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表破裂带

地表破裂带

地表破裂带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2年内共计82篇,主要集中在地球物理学、地质学、测绘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6篇、会议论文13篇、专利文献505091篇;相关期刊30种,包括地震学报、中国地震、中国地质灾害与防治学报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2015年中国地球科学联合学术年会、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纪念中国地学会在津成立100周年纪念大会暨学术报告会等;地表破裂带的相关文献由252位作者贡献,包括徐锡伟、江娃利、谢新生等。

地表破裂带—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66 占比:0.01%

会议论文>

论文:13 占比:0.00%

专利文献>

论文:505091 占比:99.98%

总计:505170篇

地表破裂带—发文趋势图

地表破裂带

-研究学者

  • 徐锡伟
  • 江娃利
  • 谢新生
  • 何宏林
  • 冉勇康
  • 刘云华
  • 田勤俭
  • 胡伟华
  • 于贵华
  • 伊力亚尔·阿不力孜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梁宽; 何仲太; 姜文亮; 李永生; 刘泽民
    • 摘要: 2022年1月8日1时45分,青海省海北藏族自治州门源县发生M_(S)6.9地震,震中(37.77°N,101.26°E)位于祁连-海原断裂带冷龙岭断裂的西段,震源深度为10km。地震发生后,通过解译高分7号卫星的震后影像,快速确定了同震地表破裂带的主体破裂区位置,并第一时间进入震中现场开展野外地表破裂调查工作,获取同震地表破裂带精确分布位置、破裂长度、破裂特征、同震位错量等关键信息。根据震后遥感影像解译和现场调查结果可知,此次门源M_(S)6.9地震的地表破裂带由位于NWW向冷龙岭断裂西段和近EW向托莱山断裂东端的2段破裂带组成,走向分别为291°和86.9°,延伸长度分别约为26km和3.5km。地表破裂主要是由张裂隙、张剪裂隙、挤压鼓包和震陷等多类型破裂呈雁列状组合而成,总体以左旋走滑运动为主,局部兼有逆冲性质,最大同震左旋位错为2.77m。综合高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现场调查、InSAR反演的震源机制和断层破裂模型、余震精定位等结果,确定门源M_(S)6.9地震发生于托莱山断裂与冷龙岭断裂在深部的交会位置,主要发震构造是冷龙岭断裂的西段(走向为112°,倾角为88°),其西侧的托莱山断裂东端同时发生破裂。1986年M_(S)6.4地震、2016年M_(S)6.4地震以及2022年M_(S)6.9地震皆发生于冷龙岭断裂的西段,短时间内发生的3次6级以上强震,说明该地区仍为应力和形变积累区域,仍具有发生特大地震的潜在风险。
    • 刘璐; 刘兴旺; 张波; 何文贵; 朱俊文; 蔡艺萌
    • 摘要: 北京时间2022年1月8日,青海省门源县发生了M_(S)6.9地震,震中位于冷龙岭断裂西端与托莱山断裂过渡区。地震发生后,文章利用亚米级分辨率的高分7号卫星影像对本次地震产生的地震破裂带进行详细解译,并与野外调查结果进行对比,获得此次地震地表破裂带分布及组合特征。结果显示,此次地震形成两条破裂带,长度分别约21 km和5 km,分别沿冷龙岭断裂西段和托莱山断裂东段展布。地震破裂带由一系列雁列式地震裂缝、挤压鼓包及拉张凹陷组成,破裂带组合特征反映出发震断裂明显的左旋走滑特征,但利用影像并未识别出同震位错等定量数据。在此基础上,文章对比冷龙岭断裂东段存在的历史地震破裂带,讨论了冷龙岭断裂未来地震危险性问题。
    • 徐传捷
    • 摘要: 此刻,又一次独自站在玛多县城南面的山坡上,深情地瞭望着山下美丽的玛多县城。高原夏天的旭日将激情的阳光无私地洒播下来,轻轻地抚慰着这片土地曾经的缕缕伤痕。略带寒意的晨风轻轻地吹动身旁的经幡,宛如立体的七彩涟漪“呼啦啦”地随着声波传递,起伏不歇地把吉祥的祝福,吹进业已安居乐业的玛多人的心里。一年前的5月22日,玛多发生了7.4级特大地震,这是继2008年汶川8.0级地震后我国境内发生的震级最高、地表破裂带最长的地震事件(图1)。
    • 胡伟华; 常想德; 陈建波; 张勇; 黄帅堂; 伊力亚尔·阿不力孜
    • 摘要: 前人研究1985年8月23日乌恰M_(S)7.4地震在卡兹克阿尔特断层上破裂了15 km,本次研究确定该地震在乌恰盆地南缘断层上也破裂了24 km,最终确定本次地震总破裂长度为39 km。实测乌恰盆地南缘断层地表破裂带最大垂直位移量为1.2 m,最小垂直位移量仅0.2 m,平均垂直位移量0.55~0.64 m,这些断层陡坎只是在地表呈现轻微的隆起,肉眼通常难以识别,因此也是震后未能及时发现的重要原因。探槽开挖揭露该逆冲断层倾向南,倾角仅为20°,计算平均水平缩短位移量为1.51~1.76 m,平均倾滑位移量为1.61~1.87 m,与卡兹克阿尔特断层地表破裂带运动性质相同、断错位移量相当。在最大主压应力南北方向投影显示,两条破裂带基本不重合,即本次大地震的极震区西部的应变能量是由乌恰盆地南缘断层破裂释放,东部的应变能量则由卡兹克阿尔特断层破裂释放,隐含着乌恰盆地南缘断层和卡兹克阿尔特断层之间构造关系密切。这两条断层深部很可能归并为同一条软弱的膏盐滑脱面,均属于帕米尔俯冲带的薄皮构造。
