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北京三山五园研究院2013年学术研讨会
北京三山五园研究院2013年学术研讨会

北京三山五园研究院2013年学术研讨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3-11-09

主办单位:北京联合大学;北京市海淀区委

会议文集:北京三山五园研究院2013年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论文重在探讨以三山五园为代表的京西北园林文化的内涵、外延和特征.北京西北地处北京湾的关键部位,是西山山脉与平原的交接处,三山五园历史悠久,堪称风水宝地.外延还应该包括该区域一大批附属小园林.其内涵和特色可以通过中外比较的方法加以探究.三山五园的景观建筑是有形的,其丰富的文化内涵特别是中华文化核心价值观更为宝贵重要.研究三山五园的意义就是为了更好地保护这批宝贵的历史文化遗产,认识、挖掘其中蕴含的丰厚的价值观,发挥其巨大的精神财富,提升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文化自强.
  • 摘要:清代北京西北郊三山五园的命名,与园林本身一样具有华丽色彩.山名以反映区域自然特征为主但乾隆年间有所更改,诸园的命名大致采用文雅语词"有意为之",其文化渊源出自儒家经典和佛教思想,寄托了命名者的政治理想和精神追求,为今人留下了可资借鉴的命名范例.
  • 摘要:从自然地理条件和农业根基入手,分析界定京西文化的空间范围,认为山水休闲文化、生态"和"文化、古道商旅文化以及民风民俗文化是京西文化的四大特征与表现,要打破对京西文化地域界定的传统观念,树立涵盖海淀、石景山、丰台和门头沟部分及全部行政区在内的大京西文化地域概念,有效整合资源,立足各自优势延展带动,成为集山水园艺、和谐生态、健康休闲、创意活力为一体的北京文化的西部品牌.
  • 摘要:北京地区有着悠久的人类活动与创造文明的历史.从9-10世纪起,随着我国北方民族的将政治文化中心迁移到这一代,北京地区开始凸显在东北亚地缘政治中的重要作用.明清时代,作为帝国首都的北京成为中国、乃至周边王朝政治文化中心.经过六七百年的建都历史,以皇城为中心的北京及其周边地区形成了独特以宫廷、皇家、中外交流为特色的区域文化.京西文化正是这样一个代表.以"三山五园"为代表的皇家园林、奇山秀水为载体,以帝国日常的政治文化活动为内容,"三山五园"创造了前近代中国历史上辉煌、独特的京城文化.在建设国际化首都北京的过程中,更好的保护、利用与开发"三山五园"文化资源,服务建设首善之都的国家战略,生态环境与历史文化是基础,探索科技与文化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的发展途径,创造人文与商业相统一的开发模式,尊重历史与文化,建设创新、包容、厚德的国际大都市就是最大的爱国。
  • 摘要:在清代,三山五园是除紫禁城外又一个全国政治中心,清帝在此理政达226年,紫禁城成为政治中心象征而已,本文论述了清代园居理政的现象与原因,由满族贵族统治的清王朝与历代汉家王朝不一样,其民族文化民族性格不同,治国平天下的战略思路不同,不能把清代的皇家园林,仅仅看成是一座座如诗似画的美丽园林。
  • 摘要:门头沟是个历史悠久的产煤区域,几百年来,这里一直是北京重要的燃料基地.煤业的发展,形成了门头沟颇具特色的煤矿行业组织,生产、生活和信仰民俗.从社会史和民俗学的角度研究门头沟地区的煤矿业发展问题,是研究门头沟区域社会问题的一个重要的视角和切入点.本文对门头沟地区煤矿行业的形成、人员构成、煤业的行业组织与管理、社会功能与作用进行研究,并力图阐释煤业的发展对当地社会的影响.煤行公议局成立以后,随着门头沟煤业的发展,它的功能也逐渐扩展,已经超出了仅修复道路这一方面,它的职能拓展到了煤业生产经营与管理,窑业诉讼,沟通政府以及矿区的社会公益方面。同业公会仍旧是一个行业组织,它成立的目的也是促进行业的发展,因此他们的职能是基本相似的。煤矿行业的行业组织从煤行公议局到同业公会,它伴随着近代中国煤矿行业发展的整个历程。它维护着窑主和窑工之间的关系,维护着整个行业的发展,维持着煤业市场的稳定,同时还保护了单个的窑主的利益。在机械化近代工业的出现,政府管理机构加强对商业的控制的背景下,同业公会确立了行业秩序,纠正了行业弊端,密切了与政府之间的关系,成为了政府与窑主之间沟通的一个桥梁,促使了整个行业的稳定与发展。同时,行业的公益活动树立了行业重公益、富有同情心的公益形象,使得更多的个体加入到了同业公会内部,增加了同业公会内部各个窑主之间的感情,增加了互信互利。
  • 摘要:八大处公园因其悠久的历史和丰富的文化内容成为京西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的佛教文化、皇家文化、民俗文化、印章文化等更是京西文化中颇具有代表性的文化.八大处公园是各种文化的载体,需要加大开发和保护的力度,使其充分发挥文化载体的作用.借鉴其他文化遗迹的保护和开发的成功范例,可以在政府大力投入维修、保护费用的同时,通过景点自身的买卖街建设、增加宣传力度等措施来进行开发.
