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R间期
RR间期的相关文献在1990年到2022年内共计163篇,主要集中在内科学、基础医学、自动化技术、计算机技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7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241篇;相关期刊94种,包括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中国生物医学工程学报、中国医学物理学杂志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2年中国心电学论坛、中国自动化学会中南六省区自动化学会第十届学术年会、2016中国心电学论坛等;RR间期的相关文献由435位作者贡献,包括陆宏伟、叶沈锋、于小林等。
RR间期
-研究学者
- 陆宏伟
- 叶沈锋
- 于小林
- 于霞
- 俞杰
- 傅兆吉
- 刘仁光
- 向晋涛
- 周胜华
- 周荣博
- 孙迎
- 常栋
- 张晶
- 张跃
- 张辉
- 李健
- 李叶平
- 李静伟
- 杨晓立
- 杨波
- 柴萌
- 洪洁新
- 洪申达
- 王凯
- 王建勇
- 王琳虹
- 王红宇
- 王运豪
- 章德云
- 耿世佳
- 胡大一
- 蒋大宗
- 邹继杰
- 郭梦竹
- 鄂雁祺
- 闫相国
- 陈元禄
- 顾良其
- 魏国栋
- 魏大雪
- 黄忆
- 齐新宇
- Dohi
- K.
- M.
- Onishi
- Tanabe
- 丁修云
- 万海同
- 乔良
-
-
张海康;
程云章;
张天逸
-
-
摘要:
针对目前检测动脉硬化程度需要昂贵的设备以及专业操作人员的现状,本研究提出了基于机器学习的动态动脉硬化指数(ambulatory arterial stiffness index,AASI)估计方法。从UCI Machine Learning公共数据库获取患者的光电容积脉搏波信号、心电信号以及动脉血压信号,将其预处理后求得作为机器学习模型的特征值。使用随机森林模型进行AASI的估计,并将最优的回归模型送入遗传算法(genetic algorithm,GA)筛选最优特征子集,完成AASI的估计。实验结果表明,经过GA的特征子集优化,随机森林模型的MAE从0.0974减少至0.0855。对所得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后,发现本研究方法针对高血压患者时表现不佳,后续将进一步优化模型,以提高性能。
-
-
鲁柯柯;
祁霞;
张建保;
王刚;
闫相国
-
-
摘要:
针对可穿戴睡眠监测缺乏有效的自动睡眠分期和睡眠质量评价方法这一问题,提出一种适用于睡眠呼吸暂停综合征患者的自动睡眠分期方法。通过心电图R-R间期序列,分别得到心率变异性、呼吸幅度变异性和呼吸率变异性信号。以此为基础,提取时域、频域及非线性特征共55个。利用门控循环单元网络,分别构建清醒-睡眠二分类、清醒-快速眼动-非快速眼动睡眠三分类、清醒-快速眼动-浅睡-慢波睡眠四分类、清醒-快速眼动-非快速眼动Ⅰ-Ⅱ-Ⅲ期五分类等共4个不同分类粒度的睡眠分期模型;采用损失函数类别加权方法,有效降低数据非平衡对分期结果的影响。验证数据来自SHRS数据库的274例患者。借助准确率、Cohen′s Kappa系数和睡眠结构指标对该睡眠分期方法进行性能评价。结果表明4个分类器的准确率分别为85.06%、75.44%、63.80%、62.13%,Cohen′s Kappa系数达到了0.54、0.49、0.41、0.41,睡眠结构分析评估与临床结果之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所提出的方法基本满足睡眠质量评估的需求,适用于可穿戴睡眠监测应用。
-
-
王佳欣;
李敏;
赖富俊
-
-
摘要:
个体差异性对生理信号状态识别具有较大的影响.在实际应用中,解决个体差异性所遇到的问题是新个体数据难以获得与网络模型适应新个体需要大量的新个体数据之间的矛盾.本文从此处入手运用迁移学习的思想将MK-MMD加入全卷积网络中得到深度适配网络,在使用RR间期识别睡眠静息状态的应用中让网络模型可以通过少量无标签的新个体数据使网络模型达到自适应的效果.深度适配网络较全卷积网络在新个体上的准确率增加了12.27%的准确率,且准确率均提升至80%以上.在解决个体差异性的问题上,深度适配网络优于传统网络模型.且在实际应用中提供了一种不用大量采集新个体的数据就能解决个体差异性的新思路.
-
-
-
王建;
王继涛;
孟斌;
王其磊
-
-
摘要: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发作时出现R-R间期长短交替现象并非罕见,其电生理机制复杂,往往给诊断带来困难。本文报告1例R-R间期长短交替的心动过速,电生理检查发现房室结快慢径交替作为前传支参与了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AVRT)的发作。
-
-
-
-
王星月;
陈兆学
-
-
摘要:
房颤(Atrial fibrillation,AF)的患病率会随年龄的增加而增加,复发率也极高,因此提出一种快速准确检测AF的算法十分必要.本文基于第四统计力学原理,结合心脏系统的混沌性质与阴阳特性,提出区分AF和正常窦性心律(Normal sinus rhythm,NSR)的量化方法.首先以R-R间期数据构建嵌入维度为6、延时从1至30的相空间,依次得到对应的概率密度函数(Probability density function,PDF)图;然后以PDF图的横轴作为强度ξ,纵轴概率的累加和作为分布函数x,利用ξ-x的对应关系拟合出第四统计力学参数k值;最后将得到的k值做微分累加得到Ksd值,发现Ksd=0.3可作为区分AF和NSR的重要参数.本研究不仅能以阴阳特性描述的方式区分出AF和NSR,也为第四统计力学的探索打开了新途径,并且对未来准确快速检测AF提供重要依据,对AF早期干预与改善患者预后至关重要.