    • 胡伟华; 常想德; 陈建波; 张勇; 黄帅堂; 伊力亚尔·阿不力孜
    • 摘要: 前人研究1985年8月23日乌恰MS7.4地震在卡兹克阿尔特断层上破裂了15 km,本次研究确定该地震在乌恰盆地南缘断层上也破裂了24 km,最终确定本次地震总破裂长度为39 km.实测乌恰盆地南缘断层地表破裂带最大垂直位移量为1.2 m,最小垂直位移量仅0.2 m,平均垂直位移量0.55~0.64 m,这些断层陡坎只是在地表呈现轻微的隆起,肉眼通常难以识别,因此也是震后未能及时发现的重要原因.探槽开挖揭露该逆冲断层倾向南,倾角仅为20°,计算平均水平缩短位移量为1.51~1.76 m,平均倾滑位移量为1.61~1.87 m,与卡兹克阿尔特断层地表破裂带运动性质相同、断错位移量相当.在最大主压应力南北方向投影显示,两条破裂带基本不重合,即本次大地震的极震区西部的应变能量是由乌恰盆地南缘断层破裂释放,东部的应变能量则由卡兹克阿尔特断层破裂释放,隐含着乌恰盆地南缘断层和卡兹克阿尔特断层之间构造关系密切.这两条断层深部很可能归并为同一条软弱的膏盐滑脱面,均属于帕米尔俯冲带的薄皮构造.
    • 贾启超; 李峰; 刘华国
    • 摘要: 岷江断裂南段地表破裂的存在性,是近年来颇具争议的问题.研究区位于南北地震带中段,地震频发,1933年叠溪地震是近现代史一次重要地震,然而其发震构造至今悬而未决,2017年研究区又发生了九寨沟7.0级地震,因此岷江断裂南段地震危险性分析的评估非常重要,而其地表破裂的存在性是首先要查证的问题.研究否定了岷江断裂南段地表破裂的存在,并对马脑顶异常负地形的成因做出分析.
    • 贾启超1; 李峰1; 刘华国1
    • 摘要: 岷江断裂南段地表破裂的存在性,是近年来颇具争议的问题。研究区位于南北地震带中段,地震频发,1933年叠溪地震是近现代史一次重要地震,然而其发震构造至今悬而未决,2017年研究区又发生了九寨沟7.0级地震,因此岷江断裂南段地震危险性分析的评估非常重要,而其地表破裂的存在性是首先要查证的问题。研究否定了岷江断裂南段地表破裂的存在,并对马脑顶异常负地形的成因做出分析。
    • 韩竹军; 袁仁茂; 冉洪流; 郭鹏
    • 摘要: 在2016年新西兰凯库拉Mw 7.8地震中,北东-北东东向科科仁古断裂水平右旋位移量最大,为10-12m;北北西-近南北向帕帕提断裂垂直位移量最大,达到5-6m.对直接坐落在这2条地震地表破裂带或变形带之上的建筑物的破坏现场调查表明,尽管房屋出现歪斜,但上部主体部分基本完整,没有出现倒塌或部分倒塌现象,避免了人员伤亡.在无法回避活动断裂及其大震危险性的情况下,隔震系统的广泛采用可以有效地提高建筑物抵御地震灾害的能力.此次地震触发了数万个滑坡体,最大滑坡体可达数百万立方米.对沃罗村北边2处边坡失稳地带的考察结果表明,针对该地至少从2个方面进行了考虑和处置:一是在选址上,避开了突出山嘴等高陡坡地带;二是在房屋正对的山坡地带,种植或保护了茂密的树木,这既增加了山体的稳定性,又可以在地震中有效地减缓崩塌的石块对房屋的冲击.对比中国中东部一些大震,如1976年唐山7.8级地震和2008年汶川8.0级地震中触目惊心的巨大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即使在人口密度与滑坡规模上存在明显不同,对新西兰凯库拉地震灾害现场的考察结果,还是在如何有效抵御地震灾害方面给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启示.
    • 胡伟华; 常想德; 伊力亚尔·阿不力孜; 张勇; 黄帅堂; 何金刚
    • 摘要: Field investigations show that the Seismogenic structure of Atushi MS8×1/4 earthquake occurred on the Tashpushta-Kalatag fault zone on August 22, 1902 in Xinjiang. The total rupture length was about 103 km long, along the general east-northeast-striking, southward thrust faults. The western boundary of surface rupture zone was mainly composed of north-northeast-striking, left-lateral strike-slip faults. The rupture was divided into 6 parts from west to east: Maximum horizontal and average displacement of 9. 