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中国园艺学会桃分会第六届桃产业技术交流会
中国园艺学会桃分会第六届桃产业技术交流会

中国园艺学会桃分会第六届桃产业技术交流会

  • 召开年:2017
  • 召开地:江苏新沂
  • 出版时间: 2017-07

主办单位:中国园艺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园艺学会桃分会第六届桃产业技术交流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水杨酸是植物体内普遍存在的内源信号分子之一,已被确认为是一种植物激素,具有重要的生理功能.研究表明,水杨酸对桃树芽内相关物质及休眠的调控、诱导开花、提高弱光逆境果实库强、增强花期抗寒及果实抗冷性、缓解涝害胁迫,提升高温逆境耐受性、抑制植株及果实病害、维持果实贮藏品质、延缓果实衰老等方面具有明显的作用.本文就其在桃树抗逆生理中的研究进行了综述,以期为进一步研究、应用水杨酸提供参考.
  • 摘要:桃是我国主要果品之一,'营养丰富、品质优良、风味鲜美'使其深得广大消费者喜爱.桃保鲜是目前果蔬保鲜上公认的一个国际难题,桃果肉质软、果皮薄,保护性差,极易受到机械损伤,再加上成熟正值高温季节,果实易产生腐败变质现象.低温可延长果实的贮藏保鲜期,但长期的低温冷藏易使果实产生木质化、絮败、果肉褐变、果肉变红、糖酸比失调、固有芳香成分丧失或有害挥发性物质生成等冷害症状.不同类型桃果实甚至不同品种桃果实的采后品质、生理生化变化差异很大,且对低温的敏感性及冷害的发生时间点、综合变现特征亦有较大差异,其贮藏保鲜技术一直是国际上的难题.目前,研究者对果实品质劣变发生的症状进行研究,并从酶学、分子生物学和蛋白质组学等方面进行了相关机制阐释,但如何通过采后品质调控技术和生物工程技术等手段解决桃采后冷害问题尚未有明确定论.不同类型桃果实甚至同一类型不同品种桃果实的采后品质劣变症状、生理生化变化差异较大,且对低温的敏感性及冷害的发生时间点、品质劣变综合特征表现各异.建议对不同肉质类型桃采后生理特性和贮运特性进行系统性研究,制定相应的采后品质劣变调控技术.本综述通过对桃果实采后呼吸强度、乙烯释放速率、细胞壁成分、芳香成分、超微结构、冷害等的变化进行详细阐述和分析,旨在以上研究的基础上,开发出高效、安全的保鲜技术并应用于实践,使桃果实采后品质劣变调控研究进入更高的层面,进而推动该产业的快速和持续发展.
  • 摘要:随着我国种植业结构的调整和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的加快,设施农业作为现代农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在不断的发展和壮大.油桃是成熟最早的树种之一,由于其表面无毛且味甜的特点,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通过设施促早栽培,可以使油桃提前在'五一'前后上市.但是,由于设施环境相对较封闭,没有自然授粉昆虫,严重影响油桃的坐果率、产量及品质,降低经济效益.在实际生产中,我国设施桃生产很大一部分属于小农经济,由于农户对蜜蜂授粉增产技术认识不足等问题,目前设施桃生产中没有得到大范围的推广应用.通过与种植大户合作,利用蜜蜂对其设施内桃进行授粉试验,让农户充分认识到这门技术的应用和效果,使蜜蜂授粉技术在设施桃生产中得以更好地利用,同时让农民有更好的收益.
  • 摘要:桃果实成熟度与品质特征密切相关,对鲜食桃的市场流通有重要影响.但目前很难通过人为方法判定桃果实的成熟度水平.本研究以晚熟桃'霞晖8号'和油桃'霞光'的转色期、成熟期果实及全部果实为试材,利用近红外光谱技术,采用二次多项式回归法探讨了果皮色差、果实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SSC)、可溶性糖及有机酸组分与果皮吸光度差值指标(IAD)的关系.结果表明,硬度与IAD值的相关系数更高.分别以2个品种的果实硬度与IAD值进行二次多项式回归,建立了果实成熟度预测模型,进一步对各模型的二次项、一次项进行方差分析,偏回归系数均达显著或极显著水平,经回归预测,估计值与实际观察值差异不显著,回归方程拟合效果良好.用该方法在其他桃和油桃品种中进行成熟度预测模型建立和稳定性验证,发现所试果实成熟度均可成功进行预测.表明IAD值可作为无损探测桃果实成熟度的指标.
