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哈长城市群

哈长城市群

哈长城市群的相关文献在2015年到2022年内共计115篇,主要集中在经济计划与管理、世界各国经济概况、经济史、经济地理、经济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5篇、专利文献68942篇;相关期刊84种,包括大庆社会科学、经济研究导刊、全国商情·理论研究等; 哈长城市群的相关文献由212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松江、董大朋、董洪梅等。

哈长城市群—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15 占比:0.17%

专利文献>

论文:68942 占比:99.83%

总计:69057篇

哈长城市群—发文趋势图

哈长城市群

-研究学者

  • 李松江
  • 董大朋
  • 董洪梅
  • 姜红
  • 张鹏
  • 杨迪
  • 高思芃
  • 侯美玉
  • 刘学伟
  • 吴启静
  • 期刊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肖志岩; 李泓欣
    • 摘要: 在我国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与双循环新格局中哈长城市群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但目前哈长城市群尚属于经济欠发达地区,区域创新能力较低、创新资源匮乏及创新动力不足是阻碍哈长城市群创新发展的主要问题。文章从创新环境视角切入,针对哈长城市群构建区域创新环境协同模型,利用2010—2019年统计数据,测算哈长城市群创新环境协同效应趋势。研究发现2010—2019年哈长城市群创新环境各子系统的有序度基本居于一般协同状态,偶尔伴有高度协同和低度协同情况出现,资金环境、人才环境和政策环境子系统对复合系统整体协同效应贡献不大,2010—2019年哈长城市群创新环境复合系统协同效应基本呈现一般协同状态。根据实证研究结果,设计相应的协同发展策略,以期优化哈长城市群区域创新环境。
    • 梅大伟; 修春亮
    • 摘要: 基于2019年哈长城市群长途汽车客运班次数据,以县域为基本单元,采用社会网络分析法,从网络密度、网络层级、中心度、空间联系等方面探究哈长城市群内部城镇空间关联与网络结构特征,并进一步提出哈长城市群空间组织模式。研究表明:哈长城市群公路客运交通网络密度整体较低,网络处于弱连接状态;网络空间呈现以哈尔滨、长春为核心,“一轴两带多节点”的层级分布特征,初步形成哈长城市群整体网络关联格局;城镇中心度呈明显的梯度空间分异特征,第一、第二梯度城市基本位于“两核一轴两带”上,第三梯度城市位于整个网络的边缘位置;基于最大引力联系对城镇组团进行两级归并,哈长城市群形成“两大片区,5个组团”;借鉴区域发展阶段理论以及城市群空间拓展的阶段性规律,提出哈长城市群发展阶段的空间组织模式,即网络孕育阶段—网络发育阶段—网络成熟阶段。
    • 王泽蘅
    • 摘要: 明确内陆城市群的知识创新情况,对描绘我国城市群创新发展的全貌非常重要。以哈长城市群为例,结合社会网络分析、城市联系强度分析等研究方法,明确哈长城市群知识创新网络的时空演化及其影响机制。研究结果表明:哈长城市群知识创新网络整体结构趋于稳定但发展仍较慢,长春的中介作用始终最强,其次为大庆与哈尔滨;哈长城市群知识创新网络已逐步形成明显的“2+1+N”的空间格局,仅大庆为重要支点城市,知识创新网络支撑作用偏弱;哈长城市群知识创新网络演化受地理、政策差异等多种因素影响。在此基础上,提出提升哈长城市群知识创新能力、推动国家级内陆城市群高效发展等具体建议。
    • 郭嵘; 赵艺维
    • 摘要: 随着区域一体化的加速发展,城市多元流的相互影响逐步成为城市群发展的关键动力。为真实全面地反映城市群内的联系情况,研究基于“多元流”的发展视角,选定哈长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分析11个城市群空间结构现状特征,以网络爬取的开放大数据与传统静态数据为基础,选取资金流、交通流.物流、信息流等“多元流”要素,分析城市群的“点-线-面”的空间结构特征,形成相关驱动因素和机制,得出哈长城市群发展弊端和规划建议,以期为后续合理规划提供参考依据。
    • 熊琳; 王林峰; 曾甜