  • 摘要:琉璃河西周燕国墓地出土有父戊尊与卣,两器铭文相同,皆铭"单子工父戊",本文认为该器为随燕北迁殷遗民所作器,与周初所封之单没有什么关系.西周所封之单氏家族主要居住于陕西眉县杨家村一带,历经西周早、中、晚期,出任重职,地位和作用非常重要.
  • 摘要:北京门头沟区自古就是京西古道,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民风淳朴.门头沟区的宗教文化遗产极为丰富,具有极为深厚的底蕴、完整的类型和丰满的层次,是北京地区宗教文化集中展现之地.门头沟区主要的宗教有佛教、道教、基督教(新教)、天主教、伊斯兰教五大宗教以及多种民间信仰,宗教文化遗址遗存众多.目前,门头沟宗教文化遗产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保护与利用之间的矛盾.对门头沟区宗教文化遗产进行梳理、研究分析、提出保护与利用的建议,门头沟区宗教文化遗产的保护是动态的,在利用中保护,以利用促进保护,应深层次宽角度的挖掘窑神文化的历史文化内涵,重点打造以数字模拟再现的方式,向人们展示“门头沟”地名的由来,圈门过街楼的形成及演变过程;门头沟区采煤的煤窑历史演变过程,京西古道的用途、古道上的文化遗迹、独特的九龙山庙会、煤窑神的崇拜等内容,以突出沟域文化的特色。同时,要结合城市改造,使庙宇形成新型社区的文化景观。如圈门过街楼、大戏楼、窑神庙修复后与圈门里村落形成古风貌景观。在三家店村的改造中,把庙宇、古村落以及沿街古宅院的保护结合起来,整合资源,形成新的文化亮点。要合理规划、整合,形成整体优势。
  • 摘要:北京凤凰岭位于海淀区西北聂各庄乡,是京西著名的自然风景区.凤凰岭不仅风景秀丽,而且文化积淀丰厚,山、寺、泉、林各具特色,以奇山、泉瀑及宗教人文古迹众多而著称,是佛、道、儒三教文化荟萃之地,是宗教文化积淀丰厚的"三角带".其中桃源观是凤凰岭上重要的道教文化资源.北京桃源观,始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1567年),初为明代尼姑庵,名为"妙峰庵",因地处偏僻,俗称"旮旯庵".相传清光绪年间道教全真南无派二十代宗师刘名瑞住持"妙峰庵",改名"桃源观".后有弟子赵避尘,主持桃源观,因凤凰岭又称千峰山,因此创立千峰派.千峰派从大的派系上归属于道教全真派系,在具体师承上主要源于道教全真南无派、龙门派以及伍柳派的传承,其思想体系主要归属于道教内丹派,其丹功宗派则主要归属于北派支流.有千峰老人赵避尘开创的千峰派,师承关系比较复杂,但从大的派系上归属于道教全真派系,在具体师承上主要源于道教全真南无派、龙门派以及伍柳派的传承,其思想体系主要归属于道教内丹派,其丹功宗派则主要归属于北派支流。
  • 摘要:三山五园是清代皇家园林最杰出的代表园林,五园之中都有藏传佛教寺院,如;清漪园(颐和园)中的四大部洲藏式佛教寺院;香山静宜园中的"宗镜大召"(昭庙);玉泉山静明园中的妙高寺;畅春园中的恩佑寺和恩慕寺;还有圆明园中的新正觉寺都是藏传佛教寺院.这些寺院虽然始建时间不同,建筑风格各异,但寺院的功能体现了两点;一是从国家利益出发,利用宗教的认同,以教约心,把"兴黄教"作为国策,起到安藏定边的作用.二是满足皇室贵族信仰的需要,体现了满族藏传佛教的特点.
