后牙区
后牙区的相关文献在1989年到2022年内共计71篇,主要集中在口腔科学、基础医学、肿瘤学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67篇、专利文献39009篇;相关期刊40种,包括国际老年医学杂志、现代口腔医学杂志、中国口腔医学继续教育杂志等;
后牙区的相关文献由215位作者贡献,包括王健、郭水根、魏洪武等。
后牙区—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39009篇
占比:99.83%
总计:39076篇
后牙区
-研究学者
- 王健
- 郭水根
- 魏洪武
- 黄江琴
- 余科
- 傅云婷
- 刘世峰
- 刘奇奇
- 刘森庆
- 吴大怡
- 吴王喜
- 周磊
- 孟展
- 孟波
- 孟维艳
- 岑雯
- 廖颖晖
- 张在德
- 张茂芮
- 张越
- 张雪洋
- 徐世同
- 徐欣
- 徐淑兰
- 戴俊峰
- 文才
- 李晓宁
- 李晓玲
- 李红文
- 杜瑞钿
- 杨小东
- 杨烁
- 牛忠英
- 王丽君
- 王亚宇
- 王晓彦
- 王立军
- 王超
- 王轶
- 白忠诚
- 罗世洪
- 耿发云
- 肖金刚
- 董鑫
- 赖春花
- 郭玲
- 陈祖贤
- EnomH
- Ibbetson R.
- Markus B. Blatz
-
-
何梦萧;
谢丽丽;
余海纳;
姜佳杨;
汪丹;
金卓华;
孟维艳
-
-
摘要:
牙齿缺失是老年群体常见的健康问题,种植修复能够有效恢复缺牙区的美观和功能。3~6个月的无负荷愈合期是实现种植体骨结合的基本前提,相对于传统无负荷愈合期,即刻负荷可显著缩短缺牙期,短期内恢复牙齿的美观和功能。但该方案对技术要求高,且后牙作为承担咀嚼力的主要受力区,对最终植入扭矩及上部修复体的咬合控制等因素都应有所考虑。本文就后牙区种植即刻负荷的理论依据、成功因素及临床评价作一综述。
-
-
王璐;
林海燕;
刘倩;
王倩;
宿玉成
-
-
摘要:
本文报道一例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病例的临床表现及治疗过程。患者因前列腺癌应用双膦酸盐治疗,用药期间行下颌左侧后牙区的种植体植入手术,发生术区颌骨坏死。予以手术治疗,术中辅助使用内镜。术后愈合良好。同时本文对双膦酸盐相关性颌骨坏死的发病机制、相关因素、治疗及预防等方面的文献进行了综述和讨论。
-
-
张志媛;
王家奎;
赵世俊;
卢文娟;
冯艳
-
-
摘要:
目的:研究一种以种植修复为导向的改良自制种植导板在后牙区种植的临床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1月-2020年1月在我院种植科就诊的36名患者的68颗后牙作为研究对象,制作改良简易种植导板,在种植前拍摄CBCT,测量标记导入方向距离邻牙颈部以及邻近解剖结构的距离,种植术后拍摄CBCT,检查植体植入方向以及距离邻牙及其他解剖结构关系,检验导板的导向效果,并在术后调查戴入导板的满意度,以及冠修复后颌面开孔的位置.结果:68颗种植体的植入的位置较好的避开了邻近解剖结构,患者术中体验良好,冠修复后开孔位置居于冠部中央窝或功能尖的舌斜面.结论:本研究中自制改良种植导板在种植修复中起到了较好的导向效果,提高了手术效率和患者的舒适度.
-
-
胡常琦;
魏振宇;
魏洪武;
夏勋;
黄江琴;
龚金梅;
郭水根
-
-
摘要:
目的:评估短种植体(≤6 mm)在萎缩后牙区的长期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09年1月~2012年1月南昌大学第四附属医院口腔科接受种植治疗的患者17例,共植入33枚Bicon植体(植体长度≤6 mm),观察期60~84个月不等,观察并记录边缘骨吸收量、种植体存留率及并发症。结果:在观察期内,33枚植体有1枚脱落,种植体存留率为97.0%,种植体修复完成60~84个月内种植体近远中骨吸收水平分别为(-0.74±0.05)mm、(0.05±0.07)mm,种植体近、远中边缘骨高度与修复后即刻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5~7年观察期内,短种植体(≤6 mm)应用于骨量不足的萎缩后牙区,其存留率及骨吸收水平与常规种植体无差异,可获得良好的中远期疗效。
-
-
白忠诚;
王亚宇;
李晓玲;
李晓宁;
牛忠英
-
-
摘要:
目的 研究下颌颊侧黏膜疼痛敏感区域的特征,找出痛觉相对敏感区域,为减轻口腔诊断和治疗引起的疼痛及不适提供相关依据.方法 选取口腔外科门诊需行下颌牙拔除术的患者400例,拔牙时采用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行浸润麻醉法,注射针头规格0.3 mm×21 mm,注射部位距离颊侧牙龈缘约5 mm,记录注射针刺入黏膜时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改良版的国际通用疼痛分级方法 ,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进行下颌牙拔除术的400例患者中,注射针刺入牙龈黏膜时的疼痛分级在无痛至中度者占75%(300例);中重度和重度者占25%(100例),其中,中重度和重度疼痛者在中切牙和侧切牙组分别占该组的50%、42%,在尖牙组占38%,第一、第二前磨牙组分别占16%、10%,第一、第二、第三磨牙组分别占16%,12%和16%.不同牙位的牙龈黏膜疼痛敏感度存在差异(χ2=54.203,P<0.001);前牙组中重度和重度疼痛比例较后牙组高(χ2=55.555,P<0.001);不同年龄的疼痛敏感度存在差异(χ2=96.501,P=0.000),疼痛敏感度与年龄之间存在正相关相关性(r=0.465,P<0.001);女性中度及以上黏膜疼痛程度比例较男性更高(χ2=12.298,P=0.031).结论 下颌不同牙位颊侧牙龈粘膜的疼痛敏感程度不同,前牙区牙龈的疼痛敏感程度较后牙区高;年龄与疼痛程度呈正相关;与男性相比,女性对疼痛更加敏感.