  • 摘要:已经形成大区域、大规模、大市场、大效益的格局桃果实汁多味美,营养丰富,老少皆宜,深受国人喜爱,市场很受欢迎;桃树结果早、产量高、管理容易,比较效益高,土地承包制使'短平快'项目倍受果农青睐,面积迅速扩大.桃由过去的小杂果,近三十年一跃成为我国第三大落叶水果,面积超过1200万亩.形成四大产业带,即海河流域及以北的中、晚熟桃产区,黄河流域的早、中熟桃产区、长江流域水蜜桃、早熟桃产区、高纬度的设施桃产区等,产生了中国蜜桃第一县(蒙阴),面积65万亩,年产量115万吨,年产值36亿元;中国设施桃第一县(普兰店),大棚区面积10.2万亩,年产量16万吨,年产值25亿元;中国水蜜桃之乡(阳山),亩纯收入13500元以上.种桃成为农民发财致富的好选择.面积迅速扩张,局部阶段性、结构性过剩,出现新的瓶颈。分析了目前行业境况,从产品品质、市场管理、政策扶持、技术创新等角度分析了破解困局的办法。
  • 摘要:对47份光核桃种质资源的花粉粒进行电镜扫描,分析其花粉粒形态变化特征,以研究光核桃种质资源内部进化的规律.研究结果表明,有10个光核桃花粉粒外壁形态呈椭圆球形,外壁纹饰呈简单的直纹平行型,穿孔较少或没有,这些材料为最为原始的种,有9光核桃材料的花粉粒外部形状大小、外部形态特征的条纹复杂多变,纹孔较多且密,与较为原始的材料比较属于进化类型,其他材料则界于之间.以上光核桃花粉的扫描结果特征表明光核桃资源内部是发生了进化的,并不都是处于原始的阶段,光核桃的不同发育类型将为桃的新材料选育提供丰富的材料.
  • 摘要:'署脆红'是超越一号的芽变桃新品种.该品种果实圆形,单果均重288.7g,最大果重650g,果实外观鲜红色,果面90%以上着片状鲜红色,果肉乳白色,平均硬度达到14.9kg/cm2,汁少,味甜,品质上等,半离核,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达13.75%,综合品质均高于大久保和秦王,品质上等,鲜食品质优,在室温条件下可贮藏30天以上.在运城地区7月下旬成熟,果实发育期103d左右,生长势中强,蔷薇花,有花粉,丰产性强.适宜山西省忻州以南及类似气候地区栽培.
  • 摘要:'陇油桃2号'是2003年用艳光油桃种子经胚挽救培育的早熟油桃品种.果实圆形,果顶圆平,两半对称,平均单果质量100g,大单果质量1539.果皮底色乳白,成熟时果面全红,果肉白色,硬溶质,风味浓甜,可溶性固形物12.5%~14.6%,果实水分84.8%,可溶性糖12.06%,可滴定酸0.28%,维生素C78mg·kg-1,品质优良.果核长椭圆形,粘核.花铃型,花粉多,自花结实,丰产性强.6月中下旬成熟,果实发育期70d左右.
  • 摘要:'银十月'是以黄肉桃西尾金为母本,以河口冬桃为父本杂交选育的晚熟桃新品种.成熟期10月中旬,平均单果重300克,果实底色乳白,阳面着浅红色片晕,果肉不溶质,汁液中多,风味浓甜,可溶性固性物平均18%,最高可达28.5%,可滴定酸含量0.31%.银十月果实耐贮藏,常温下保湿贮存10天,果实完熟时可在树上挂15天不软.
