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首页> 研究主题> 地域类型

地域类型

地域类型的相关文献在1964年到2022年内共计152篇,主要集中在农业经济、经济计划与管理、地理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8篇、会议论文4篇、专利文献15281篇;相关期刊103种,包括城市问题、山东商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自然资源学报等; 相关会议4种,包括2014年第6届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高级学术研讨会暨中国城市规划学会城市规划历史与理论学术委员会年会、2018年中国土地学会学术年会、2017(第十二届)城市发展与规划大会 等;地域类型的相关文献由266位作者贡献,包括马晓冬、谭雪兰、朱传耿等。

地域类型—发文量

期刊论文>

论文:148 占比:0.96%

会议论文>

论文:4 占比:0.03%

专利文献>

论文:15281 占比:99.02%

总计:15433篇

地域类型—发文趋势图

地域类型

-研究学者

  • 马晓冬
  • 谭雪兰
  • 朱传耿
  • 杨载田
  • 车冰清
  • 刘彦随
  • 刘盛和
  • 刘艳军
  • 卢飞
  • 张红
  • 期刊论文
  • 会议论文
  • 专利文献

搜索

排序:

年份

    • 段成荣; 盛丹阳; 吕利丹; 邱玉鼎; 梅自颖
    • 摘要: 基于全国人口普查数据和全国1%抽样调查资料,从跨县流动和县内流动两方面,系统地梳理了2000年以来县域人口流动的现状特征和变化趋势。研究发现,我国县域人口跨县流动活跃性正迅速增强,净流出活跃型县域数量迅速增加,跨县流出人口规模迅速扩大,跨县流出人口的中老年化趋势明显、省内流动占比增加、流动原因趋于多元。与此同时,净流入活跃型县域和跨县流入人口的增长缓慢,跨县流入人口中,老年人占比有所下降、省内人口占比不断提高、社会型流动占比有所降低。我国县内流动人口规模止升趋降,乡城流动稳占主流,县内流动儿童和老人规模持续扩大,家庭、教育和宜居成为县内流动主要原因。我国县域已由乡土时代步入迁徙时代,人口流失加快了县域人口负增长转变,区域分化提升了分类治理难度,流留儿童带来学校教育和亲情双重挑战,流留老人增加提高了养老公共服务需求,人口流动重塑了县域家庭结构。基于此,要妥善应对县域人口流失、强化县域的分类施策和公共服务多样化供给。
    • 卢飞; 颜文静; 张红
    • 摘要: 乡村旅游作为多产融合的绿色产业,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2018年山东省17地市为研究对象,从需求侧、供给侧和结构转换3个维度构建乡村旅游动能系统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山东省乡村动能系统进行测度,并借助聚类分析方法将乡村旅游动能系统划分为三种地域类型,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地域类型提出相应的动能系统提升策略.
    • 卢飞; 颜文静; 张红
    • 摘要: 乡村旅游作为多产融合的绿色产业,在推进新旧动能转换重大工程建设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以2018年山东省17地市为研究对象,从需求侧、供给侧和结构转换3个维度构建乡村旅游动能系统指标体系,采用因子分析法对山东省乡村动能系统进行测度,并借助聚类分析方法将乡村旅游动能系统划分为三种地域类型,在此基础上针对不同的地域类型提出相应的动能系统提升策略。
    • 姜璐; 薛冰; 刘惠玉
    • 摘要: 文章探索了适用于中国县级及以下区域的四维全景式家庭能源消费调查方法,为中、小空间尺度的家庭能源消费调查与研究提供一个可供选择的视角.该调查方法的主要过程:①在全景视域下构建能源消费类型、数量、用途和地域类型4个维度的调查框架;②运用问卷调查及半结构式访谈获取家庭能源消费微观数据,并建立数据库;③运用家庭能源数据核算法,得出家庭活动的各类能源消耗量,建立能源流模型,可视化地表达能源流动过程的动态特征.该方法已应用到青海省家庭能源消费的实证研究实践中,并总结了家庭能源消费地域特征,评估了能源消费产生的社会效应与环境效应.
