坚硬煤层
坚硬煤层的相关文献在1995年到2022年内共计115篇,主要集中在矿业工程、工业经济、水利工程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3篇、会议论文5篇、专利文献11150篇;相关期刊39种,包括煤、煤矿安全、煤炭科学技术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09年西部矿山建设发展战略学术研讨会、2004年度煤炭工业总工程师论坛、2000年综采放顶煤与安全技术研讨会等;坚硬煤层的相关文献由246位作者贡献,包括孙勇、徐吉钊、翟成等。
坚硬煤层—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1150篇
占比:99.22%
总计:11238篇
坚硬煤层
-研究学者
- 孙勇
- 徐吉钊
- 翟成
- 索永录
- 于国卿
- 吴晓刚
- 孟思思
- 尚军宁
- 张蒙
- 曹栩
- 李振明
- 杜小进
- 武尚俭
- 秦雷
- 葛帅帅
- 董若蔚
- 薛凯宏
- 刘洋
- 宋卫华
- 张金虎
- 朱志洁
- 李明忠
- 李胜
- 王国法
- 许永祥
- 陈蓥
- 霍丙杰
- 韩军
- 任启寒
- 任尚磊
- 兰天伟
- 冯兵
- 冯利民
- 刘健
- 刘大同
- 刘泽功
- 刘雪
- 吕汉江
- 吴克福
- 吴招旭
- 周建国
- 孙宝志
- 宋明东
- 张军胜
- 张卫
- 张向阳
- 张宏伟
- 张文忠
- 张新生
- 张明明
-
-
冯涛
-
-
摘要:
鉴于采煤过程中不同工艺的进刀方式对煤层块煤率的重要影响,采用数值分析的方式对三种不同进刀方式下形成的块煤率进行分析,确定了最优化的进刀方式及工艺参数,从而优化了煤层的开采工艺,提高了成煤的块煤率。
-
-
刘蕾
-
-
摘要:
由于国家对煤层资源的大量需求,需要不断加大对煤矿的开采力度。为了提高采煤机的工作效率和安全性,对特殊煤层地质条件下的采煤机进行了设计,提出了单刀头采煤机开采煤炭的设计思路。以采煤机单刀头开采过程为研究工况,分析了单刀头设计的合理化以及对开采煤炭产量的影响,并进行了仿真分析。通过工程实践得出,单刀头开采与原开采方式相比,在煤层开采成本方面更具有优势,研究为矿井机械装备升级提供了重要参考。
-
-
姚智堂;
王颜亮;
董亚东;
高昊锐;
刘耀辉;
王团;
魏晓虎;
徐旭
-
-
摘要:
以母杜柴登矿井30202工作面为工程背景,对比常规防冲局部卸压措施的优缺点及适用性,分析确定选用煤层大直径卸压措施作为工作面常规局部卸压措施.通过数值模拟手段对大直径卸压参数进行优化,设计4种不同的卸压参数进行对比,主要从走向垂直应力、倾向垂直应力、塑性破坏区域等角度进行分析.数值模拟结果表明,方案三(孔间距0.75 m、孔径153mm)与方案四(孔间距0.75 m孔径200 mm)均可使两钻孔间塑性区相互连通,达到卸压的目的,结合现场施工效率、施工成本等其它因素,最终选取方案三作为工作面常规卸压参数,保障现场安全生产.
-
-
李照军
-
-
摘要:
在坚硬煤层地质条件下,井田开采深度过浅会导致风险发生.以实际井田开采为例,对小煤柱掘进贯通的防冲措施进行研究.分析了钻屑监测、煤体应力监测、微震监测、常规矿压监测特点,提出了研究重点;判别了冲击地压危险性的钻粉率指标与冲击地压预警值,设计了基准参考值,研究表明煤体应力集中范围为3~11 m,与现场动力显现吻合.针对坚硬煤层设计了大直径卸压钻孔环节,归纳了反掘迎头及滞后50 m范围卸压方案,在贯通期间实施正掘卸压方案.在工程实践中,贯通前应严格落实"短掘短支"措施,严禁大面积空帮空顶现象,坚持"先卸压、再掘进"的基本原则.该方法可以保障巷道掘进贯通安全施工,保证安全性.
-
-
陆占金;
李生舟
-
-
摘要:
针对赵固二矿煤层坚硬、透气性低、钻孔瓦斯抽采效果差及钻孔工程量大等问题,提出采用超高压水力割缝技术提高瓦斯抽采效率.基于应力波原理,分析了高压水射流破煤机理,研制了适用于坚硬煤层条件且能够有效提高射流打击力的圆锥收敛型喷嘴和适用于坚硬煤层条件的定点冲击割缝方式.现场试验表明,针对坚硬煤层条件,割缝钻孔平均单刀出煤量约0.18t,等效割缝半径0.99~1.57m,割缝后瓦斯自然涌出量是普通钻孔的11.3倍,抽采纯量较普通钻孔提高3.8倍,钻孔抽采有效半径较普通钻孔增加了90%左右.超高压水力割缝技术能有效的解决低渗透性坚硬煤层的瓦斯抽采难题.
