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四届中韩传统医学基础理论学术大会
第四届中韩传统医学基础理论学术大会

第四届中韩传统医学基础理论学术大会

  • 召开年:2013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13-10

主办单位: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

会议文集:第四届中韩传统医学基础理论学术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医方类聚》是朝鲜政府在1477年用金属活字印刷术刊印的一本长达266卷的医方巨著,作为一部里程碑式的刊物,它充分体现了朝鲜时代雄厚的学术实力.该书收录了包括《伤寒论注解》在内的153卷医方书.由于成无已《注解伤寒论》传本的存在,《伤寒论注解》并没有受到医学界的重视.不过通过研究笔者发现《伤寒论注解》在伤寒论版本留传史中是一个价值颇高的版本,应当得到足够的重视.《医方类聚》中收录的《伤寒论注解》的底本是元刊本,属于现传成无已《注解伤寒论》版本中非常早期的一个.《医方类聚》以该善本为底本对宋本《伤寒论》的新校正注释进行了复原,最终成就了即使在今天看来也是最正确的《伤寒论》版本.
  • 摘要:历代医家在临床实践中,对《伤寒杂病论》中治则治法、遣方用药的辨证思路,都会根据自身实际诊疗经验形成各自见解,对经方的应用颇有研究心得,其对后来指导中医理论研究和临床实践也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本文从仲景学术思想中整体观、六经辨证与证的关系、方证相应的理论认知以及临床实践随证治之应用仲景方剂等几个方面进行了探讨,其间都离不开对经方的实践探索.并上升到方法论角度,结合这些辨证思路的特点,提出以摸索适合中医特色的动量与动势的综合数据,用于病变病证定性、定位等,使具有中医特色优势的诊疗思维和理论研究有所突破,以取得新进展,但也认为这是一个长期而艰巨的任务.
  • 摘要:五运六气理论在临床诊疗中担当重任,被誉为医之门径、审证之捷法,虽历代医家见仁见智,但其临床思路不离知常、达变、融通三者.知常者,本于人与天地相应之理,理解五运六气格局推演,熟悉气候、物候、藏象、病症相关变化规律.达变者,掌握自然、生命、疾病的波动变化和自稳调节规律,应期合度为平,失衡或见胜而后有复,郁然后有发,升降失序,迁正、退位失时,弥补了干支格局推演的因循偏颇.融通者,以四时为纲,注重四时变化的程度、性质、方向、时间、自稳调节等,强调客与主的加临权衡、虚实变化.
  • 摘要:本文首先对历代主要文献中出现的热入血室证的相关内容进行考察,总结出了热入血室证的特征及其现代意义,然后探讨了现代社会对于女性子宫相关综合征的应对方式应该如何改进。同时本文还从女性医学的角度对热入血室证进行了分析,并指出了现代社会中所存在的各种危害女性子宫健康的环境以及韩医学上的解决方案。
  • 摘要:东亚洲医学者的标准化或者没有诊断机器怎么能诊断出来呢?短期医疗现场来看动亚洲医学者怎么能了解病人的状态?那个看法跟西方医学看法怎么不一样呢?本文章是两年半的时间人类学的办法调查关于韩国韩医学.通过Merleau-Ponty现象学来试探东亚洲医学诊断的认识的背景.因此主要参考了Phenomenology of Perception(2002).东亚洲医学者在医疗现场能提到的形、色、脉诊断来链接诊断的医生的自我(subject)和医学的对象(objects).作为医疗的指向性(intentionality).诊断经验积累够的医生,给予锻炼出来的指向性,不需要很长时间,能了解病人的状态.这些医疗的指向性的锻炼是指东亚洲医学的概念里重要的领域.东亚洲医学概念(假如阴阳,木火土金水,寒热,虚实等)是跟西医显示不一样,初心者觉得不太明显但是经验者来说概念逐渐明显.因为医疗现场的经验建筑概念.积累出来的经验的概念遇到病人自然的表现出来更容易明白病人的状态.因此所概念是显示了解病人状态的地位,像是提花出来的1ítmus pàper一样.所以诊断能力(就是诊断机械)存在于医生的身体外的西医医生,东亚洲医学诊断能力是把医生自己的能力提花后诊断.可以说西医或者科学是笛卡尔的精点出来的理性主义的认识论来标准,东亚洲医学是现象学的认识论为主.东亚洲医学的认识论不是非科学的认识论,而是基于不同角度的科学的认识论.