  • 摘要:晚清著名诗人王闿运的《圆明园词》写成于同治十年(1870),是圆明园被毁之后产生时间较早,影响较大的长诗.该诗不仅叙写了圆明园的发展历史,还通过圆明园这一特别的视角叙述了清代盛衰的历史.不仅有很高的文学价值,也有相当高的史学价值.本文将分别从文学和史学两方面论述《圆明园词》在建构历史记忆时取得的成就.文学方面将对比分析该诗与元稹《连昌宫词》在同类表达传统上的同异,史学方面则侧重从历史观念和历史细节等方面探讨诗人所建构的历史记忆如何使"园史"承载起国史的重任.
  • 摘要:皇家园林是中国古典园林的重要类型,在皇家园林建筑空间处理中,庭院空间组织、行为动线组织和建筑形象风格三个层面存在着两种不同的范式,这两种不同范式的合理运用,在皇家园林建筑空间组合布局的不同层面表现出的两种不同范式,是与皇家园林的特征相适应的。在园林功能方面,皇家园林园居朝政两相宜,两种范式的应用,既满足了处理朝政所需要的肃穆气氛,也塑造了园居生活的园林环境。在园林布局方面,皇家园林规模宏大,两种范式的应用,既强调了重点、突显了构图中心,也因地制宜地取得了多样化的景观效果。当然,中国古典园林中的建筑,无论多寡,也无论其性质、功能如何,都力求与山、水、花木其他三个造园要素有机组织,形成人工与自然高度协调的境界—天人谐和的境界。
  • 摘要:西山海淀地区是我国皇家园林造园活动最频繁、皇家园林保存最多、最大、最完整的区域.西山良好的自然条件,尤其是西山充沛的水资源是园林选址的重要考量因素.本文对西山水环境成为湿地景观的过程、西山水源等进行分析,着重研究西山水环境与皇家园林建造间的相互影响,“仁者乐山、智者乐水”是中国古典山水园林的精髓。古代帝王希望自己是仁厚智慧的代表,希望自己的住所不但似人间仙境,更能体现园主人的品格。因此在对园林水域进行开凿的过程中,都体现了这一传统文化思想及造园理念。如乾隆为母亲祝寿,在开凿昆明湖之时有意将水面的形态设计成寿桃型,以表达其重孝道讲仁爱的优秀品德。他还将原本为半岛的万寿山后山开凿出后溪河,使万寿山成为真正的岛山,四面环水,开阔的昆明湖与厚重雄伟的万寿山相得益彰,山环水绕,山水相依,达到山因水而活的园林意境。
  • 摘要:本文搜集中国学术期刊网络出版总库中大量有关三山五园主题的数据,人工整理后,利用社会网络分析方法Ucinet,从关键词共现和著者共著角度进行分析,并将分析结果通过Netdraw绘制软件,揭示三山五园专题研究现状、关键词共现、著者合作程度等各类科学知识图谱.由于目前研究内容只针对期刊论文,研究广度和深度都不够.
  • 摘要:建立三山五园文献馆是推动海淀区皇家园林历史文化建设必不可少的基础性工作.三山五园文献馆应以开放共建、协同创新的理念,打造在海内外具有一定影响力、能够集中展示和传播三山五园文化的公益性特色文献中心.文献馆的主要工作内容包括创建综合文献目录、收集各类文献资源、构建专题性数据库、建立网络服务平台等.
  • 摘要:三山五园作为古都北京的重要文化元素和文化中国的典型符号,其文化传播需要借助新媒体的"所有人对所有人的传播"的传播特性,发挥电子媒介在融合社会场景,消解权威,改变过去游客被动接收景点信息的单向传播模式,有利于景点和游客之间的交互式表达.研究以圆明园正觉寺为个案,采用深度访谈法、焦点小组座谈会法等人文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借助于新媒体的交互传播方式,分析和建构正觉寺交互式体验传播策略.