  • 摘要:为了明确桃品种及其变异品系花粉粒形态特征在品种演化及新品种鉴定中的规律及作用,为桃芽变品种提供孢粉学证据.以3个桃品种及芽变品系为试材,以超红桃为对照品种,采用HITACHIE-1010型扫描电镜观察花粉粒的形态结构.供试品种花粉粒均为近扁球形,等极,辐射对称,极面为三角形,三边略成弧形,赤面均为椭圆形,肥城桃花粉属N3P4C5类型,花粉外壁纹饰均为纵向复合条纹状纹饰,条纹间散生穿孔,各品种间纹饰的形态存在差异.桃品种及其芽变品系花粉粒大小的变化为不规则变化,但条脊均变窄且致密,表面纹饰由简单向复杂变化.明确了3个桃品种及其芽变品系见间花粉粒形态特征,进行了品种及其芽变品系的花粉粒形态特征对比,验证了花粉粒表面纹饰由简单向复杂变化的一般规律,为品种及其芽变品种(系)的鉴定提供孢粉学证据.
  • 摘要:目的:明确4个生态品种群桃品种抗寒特性,并从中筛选出抗寒性高的种质资源. 方法:以涵盖我国4个桃生态品种群的58个品种为试验材料,测定在4℃,-3℃,-6℃,-9℃,-12℃,-15℃,-18℃,-21℃,-24℃,-27℃,-30℃、-33℃等12个低温处理下1年生休眠枝条电导率变化,同时结合Logistic方程,求出半致死温度(LT50). 结果:处理温度从4℃降至-33℃,大多数桃品种电导率变化趋势一致,且在-21℃时出现拐点.4个生态品种群的桃品种,其半致死温度主要集中在-25℃~-35℃之间.青藏高原桃区的桃品种抗寒性普遍较低,长江流域桃区的品种抗寒性整体较高,西北高旱桃区、华北平原桃区品种抗寒性高低分布不等,其中'夏至早红'、'江村4号'、'丁家坝青皮桃'抗寒性在所有参试品种中最高. 结论:4个生态品种群的桃品种,抗寒性既表现出共性,又表现出特殊性,其中共性主要体现在相对电导率的变化趋势一致,而特性主要体现在抗寒性高低及集中程度存在差异.通过抗寒性评价,筛选出3个高抗资源.
  • 摘要:目的:筛选桃抗根癌病种质,为抗病育种提供抗性材料. 方法:本研究通过苗木接种强致病力根癌土壤杆菌,60d后测定最大瘿瘤直径评价不同材料的抗病性,并以聚类分析确定各抗性等级的界限. 结果:对38份野生资源的972个单株的抗根癌病能力进行评价,结果表明:38个野生资源群体中不同个体均存在不同程度的抗性差异;其中伏牛山望10、蒙古扁桃、四道岭野生李、寿粉等4个群体高度抗病;广元1号等14个群体中度抗病;西伯利亚C等16个群体中度感病;林州天平山-1等4个群体高度感病;群体变异系数在24.3%~201.4%之间,高度抗病的4份材料群体的变异极大. 结论:供试材料中不存在免疫个体;伏牛山望10、蒙古扁桃、四道岭野生李、寿粉等为高抗根癌病种质.
  • 摘要:利用石蜡切片技术,对两个扁桃品种浓帕尔、佳美以及两个普通桃品种超红、玉妃的叶片解剖结构进行显微镜观察.通过对叶片厚度、角质层厚度、栅栏组织厚度、海绵组织厚度、上表皮和下表皮厚度等指标进行分析,比较不同品种耐旱性.经观察,4个供试品种结构相似,表皮覆盖有角质层,栅栏组织排列整齐紧密;抗旱性较强的品种浓帕尔叶片最厚,相应的角质层、上下表皮厚度、栅海比、叶片紧密度等也最大;抗旱性较弱的玉妃叶片最薄,上下表皮、角质层厚度及栅海比均最小.利用隶属函数综合评价法对其耐旱性进行排序,结果为:浓帕尔>佳美>超红>玉妃.
