变温处理
变温处理的相关文献在1986年到2022年内共计104篇,主要集中在园艺、林业、农作物
等领域,其中期刊论文89篇、会议论文3篇、专利文献1207257篇;相关期刊70种,包括职业技术、农民致富之友、科技致富向导等;
相关会议3种,包括2012年中国植物园学术年会、2008年中国西部地区植物科学与开发研讨会、第二十四届全国葡萄学术研讨会等;变温处理的相关文献由295位作者贡献,包括李淑芹、乔利仙、于海燕等。
变温处理—发文量
专利文献>
论文:1207257篇
占比:99.99%
总计:1207349篇
变温处理
-研究学者
- 李淑芹
- 乔利仙
- 于海燕
- 吉美静
- 吴笛
- 宋玉霞
- 崔海兰
- 崔金腾
- 庞丽萍
- 张克中
- 张国禹
- 张海波
- 张维一
- 张金鹏
- 徐芳
- 朱虹
- 李恩广
- 李正国
- 李翩翩
- 李苗
- 李荣花
- 李香菊
- 杨兰芳
- 杨军
- 杨开双
- 杨雪
- 毕翠花
- 汪国鲜
- 汪磊
- 潘永贵
- 王向涛
- 王晶珊
- 王江涛
- 王祥宁
- 王霞
- 瞿萍梅
- 胡梅香
- 赵华萍
- 赵春梅
- 蹇洪英
- 邱利文
- 郑春花
- 郭生虎
- 陈发河
- 陈景超
- 陈朋从
- 隋炯明
- 马学平
- 马晓波
- 马洪爱
-
-
徐宠然;
葛慧;
贾袭伟;
李飞;
久西加;
赵鑫;
张妍;
陈红刚;
杜弢
-
-
摘要:
为探究变温层积过程中淫羊藿(Epimedium brevicornu Maxim.)种子胚形态及生理生化的变化规律,为淫羊藿种子变温层积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对淫羊藿种子进行变温层积处理(1~90 d为20~25°C,91~150 d为4°C),观测不同层积温度下,种胚形态、胚率、营养物质含量、呼吸途径关键限速酶活性及内源激素随着时间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在层积过程中,淫羊藿种子胚形态从球形胚逐渐发育为心形胚,最后为子叶胚,胚率显著升高,变温层积有利于胚形态发育。营养物质的相互转化为种子的形态生理后熟提供能量和物质基础,淀粉是该过程中的主要供能物质,赤霉素(Gibberellin,GA)、吲哚乙酸(Indole-3-acetic acid,IAA)的变化趋势与种子发育进程密切相关,可能有效促进了种子形态后熟。
-
-
冯钧婷;
左杨;
王一清;
张克中;
崔金腾
-
-
摘要:
【目的】为了揭示百合变温处理后相变的分子调控机制。【方法】以百合O×T杂种系中的杂交组合后代为试验材料,对百合仔球进行变温处理,通过qRT-PCR分析变温处理后仔球中miR 172与AP2-like基因家族的表达情况,并克隆了TOE3的同源基因LoTOE3。【结果】在变温处理条件培养下的百合仔球,15°C处理组的百合芽心分化较快,移栽后生长情况良好。qRT-PCR分析表明,LoTOE3的表达规律与miR 172的表达变化呈负相关,证明miR 172对百合LoTOE3基因的表达可能具有负调控作用。并成功克隆出LoTOE3基因的全长为1882 bp。【结论】为百合繁育的进一步研究,深入了解百合相变过程中的分子调控机制提供了理论参考及实践指导。
-
-
吴沈忠;
陆继亮;
李航;
段枫;
姜茂成;
江振威;
何燕红
-
-
摘要:
以"索邦"百合(Lilium spp.)的休眠种球为材料,经不同温度和时间的温水浸泡处理,观测百合种球的发芽率、出苗率和营养生长期、盛花期的形态指标以及鳞茎中刺足根螨(Rhizoglyphus echinopus)的发生情况,探究变温处理对百合生长发育的影响和刺足根螨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百合种球以48°C温水浸泡3 min,取出冷却,连续3次重复上述步骤后,再以45°C温水浸泡30 min的处理方式能有效防治刺足根螨的发生和危害,且变温处理能促进百合的生长。
-
-
吴光炎;
孙莉琼;
王康才;
刘小兰;
唐晓清;
张凯;
郝雯菁
-
-
摘要:
以西红花球茎为材料,设置20°C-25°C-20°C(T1)、20°C-30°C-25°C(T2)、25°C-35°C-25°C(T3)及25°C-30°C25°C(经验变温对照,CK1)和25°C25°C25°C(恒温对照,CK2)共5组三阶段(Ⅰ-Ⅱ-Ⅲ)变温处理,在各阶段采集球茎样品,用石蜡制片方法观察西红花花芽的分化情况,并测定各处理组球茎的淀粉、可溶性糖、可溶性蛋白、内源生长素(IAA)、赤霉素(GA)的含量及过氧化氢酶(CAT)、过氧化物酶(POD)、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的活性,探索变温处理对西红花花芽分化的影响,为调控其花芽分化提供理论依据.结果 表明:(1)T1处理组的西红花球茎先于其他各组开始花芽分化,其花芽长度与生长状况优于其他各处理组,且首花时间较对照组提前1周以上.(2)变温处理期间,T1处理可促进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等营养物质的积累,同时有利于SOD、POD以及CAT等抗氧化酶活力的提高,且T1处理可有效调节内源IAA和GA的含量.研究发现,外界环境温度的改变也可间接调节西红花球茎内部营养物质、抗氧化酶及植物激素的合成与运输,从而影响植物的休眠和花芽分化,最终调控花芽分化和开花,适宜的三阶段变温处理(20°C-25°C-20°C)能有效地调控西红花花芽分化的起始与时间长短.