  • 摘要:文章基于新媒介的生态环境变化,提出了三山五园历史文化创新传承的几点认识.依托传统媒体打造三山五园历史文化精品;借助Web2.0门户网站,彰显三山五园历史文化特色;尝试体验式服务,创新三山五园历史文化传播新途径;重视三山五园历史文化的交流与传播,打造北京历史文化名城精致名片.
  • 摘要:经过1860年英法联军劫掠和焚毁的三山五园已面目全非,清末有保持原有布局、有所取合的复建,有照搬原来建筑形式的复建,有无法整体修复、仅对主要重点建筑进行恢复的复建.新中国成立后,采取了重点景观恢复,逐步扩大复建规模等措施.北京西郊园林的保护与复建,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历史环境的考验,如何继承和弘扬好这些国人引以为傲的遗产,需要审慎对待,北京西郊园林的保护与复建,经历了不同历史时期、历史环境的考验,如何继承和弘扬好这些引以为国人骄傲的遗产,需要审慎对待,这些古迹不仅属于祖先,不仅属于今人更属于未来,不仅属于中国,更重要的是属于全人类的共同财富,因此在保护,特别是在复建中应以一种科学的态度和长远的眼光来对待,应以科学的态度面对祖先留下的文化遗产,对待古典园林的复建应以求实的态度,扎实做好基础工作,三是以敬畏之心面对一草一木一砖一石,四是各美其美发挥各自特色。
  • 摘要:明清时期是北京古代休闲文化发展的鼎盛时期.明时风俗的转变给北京休闲活动带来了巨大影响.明万历以后的北京民风追求物质享受和游乐.清前、中期开发了三山五园,茶馆、酒楼、会馆、庙会、风景游览地等蓬勃发展,商业剧场开始出现.由于内外分治政策,外城西区在各类休闲地的建设方面处于北京各区前列.清末,京剧形成,而园林等休闲地受到外来侵略者的破坏.从甲午中日海战到清亡之间,北京进入吸收西方休闲文化的发展阶段.清末北京公园和动物园开放为市民公共休闲空间,是北京休闲史上的重大事件.
  • 摘要:我国1982宪法第10条正式确立了我国土地公有的地权结构.本文从恢复海淀区三山五园历史风貌与解决基层土地纠纷的必要性为切入口,调查和分析了海淀区北部四镇近年来土地腾退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组织法学法律专家团队和志愿者团队深入镇、村,从法律层面和体制机制创新层面,对如何实现土地科学合理的利用,既恢复"三山五园"历史风貌又确保人们能够获得生活必需的土地资源,维护社会稳定,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和实践,阐述了完善基层土地纠纷解决机制的主要内容,指出在恢复三山五园历史风貌与基层土地纠纷解决机制研究方面,和海淀区政府法制办公室与海淀北部生态科技新区各镇进行了比较深入合作和研究,建立了友好的关系,最近还准备了法制宣传节目,制作了法制宣传展板折页,再次在12月份全国法制宣传日前夕下基层公益演出和发放;今后准备与海淀区有关部门继续合作,研究三山五园与小城镇建设中的的法律问题。
  • 摘要:三山五园是在特定历史条件对位于北京市西部海淀区域内几个历史园林的整体称谓,是对以上所述典型皇家园林文化的概括与标识.三山五园区域的自然生态系统的形成与发展,培养了与此相联系的文化内涵,经过历史的积淀与传承,形成目前现存的三山五园区域的自然生态文化表象.表现为特定的文化生态属性和自然生态属性.三山五园所在地区属于具备历史文化特征的典型区域,在发展建设中应遵循可持续发展的整体思路,将其作为历史文化保护区、文化生态保护区和自然生态保护区综合考虑保护与发展方略.应充分考虑对三山五园的多样性保护和分类保护策略、保存与保持原则的适用、法律在价值促进和价值转换方面的作用以及三山五园建设与发展中的生态安全与环境影响等问题.在三山五园文化方面法律学者加以探讨的是关于历史文化园林开发保护的“度”的把握,从法律边界、政策边界加以考证,为决策提供参考依据。围绕三山五园应该厘清加诸其上的各种法律及其规范性文件的规制意义,进一步定位三山五园可持续发展的法律背景以及理论基础,使后续的建设发展、恢复保护等各项工作合法有序地进行。
  • 摘要:文物古迹日常保养是文物保护的必要步骤,是文物管理部门对文物实施的经常性的保养维护工作,其目的是及时排除隐患,降低文物的自然损坏和对游客的伤害.然而在国内各级文物保护单位,尤其遗址遗迹,历史文化名城和古村落中,由于日常保养及监测的不到位,出现了许多文物损坏及伤人事件.新闻上关于文物自然损坏或因各种灾害损坏,甚至伤人事件不在少数,要避免此类事情的发生,将文物的损坏和伤及游客的安全事件降到最低,最关键的一点是提升日常保养的质量,加大文化遗产日常的监测和评估,并尽可能对因地震,洪水,暴雨等极端天气进行必要的预防措施.