-
-
戴俊峰;
刘瑾;
于清
-
-
摘要:
目的:比较两种取骨钻在后牙区种植位点取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2月到2018年3月来就诊的50名患者,均为后牙区种植患者,并且种植区存在小范围骨缺损,共植入58枚种植体,其中应用环状取骨钻取骨的29颗,设为A组;应用自研磨取骨钻取骨的29颗,设为B组.测量修复后12个月后两组A组植骨材料吸收量;比较两组修复后1年的存留率.数据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修复后1年后,A组植骨区骨吸收平均0.56mm,B组植骨区骨吸收平均0.58mm;两组修复后12个月种植体存留率为100%.结论:两种取骨钻在种植位点取骨作为植骨材料,可以取得满意的临床效果.但两者适用范围不同.
-
-
刘纪雷
-
-
摘要:
目的 探讨基于种植的下颌后牙区骨内重要解剖结构的锥形束CT检查效果.方法 本研究回顾分析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期间收治80例下颌后牙区骨内种植治疗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应用锥形束CT影像学检查技术对其种植的下颌后牙区骨内重要解剖结构进行观察,以此判断患者的手术治疗效果.结果 患者术后CBCT多层图像检查证实,种植体均与周围牙槽骨之间无明显的低密度影像,且未见种植体松动情况.全部观察对象均未见明显的手术后并发症问题.结论 锥形束CT检查能够为种植的下颌后牙区骨内治疗提供准确的参考依据,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判断分析,推广应用价值较高.
-
-
缪国俊;
厉祯;
黄伟琴;
赵懿;
王磊
-
-
摘要:
目的 探讨影响后牙半程数字化种植导板精准性的相关因素.方法 总结30例单颗种植牙手术,观察开口度、牙位、骨密度、种植体长度、直径等因素对种植体精准度的影响,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患者开口度、牙位和骨密度与各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半程数字化种植手术导板辅助种植手术的精准与多因素有关,尤其与开口度、骨密度和种植体的位置之间存在一定关联.
-
-
白忠诚;
王亚宇;
李晓玲;
李晓宁;
牛忠英
-
-
摘要:
目的研究下颌颊侧黏膜疼痛敏感区域的特征,找出痛觉相对敏感区域,为减轻口腔诊断和治疗引起的疼痛及不适提供相关依据。方法选取口腔外科门诊需行下颌牙拔除术的患者400例,拔牙时采用阿替卡因肾上腺素注射液行浸润麻醉法,注射针头规格0.3 mm×21 mm,注射部位距离颊侧牙龈缘约5 mm,记录注射针刺入黏膜时患者的疼痛程度。采用改良版的国际通用疼痛分级方法,将所得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进行下颌牙拔除术的400例患者中,注射针刺入牙龈黏膜时的疼痛分级在无痛至中度者占75%(300例);中重度和重度者占25%(100例),其中,中重度和重度疼痛者在中切牙和侧切牙组分别占该组的50%、42%,在尖牙组占38%,第一、第二前磨牙组分别占16%、10%,第一、第二、第三磨牙组分别占16%,12%和16%。不同牙位的牙龈黏膜疼痛敏感度存在差异(χ^2=54.203,P <0.001);前牙组中重度和重度疼痛比例较后牙组高(χ^2=55.555,P <0.001);不同年龄的疼痛敏感度存在差异(χ^2=96.501,P=0.000),疼痛敏感度与年龄之间存在正相关相关性(r=0.465,P <0.001);女性中度及以上黏膜疼痛程度比例较男性更高(χ^2=12.298,P=0.031)。结论下颌不同牙位颊侧牙龈粘膜的疼痛敏感程度不同,前牙区牙龈的疼痛敏感程度较后牙区高;年龄与疼痛程度呈正相关;与男性相比,女性对疼痛更加敏感。
-
-
董海东;
姚本栈;
黄慧
-
-
摘要:
目的 在牙列缺损的后牙区植入小直径钛锆种植体,评价小直径钛锆种植体的植入术后的患者疼痛反应.方法 用改良牙科焦虑量表筛选出45例非牙科焦虑症患者,患者均为后牙区单牙缺失.随机分为实验组20例(植入3.3 mm直径的软组织水平SLActive钛锆种植体)和对照组25例(植入4.1 mm直径的软组织水平SLA纯钛种植体).通过0~10数字疼痛强度量表(Numerical Rating Scale,NRS)和语言模拟量表(Verbal Rating Scale,VRS)对患者14天内的疼痛水平进行评分并比较.结果在种植体植入术后的2 h、6 h、1 d和3 d,实验组的疼痛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小直径种植体植入术后的疼痛反应较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