  • 摘要:近代中医的一大流派--孟河医派,不仅是常州地区著名的医学流派,而且在整个中医学史上也有着十分重要的地位.孟河名医云集,经验成熟,学术思想逐渐形成,以费、马、巢、丁四大家为代表,学术特色明显,对后世医学影响深远,孟河医家在医学上具备了渊博的知识和丰富的经验,他们用药以和缓醇正为本,结合每个病例灵活变通以求切中病情,再从努力发掘,总结提高来达到精深的境界,这是我们现代中医工作者在处方用药时值得借鉴的宝贵经验。
  • 摘要:目的:了解明时期朝鲜医学发展特点.方法:在前人文献学研究基础上,从医学史研究视角入手,以作补充.结果:《乡药集成方》引用中国宋金元医书有104种,引用明医书1种;《医方类聚》引用中国宋金元医书有97种,引用明医书15种;《东医宝鉴》引用中国宋金元医书有31种,引用明医书21种.结论:明时朝鲜医书受我国宋金元医学思想影响较大,但与同时期的中国医学亦有互动.
  • 摘要:通过对古代名方温胆汤方源、组成、功效主治的研究,探讨"胆寒"之意.温胆汤出自南北朝名医姚僧垣之《集验方》.是以生姜、半夏、橘皮等辛温类药为主的温热之剂.主治"大病后虚烦不得眠","虚烦不得眠",为"此胆寒故也".南北朝时期的医学特点为"热则应脏,寒则应腑","髓虚实之应,主于肝胆,若其脏腑有病从髓生,热则应脏,寒则应腑".因此,胆寒者乃髓虚也.
  • 摘要:以四诊法为依据的诊断理论收录进《内经》以后,发展到明清时期已经具备了相对完整的形态.尤其是其中的脉诊理论作为东洋医学的核心诊断技术相关著作层出不穷.但是通过对医书的内容进行分析,笔者发现关于四诊法的研究存在较大的比重偏差.其中望诊、闻诊和问诊的相关研究非常粗略,而关于脉诊的理论却极为详尽.对于只能靠研习古代医书来学习医学的现代传统医师来说,这种比重的偏差极易被误解为临床的重要性之间的差异.可事实上在实际临床中占极大比重的却是问诊.那么出现这种偏差的原因究竟是什么?本文试图通过考察历代东洋医书中有关问诊内容的记载来重新阐明问诊的意义,在此基础上对问诊在医书中未被详述的原因进行推断,并对之后传统医学诊断法的相关教育以及发展方法提出建议.
  • 摘要:在古代,其他民族和国家的医药成果在中医药学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 "丝绸之路"的开通,促进了东西方医药交流;在翻译印度的书籍中,就有医学方面的内容,在唐代,印度医学对中医眼科学产生一定影响,孙思邈吸取了印度古医圣耆婆的学说,在他的医著中录有耆婆方;药物学方面,因为中外交通频繁,输入的药物日见增多,《海药本草》中对此记载颇多;宋代在药物制剂方面受到阿拉伯的影响,香料、胡药大量输入中国,使得宋代香燥温热类药物大量应用,是中医学发展史上的一个重大变化,受到金元四大家之一的朱丹溪批评,因之而倡 "相火论"、"阳有余阴不足论";明末清初及19世纪初开始西医学先后两次传入中国,产生了相当大的影响.
  • 摘要:目的:探讨张子和"补法"学术思想.方法:采用文献学研究方法.结果:张子和,名从正,字子和,为攻下派的代表医家,其补法理论源于《内经》,具有鲜明的学术特色.其补法学术特点有二: (1)强调需用补法时,常先攻后补,或攻补兼施; (2)提倡食补,主张病蠲后以"五谷养之,五果助之,五畜益之,五菜充之".创立了攻补兼施的代表方玉烛散及专补脾肾的滋补方无比山药丸,强调以平为期,气血流通平衡为要,注重辨证施补.结论:其"补法"学术思想不仅丰富了补法的内涵,而且对现代疾病治疗与养生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
  • 摘要:清代名医何梦瑶为岭南医学的形成和发展做出了很大的贡献,近年来对何梦瑶的相关研究已成为中医医家研究领域的一个热点.通过对近几十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系统回顾,从生平和著作研究、学术渊源研究、整体学术特点研究、脉学特色研究、杂病论治特色研究和伤寒温病论治特色研究等几个方面进行分析,梳理其脉络,提炼其内涵,不仅有助于进一步理解和认识何梦瑶医学思想及临证经验,对岭南医家学术思想研究可以起到补充和完善作用,而且对整个中医学术思想史研究也是有助益的.