    • 摘要: 针对东北地区经济下滑问题及哈长城市群被批复的战略节点,本文利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和区位熵方法对哈长城市群制造业同构现象及不同产业专业化程度进行评估,并从产业集群及产业一体化的角度对哈长城市群未来制造业优化途径进行了探讨。结果表明:(1)除大庆、长春市以外,其余7个城市均存在不同程度产业同构现象;农副产品加工业、非金属矿物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是最容易出现重构的三个产业部门。(2)每个城市相对于其他城市而言,都有专业化水平占绝对优势的产业,但也存在不同城市之间同一产业区位熵相当的地区。(3)从产业集群的角度,建议加强哈尔滨与牡丹江文教产业集群、哈尔滨与齐齐哈尔市通用设备制造业集群、牡丹江与延边木材加工等轻工业的产业集群等。
    • 李陈陈; 王琦
    • 摘要: 本文通过理论分析,确定城际间协同创新可以作为哈长城市群区域经济韧性的重要影响因素之一。选取2001-2020年哈长城市群中10个城市(除去延边朝鲜族自治州)的相关数据,对哈长城市群的区域经济韧性和城际间协同创新进行测度,进而分析哈长城市群区域经济韧性现状和城际间协同创新情况,从城际间协同创新角度给出有助于提升哈长城市群区域经济韧性的政策与建议。
    • 刘爽
    • 摘要: 哈长城市群是东北地区高质量发展的重要载体,分析城市群的生长发育特征与综合质量对东北振兴具有显著的影响。本研究运用熵值法、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法,综合评价哈长城市群2003—2018年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研究发现:2003—2018年哈长城市群城市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呈现上升态势,高质量发展水平在城市群内部城市之间高存在空间差异;哈长城市群高质量发展水平整体空间格局呈现“南高北低”态势;哈长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分维指数存在显著差异,哈尔滨、长春处于创新、绿色、共享发展维度排名前列,而大庆、牡丹江位于协调、开放发展维度排名前列。研究认为,哈长城市群应加强核心城市对周围城市的带动作用,通过哈长城市群高质量发展带动东北地区整体地域的振兴。
    • 陈昌浩; 吕萍
    • 摘要: 本文以哈长城市群作为研究对象,运用城市流强度模型与引力模型,对哈长城市群内部空间经济联系、各城市间辐射作用、产业专业化水平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哈长城市群呈现明显的层级化发展趋势,各城市间发展不均衡且空间上呈“哑铃”型分布三个特点。在“十四五”时期及今后一段时间,哈长城市群应主动把握以“双循环”为主体的新发展格局,加强哈尔滨—长春“双核”带动作用,培养优势主导产业;加快扶持哈长城市群城市发展,缩小南北发展差距,优化城市间深度分工;密切与俄日韩朝等周边国家联系,打造东北亚核心城市群,为东北地区有序融入国内国际“双循环”发展格局奠定基础。
    • 赵琦; 朱紫琳; 矫健; 丁文杰
    • 摘要: 哈长城市群是我国东北地区最大的城市群,客观分析其城市建成区空间格局变化对理解城市群发展状况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基于首套2000—2018年覆盖全球500米分辨率的“类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集,结合2000—2018年的城市建成区统计数据寻找最优阈值提取哈长城市群城市建成区,从城市建成区面积变化和面积增长率等方面来分析近二十年来哈长城市群空间变化格局的规律特点。研究结果表明,2000—2018年哈长城市群整体城市化进程处于“增长—保持稳定—增长”的状态。哈长城市群各城市正在以哈尔滨长春为发展主轴向周边城市扩张。形成“两核一轴两带”的城市群发展空间布局。
    • 赵乘锐; 李鑫; 张鹏; 张栩嘉
    • 摘要: 准确测度区域碳排放并分析碳排放时空演变趋势,为防止温室效应加剧和区域的节能减排提供理论参考。基于DMSP/OLS和NPP-VIIRS两种夜间灯光整合数据集,利用全局空间自相关分析、热点分析和综合划分,对1995~2019年哈长城市群的县级尺度碳排放时空分布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①在县级尺度哈长城市群碳排放量空间演变特征分析上,表现出了明显的集聚特征,形成了中心—外围结构。②哈长城市群碳排放量高值集聚区域由中部点轴逐渐转化为“三角”区域并处在持续演化的过程中。③哈长城市群有70.48%的县级单元碳排放呈增长趋势,急需提出差异化的碳减排政策。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