  • 摘要:目的:明确桔小实蝇在郑州地区成虫的发生动态及对本地区桃园的危害特点及程度,为桔小实蝇郑州地区的科学防治提供依据. 方法:利用性诱剂的方法对桔小实蝇成虫发生动态规律进行调查研究,通过调查桃园蛀果率,结合田间温湿度记录仪,调查研究桔小实蝇对温湿度的影响及在本地区的危害程度. 结果:郑州地区桔小实蝇每年可发生5代,世代重叠交替严重;在6月中下旬成虫开始出现,高峰期出现在8月初至10月中旬,10月底至11月初成虫数量逐渐减少至零;主要危害果实,成虫不直接危害桃果;成虫发生高峰期,其后代幼虫愈多,如防治不及时可能造成巨大损失. 结论:本研究系统的调查了郑州地区桔小实蝇成虫在田间的种群动态和危害程度,对桔小实蝇在本地区的合理、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
  • 摘要:多效唑作为一种植物生长调节剂,广泛应用于桃果生产,本文对其调控和影响桃枝枯病的作用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400mg/L、500mg/L、600mg/L、700mg/L和800mg/L多效唑药液都能一定程度的影响枝枯病菌在离体桃枝条上的扩展,其中600mg/L多效唑抑制作用最明显,病斑大小较清水对照和甲醇对照分别减少71.15%和69.70%.600mg/L多效唑对病原菌侵染枝条后H2O2和MDA含量都有明显的降低作用.说明一定浓度的多效唑能减轻病原菌对寄主的危害,对病菌侵染的抑制作用可能与通过提高抗氧化物质活性,调控寄主抗病性有关.
  • 摘要:中国桃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居世界第一位,其多彩而美观的果形、丰富的营养物质、鲜美的风味皆受到人们的青睐,近年来桃产业发展迅速,也带动了其相关产业的迅猛发展,对地方经济有着很大的贡献.陕西省关中及渭北旱原地区是桃的原产地之一,是理所当然的优生区,较早的实现了规模化栽培,在改善地方经济结构的同时,改善地方景观和生态环境方面也成效显著.然而,近年来多发的'青烫病'症状给桃产业带来了一些影响,并且发病率呈现逐年增加的趋势,直接影响了桃的当年产量,给果农带来了一定的经济损失.因此,探索桃树'青烫病'致病原因,提出有效的防治措施迫在眉睫.本研究在陕西礼泉县、三原县'青烫病'症状发生较严重果园进行采样,从中选取了不同发病程度的桃树根域土样、枝叶,以及同区域健康桃树根域土样、枝叶作为对照,对果园日常管理进行调查,果园土壤、植物样品进行分析对比,探讨了'青烫病'发生的诸多影响因子,以期获得科学的数据,为'青烫病'防治做理论指导.主要获得的结论如下:根据调查分析,桃树'青烫病'症状发生与品种、树型、树龄相关性不大,而综合考虑发病区栽培管理状况,结合铜川市以前也是此症状比较严重,而连续施用有机肥后症状得到缓解,且施用化肥较多的果园发病率较高,灌水状况良好的园子发病率较低.通过对发生'青烫病'果园果树根域土壤理化性质分析,发现发病桃树根域土壤有机质含量显著低于未发病桃数根域土壤,而土壤pH值也高于正常株,发病植株部分矿质元素地上部(杆、枝、叶、果)显著低于地下部(根系).通过对发生'青烫病'果园果树生长土壤盐分分析,多发病果园土壤物理性状较差,如板结,透气性差;土壤氯元素含量发病株显著高于正常株.
  • 摘要:目的:明确降雨对桃流胶病发生的影响,为今后生产实践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2014~2016年,以广西主栽品种中油5号早熟油桃为研究对象,在广西桂林市灵川县海洋乡(流胶病发生普遍严重)和河池市天峨县向阳镇(流胶病发生普遍较轻)进行大树互换移植,观察流胶病发生情况;在桂林市灵川县海洋乡进行避雨栽培试验,观察避雨栽培条件下流胶病发生情况. 结果:灵川县海洋乡中油5号油桃移植到天峨县向阳镇后流胶病发生大幅下降,病情指数从100下降至15.6,差异达显著水平;天峨县向阳镇中油5号油桃大树移植到灵川县海洋乡后,流胶病发生逐年加重,病情指数从12.5上升73.9,差异显著.避雨栽培后8a生天津水蜜桃流胶病逐年减轻,病情指数为从100下降至37.5,差异显著. 结论:降雨对桃流胶病发生有重要影响,年降雨量可作为评价桃产区流胶病危害程度及区域规划重要参考指标之一,避雨栽培可有效减轻流胶病的发生.