-
-
许永祥;
王国法;
李明忠;
徐亚军;
韩会军;
张金虎
-
-
摘要:
针对榆神矿区超大采高综采工作面煤壁板裂化片帮问题,基于金鸡滩煤矿超大采高综放工作面开采技术条件,采用理论分析与工程实践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超大采高工作面煤壁板裂化片帮特征,研究了适宜的护帮板结构形式和合理护帮控制措施.发现板裂化片帮具有多种特征:板状板裂化、"洋葱皮状"板裂化、弹射型板裂化(俗称"炸帮")和护帮板动载扰动下板裂化片帮,提出并求解了整体式和分体式护帮板承载能力曲线,将护帮板承载能力曲线作为护帮板承载性能评价指标,分别分析和对比了 2种结构形式护帮板运动特性及其与煤壁结构耦合关系,从力学特性和运动学特性角度得出整体式护帮板具有承载性能优、灵活性好和结构耦合适应性强等优点,建议在满足护帮高度要求的前提下,优先选用整体式二级护帮板结构.结合工业性生产实践,对煤壁板裂化片帮特征及危害进行分析,提出并讨论了相应的煤壁板裂化片帮防治措施.分析和借鉴同一盘区相邻8.2 m超大采高一次采全厚工作面分体式三级护帮板应用情况及其对煤壁维护效果,结合7.0 m超大采高综放工作面支架-围岩结构耦合关系,认为7.0 m超大采高综放工作面宜采用整体式二级护帮板.生产实践表明:整体式二级护帮板能有效维护超大采高综放工作面煤壁稳定,便于自动化控制和工作面高效开采.
-
-
张爱民;
李明;
张巨峰
-
-
摘要:
为了保障坚硬煤层安全经济开采,探索坚硬煤层综放开采工作面液压支架选型方法,以甘肃靖远矿区红会一矿1715综放工作面支护为例,通过计算工作面所需液压支架的支护强度、工作阻力、初撑力和支撑高度等参数,比对了ZZF5200/19/32型液压支架的设计参数,得出ZZF5200/19/32型液压支架的支护性能可以满足1715综放工作面的支护要求,研究成果为类似煤层开采进行液压支架选型提供了参考.
-
-
苏波
-
-
摘要:
为了改善特厚坚硬顶煤冒放效果差的现象,以榆林地区神树畔煤矿3107工作面为研究现场,根据悬臂梁理论分析支架上方顶煤断裂的合理裂缝间隔,提出了该条件的顶煤竖直方向的裂缝间隔不宜太大,进而提出采用深孔水射流间隔切缝后压裂的方案,设计每组预裂孔水平间距10m,孔内间隔切缝距离7.5m,即竖直方向裂缝间隔2.6m,在工作面两巷超前布置水力压裂孔施工,避免了与工作面回采作业的干涉,施工后通过电磁波CT技术探测检验预裂效果.结果表明:深孔切缝间隔水力压裂能够在顶煤中使预裂缝扩展半径达6m左右,压裂后顶煤放出时没有大块,顶煤回收率显著提高,该技术为改善坚硬特厚煤层顶煤冒放性提供了一种有效的途径.
-
-
-
许永祥;
李申龙;
王国法;
李明忠;
蔡逢华;
张金虎;
侯刚
-
-
摘要:
基于榆神矿区浅埋深、煤层特厚坚硬的赋存条件,针对超大采高综放开采首采工作面智能化开采所面临的难题,提出相应的解决对策,提高工作面自动化、智能化程度,减少工作面人员数量和劳动强度.讨论了超大采高综放工作面液压支架结构形式对智能化开采、支架-围岩"小结构"支护系统稳定性和顶煤冒放性的影响,认为两柱掩护式液压支架、整体式二级护帮板结构更适合超大采高综放工作面.针对顶煤冒放成拱问题,分析顶煤成拱形态和破拱措施,提出尾梁"小拱小摆、大拱大摆"的智能化摆动策略,提高顶煤冒放性和放煤效率.针对现阶段超大采高综放开采首采工作面顶煤冒放运移规律掌握不足、煤矸识别技术尚不成熟的情况,阐释了煤岩分界模糊段概念,将待放出顶煤分为纯煤段和煤矸分界模糊段,并提出纯煤段采用无需人工干预的智能化记忆放煤,煤矸分界模糊段采用人工干预反馈式放煤,在减少人员劳动量的同时保证顶煤采出率和降低含矸率.建立在线灰分检测智能评价和人工现场及时评价相结合的放煤效果综合评价系统,通过放煤键盘和反馈评价器及时、精准地控制放煤过程并给予反馈评价.针对采放不协调问题,提出和分析分区段成组放煤措施,提升放煤效率,促进采放协调.超大采高综放首采工作面智能化技术研究可为相似条件综放工作面提供参考和借鉴.
-
-
樊少武
- 《第234场中国工程科技论坛——深部矿产资源高效开发与利用》
| 2016年
-
摘要:
为研究坚硬煤层、坚硬顶板对回采工作面冲击地压的影响,以应力控制为中心,基于覆岩空间结构理论,分析了某矿31103工作面覆岩空间结构特征及煤岩体应力分布状态.研究结果显示:坚硬厚顶板使采空区侧悬露顶板形成长臂"F"形覆岩空间结构,大面积悬露顶板的破断运动直接影响工作面的矿压显现程度;坚硬煤层、坚硬顶板为工作面煤岩体中高应力积聚创造了条件;受煤体强度与区段煤柱宽度的影响,工作面回采后煤柱内应力峰值达51MPa,应力集中系数约为3.2;超前支承压力与侧向支承压力叠加影响下,回风顺槽应力集中程度明显超过正常水平,较高的应力梯度变化增加了回采工作面冲击地压危险程度.本文基于应力控制理论,探讨了"两硬"煤层冲击地压治理技术,现场实践表明:大直径卸压钻孔和顶板爆破措施有效地控制了某矿31103工作面回风顺槽巷道的变形破坏,降低了工作面冲击地压危险程度.
-
-
-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