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舆论环境
国际舆论环境的相关文献在1992年到2022年内共计109篇,主要集中在信息与知识传播、外交、国际关系、中国共产党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09篇、专利文献129299篇;相关期刊68种,包括对外传播、青年记者、新闻传播等;
国际舆论环境的相关文献由118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庆安、贺文萍、赵启正等。
国际舆论环境—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29299篇
占比:99.92%
总计:129408篇
国际舆论环境
-研究学者
- 周庆安
- 贺文萍
- 赵启正
- 邓若伊
- 高金萍
- 丁鸽子
- 严思慎
- 乔木
- 于军
- 付健
- 余泽梅
- 冷冶夫
- 刘书凝1
- 刘亚平
- 刘刊
- 刘新传
- 刘明
- 刘朋
- 刘柳
- 刘滢
- 刘玉静
- 卜伟才
- 叶江
- 叶玉
- 叶红梅
- 叶茜
- 吕振亚
- 吴佳潼(摄影)
- 周亦奇
- 和家胜
- 夏兵
- 孙敬鑫
- 孙来斌
- 孟建
- 张海冰
- 强晓云
- 徐机玲
- 徐雯
- 惠敏
- 敖绍平
- 曾向红
- 本刊编辑部
- 李俊建
- 李信光
- 李勇华
- 李卫兵
- 李家恒
- 李洋
- 李灿1
- 李王莹1
-
-
高金萍
-
-
摘要:
中国共产党作为执政党,其形象自新中国成立以来与中国的国家形象基本重合。塑造真实、立体、全面的中国共产党形象,有助于增强国内民众对党的政治认同,为中国发展构建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和提升中国的综合实力。在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的背景下,要解决“传什么”“谁来传”“传播效果好不好”的问题,争取国际公众对中国共产党的准确认知和认同,中国外宣媒体努力实现传播思维转型、传播内容转向、“自我—他者”关系转换,致力于塑造良好的中国共产党形象。
-
-
杜佳琦;
程曼丽
-
-
摘要:
目前,我国正面临着日益复杂的国际关系格局和国际舆论环境。我国亟须进一步掌握国际话语权,以提升国际传播力。因此,中国国际传播也亟须上升到战略传播的高度,把握机遇,拓展传播主体、创新传播内容,彰显大国形象。2022年9月5日,由中国外文局、江西省委宣传部主办的首届战略传播论坛在南昌开幕。论坛间隙,北京大学国家战略传播研究院院长程曼丽教授接受《传媒论坛》杂志社专访,为读者对战略传播视域下的中国国际传播提供解读视角。传媒论坛:程教授您好,非常感谢您接受这次采访。
-
-
吴佳潼(摄影)
-
-
摘要:
1月21日,中国外文局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战略合作签约仪式在北京举行。中国外文局局长杜占元,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赵凡出席签约仪式并致辞。中国外文局副局长陆彩荣、高岸明及相关局属单位、机关部室负责同志参加签约仪式。杜占元在致辞中充分肯定了中央社会主义学院为巩固和发展新时代爱国统一战线、教育培养统一战线人才等方面作出的贡献。他介绍了中国外文局的历史和现状,强调中国外文局正按照习近平总书记致中国外文局成立70周年贺信的指示精神,努力建设世界一流、具有强大综合实力的国际传播机构。落实好中央要求,既要发挥中国外文局自身专业优势,也要通过加强与高校、学术研究机构的协同协作,凝聚更多资源力量,实现优势互补、共赢发展。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就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务实举措。他希望中国外文局与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开展全方位深度合作,在新发展阶段讲好新时代统一战线事业发展的故事,共同为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中华文化影响力作出更大贡献。
-
-
赵坛希
-
-
摘要:
伴随着新冠肺炎疫情的全球暴发,国际舆论场变得日益复杂,中国中央企业因为特殊的属性和参与世界经济的特殊作用,其疫情下的发展进程再一次成为国际舆论关注的焦点。特殊的历史背景对中央企业的国际传播提出了全新的要求。越是艰难时刻越显现出传播工作的特殊作用。纵观两年来,中央企业克服内外部压力,积极开展海外抗疫报道,记录海外抗疫的艰难与中国式创新创造的真实故事,讲述中国海外建设中这个特殊群体此刻不平凡的感人故事,讲述中央企业与当地携手抗疫共克时艰的共情故事,向世界讲述中国企业的人权主张及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发展理念,向世界展现中国企业在全球抗疫中的责任与担当,在当前复杂的国际舆论环境下通过塑造自身品牌形象成为构建中国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力量。
-
-
毛伟
-
-
摘要:
2019年底,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开始在全球蔓延,中国政府与广大人民群众团结一心,经过不懈努力,取得了抗击疫情的阶段性胜利。但在国际舆论场,一些西方政客及媒体就疫情问题不断向中国“甩锅”,对中国的防疫措施等进行无端指责,利用带有偏见的言论及报道不断污名化中国。可以预见,后疫情时代我国仍将面临较为严峻的国际舆论环境。
-
-
钟新
-
-
摘要:
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营造良好的国际舆论环境,巩固老朋友、结交新朋友,同时,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营造多样性世界合作共赢、共同发展的国际舆论氛围,是中国作为负责任大国国际传播的重大使命。5月3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深刻认识新形势下加强和改进国际传播工作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下大气力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建设;要全面提升国际传播效能。
-
-
曾向红;
李琳琳
-
-
摘要:
新冠疫情在中国暴发以来,西方借机对华掀起了新一轮声势浩大的污名化浪潮.随着疫情在全球范围内多点暴发,对华污名化经历了从道德性指责到政治性攻击的演进历程,呈现出主体多元化、动机政治化、内容复杂化等特征.以美国为首的部分西方国家借助文化霸权和话语权力,妄图通过对华污名化将中国塑造为疫情的“罪魁祸首”,以此争取国内外支持,达到对华打压与遏制的政治目的.在充满不确定性的疫情面前,针对中国的污名化运动已经展现出强大的破坏力:世界各地的亚裔成为种族主义者的攻击对象;中关两国关系愈加趋向紧张;中国的外交处境更加艰难.对此,中国应从污名生成的机制入手,分别采取有针对性的措施,提高应对舆论危机的能力与韧性,在去污名化过程中做到有情、有理、有力、有节,彰显负责任大国的国际担当与人文关怀.
-
-
涂凌波;
田欣荷
-
-
摘要:
新冠肺炎疫情全球大流行以来,中国面对的国际舆论环境错综复杂,最直接表现是西方媒体在国际舆论场上设置中国议题、制造负面标签、营造二元对立的新闻报道框架结构,对中国的抗疫行动以及国家体制进行污名化、标签化和政治意识形态化,其实质是之前美国及一些西方国家发动的对华"舆论战"的延续和升级.造成这种国际舆论环境复杂化的根源是相互叠加的三重因素,即后真相政治导致舆论场扭曲,使得国际公众产生认知偏误;计算宣传制造虚假舆论,算法加剧了过滤泡效应以及中西方价值观念冲突导致西方社会对华"深层不信任"凸显.面对部分负面舆论带来的消极影响,中国需要警惕意识形态冲突,避免陷入意识形态二元对立的话语陷阱.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