  • 摘要:山地徒步运动在我国拥有广泛的发展空间,京西山地徒步露营文化产业可借鉴美国国家步道的建设和管理经验,与生物多样性保护体系建设相结合,积极动员和利用社会资源和民间志愿者的力量,充分挖掘京西地区特别是三山五园蕴涵的丰富文化遗产资源,创新和发展山地徒步露营运动的新理念,建设世界一流的文化遗产资源最丰富的国家步道和可持续发展的山地徒步露营文化产业.
  • 摘要:位于北京西北部的"三山五园"是我国造园史上最大的皇家园林,是世界造园史上的杰作.三山五园承载着北京历史文化重要信息,它们各具特色,其建筑景观包含封建帝王的治国理念,反映了帝王的文化需求.三山五园是以园林形式表现历史文化的一部活的史书.
  • 摘要:三山五园以自然和人文的遗址形式阐释历史,成为海淀区历史记忆的重要载体,成为北京市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当代城市转型的重要时刻,如果把三山五园仅作为历史文化风貌的保护区和展示区,未免走进误区.从文化和科技融合的战略角度看,"三山"是自然景观,却不是自然景观;"五园"是皇家园林,却不是皇家园林.三山五园与"海淀园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共同构成海淀区文明转型的两大基石,拥有独一无二的未来文明优势.如果超越山水园林的价值定位,对于北京市乃至全国的生态文明建设而言,或许是美丽中国的示范和引领.跳出"山园"看"山园",三山五园历史文化景区建设,蕴含更加现实更加长远的价值.
  • 摘要:近年来,国内学界围绕三山五园的研究逐步展开,出版了一些相关著作,发表了一批有较高学术价值的论文.学者们研究三山五园主要集中于其概念与范围的界定、文化价值的开发与利用、规划建设与文化遗产保护等方面,在取得一定研究成果的基础上,目前的研究还存在一些问题与不足,提出今后应从更广阔的研究视角来审视三山五园的文化定位,进一步开拓三山五园研究的视野,因为三山五园蕴含丰富的文化底蕴,因此可以从不同的文化视角、运用不同的理论方法对其进行多维度、跨学科、综合性的研究,正确处理传承、保护与利用的关系。
  • 摘要:先秦时期京西地区经历了三个大的文化发展阶段,总体上具有重要历史地位,实为北京先秦文化之祖源和根本.京西70万年以来的旧石器时代文化为北京乃至东亚文化的源头,京西迄今为止仍是中国乃至世界旧石器时代资料最为丰富的地区之一.京西以农业为主的新石器时代文化可早到距今1万多年以前,孕育了北京地区的早期文明,自距今7000年纳入大中原文化系统后,长期成为中原文化东北向扩张和影响的根据地,对以中原为核心的文化上早期中国的形成和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京西近4000年以来的青铜时代和早期铜器时代文化则确立了北京作为早期中国东北重镇的历史地位,京西琉璃河都城和燕侯墓地代表北京先秦文化发展的最高水平.