1m and 6. 4m were observed along the Kayidaike fault characterized by left-lateral strike-slip faulting;A maximum horizontal and average displacement of 7. 1m and 5. 8 m occurred along the left-lateral strike-slip Sesikesayi fauThe 1902 scarp of the steeply-dipping thrust Tashpushta fault was 0. 5 ~ 3. 0 m in average height, a maximum vertical displacement of6. 4 m, partly consistent with maximum 6. 0 m of left-lateral slip;The coseismic scarp on the steeply-dipping thrust Kalatage fault was 4. 0 m in average height, and 8. 0 m in maximum height;The maximum vertical and average vertical displacement measured along the steeply-dipping thrust Tuogaitage fault was 2. 9 m and 3. 9 m;On the gentle-steeply thrust Kurutika fault the height of the average vertical and maximum vertical displacement was 0. 8 m and 2. 1m.The active tectonics in the southwestern Tianshan Piedmont, including the Tashpushta-Karatag thrust-fold belt and the Tashpushta-Atushi thrust-fold belt, were all camel-like structures belonging to the spreading tectonics in the northeastern margin of Pamir. The main tectonics was the Piedmont compression nappe of Tarim Basin toward the South Tianshan Mountains. Karatag and Atushi, two southward-dipping thrust faults, were the latest thin-skinned structures in the front of Pamir, which were rooted in a slip layer near the bottom of Neogene. The seismic fault on the south wing of the eastern segment of the Tashpushta anticline was exposed along the gypsum layer at the bottom of the Miocene, and the slippage layer of thin-skinned structure in the seismic area was probably composed of the gypsum layer.%野外调查表明1902年8月22日新疆阿图什8×1/4级地震发震构造为塔什普什塔—喀拉塔格断裂带, 总破裂长度约为103 km, 总体呈NEE走向, 以南倾逆断层为主, 西边界以NNE向左旋走滑断层为主.共分为6段, 自西向东包括:喀依代克段以左旋走滑水平运动为主, 平均水平位移量6.4m, 最大水平位移量为9.1 m;色斯克萨依段以左旋走滑水平运动为主, 平均水平位移量5.8 m, 最大水平位移量为7.1 m;塔什普什塔段以高倾角逆冲运动为主, 平均垂直位移量为0.5~3.0 m, 最大垂直位移量为6.4 m, 局部具有左旋走滑水平位移, 最大水平位移量为6.0 m;喀拉塔格段以高倾角逆冲运动为主, 平均垂直位移量为4.0 m, 最大垂直位移量8.0 m;托盖塔格段以高倾角逆冲运动为主, 平均垂直位移量为2.9 m, 最大垂直位移量3.9 m;库如提喀段以缓倾角逆掩运动为主, 平均垂直位移量为0.8 m, 最大垂直位移量2.1 m.西南天山山前活动构造包括塔什普什塔—喀拉塔格逆断层—褶皱带和阿图什逆断层—褶皱带, 均为背驼式构造, 隶属于帕米尔东北缘扩展构造, 主体构造表现为塔里木盆地向南天山山前挤压推覆.喀拉塔格与阿图什这两条南倾的逆断层在深部归根为一条近水平的新近系底部的滑脱层上, 属帕米尔前缘最新薄皮构造.在塔什普什塔背斜东段南翼的地震断层沿中新统底部的石膏层出露, 震区薄皮构造的滑脱层很可能由该石膏层组成.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