    • 时雨晴
    • 摘要: 云南茶文化旅游随着茶叶贸易的发展而逐渐形成,成为转变茶业发展方式的新引擎、新时代塑造人们美好生活方式和促进人全面发展的重要载体。本文选取茶文化旅游资源条件、经济发展水平、人口集聚度、游客基础四个方面进行评价,并根据茶文化旅游各资源要素的评价结果,以及各要素之间组合关系的不同特点,把云南茶文化旅游空间划分为四个等级和九种地域类型,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云南茶文化旅游空间格局的优化路径,以期为优化茶文化旅游空间格局提供借鉴。
    • 钱月祥; 马晓冬; 马敬如
    • 摘要: 经济发达省份欠发达地区城乡发展失衡、乡村发展滞后,需要以多功能视角划分地域类型并提炼差异化发展模式.以苏北县域为单元,构建乡村地域功能评价指标体系,利用熵权法和主导功能识别法揭示乡村多功能演化特征,在划分乡村多功能地域类型的基础上提炼出乡村发展模式.研究发现:苏北地区乡村功能结构随时间变化显著,功能演化呈现出不同趋势,而多功能演化则呈现明显的地域关联性,经济发达以及毗邻城市核心区的县域乡村多功能发展相对较快,且呈现明显的"马太效应".根据乡村功能演化特征,将苏北地区乡村地域划分为单功能主导型、双功能并重型、综合发展型和低水平均衡型4个大类及9个小类.据此,提炼出5种乡村发展模式,即农业现代化模式、生态农业+旅游模式、新型城镇化模式、产业融合模式和多功能驱动模式,并给出内涵解释和科学建议.
    • 车冰清; 朱传耿; 仇方道
    • 摘要: 城乡融合发展是解决城乡差距过大、城乡不平衡不协调问题的关键举措,也是城乡动态均衡的发展过程.聚落镶嵌、交通可达、发展均衡是城乡融合发展的空间表象.基于空间视角构建城乡融合发展的评价指标体系,综合运用景观分析、可达性分析和耦合协调分析等方法揭示淮海经济区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要素格局特征,并结合回归模型探究其形成机制.结论 如下:(1)城乡空间融合是城乡结构优化的进程,可以从城乡聚落连通性、城乡交通便捷性和城乡发展均衡性等方面研判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综合水平.(2)淮海经济区城乡空间融合发展的各要素指标存在较大差异,综合水平指标由中心向外围递减,可划分为协调融合型、协调关联型和欠协调分割型三种地域类型.(3)经济发展水平、城乡规模、产业关联是影响该区域城乡空间融合的关键动力因素,而传统农业和工业的推动作用不显著.镇域和村域尺度城乡融合发展的理论和实证研究是后续工作的重要方向.
    • 王诗雅
    • 摘要: 在农业供给侧改革和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农业的发展方向逐渐向多功能农业靠拢,深入研究农业多种功能的地域类型和优化策略,对于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河南省为例,构建农业多功能的评价指标体系,采用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农业多功能的地域类型和优化策略进行了分析.研究表明: (1)经济社会发展、农业资源禀赋和两者的共同作用是导致农业功能时空分异的重要因素;(2)河南省农业各功能的空间分布具有不同的特征,农产品供给高值市域主要在西部平原区域;经济发展高值市域分布在西部农业特色明显的粮食主产区;社会保障功能高值市域主要分布在东部城镇化水平较低但农业生产力水平较高的区域;生态服务功能高值市域主要是林地、草地、水域面积占比高市域;(3)河南省市域农业多功能的地域类型可以分为4类,具体为:非生态功能弱势区、多种功能并重区、农产品供给弱势区、生态服务弱势区. (4)不同农业多功能的地域类型具有不同的功能特征和发展背景,应该采取有针对性的优化策略.
  • 查看更多

客服邮箱:kefu@zhangqiaokeyan.com

京公网安备:11010802029741号 ICP备案号:京ICP备15016152号-6 六维联合信息科技 (北京) 有限公司©版权所有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