围绝经期综合症
围绝经期综合症的相关文献在1996年到2021年内共计133篇,主要集中在中国医学、妇产科学、预防医学、卫生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16篇、会议论文8篇、专利文献124123篇;相关期刊78种,包括中国保健、母婴世界、内蒙古中医药等;
相关会议8种,包括第十三次全国中医妇科学术大会、第八次全国中西医结合基础理论研究学术研讨会、第九次全国中西医结合血瘀证及活血化瘀研究学术大会等;围绝经期综合症的相关文献由237位作者贡献,包括周创、周继刚、汪鋆植等。
围绝经期综合症—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24123篇
占比:99.90%
总计:124247篇
围绝经期综合症
-研究学者
- 周创
- 周继刚
- 汪鋆植
- 穆怡
- 贺海波
- 何永昌
- 刘俊梅
- 卢娜
- 吕英
- 吴煦东
- 姚春芬
- 孙灵敏
- 张慧珍
- 张新容
- 张晓雁
- 彭莲红
- 徐颖
- 李泳瑶
- 李秀红
- 李红
- 殷古利
- 王艳霞
- 程丽
- 程卫东
- 罗毅
- 许歌
- 谭桉
- 赖坚
- 邹建峰
- 邹青梅
- 闫华
- 闫平
- 陈茂华
- 黄晓梅
- 万国凤
- 不公告发明人
- 乔媛
- 付丽霞
- 代绍喜
- 代芳
- 任丽萍
- 任晓明
- 伍丽燕
- 余凯
- 侯燕
- 侯秀环
- 俞超芹
- 关瑞芬
- 冯华
- 冯博
-
-
刘璐璐;
张天嵩;
叶涛;
陈布;
唐怡;
代绍喜
-
-
摘要:
目的:探讨围绝经期妇女的围绝经期综合症及影响相关因素.方法:于2018年1月—2019年8月招募302名有围绝经期症状的围绝经期女性,年龄为41~60岁,平均年龄为(51.25±6.02)岁.采用改良的Kupperman Index(KMI)评分表调查围绝经期综合症及影响相关因素.结果:302名对象的平均KMI评分为(12.25±7.56)分.围绝经期综合症的检出率为27.8%.围绝经期症状中失眠的症状发生率高达64.24%.血脂、冠心病、卵巢疾病、慢性盆腔感染与围绝经期综合症发生有关.结论:围绝经期女性的健康干预应密切关注血脂异常,心脑血管疾病,睡眠障碍及卵巢相关疾病,健康干预还应关注女性健康的生育生活,避免感染发生.
-
-
王翠娟
-
-
摘要:
目的 以社区围绝经期综合症护理干预措施为研究中心,剖析社区心理干预在改善受试对象焦虑及抑郁心理中的价值.方法 以2019年8月-2020年5月为本次研究对象的纳选时间,按照随机数字表达法将入选在60例妇女划分至对照组(30例,常规护理)及观察组(30例,社会心理护理)中,评价对比组间焦虑、抑郁心理的变化情况.结果 两组SDS及SAS水平对比,干预前无明显差异(P>0.05),干预后观察组接受干预后SDS评分(38.46±12.67)分、SAS(38.62±12.43)分与对照组(53.07±14.06、49.87±14.62)分对比,数据有明显的差异(P<0.05).讨论:为社区围绝经期综合症妇女施以社区心理护理帮助其明显的改善焦虑及抑郁心理,具有推广使用价值.
-
-
魏昌奎
-
-
摘要:
目的:此次研究中,主要针对地贞颗粒药物和雌激素替代治疗方法 联合用于围绝经期综合病征的治疗效果进行分析和论述.方法:随机在医院内选取2018年1月至2019年6月的100名围绝经期女性病患作为此次的医治对象,分作应用不同治疗方式的两组,对照组使用常规激素类药物,即利维爱药物进行治疗,实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增加地贞颗粒治疗,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之后通过最终的效果、数据明确地贞颗粒联合利维爱药物替代疗法的效果.结果:对比最终数据可以发现均是实验组占优势,两组相比具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对比最终数据不难看出,现阶段对于围绝经期综合病征的治疗而言,最佳的方式为地贞颗粒联合利维爱药物替代治疗方法 的应用,对于女性病患会产生极大的积极影响.
