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其他>第六届仲景论坛
第六届仲景论坛

第六届仲景论坛

  • 召开年:2018
  • 召开地:河南南阳
  • 出版时间: 2018-10-20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中国民间中医药研究开发学会中国中医药促进会中国中医药协会

会议文集:第六届仲景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全选(0
  • 摘要:刘渡舟教授精于伤寒学说,对经方运用有独到认识,将仲景学术思想精髓用于临床诊治.刘老执教半个多世纪,力倡仲景之学,博采众长,经验丰富,形成了一套鲜明的学术思想和医疗风格.善用湿证论在痹症中的临床诊治,积累了宝贵的临床经验和诊治特色.本文对刘老治疗痹症的经验进行归纳总结,以期有资于临床.
  • 摘要:刘渡舟教授是著名伤寒学者,“背为胸之府”是中医学经典理论之一,首见于《内经》,应验于仲景.内涵丰富,蕴六经之理,含脏腑治法.理虽不显于众,却藏于名家论述,整理刘渡舟教授著作,发掘其中以“背为胸之府”为指导思想,运用经方治疗心系疾病的经验.据此介绍学习刘渡舟教授学术思想的感悟.
  • 摘要:现在流行的《宋本伤寒论》,不是北宋校正医书局于治平二年(1065)奉旨刊行的大字本《伤寒论》,也不是北宋元祐三年(1088)奉旨刊行的小字本《伤寒论》,而是明万历二十七年(1599)江苏常熟著名藏书家赵开美(1563-1624)以仅存的一部小字本《伤寒论》为底本翻刻者,接近原貌,赵氏命名为《宋板伤寒论》,底本不久亡佚.今称之《宋本伤寒论》不是北宋本,而是明赵开美翻宋本,有些文献专家认为,称“赵开美本”更能体现该本时代性和版本特征.
  • 摘要:《古代经典名方目录》的制定,是为配合《中药注册管理补充规定》(国家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2008年1月发布,以下简称《补充规定》)的实施,由国家中医药管理局委托中国中医科学院,于2008年7月立项,8月正式启动,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药发展研究中心负责组织实施.
  • 摘要:所谓方剂,包括方案和药剂;是指用药物手段解决某种健康问题的方案。运用中医学语言,遵循中医学原则,基于中医学理论的思维。参考西医理论,甚至部分运用西医语言,但一定遵循中医学原则,基于中医学理论的思维。
  • 摘要:发于阳:为感受温热邪气,发于阴:为感受风寒邪气,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发于阳,七日愈;发于阴,六日愈.
  • 摘要:中医如武术,历来分流派,眼丁有人说中医流派逐渐合而为一,或根本不承认有流派的存在,其实,从多个角度来看,中医还是存在流派的,笔者从遣方用药的角度分为四大流派,当然,不见得能囊括所有配方思路,仅作参考之用。
  • 摘要:“传”,转授、宣扬、流布之意,出自《礼记·祭统》:“有善而弗知,不明也.知而弗传,不仁也”,是名医所拥有并传递给我们的.“承”,接续、继承之意,出自《诗·小雅》:“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是从名医所领悟的、学习的.
  • 摘要:脾阴虚首见于《素问·生气通天论》:“脾气不濡,胃气乃厚”,系脾之阴(血)亏虚不得濡润于胃,导致胃气过于强厚.《素问·玉机真脏论》曰:“脾脉者土也,孤脏以贯四旁者也.”指出全身脏腑组织的阴液化生均来自脾阴的濡养.吴鞠通曾指出:“病邪有伤脾阳,有伤脾阴,彼此混淆,贻害无穷.”《叶案存真》中叶氏云:“上下失交,当治中焦,心脾之营自旺诸证可冀渐复.
  • 摘要:解释“经方”的说法很多,见仁见智,难于统一.有的人认为“经方”者,乃经验之方也.也有的人认为“经方”乃是《伤寒论》方子的尊称.我认为研究“经方”,勿论继承与发扬,首先必须弄清它的历史源流和来龙去脉,抓住它的核心内容,才能做到事半而功倍.
  • 摘要:《伤寒论》标本中见的气化学说,来源于《内经》的运气学说,经清代张隐庵等人的提倡与发展,用以说明六经为病的机理和辨证的方法,从而形成了六经气化学说的独特理论.到目前为止,对气化学说的研究还不够普遍,而又往往局限于《内经》的从标本,从本,从中见的规定而不能自拔.把活泼泼的六经气化学说.反变成了机械的公式,因而影响了这一学说的正确使用.本文在前人的基础上,认为标,本、中见三个环节是一个整体,而皆有内在的联系.至于《内经》所谓从标本,从本、从中见的提法皆是相对之言,而并非绝对之义.所以,在使用时应照顾标、本,中的三者关系,方不致死予古人的句下.为了说明个人学术观点起见,现结合六经为病的事实,以说明每经中的标、本,中缺一不可的问题,而把气化学说理论推向新的阶段,使它在伤寒学中更好地发挥指导作用.
