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嘎达梅林》
《嘎达梅林》的相关文献在1961年到2022年内共计142篇,主要集中在音乐、中国文学、电影、电视艺术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142篇、专利文献46篇;相关期刊94种,包括内蒙古社会科学、北方音乐、电影文学等;
《嘎达梅林》的相关文献由135位作者贡献,包括赵伟晶、李宝珠、林翔等。
《嘎达梅林》
-研究学者
- 赵伟晶
- 李宝珠
- 林翔
- 贾雁
- 丁帅帅
- 丁春林
- 严丽丽
- 严岩
- 何安妮
- 何明亮
- 佟明才
- 俞松林
- 冯仁忠
- 冯小宁
- 刘丽杉
- 刘春生
- 刘铮
- 刘长江
- 刘雅民
- 向楠
- 吕天琳
- 吕青峰
- 周佳敏
- 周玲
- 周绍明
- 周雁鸣
- 孟建忠
- 宋瑾
- 小林
- 屈正平
- 崇先鸣
- 巩贺凯
- 废墨
- 康世进
- 张世玮
- 张文桂
- 张湛然
- 张霞
- 徐月初
- 徐静
- 徐鸿
- 德吉德
- 德都蒙古乔纳
- 扎拉嘎胡
- 托木·瓦韧·泰波
- 敖峥
- 文天申
- 朱叶莉
- 朴婕
- 李东晔
-
-
郑昕宇
-
-
摘要:
50年的创作历程里,作曲家辛沪光完成了近千首音乐作品,多以蒙古族民间音调为素材。作为蒙古族人民第一部交响作品,本文就交响诗《嘎达梅林》的民歌体裁、作曲技术、历史地位、做品体裁、标题组合等方面,分析作品的经典性及传承意义。探讨中国文化繁荣新形式下,发展与创新民间音乐元素,推动民族音乐,深化民族地域音乐的沟通,尝试东方与世界音乐的交流,探讨民间音乐、地域风格和大众性音乐的发展路线的共性与可能性。
-
-
郭晓铎
-
-
摘要:
音乐总是被视为世界上最通用的语言之一。无论是在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还是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国在民族音乐与外来音乐相结合方面,都在不断地进行尝试和突破。进入21世纪以来,随着世界文化相互碰撞越来越频繁,中国民族音乐与西方音乐相结合的使用方式屡见不鲜。另一方面,电影行业的蓬勃发展,也为电影音乐的发展提供了一个广阔的平台。电影中的音乐作为电影出现之初就一直如影随形的重要元素,也逐渐受到更多人的重视。故本文以21世纪初期的电影《嘎达梅林》中的音乐为例,主要从民族乐器与交响乐队的结合、音乐与画面相结合两个角度进行分析,以求进一步找到电影音乐更为广阔的创作思路。
-
-
郭旭;
丁帅帅
-
-
摘要:
长号作品《嘎达梅林主题幻想曲》创作于1959年,由作曲家马友道先生根据交响诗《嘎达梅林》改编而成。全曲形式完整,内容丰富,呈现出鲜明的民族化风格,是长号独奏曲中一首不可多得的佳作,在中国长号创作中具有里程碑的价值和意义。鉴于此,本文从创作的经过谈起,总结了音乐创作特点,并对如何高质量地演奏这首作品提出了个人的看法和建议。
-
-
-
边伟
-
-
摘要:
大提琴作为舶来品,在进入我国之后进行了漫长的民族化进程。为了使大提琴艺术能够在我国传播和发展下去,大提琴艺术结合本土民众音乐审美追求进行了特色化的创新创作,诞生了众多民族风格色彩鲜明的大提琴音乐作品。在本文的研究中,主要对大提琴艺术的民族化发展进程进行了梳理和分析,并对大提琴艺术的民族化创作特征进行了总结,并结合大提琴协奏曲《嘎达梅林》这首民族化风格鲜明的音乐作品进行了全面的阐述,突出了我国大提琴艺术民族化创作进程中的卓越成果和艺术魅力。
-
-
-
-
-
-
-
摘要:
通辽概况通辽,原为哲里木盟,1636年(清朝崇德元年)建盟,1999年经国务院批准撤盟设市。总面积6万平方公里,总人口316.7万人,其中蒙古族人口155.9万人,是全国蒙古族人口居住最集中的地区。通辽,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是中华文明三大源头之一的"西辽河文明"核心区域,草原文化的重要发祥地,是科尔沁文化的摇篮,是清代孝庄文皇后、名将僧格林沁、蒙古族传奇英雄嘎达梅林的故乡,素有"中国安代艺术之乡""中国蒙古族民歌之乡""中国乌力格尔之乡""中国民族曲艺之乡"等美誉。
-
-
魏蔚
-
-
摘要:
随着西方的音乐文化与中国本土文化的碰撞,如何将大提琴"洋为中用",成为很多音乐艺术家努力的方向.在多元化音乐世界格局下,将大提琴民族化是实现其本土化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中国民族传统音乐传承与发扬的必要途径.因此,以优秀的大提琴民族化作品《嘎达梅林》协奏曲为研究对象,深入挖掘蒙古族音乐元素以及民族文化.研究发现,大提琴协奏曲《嘎达梅林》作品以蒙古族特色民歌为题材,在延续蒙古族传统音乐调式与调性的基础上,对蒙古族马头琴的演奏技法进行了模仿并采用了民族化的和声,极大地丰富了乐曲的民族色彩,彰显了民族音乐艺术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