  • 摘要:王清任,我国清代伟大的医学家.一名全任,字勋臣.王清任通过多年解剖生理观察,结合临床实践,捕捉到了创新中医理论的新契机.其撰写的《医林改错》虽不足四万字,但其学术影响颇大.王清任注重中医理论与实践的紧密结合,在解剖分析的基础上创新并发展了中医理论,其中较为有影响的是"脑髓说",提出"灵机记性在脑不在心",受到越来越多中外医学家广泛重视,开拓了临床治疗疑难重证的新思路.本文从大脑的生理基础、解剖位置、功能特点等方面详细阐释王氏"脑髓说"内容.
  • 摘要:医学界最近新发现的吴迁本与众所周知的大字本系《金匮要略》不同,属于小字本系《金匮要略》.吴迁本是一位名为吴迁的人物对明代1395年发现的古书进行手抄的版本,其编制和内容均与目前通行的版本有所差异.本文欲通过对吴迁本进行全面研讨来找出小字本《金匮要略》成书的方式,以及吴迁本作为新版本的学术价值.文中首先对大字本系统《金匮要略》和小字本系统《金匮要略》的版本系统进行了简单考察,然后从编制,条文内容,处方等方面对大字本系《金匮要略》的1~22篇,也就是最古本邓珍本与新发现的小字本系《金匮要略》吴迁本进行比较,并逐项整理出具体事例.吴迁本与邓珍本在编制,目录,篇名,条文以及句节的位置,条文以及句节的有无,方名,药物用量,修治,方后文等各个方面都存在差异.小字本《金匮要略》的发行工作以校正医书局发行的大字本《金匮要略》[金匮要略方论]为底本进行全面校勘,完成之后将其进行筛选对现存的大字本《金匮要略》做出修改和完善.校勘所用的主要医书包括《千金要方》、《外台秘要》、《脉经》以及《伤寒论》.
  • 摘要:钱乙在儿科学上有许多开创性的建树.在小儿生理、病理方面,提出了"五脏六腑,成而未全,全而未壮","长脏腑生智意,长骨髓添精神","脏腑柔弱,易虚易实,易寒易热"的观点;并首创小儿五脏辨证,提出心主惊、肝主风、脾主困、肺主喘、肾主虚的辨证纲领.在治疗用药上,主张以中正平和为主,注重小儿脾胃的保护;其组方独特巧妙,化裁精当,反对"痛击"、力戒妄攻蛮补,创制了系列适合小儿生理、病理特点的方剂.钱乙学术思想对儿科以及整个中医理论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宋以后医家受钱乙启发,在儿科诊治、脾胃学说、脏腑辨证理论、方剂学等方面都有深入发展.
  • 摘要:肝主疏泄,是指肝具有疏通、宣泄和升发的生理功能.肝主疏泄包含丰富的理论内涵,主要体现在调畅气机、促进津血的运行和代谢、促进脾胃消化、调畅情志以及促进和调节生殖机能等.肝主疏泄的理论对临床病证的认识及治疗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若肝失疏泄可导致多种疾病的发生,从"肝失疏泄"分析疾病的病因病机及"从肝论治"角度提出疾病的治则均具有重要的临床指导意义.
  • 摘要:多发性硬化属罕见病,临床病程呈反复复发缓解表现,现代医学在急性期过后缺乏良好的控制方法.临证以肝血虚寒生风为病机,个体化辨治,在①促进达到完全缓解;②缩短达到完全缓解的时程;③延长缓解期时间;④减少复发;⑤减轻复发的损害程度;⑥改善或消除神经损伤病灶等方面,确实可以获得良好的疗效.
  • 摘要:《护产厅日记》以日志的形式记录了朝鲜王室子女的出生过程,对于研究朝鲜王朝后期针对临产,分娩,产后和新生儿症状等所实施的医学处置以及产房布置,分娩礼仪等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产前主要通过医官的定期问诊来促进医护关系的形成并保证产妇的安定,医官主要通过对医女的诊察所见进行判断来开具处方.所记载处方中,临产时善用佛手散和人参茶,产后淤血症常用加味芎归汤,而产后调理则主要使用和饭藿汤进行食治.新生儿急救尤其善用牛黄,有时亦根据其症状让乳母服药,但也有关于早产儿患青色症(cyanosis)夭折的记载.关于产房布置以及悬草,卷草祭等相关礼仪的记载体现了当时认为分娩是"与上天直接进行交流的仪式",必须最大限度的保证产妇和新生儿的天癸在不受外界干扰的情况下顺利运行的医学哲学.