  • 摘要:京西文化是指存在于北京城西部地区的一种地域文化,京西文化具有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是北京文化的根脉.京西文化的构成有四种元素,即原始文化、中原文化、北方少数民族文化和近现代随着西学东渐而来的西方文化.京西文化源远流长,自先秦延续至今,经过了发生、发展、鼎盛、衰落等阶段.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的有机统一,造就了京西文化的鲜明个性,即久远的农耕文明、发达的宗教文化、独树一帜的皇家园林文化和历史悠久的古道文化.神奇的京西大地孕育了许多文化名人,诞生了诸多名著,也吸引着众多文人墨客到此隐居、甚至把墓地选择于此,并指出京西文化的未来出路要对京西文化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加以保护。防止以文化旅游开发的名义对文化景区进行大拆大建;加强对外交流,在保持自身传统文化特征的同时,吸取其他文化的精华。具有地域色彩的文化倒是容易成为世界的。挖掘京西文化的精粹及其表现形式。首先对京西文化进行普查,摸清家底,然后组织专家进行深入研究,力争一批具有影响力的成果问世;由市政府文化委员会牵头,各个区之间建立协调机制,协同创新,把京西文化这篇大文章做好。
  • 摘要:本文从京西文化的内涵与外延谈起,认为京西园林隐逸文化是清代北京与京师内城旗人文化、京师外城宣南士人文化三足并峙的文化典范(相对于民俗文化而言),是北京历史最有代表性的文化符号之一,具有极高的历史、文化、审美价值,需要给予高度的重视和深度的研究,在此基础上,就京西文化的保护和研究提出建议,包括从意识和政策上确定京西文化在北京三大核心文化中的地位,确立京西文化研究的基本课题,应该建立京西文化保护与展示中心,京西文化是北京传统文化,某种程度上也是中国传统文化的载体,从学理上说,有着光辉的前景,如何在当前京西大开发的背景下能够较好地保护下来,在系统研究和城市整体开发规划的前提下,将这些资源进行合理的保护、修缮、利用、开发是一个系统的大课题,应该得到重视。
  • 摘要:三山五园是清代北京西郊沿西山到万泉河一带皇家园林的总称,是我国现存皇家园林的精华.与之相应出现的,是清代皇帝不愿意待在皇城禁宫中,选择长期居住在三山五园中处理军国政事.目前,学者多从民族与文化等层面来解读三山五园与清代皇帝的园居理政的成因.虽言之成理,但并不全面.作为中国传统政治文化的衍生物,三山五园的兴建,以及随之而来的清代皇帝园居理政现象,折射出来的是中国古代国家形态由贵族国家向官僚国家转型的完成.与之相适应的是,官僚制国家的政务运行机制也日益完善与成熟.在统治阶层内部,由于分权所造成的贵族政治对皇权的威胁降至最小.这才是清代出现皇帝可以长期不在深宫之中,而采取园居理政方式的深层次原因.
  • 摘要:清代旗人社会的研究是近年来清史学界的热点问题,而旗人聚落的相关研究有待推进.本文主要依据历史文献与民国社会调查材料,力图还原三山五园地区"旗人聚落"的变迁轨迹.因八旗驻防,在三山五园地区形成了大量旗营聚落及其人口,到清末民国成为一般村落;另外因皇家园林的建设也形成了一批旗民杂居的聚落,成府村即其代表.成府村的变迁既是清代皇权政治的体现,也是北京郊区村落走向近代化的缩影.
  • 摘要:京西地区历史文化悠久,从西周封燕、蓟到明清北京城,这里在三千余年的北京城市发展史上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元大都的建立开启了北京城市建设的辉煌,期间,京西地区作为元大都的主要水源地、连接元上都的交通要道,在元上都的社会文化、经济交通等领域产生了重要影响.通过对京西蒙元时期各类遗存的全面梳理,并结合元代京西地区地理环境的研究成果,探讨元代京西地区社会文化的发展及其对元大都城市发展的影响.
  • 摘要:颐和园是一座绝无仅有、举世无双的清代皇家园林,它的景观艺术代表了中国皇家园林文化对世界的观念,它的建造艺术是这个国家文化风格、文明程度的体现,是中华民族哲理智慧《周易》的结晶.这主要体现在颐和园造园艺术的三个方面;阴阳互补、阴阳结合的园林选址;以《周易》八卦卦象方位布局的结构;依地形层层升高对世界结构想象的园林设计,从下到上依次为水底龙王世界、水面码头、桥、岛屿世界、岸边世俗社会界、官府朝廷界、艺术界、神仙菩萨界、佛界、佛教世界四大部洲组成的景观设计.
  • 摘要:京西门头沟地区以山地为主,有众多古老的村落,分布着大量的寺庙,供奉着多样的神灵,留下许多关于信仰与仪式的传说.神灵信仰,曾是乡民的心理寄托与精神支柱,在人们日常生产生活中占有重要地位.通过探讨京西门头沟乡民神灵信仰及其仪式对传统村落生活、村落间生活交往模式与关系网以及区域社会认同感缔结之影响,可以从中审视京西乡民神灵信仰与社会生活间的和谐互动.