-
-
吉美静;
崔海兰;
陈景超;
于海燕;
张金鹏;
李香菊
-
-
摘要:
长芒苋是我国1985年发现的外来入侵植物,明确长芒苋种子萌发特性,将为其有效防控提供数据支撑。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方法,对温度、光照、水势、发芽深度等影响长芒苋萌发的关键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变温处理可有效提高长芒苋种子的发芽势和萌发率,最适萌发温度为35°C/15°C变温处理;在35°C/15°C培养条件下,光照对长芒苋种子的萌发影响不显著;当渗透势为-0.4~-0.2 MPa时,长芒苋种子的萌发率可达82.2%~100%,当渗透势为-0.8 MPa时,仍有36.7%的种子萌发;长芒苋种子的出苗率受播种深度的影响,在播种深度为0.5~1.0 cm时,萌发率最高。由此可见,长芒苋萌发具有广泛的环境适生范围,这也可能是其在我国大面积入侵的生态学基础。
-
-
吉美静;
崔海兰;
陈景超;
于海燕;
张金鹏;
李香菊
-
-
摘要:
长芒苋是我国1985年发现的外来入侵植物,明确长芒苋种子萌发特性,将为其有效防控提供数据支撑.采用室内生物测定方法,对温度、光照、水势、发芽深度等影响长芒苋萌发的关键因子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变温处理可有效提高长芒苋种子的发芽势和萌发率,最适萌发温度为35°C/15°C变温处理;在35°C/15°C培养条件下,光照对长芒苋种子的萌发影响不显著;当渗透势为-0.4~-0.2 MPa时,长芒苋种子的萌发率可达82.2%~100%,当渗透势为-0.8 MPa时,仍有36.7%的种子萌发;长芒苋种子的出苗率受播种深度的影响,在播种深度为0.5~1.0 cm时,萌发率最高.由此可见,长芒苋萌发具有广泛的环境适生范围,这也可能是其在我国大面积入侵的生态学基础.
-
-
童丽丽;
许晓岗
-
-
摘要:
采用变温箱变温以及沙藏层积处理白花龙种子,研究了白花龙种子萌发的特性.实验结果表明:白花龙种子有一定的休眠特性.在变温处理下,种子的发芽率接近于11%.变温处理后的种子进行沙藏层积后,可有效消除白花龙种皮萌发的抑制物,打破种子的休眠,且发芽率随层积时间的增长而提高,最终发芽率能达到97.14%.
-
-
孙蕾;
姚培杰;
刘旭佳;
徐玉颖;
向世标;
徐跃进;
刘素君;
万正杰
-
-
摘要:
采用常温、低温和变温处理的方法对5个芥菜变种开展了种子休眠敏感性试验,试验结果表明,在各芥菜变种材料开花期和采收期一致的情况下,以芥菜完成后熟(2017年采收)的种子为对照(CK),常温下进行种子发芽率测试,结球芥菜、茎瘤芥菜和大头菜无休眠现象,大叶芥菜17W170与分蘖芥菜17W306与各自对照间有显著差异;具休眠现象的芥菜种子,低温3d处理及干燥种子变温处理可明显提高芥菜类种子发芽率.因此,芥菜类蔬菜不同变种存在不同程度的休眠,而低温和变温处理是打破芥菜类蔬菜种子休眠的实际有效方法.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