  • 摘要:目的:研究树体流胶程度与果实品质及耐贮性相关性,筛选客观的评价指标,以期为桃树体流胶的防控提供量化依据. 方法:设置以下流胶程度:Ⅰ级:一级枝、二级枝或三级枝上有散生流胶点或1-2个较大流胶块(流胶直径<3cm);Ⅲ级:一级枝、二级枝和三级枝合计支数1/4以下的枝条有连片流胶,无法区分各流胶点;Ⅴ级:一级枝、二级枝和三级枝合计支数1/4-1/2的枝条有连片流胶,无法区分各流胶点;Ⅶ级:一级枝、二级枝和三级枝合计枝数1/2-3/4的枝条有连片流胶,无法区分各流胶点.研究树体流胶对果实采收品质及贮藏品质(果肉组织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可滴定酸含量和腐烂率等)的影响,并以采后腐烂率为主要评价指标,分析果肉组织硬度和可滴定酸含量与采后腐烂率的相关性,筛选客观的评价指标,建立评价体系. 结果:采收时,树体流胶对果实硬度无显著性影响,流胶程度高的树体(Ⅴ-Ⅶ)显著降低了果实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果皮色泽;冷藏期间,发病程度高的树体(Ⅲ-Ⅶ果实腐烂率显著(P<0.05)>发病程度为Ⅰ>对照果实.树体流胶对果实果肉组织硬度无显著性影响.不同流胶病树体果实可滴定酸含量有一定的差异,但与发病程度无线性关系.对照和流胶程度为Ⅴ级的树体果实采后腐烂率与果肉组织硬度呈显著性负相关,R值分别为0.92和0.848(P<0.05).对照树体果实采后腐烂率与果实可滴定酸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R值为0.93,流胶程度为Ⅴ级的树体果实采后腐烂率与果实可滴定酸含量呈负相关,但不显著,R值为0.76. 结论:Ⅴ级为桃树体流胶病的关键点,显著影响了果实采收和贮藏品质;腐烂率结合果实果肉组织硬度和可滴定酸可作为果实耐贮性的客观评价指标.
  • 摘要: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林果花卉研究所2009-2012年引进蟠桃品种在兰州地区区域性试验,通过5年的系统观察,结果表明:中农蟠桃10号、金霞蟠、玉霞蟠、黄金蜜蟠、银河5个蟠桃品种适应性强、综合性状优良,适合在该地区发展.同时,配套开展了肥水管理、整形修剪、病虫害防治等栽培管理技术.
  • 摘要:研究不同条件下果实硬度的变化规律,可为果实采收和贮藏提供参考.以桃新品种美博为试材,研究了树上留果、室温贮藏和低温(3℃)冷藏3种条件下其果实硬度的变化规律.结果表明:美博桃果实硬度较大,采收适期的带皮硬度和去皮硬度分别为16.3kg/cm2和10.3kg/cm2,无论是树上留果,还是采收后室温或低温贮藏,美博桃果实硬度均随时间的延长而逐渐降低,其中,冷藏条件下果实硬度下降最慢,室温贮藏条件下降最快,树上果实10d内仍可保持较高硬度.美博果实成熟后,可挂树持续采收10d左右;采收后,常温下可贮藏7d,冷藏条件下可贮藏9d.
  • 摘要:为探讨不同浓度氧气处理对蟠桃果实冷藏后货架品质的影响,以'玉露'蟠桃为试材,对冷藏期和货架期间果实失重率、腐烂率、果肉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和果肉褐变度的等指标变化的研究.结果表明:0-1%和1-3%的O2对蟠桃果实造成了伤害,表现为果实腐烂发酵、产生严重异味;对照果实冷藏后期和货架期间,果实风味丧失,果肉褐变;3-5%、6-8%和8-10%的O2处理均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果肉褐变的发生,较好的保持了果实的固有风味和外观色泽,货架期间,果肉未发生褐变,其中以氧气浓度为3-5%和6-8%的O2处理效果较好.推荐'玉露'蟠桃的气调冷藏的O2参数为6-8%.