  • 摘要:水气上冲证,为临床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历来医家比较重视,在治疗方面也有所发展.此证源出《伤寒论》及《金匮要略》,仲景提出以苓桂为主方的相应治法,为后世治疗水气上冲创立了理论基础.但原文中的苓桂诸方证,分列于不同的疾病篇章,缺乏系统归纳和方证之间有机联系,使人难以掌握全面.为此,综合各条有关方证,结合个人临床体会,试论水气上冲证治,如有错误之处,请指正.
  • 摘要:湿为六气之一.湿邪发病,比比皆是,何止万千.《素问·至真要大论》云:“诸湿肿满,皆属于脾.”《伤寒论》的气化学说,认为太阴本湿而标阴,因其标本之气相同,故太阴病从本湿之化.从《内经》到《伤寒论》所论之湿病,无不与太阴脾家密切相连.这是一条主干线,必须在其指导下来辨湿证.
  • 摘要:发汗解表要根据具体病因性质辨证论治,或用辛温发汗,或用辛凉解热,而不可局限于或温或凉的一个侧面陷入片面性.本文从在学术上的先入为主、“矫枉”与“过正”、要从历史上找原因、伤寒的“寒”是什么、夏天也有伤寒5个方面,全面分析了长期以来临床使用发汗解表法中存在的罢黜辛温麻桂,独崇辛凉银翘的片面性倾向,强调一定要遵循辨证论治的原则.
  • 摘要:全面整理刘渡舟教授学术观点,总结完善“燕京刘氏伤寒学派”理论精华,凝练升华了刘渡舟教授对经验方剂的使用,优势病种的治疗。
  • 摘要:刘渡舟教授一生致力于《伤寒论》的研究,为中国著名的中医学家、伤寒论研究大家,上溯歧黄之道,下逮诸家之说,力倡仲景之学,博采众长,学验俱丰,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体系.其六经实质论、方证相对论、辨证知机论、古今接轨论、气机论、火热论、水气论、肝胆论等从不同的侧面展现了刘渡舟对《伤寒论》研究的深隧的学术思想内涵,以及对伤寒论学说的发展和延伸.刘渡舟教授治学严谨,学术上光明坦荡;为人师表,诲人不倦;医德高尚,济世救人,不分贵贱贫富,一律仁心相待.著书立说,笔耕不辍,倾囊而授,成绩翡然,为大家学习的楷模.
  • 摘要:北京中医药大学刘渡舟教授是全国著名的伤寒学大家,从16岁到84岁的六十八年间,毕生读仲景之书,树仲景之德,学仲景之法,用仲景之方.他纵横于临床,救治沉疴无数;雨润于校园,培育桃李万千;挥毫于斗室,著述大作等身;木秀于医林,引领“张学”大军.这位伤寒学泰斗无限崇敬先师,非常重视南阳,在圣地留下了深深的足迹.值此先生百年诞辰之际,仅以此文缅怀先生在南阳的感人往事,重温先生的道德文章.
  • 摘要:刘渡舟教授是业内公认的伤寒研究大家,长期从事?伤寒论?的教学、研究与临床工作,对仲景的学术思想深入研究而不尚空谈,培养后辈,门人众多而桃李不言,解人病痛,善用经方而创新不断,堪称一代宗师.本人有幸多次聆听刘老教诲,受益匪浅,特别有一段鲜为人知的师徒之缘,那就是在他的亲自指导与影响下,终于在2015年完成出版了“仲景医学系列教材”(共11本).本套教材不规定统一的编写体例,每一册可根据自己的内容和特色来选择合适的表述形式,这种“不甚规范”的编写形式是完全服从于编写内容的。就本套教材而言,有的属于全新教材,如《仲景文化概论》《仲景医学发展史》《仲景病案学》《仲景养生保健学》《仲景医学现代研究》;有的属于同现行教材有重叠,又有差别的教材,如《仲景药物学》《仲景方剂学》《仲景诊病学》《仲景外感病学》《仲景内伤杂病学》《仲景妇科杂病学》。全新教材的编写相对好处理,只需要高度提炼与精心编排,编写的自由度较大;而有重叠的教材则要处理好仲景医学内容与现行教材内容的关系。我们的做法是以仲景学术内容为主线,同时收入现行教材大纲所规定的内容,如《仲景药物学》以仲景用药为主,同时收入后世发现的常用药物,基本涵盖《中药学》的内容。
  • 摘要:医林皆知,吾师刘渡舟精通医典,擅用经方,是卓越的伤寒大师.又谁知吾师亦精通百家,博览医籍,尤其对《医宗金鉴》、《东垣书十种》、《黄氏医书八种》等巨著,颇有研究,并富于实践,疗效显赫,所以也是卓越的临床大师.在这方面,吾毕业实习有幸跟随刘老一年,并且工、余、住、食,咫尺不离,了解最真,受益最大.仅从我写吾师医话集中即可窥之一斑.兹录以片段,以飨同仁.