-
-
魏娜;
吴晓羽
-
-
摘要:
心脏是人体的重要器官,存在特殊的电生理机制,可呈现出多种形式的心电图.目前,临床对于心脏电生理现象的监测方法呈多样化,其中Lorenz散点图是近年研究热度较高的一种检查方法.Lorenz散点图是以大量连续心电波为数据,在二维坐标系中将连续的RR间期序列转化成的一张散点图形,能够直观、准确地从整体角度观察全部心搏信息,从而获取常规动态心电图分析方法无法观察的信息.本文就Lorenz散点图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指出其在心房颤动、心房扑动、并行心律、期前收缩等心律失常鉴别中具有明显优势.
-
-
杨琴;
梁卡丽;
代平;
王思凯;
余飞;
何其舟
-
-
摘要:
目的 探讨低心率和高心率冠状动脉血管CT造影图像质量最佳的R-R间期期相.方法 选取2017年6月至11月在我院行冠状动脉血管CT造影检查的60例患者,分为低心率组(HR≤70次/分)和高心率组(HR>70次/分)各30例;在20%~80%的R-R间期曝光,每隔5%间隔进行重建,对不同R-R期相的冠状动脉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测定低心率和高心率组图像质量最佳期相以及与最佳期相无统计学差异的期相.结果 低心率组中右冠状动脉(RCA)、左主干(LM)、前降支(LAD)、回旋支(Cx)图像质量最佳期相均位于75%R-R期相.高心率组中RCA的最佳期相在45%R-R间期,LM最佳期相在40%R-R间期,LAD、Cx的最佳期在45%R-R间期;与最佳期相无统计学差异的期相:RCA在40%R-R间期,LM在35%和50%R-R间期,LAD在35%和40%R-R间期,Cx在40%R-R间期(P70次/分的冠状动脉血管CT造影最佳曝光期相在35%~45%R-R间期.
-
-
卢喜烈;
郜玲
- 《2016中国心电学论坛》
| 2016年
-
摘要:
Framinghan的一项长达26年的前瞻性研究显示,75%的猝死是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而发生心源性猝死患者中有88%是因突发恶性心律失常[即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心室颤动(简称室颤)]死亡.在中国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患者为54.4万,平均每分钟就有1人发生心脏性猝死,且随着社会老年化发展进程,其发生率仍有增高趋势,院外发生心源性猝死抢救成功率不到15%.因此理想的危险分层技术,如何预警和早期识别可能发生猝死的患者显得尤为重要.对心律失常性碎死患者进行远期风险评估时,需要考虑到进行危险分层的目标。在诸多危险分层技术中,仅采用单一指标对高危患者进行预警存在一定局限性。RR间期相关指标的联合应用有助于识别LVEF不降低但碎死风险仍高的患者,对于精确筛选需要植入ICD的患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
卢喜烈;
郜玲
- 《2016中国心电学论坛》
| 2016年
-
摘要:
Framinghan的一项长达26年的前瞻性研究显示,75%的猝死是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而发生心源性猝死患者中有88%是因突发恶性心律失常[即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心室颤动(简称室颤)]死亡.在中国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患者为54.4万,平均每分钟就有1人发生心脏性猝死,且随着社会老年化发展进程,其发生率仍有增高趋势,院外发生心源性猝死抢救成功率不到15%.因此理想的危险分层技术,如何预警和早期识别可能发生猝死的患者显得尤为重要.对心律失常性碎死患者进行远期风险评估时,需要考虑到进行危险分层的目标。在诸多危险分层技术中,仅采用单一指标对高危患者进行预警存在一定局限性。RR间期相关指标的联合应用有助于识别LVEF不降低但碎死风险仍高的患者,对于精确筛选需要植入ICD的患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
卢喜烈;
郜玲
- 《2016中国心电学论坛》
| 2016年
-
摘要:
Framinghan的一项长达26年的前瞻性研究显示,75%的猝死是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而发生心源性猝死患者中有88%是因突发恶性心律失常[即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心室颤动(简称室颤)]死亡.在中国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患者为54.4万,平均每分钟就有1人发生心脏性猝死,且随着社会老年化发展进程,其发生率仍有增高趋势,院外发生心源性猝死抢救成功率不到15%.因此理想的危险分层技术,如何预警和早期识别可能发生猝死的患者显得尤为重要.对心律失常性碎死患者进行远期风险评估时,需要考虑到进行危险分层的目标。在诸多危险分层技术中,仅采用单一指标对高危患者进行预警存在一定局限性。RR间期相关指标的联合应用有助于识别LVEF不降低但碎死风险仍高的患者,对于精确筛选需要植入ICD的患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
卢喜烈;
郜玲
- 《2016中国心电学论坛》
| 2016年
-
摘要:
Framinghan的一项长达26年的前瞻性研究显示,75%的猝死是心源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而发生心源性猝死患者中有88%是因突发恶性心律失常[即室性心动过速(简称室速)、心室颤动(简称室颤)]死亡.在中国每年发生心源性猝死的患者为54.4万,平均每分钟就有1人发生心脏性猝死,且随着社会老年化发展进程,其发生率仍有增高趋势,院外发生心源性猝死抢救成功率不到15%.因此理想的危险分层技术,如何预警和早期识别可能发生猝死的患者显得尤为重要.对心律失常性碎死患者进行远期风险评估时,需要考虑到进行危险分层的目标。在诸多危险分层技术中,仅采用单一指标对高危患者进行预警存在一定局限性。RR间期相关指标的联合应用有助于识别LVEF不降低但碎死风险仍高的患者,对于精确筛选需要植入ICD的患者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