐射效应具有显著正向影响;大型枢纽机场对城市集聚辐射效应的提升作用更强;国际贸易和产业结构高级化的正向效应是民航业促进国家中心城市集聚辐射效应提升的主要传导途径,且国际贸易处于首要位置。为此,做强以航空运输为核心的综合立体交通体系、促进临空经济与城市经济融合发展、持续深化对外开放战略,有助于国家中心城市实现高质量发展。
-
-
李玉洁;
贺正楚;
刘思思
-
-
摘要:
城市流强度是对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的经济联系进行观察和测度的模型,依据此模型对京津冀、长三角和成渝这三大城市群的三次产业产值与城市流强度的关系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三大城市群三次产业产值受自身城市流强度的影响程度均不相同,京津冀城市群第三产业产值对其城市流强度影响最大,成渝城市群第一产业产值对其城市流强度影响最大,长三角城市群第二产业产值和第三产业产值均对其城市流强度影响较大。据此,从城市流视角对三大城市群的产业发展提出相应建议,各城市群要加强其关键节点城市对周围城市的集聚、辐射及带动作用,充分利用关键节点城市的主导作用来推动整个城市群经济的协同发展,同时要提高生产要素的跨城市群流动性,从而实现产业联动发展。
-
-
卢基严
-
-
摘要:
交通地理学中,我们通过对区域交通运输情况的描述,能够揭示区内经济结构的空间联系和区际物质联系的内在规律。而在当前,学术界对于区域间的这些联系与规律的研究非常重视,利用的方法主要有城市流强度模型、引力模型、基于O-D联系网络的GIS空间分析法等。本文从理论上通过利用和比较一般引力模型与城市流强度模型得到了当前北部湾城市间空间联系的一些情况,认为北部湾经济区城市间的联系有待进一步加强,而提高城市的一体化水平需要中心城市与周边城市的相互配合。
-
-
-
-
沈瑗瑗;
刘裕维
-
-
摘要:
北部湾城市群于2017年由国务院批复同意建设,在原有的北部湾经济区的"4+2"格局基础上,新增加了广东省和海南省的部分地区.文章通过范围内城市的首位度指数、区位商、城市流强度和城市经济联系强度的测度,进行北部湾城市群的经济空间结构的初步分析,可以看到,北部湾城市群目前处于城市群发展的初级阶段,具体表现为核心城市辐射能力不足,部分城市经济发展水平偏低,各城市之间存在一定的同质化发展现象,但是前几年北部湾经济区的发展为北部湾城市群的发展打下了较好的基础,凭借国家的规划部署、自身区位等优势,北部湾城市群的发展前景乐观.
-
-
谭景柏;
张杜鹃
-
-
摘要:
文章利用反距离权重法进行空间插值分析,研究了2007、2012、2017年福建省9个地级市之间城市流强度时空演变特征.结果 发现:(1)福建省资源配置、集聚与扩散的能力相对较好,区域内优势产业门类较多,产业互补性较高,具有较强的城市联系作用,城市流强度优势明显;(2)空间尺度上来看,福建省城市流强度整体呈现南高北低、沿海高内陆低的分布态势,但具有一定的扩散效应,由沿海向内陆扩散;(3)城市流强度分布结构表现为单极发展向双核心集聚、多个重要节点的网络阶梯状发展格局转变,作用时间短且高效;(4)海陆分布等区位条件对福建省城市流强度分布影响巨大,在资源上出现较强的集聚性,城市流等空间格局要素分布具有较大差别;(5)集聚特性总体上由向沿海聚集转向两大核心城市聚集,随着时间的推移,两大核心城市的集聚效应较为明显,福建省总体的城市流都极化向厦门、福州双星系统,并不是简单的沿海轴向分布.
-
-
胡佳宁;
罗研;
李晶晶
-
-
摘要:
以哈长城市群为例,对产业区位熵、外向功能量、城市流强度、城市联系度等表征值进行测算,监测分析哈长城市群的空间联系情况,旨在为城市群的新型城镇化建设等战略实施提供客观的监测信息和有力的技术保障.
-
-
-
-
-
刘贤腾;
刘锋
- 《2014中国城市规划年会》
| 2014年
-
摘要:
皖北地区经济增长乏力一直都是限制安徽全省快速发展的瓶颈.对于工业经济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的落后地区,政府采取的均衡式扶持性发展政策成效不明显.选用不均衡增长战略,培育增长极是一个重要的战略转型.运用城市流强度和城市经济联系强分析模型对安徽省的城市间经济联系进行了定量分析.结果显示,合肥和芜湖-马鞍山成为省域两大增长极具有实证基础;在皖北地区,无任何一座城市具备成为区域增长极的现实条件.基于此,本文探讨了形成蚌埠-淮南组合都市区、共同担负皖北增长极之重任的设想.
-
-
-
-
-
- 北京工业大学
- 公开公告日期:2019-07-12
-
摘要:
处理中等强度含氨氮城市污水的连续流A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