  • 摘要:刘渡舟教授一生敬仰仲景,热爱仲景,追求仲景,研究仲景,应用仲景,弘扬仲景,对仲景故里——河南南阳的中医药事业特别是仲景医学事业更是关爱有加.1981年12月,刘老初次受邀参加“南阳张仲景研究会成立暨首次学术交流大会”期间,曾动情地说:“南阳是医圣张仲景的故里,也是我一生梦牵魂绕的地方,文化大革命10年浩劫,由于种种原因,始终未能成行,这次能够受邀参加会议并祭拜先师,非常激动,能够在这里为仲景事业做点什么,也是我一生的荣耀.”刘老晚年,一直致力于仲景学术研究的汇总集成,希望对近两千年的研究成果进行一个总结,但因年事已高,精力不济,迟迟未能遂愿。病重期间,还一直念念不忘,多次提及:“在有生之年未能编著一套《张仲景学术研究大成》,深觉遗憾。”刘老去世后,师母将刘老遗愿告诉了同是南阳人的梁华龙教授,梁华龙教授遵照恩师这一嘱托,先后召集南阳仲景学者王振亮、庞景三、卞华、张胜忠、刘世恩以及全国十四所中医高校的专家,历十余年时间,终于将《张仲景学术研究大成》编纂成功,并于2016出版公世。
  • 摘要:脾胃同居中焦,经脉相互络属:表里相通,纳运相协,升降相因,燥湿相济,脾胃往往同病,相互影响较深,湿困于脾,脾不运不升,则胃不纳不降,可见胃脘胀满、食少恶心、呕吐呃逆等.若饮食不节伤胃,胃不纳不降,则脾不运不升,可致腹胀泄泻等.
  • 摘要:本文详细介绍了刘渡舟治疗心脏病的宝贵经验.他认为水气上冲为本病的主要病机,冶疗应以温阳化气,利水消饮之苓桂剂为主方.附病案四则.
  • 摘要:刘渡舟教授,事医五十余载,临床经验丰富,学术理论精湛.擅长仲景之学,兼通诸家并蓄其长,临床治疗亦多得心应手.笔者随师守诊,亲聆教诲,获益良丰,现将所见所闻之一得,整理数则,以飨读者.
  • 摘要:本文介招了刘渡舟治疗温热痹的经验.刘渡舟临床常将湿热痹分为三型三期.三型为①湿重型;②热重型③湿热兼虚型.三期为①人络期;②热毒期;③瘀阻期.并介绍了每型每期的治疗用药.
  • 摘要:刘渡舟教授当代著名中医学家,上溯岐黄之道,下逮诸家之说,力倡仲景之学,博采众长,学验俱丰,逐步形成了独特的学术思想和医疗风格被誉为“伤寒泰斗”、“经方大家”[¨.刘老研伤寒、推经方、精临证,完成了系列学术著作,每次拜读均有些许感悟.本文结合学习感悟拟对刘老伤寒理论与经方运用方面的学术思想进行总结,即脉证总例,功在仲景;追溯经典,达其深意;方证对应,崇经兼时;据典立法,灵活拓展等四个方面,以飨读者.
  • 摘要:本文简介了刘渡舟教授生平及其成长为名医之路.他一生孜孜不倦,博才众长,尤其注重张仲景的《伤寒论》,称之为中医之魂.他继承并发扬了张仲景的学术思想;推崇六经辨证,指出后世提出的八纲辨证即源自于六经辨证;灵活运用经方论治;重视“水”、“火”及“湿”的论治.笔者通过对医圣张仲景的《伤寒论》及刘渡舟教授的《刘渡舟伤寒临证指要》等著作的学习及学术思想探讨,受益匪浅.并举一成功救治的水气凌心袭肺、蒙蔽脑窍致神昏的病例,望读者斧正.