  • 摘要:以《临证指南医案》郁病篇为研究对象,对其中所提及的病证、方药及其属性进行统计,并分析统计结果.总结归纳出叶天士治疗情志类疾病的病证、治法及组方用药规律,为今后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 摘要:一般认为,人体阴、阳的关系是左、右关系. "识神"、 "元神"是中医学的一对重要概念.(1)识神是脑最高级部分的功能,元神是脑较低级部分的功能.①识神是脑(以额叶、大脑皮层为代表的)最高级部分的功能,元神是脑较低级部分的功能.②由于识神是脑最高级部分的功能,元神是脑较低级部分的功能.所以,在发生上,识神主要相关于后天,元神主要相关于先天.(2)识神为阳,元神为阴.①动为阳、静为阴.日为阳,夜为阴:识神显现多见于应激,多在白天.元神显现多见于睡眠、入静,多在夜晚.②热为阳,寒为阴:元神显现(睡眠、入静)时,能量代谢多降低.(3)所以,从识神、元神看,人体阴、阳的关系实应是上、下关系.
  • 摘要:整体论的传统中医学与现代复杂性科学彼此通约,从系统、信息、非线性这三个最基本的复杂性科学概念可以找到传统中医学现代理解的新途径.虽然传统中医学没有该词汇,但有其精神.在传统中医学里表达相互关系的内容均可看做对系统的说明;反映整体状态的内容可以视为对信息的表述;关于复杂调控的内容也可与非线性相互比照.中医理论的核心命题可以看做"形神合一,以神为本",它与中国哲学的核心命题"天人合一,以人为本"同构,体现了中医的信息医学本征.中医理论在精气神的框架中统摄了各种生理、病理、诊疗、养生关系,并且均以关系本体论为自己的支点,以信息为灵魂.其中最重要的关系包括对精化气、气化神、神还虚的说明,并概括为气化、疏泄、运化三大机制.
  • 摘要:人体皮肤电阻抗率相对较大,而体表常聚集有电何,在进行针刺治疗时,金属针灸针贯通皮肤内外,使针刺点穴位电阻抗率显著下降,电流量显著增加,笔者称之为针电流.针电流通过经络线内的离子、极性分子和细胞移动沿经络传导,激活沿途细胞、组织、器官产生独特针刺效应;刺激周围神经产生电冲动,沿神经干传入中枢神经系统,激发大脑产生和释放某些物质,发挥镇痛及调整脏腑生理功能作用;刺激皮肤交感神经,使立毛肌、血管平滑肌及汗腺产生相应反应.针刺治疗时针灸针与组织接触的针刺界面要产生电位,称为针电位.电位的产生过程伴随着周围离子和极性分子的移动和电流传导.针电位通过电扩散方式改变皮肤内外电位,影响代谢水平.针电流和针电位共同构成对穴位施加的物理刺激,是启动针刺作用的主要动力.
  • 摘要:刘完素发展《内经》伤寒学说,以热病论伤寒,以寒凉治伤寒.综观其"伤寒即热病"说,所论伤寒与仲景所论之伤寒在疾病范畴上完全不同,并从六经传授皆为热证;阴阳训表里,不训寒热等角度立论。
  • 摘要:吴鞠通不仅精通温病,而且博通诸科,对内伤杂病的辨治也颇具特色,融三焦辨证于杂病辨治之中,补前人理论、治法之未备,为中医内科杂病临床开辟了更为广阔的道路.吴鞠通在论治痹证方面学术特点鲜明,吴氏认为,痹有寒、热两类,不能只见寒痹而不顾热痹.对于痹证的治疗,吴氏强调寒、热、虚、实的辨证思想.吴氏对痢疾的的证治,吴氏认为是病因病机室湿热内蕴,夹杂食滞,气血不行所致.在治疗上,吴氏首倡逆流挽舟法.吴鞠通论治疟病于三焦辨证之中.同时明确指出疟久不解,胁下有块者,即属久疟.久疟的病机主要是"邪留正伤".关于痉病之病因,吴氏指出其病因病机,总与"风"字有关.关于痉病的分类,吴氏分九种,即寒痉、风温痉、温热痉、暑痉、燥痉、湿痉、内伤饮食痉、客忤痉和本脏自病痉九种.痉病的治则,吴氏认为虚寒之痉,温补为主,虚热之痉,滋阴为要.此外,吴氏还针对前人把痉病、瘛病混为一谈的情况,从病因,病机、症状表现等方面做了鉴别.综上所述,吴鞠通不仅是一代温病大师,更是治疗内伤病的大家,其论治内伤病于三焦辨证之中,详略得当,观点鲜明,特色突出,对后世内科杂病的诊治具有重要的指导价值.
  • 摘要:清代医家赵学敏喜好读书,兴趣广泛,著书详人所略、严谨求实、注重实用.除医学外,他对花草、烟火等都有研究.本文结合其著述整理了其生平事迹,并以年表的形式呈现出来.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