  • 摘要:本文探讨的对象是清代院本绘画中涉及圆明园风貌的作品.在简要分析创作的机构背景——清代画院的基础上,将涉及圆明园风貌的院本绘画分为政治纪实、宫中行乐、建筑写景三类,分别加以介绍,简述特点.并以《弘历御园行乐图》为例,通过对其他院本绘画和清宫样式房图样等的分析,证明其为忠实描绘圆明园九州清晏西路景观的院本作品,本文以丰富的影像资源和考证过程,彰显院本绘画中的圆明园风貌,为圆明园的解读提供一种尚待完善的思路.
  • 摘要:圆明园御制诗中的"视农观稼"主题是帝王诗歌的独特主题,与平民诗人创作的田园诗歌主题有着根本不同."视农观稼"的田园不离皇家园林,并非真正的田园,皇家和农家的融合是其前提和基础;把此类主题的御制诗拿来和文学史上占据一席之地的田园诗来相提并论没有必要,御制诗自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视农观稼"主题始终不离重农劝农,这由帝王诗人的身份决定,它当然也可以算作帝王统治的一种手段,但也不能完全抹杀帝王视农观稼的真情实感.
  • 摘要:本文回顾和梳理了世界记忆遗产——清代样式雷建筑图档的发现和整理历程,理清了不同阶段的整理与研究过程及成果,1930年代抗日战争爆发前,对于样式雷世家及其遗存图档,营造学社的工作至关重要,而其他购存机构或者个人,甚至包括国立北平图书馆和故宫博物院在内,除了搜藏和粗疏的编目整理,几乎没有可圈可点的相关研究成果,与学社的辉煌业绩和深远影响不可同日而语。两者对比,不难发现,有一个具有强烈历史使命感和深厚学术造诣,高瞻远瞩、知人善用的卓越组织者,有一个专业修养博洽,精诚敬业,善于合作的精英型学术团队,有一个目标、方法、技术路线合理而明确的运作机制,而不是简单地占有相关资料,才能系统而深刻地揭橥其作为历史遗产的重大价值和意义。应当说,这就是清代样式雷发现与早期研究历程留给今人最宝贵的经验。后续科研机构和高校的研究基本秉承了营造学社前辈的研究思路,是有序拓展的深入阶段。
  • 摘要:北京颐和园里的昆明湖,不仅是这座经典中国园林的灵魂和骄傲,也是北京城市水系格局中的一个重要文化符号;它不仅与颐和园的形成与发展密切相关,也是北京城市发展过程中的一项重要水利成果.从最初一个小的天然湖泊到今天的昆明湖,其变迁不仅限于沧海桑田,而与人类的改造息息相关,城市的发展赋予它更多的人文含义.有关其源流变迁的研究,可以使我们深刻认识昆明湖之于北京水源的重要性及其隐藏在景观功能、水利功能之后的文化内涵.
  • 摘要:通过简要回顾造园史及其造园名家,介绍了北京园林御石的类别及留存现状,总结了御石独特的文化价值,包括美学价值和独特的文化价值,皇家园林的赏石体现帝王之气、皇权之魂,无与伦比。尽管北京的皇家御石如此的灿烂辉煌,它的定型,它的成为经典与计成大师的造园理论有直接的关系,对御园建造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
  • 摘要:首先从三山五园的历史发展角度出发,对三山五园的不同历史概念和历史变迁情况进行了分析;其次,对三山五园的历史文献价值及当代文献的重要价值进行了分析;随后,对三山五园的相关资源进行了文献调研,主要通过网络调研和实地调研相结合的方式,对国家图书馆、首都图书馆、CNKI数据库、万方数据库、维普数据库等15个数据库进行了调研分析;在此基础上,从文献载体和文献内容的不同角度对三山五园的文献分类方式进行了探讨.五千年中华文化博大精深,三千年中国园林源远流长,京西的三山五园在世界上独树一帜,不仅是中国园林建设的经典,具有无比丰厚的中华文化底蕴,而且是人类文明永恒的结晶。为深入发掘和研究三山五园的真实面貌和历史文化内涵,充分认识其历史价值和科学价值,因此有必要对三山五园的珍贵历史文献资源进行整理、分类、保护和研究。
  • 摘要:纪录片是一种具有跨文化、跨时空传播属性的媒介形态,担负着记录社会生活、国家形象传播、国际文化交流和历史文化解释等重要使命.在多元文化震荡的现代社会中,历史文化呈现出一种零落的碎片化形态.六集历史文化纪录片《颐和园》采用故事化的叙事风格、专业化的技术设备、动态化的影像语言、古典化的审美呈现等现代表达方式复活了历史文化元素.并试图以国际化的传播理念、特异化的文化资源、多样化的合作模式等行之有效的传播策略,实现纪录片的国际传播.