-
-
刘文娟
-
-
摘要:
目的:探讨二仙汤合甘麦大枣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症的疗效分析.方法:选取从2019年1月至2020年2月之间患有围绝经期综合症患者20例,按照随机分配方法分为常规组与观察组,10例/组.常规组采用单纯的西医治疗,观察组则采取二仙汤合甘麦大枣汤治疗,比较两组患者临床治疗效果.结果:患者给予不同治疗方案后,对比两组治疗成效,常规组治疗总有效率仅在70%,则高达90%,数据统计后(P<0.05).结论:采取二仙汤合甘麦大枣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症,有效的稳定患者各项指标,提升患者临床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
-
-
瞿晓怡
-
-
摘要:
目的分析我院76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的症状,观察激素补充治疗的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1月~2019年10月我院接诊的76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患者采用坤泰等对症治疗,研究组(38例)患者采用激素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经激素补充治疗前后Kupperman评分变化情况以及发生的不良现象。结果治疗结束时,两组患者Kupperman评分均比治疗前有减少,且研究组比对照组减少的程度更大(P0.05)。结论围绝经期综合征及绝经后女性,激素补充治疗安全可靠,可以显著改善患者症状,提高生活质量,值得推广。
-
-
周香妮;
杨红映;
李广霞;
唐莉;
刘雅丽;
高芳花;
本玉娟
-
-
摘要:
目的:为患者提供适当的药物治疗和护理,帮助患者平稳度过围绝经期,减少并发症,提高围绝经期妇女的生活质量.方法:本文通过妇产科门诊50例围绝经期妇女治疗护理,发现不同民族、文化,不同个人性格职业及个人经历的女性其症状存在差异,围绝经期的直接影响女性的身心健康和生活质量.结果:通过护理和健康宣教,患者了解有关于绝经期的相关知识,焦虑情绪缓解舒适感增加.结论:明确围绝经期的症状和影响因素,制定和提供积极的治疗、护理,有助于患者平稳度过围绝经期,降低并发症发生,提高生活质量,增强自信心,患者幸福感增加.
-
-
-
王敬唯;
岳红萍;
姚伟林;
罗芳;
李寅;
端娅;
张松
-
-
摘要:
目的通过1例围绝经期女性应用克龄蒙后出现泌乳的病例,了解克龄蒙的副作用、复习高泌乳素血症的病因、HRT应用的相关内容。方法 2014年10月~2017年12月在云南省第三人民医院就诊的围绝经期女性一名,予克龄蒙治疗后出现溢乳,对患者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合文献对克龄蒙引起的溢乳进行讨论。结果患者因"月经紊乱半年,停经70+天伴潮热、睡眠差"到我院门诊检查治疗,提示围绝经期综合征,予个体化HRT-克龄蒙周期治疗,患者服药近1+年后无明显诱因出现溢乳,通过完善相关检查了解患者溢乳原因无相关因素引起,予患者停用药物后,患者溢乳症状逐渐消失,考虑患者溢乳与服用克龄蒙相关联。
-
-
吕琦
-
-
摘要:
目的 分析并研究激素替代治疗对于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妇女子宫内膜的厚度和激素水平的影响,以便于为临床研究提供可行性参考.方法 选取我院2014年12月~2017年1月收治的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88例,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44例.对照组选择采用谷维素进行单独治疗,观察组患者选择采用补佳乐、黄体酮软胶囊进行治疗,观察并比较两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子宫内膜厚度以及治疗后孕酮、卵泡雌激素、雌二醇、黄体生成素等激素水平.结果 治疗前,两组患者子宫内膜厚度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子宫内膜较治疗前均明显增厚,且观察组患者子宫内膜增加厚度高于对照组患者,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卵泡雌激素、雌二醇均高于对照组,黄体生成素水平低于对照组,两组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围绝经期综合征妇女采用激素替代治疗方法,能够有效增加患者子宫内膜的厚度,有效改善机体激素水平,值得推广使用.
-
-
康建颖;
陆月红
-
-
摘要:
目的 探讨二仙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症患者的临床疗效,并评估对患者性激素水平的影响.方法 236例围绝经期综合症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118例,对照组患者常规给予口服雌激素治疗;观察组患者给予二仙汤进行治疗.观察两组临床疗效,评估患者治疗前后中医证候积分,采用绝经综合征症状评定量表(Kupperman)改良评分法评估患者症状或体征,并检测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促卵泡生成激素(FSH)、促黄体生成激素(LH)、雌二醇(E2)等性激素水平.结果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2.37%(109/118),对照组为83.90% (99/118);治疗后,观察组中医证候积分和Kupperman评分均低于对照组;组间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性激素水平均改善,且观察组FSH和LH低于对照组、E2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二仙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症患者临床疗效显著,患者症状和体征改善明显,性激素水平得到较好恢复.
-
-
-
-
-
殷彩苗;
李茂雅;
魏绍斌
- 《中华中医药学会首届中医药师承峰会暨妇科分会第18次学术年会》
| 2018年
-
摘要:
从《汤液经》的“小阳旦汤”,到《伤寒论》的第一方,桂枝汤频繁出现,其组方、加减、辨证、煎服法、禁忌症的制定无不具纲领性.其应用范围广泛,在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潮热汗出疗效显著.笔者认为桂枝汤绝非仅仅作以一“止汗”剂而发挥临床疗效,需结合妇人围绝经期特有的病因病机诊治,才能取得确切疗效.本文就以“补益、调营、疏肝、敛汗”为法合桂枝汤类方剂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潮热汗出进行探讨,以期指导临床辨证选方.
-
-
-
-
-
杨万章
- 《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成立大会暨2008年全国中医脑病学术研讨会》
| 2008年
-
摘要:
围绝经期综合症是绝经期前后妇女常见的一类病症,表现为月经紊乱、心情烦躁或忧郁、潮热盗汗等,群众的知晓率较高。对于此期出现的其它病症如骨质疏松症、退行性骨关节病、血压升高、血糖升高、心脏功能紊乱,也有一定程度的了解。但因大脑、小脑、脑干或脊髓实质性病变后出现的认知、精神、运动障碍却知之甚少。本文结合实际病例来探讨其发生及演变的机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