  • 摘要:笔者在80年代跟随恩师刘渡舟进修,亲耳聆听刘老教诲,深得其亲授.现将刘老“古今接轨论”临床经验介绍如下,以便使同道更好地发扬光大.刘渡舟教授强调,张仲景方,叫经方(古方),经方以后之方,叫时方(今方).经方药少而精,疗效惊人,有鬼斧神工之力,起死回生之妙,而且方义隽永,药味精当,耐人寻味,不可思议.据梁陶隐居云:“依《神农本草经》及《桐君采药录》,上中下三品之药,凡三百六十五味,以应每天之度,四时八节之气.尚有圣相伊尹,撰(汤液经法)三卷,为方亦三百六十首.
  • 摘要:从张仲景《伤寒杂病论》所谓“五脏病各有所得者愈,五脏病各有所恶,各随其所不喜者为病”出发,通过对张仲景理法方药的分析,认为“因脏腑之性而治”萌芽于《黄帝内经》,而由张仲景明确提出并运用于临床实践.张仲景“因脏腑之性而治”体现在遣方用药上就是注重脏腑的上下部位、阴阳属性、功能特性和相互关系.“因脏腑之性而治”应为“三因制宜”之外的第“四因制宜”.
  • 摘要:患者2016.4.12初诊,主诉:恶心呕吐反复发作2年余,加重伴头痛一周·现病史:2年前饮食不当后出现恶心呕吐、胃脘隐痛,输液后缓解(具体药物不详).此后每于情波动、受风寒或饮食生冷即发作,自诉2年来中西药物治疗未断而无寸功.
  • 摘要:伤寒论中100多个方子中,很多至今在临床中仍频繁应用.甚至妇幼皆知,比如小柴胡汤,大名鼎鼎,举世闻名.为什么,伤寒论中的一批经典方剂能够流行至今,甚至,给人的感觉,其应用范围还不断扩大.
  • 摘要:目的:探讨张仲景生平史迹的文化现象;方法:通过对仲景史迹线索、古代民俗崇仰、孝廉身份意义的分析研究,探讨张仲景举孝廉的文化背景和属性特征;结果:张仲景举孝廉的故事,虽已无从考究其真伪,但反映的是民间推戴、医界推崇、史志推衍认同的一个特殊的文化史迹和象征符号;结论:张仲景举孝廉,是民俗崇仰、神化演绎的一种文化现象,寄托着社会的一种认同、医界的一种尊崇、百姓的一种敬仰.
  • 摘要:本文简要介绍了使用组成药物频次穷举法对《伤寒论》112方关系进行初步梳理的方法,以《伤寒论》麻黄类方和桂枝类方为例呈现了梳理的结果,可为《伤寒论》、《金匮要略》的学习提供参考和借鉴.
  • 摘要:目的:探究分析当归芍药散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的应用规律. 方法:2011-2017年在南阳理工学院附属医院收治的符合标准的使用当归芍药散加减治疗的慢性心力衰竭门诊、住院患者的相关数据,进行规范后,运用Excel按照症状、舌质、舌苔、脉象、药物等类别建立数据库,最后采用Clementine12.0软件进行症状、舌质、舌苔、脉象、药物的频数分析、关联规则分析. 结果:使用当归芍药散治疗的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常见症状为气短、倦怠、浮肿、心悸、纳差、咳嗽;舌质多为与淤有关的淡紫舌、暗红舌(伴有舌底络脉青紫、紫红、或舌下细小络脉呈暗红色或紫色网状或络脉曲张),与湿有关的胖大舌、齿痕舌;舌苔多为与湿证、寒证有关的白苔、滑苔、厚苔、腻苔.脉象多见肝郁气滞、痰饮、水湿之弦脉、滑脉、沉脉.除原方药物外主要加减药物类别为温里药、补虚药、理气药、化痰止咳平喘药、活血化瘀药,出现频次最高的药物是附子、桂枝、生姜、人参、黄芪、半夏、柴胡、大腹皮,提示临床运用当归芍药散加味多加以上8味药. 结论:当归芍药散治疗慢性充血性心力衰竭主要原因为其能调理肝脾,养血活血利水.加减用药常兼顾调理心、肺、肾,温阳益气化痰、理气.
  • 摘要:《伤寒论》方中所用的大部分人参实为桔梗科的党参而非五加科的人参,考证人参和党参在东汉、三国时的产地,二者在当时有混用的现象,通过比较人参和党参的产地、性味、功能及主治,阐述人参在不同方剂中的作用,大多方中党参比人参更合适,推测《伤寒论》中所用的人参大多为党参.