  • 摘要:北京西部的三山五园地区有着独特的发展轨迹和丰富的文化遗产,该地区正在迎来新一轮改造和建设高潮,能否在规划建设中保护好历史文化遗产和独特的景观风貌,将是本区域规划建设成败的关键,应该深入调查研究,明确发展建设思路,充分酝酿,反复规划设计,避免过去的弯路。要把握住此次景区建设的机遇,保护和利用好景区内的历史文化遗产。
  • 摘要:三山五园是首都北京尤其是京西海淀地区得天独厚的历史文化资源,具有十分重大的历史文化价值和保护利用前景.但是,在急速的城市发展进程中,三山五园的保护也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其利用也存在着急功近利的误区.试图对三山五园的资源特色进行简单梳理,进而指出三山五园区域保护的现代价值和意义,并提出科学保护利用的途径和目标,即切实开展和加强三山五园历史文化资源的普查登记,开展三山五园历史文化的学术研究,成立相应的学术研究机构,立研究基金,借鉴国际社会遗产保护的理念,实施历史地区整体保护的战略。
  • 摘要:当下北京节日已经脱离自然发展的轨道而进入有意识、大规模建构的时代,并呈现出多元并存,建构性色彩浓厚,节日生活的自主性增强,分众性色彩鲜明以及节日生活趋于简约、"非常性"不足等特征.只要正确认识和充分重视北京节日建设的重要性,秉承正确的理念,在认真研究的基础上积极建设,北京节日就一定能够形成多种节日功能互补、和谐共生的格局,不仅服务于大众的生活,而且为首都发展起到更加积极的促进作用.
  • 摘要:三山五园的知识产权保护涉及商标法、著作权法、反不正当竞争法、专利法等一系列相关法律保护问题.本文从综合保护的角度,对"三山五园"知识产权保护协调机制;其次对"三山五园"的商业标识的保护提出一系列对策;第三部分识对与"三山五园"有关的著作权保护提出对策;最后从专利法与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角度谈有关"三山五园"知识产权的保护措施和落实.
  • 摘要:京西古道是在传统的生产、交通、防御技术和宗教信仰条件下,北京城市3000年建城史和800多年建都史的另一幅鲜活的历史画卷,同时,它也将三山五园同其自身的兴衰融为了一体.按功能进行分类,京西古道主要包括商旅、戍边和礼佛敬香三类.三山五园与京西古道的联系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一是三山五园建设中所用琉璃瓦等建材与京西古道的西山大路北道密切相关;二是三山五园所用煤炭和薪柴供应,与京西古道的西山大路北道和傍河古道密切相关;三是三山五园皇室成员赴西山著名寺庙道观的礼佛敬香活动,与京西古道也密切相关;四是三山五园的安全防御体系与京西戍边古道密切相关.京西古道与三山五园在文化旅游上进行联动开发,将拓展三山五园文化旅游发展的文化视野、空间视野和时间视野.
  • 摘要:京西三山五园地区的御米——"京西稻"是我国农业历史上唯一由皇帝亲手种植过的粮食作物,备受康熙、雍正、乾隆三朝皇帝重视.从周朝开始就有皇帝祭祀先农和亲耕的传统,在明清两代"藉田礼"成为国家重要的祭祀典礼,可见京西三山五园地区农耕文化对皇家祭祀活动具有重大影响.然而,随着北京水资源匮乏和农业种植结构的调整,"稻改旱"过程中水稻种植面积不断减少,如今水稻面积仅剩1600余亩.为了推广京西稻农耕文化、阐释三山五园农耕文化对皇家祭祀活动的影响,海淀区积极打造插秧节、收割节等结合皇家祭祀活动、传扬农耕文化的节事活动,以2013三山五园皇家园林旅游节为案例剖析京西耕种文化与皇家祭祀活动相结合的实践.该研究旨在为类似区域农耕文化传承、农耕节事活动开发提供参考,为地方政府科学开发农耕文化、提升其竞争力提供决策依据.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