  • 摘要:越婢汤是《金匮要略》中治疗风水的代表名方,组方简单、配伍精妙、效果显著,后世多有发挥.但方名“越婢”的意涵却未有定论,有多种解释,各有论点,没有共识.正确理解“越婢”二字,才能够还原仲景原意,方便学习越婢汤,明了越婢汤的方义,拓展临证思维,有助于临证应用越婢汤.笔者从文字、历史、阴阳、组方、药理、临证应用方面研习,领悟到“越婢”是阴阳的另一种表述形式,代表了阴阳的作用.越是发越之义,越是向上、向外、向前快速转变的趋势或者过程.婢是辅助、帮助、佐助、佐制,与阳相对,为阳的佐助.“越”“婢”联用,尤言“阴阳”.”越为阳,主发越升散,婢为阴,主清降、佐制、婢养.越婢者,一阴一阳,阳者麻黄,阴者石膏.麻黄辛温发汗、宣肺利水,欲宣发莫过麻黄,又恐麻黄过汗,故以石膏半斤来佐制麻黄.所以,仲景应用麻黄非发汗为功,意在宣通肌腠,发越水气.
  • 摘要:一般认为猪苓汤为治疗阴伤水热互结而设,观方中并无滋阴药物,分析仲景在《伤寒论》和《金匮要略》中应用猪苓汤的条文,及阿胶在猪苓汤中的作用,探讨猪苓汤证阴伤病机的本质.
  • 摘要:本文主要阐述了《伤寒诀》关于外感热病的发生、发展及转归的独特见解,揭示了外感病“邪客皮表、传经络、入脏腑”的三段式发病过程,并分段配以伤寒演变图示力求对《伤寒论》形成一个整体观,以期在临床中指导运用《伤寒论》辩证思维论治外感热病.
  • 摘要:目的:观察二仙汤合甘麦大枣汤治疗围绝经期综合症的疗效.方法:中药治疗组和西药治疗组比较.结果:治疗组疗效明显高于对照组,经统计学处理有显著差异性.结论:中药治疗围绝经期综合症具有较好的疗效.
  • 摘要:痤疮是发生于毛囊皮脂腺的慢性炎症性皮肤病,临床发病率高,易反复发作,可遗留色素沉着甚至疤痕,影响患者颜容及身心健康.笔者运用茵陈蒿汤加减,结合中药面膜治疗肠胃湿热型痤疮,取得较好疗效。
  • 摘要:“谨守病机,不拘证候”是拓展临床运用的重要途径.灵活准确运用《伤寒论》“辩证论治”的精髓,通过运用柴胡桂枝干姜汤治疗头疾临证经验,以管窥其辩证思想与方法,灵活运用于临床诊治.
  • 摘要:柳忠全副主任医师毕业于河南中医药大学,从事中西医临床和医院管理三十余年,具有扎实的理论功底和丰富的临床经验.国家期刊论文12篇,论著两部.科技成果奖三项.擅长中西医结合调理消化及内分泌,妇科,儿科诸病.尤其在治疗糖尿病初期有其独到的见解,在着重患者自身生活方式干预外,同时重视先调理中焦脾胃,对于经方的使用,得益于刘渡舟老先生的珍贵经验.
  • 摘要:“气为血之帅,血为气之母”.“气行则血行,血行风自灭”.血瘀证,是一种严重威胁人类,特别是50岁以上的中老年人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中医认为:凡离经之血不能及时排出和消散.停留于体内或血行不畅.壅遏于经脉之中.及淤积于脏腑组织器官的均为淤血.由瘀血内阻而引起的病变,即为血瘀证.引起血瘀的常见因素主要有寒凝、气滞、气虚、外伤等因素.
  • 摘要:失眠作为一种常见病症,是指经常不易入眠,或眠而易醒,甚至彻夜难眠.中医又称之为“不寐”“不得眠”“不得卧”“目不暝”.2009年WHO公布的数据显示,全球近?的人受失眠困扰,每年近8.6亿人患睡眠障碍.当今社会生活压力大、工作节奏快,失眠人群正在不断增多,并且逐渐年轻化.而长期失眠又会导致精神抑郁、消化功能紊乱、脑血管意外等身心问题,所以如何防治失眠、缓解睡眠障碍、提高睡眠质量确实是个关乎全民健康的重要公共卫生课题.
  • 摘要:麻杏薏甘汤出自《金匮要略》.方由麻黄15g,杏仁3g,薏苡仁15、甘草30g组成.原方主治:“病者一身尽痛,发热,日晡所剧,名曰'风湿'”.此病伤于汗出当风,或久伤取冷所致.笔者在临床实践中应用此方加减治疗湿热型荨麻疹,取得了较好的疗效.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