  • 摘要:目的:探讨黄肉桃采后果皮衰老期间细胞器的变化规律和细胞水平的衰老特征及其与果实耐贮性的相关性,为鲜食黄桃品种的改良和贮运技术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科学依据和实践指导. 方法:以耐贮性较强的'沪454'和耐贮性略差'锦绣'黄桃为试材,利用透射电镜观察货架期间两个黄桃品种果皮细胞壁、有色体、嗜饿颗粒和线粒体的超微结构及其变化规律. 结果:随着贮藏时间的延长和果实的衰老,黄桃果实果皮细胞壁变形,部分降解,结构松散,细胞间隙增大;果皮有色体中嗜饿颗粒数目增多,后期嗜饿颗粒数目减少但体积增大,有色体中片层类囊体膜结构瓦解、变形;嗜饿颗粒数目的增多和个体的增大与果实的耐贮性有密切相关;果皮线粒体结构变得模糊,线粒体变形、拉长,内基数目减少,结构解体出现空洞;果皮中线粒体的衰老进程迟于有色体;'沪454'黄桃果皮有色体和线粒体较'锦绣'黄桃稳定. 结论:两个品种黄桃果皮中细胞超微结构及其稳定性与果实耐贮性密切相关.果皮组织细胞的超微结构变化可导致组织细胞功能衰弱和丧失,加速果实的衰老.
  • 摘要: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园艺学院桃课题组选育的6年生主干形的两个水蜜桃优系(株行距为1m×3m)和15年生的三大主枝开心形的水蜜桃品种秦王(株行距为3m×5m)为试验材料,设计梯度对照重复试验,研究不同留果量处理对这3个晚熟桃树的果实品质、产量和营养生长的影响,通过严密的数据比对分析,探究相对适宜的的留果量.结果表明:不同留果量对供试3个品系桃树果实的单果重有显著影响.对于优系Ⅱ12-49,在留果量为每株45个果的处理下,其平均单果重达到200.44g,且显著优于其他处理;对于秦王桃,在留果量为每株300个果的处理下,其平均单果重达到172.99g,且显著优于其他处理;而对于优系Ⅱ12-53,留果量为每株55个果的处理虽然对其果实的单果重影响与其他处理差异不明显,但是其单果重仍是4个处理中最高的.不同留果量对果实的可溶性糖含量和酸度以及硬度均有影响,一般单果重最大的留果量处理,其果实的硬度、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均优于其他处理.试验结果显示,桃树的留果量与产量成正比.对于优系Ⅱ12-49和优系Ⅱ12-53桃树,留果量与桃树新梢的数量成反比;对于秦王桃,留果量与桃树新梢的粗度成反比.
  • 摘要:目的:研究常见酚酸类化感物质对桃的化感效应强度,为桃连作障碍研究进一步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以山桃种子为受体材料,研究不同浓度梯度的几种常见酚酸类化感物质香草醛、苯甲酸、苯甲醛、对羟基苯甲酸、没食子酸、阿魏酸对山桃种子萌发后主根长度、侧根发生数量等的影响.计算不同浓度化感效应敏感指数RI,并以其绝对值为抑制效应,经转换为机率值后估计回归方程,测算抑制效应为0.5时对应的所需浓度RI0.5,即为该种物质对山桃的化感效应强度. 结果:香草醛、苯甲酸、苯甲醛、对羟基苯甲酸、没食子酸、阿魏酸处理浓度分别达到10、10、0.1、10、10、0.1mg·L-1时,即可对山桃种子萌发主根的长度产生明显的抑制效应(P<0.01),对照清水处理的种子主根上侧根数量平均达20条以上,不同化感物质在不同浓度处理下,随着处理浓度的增大,侧根数量减少.香草醛、苯甲酸、对羟基苯甲酸、没食子酸、阿魏酸等物质对侧根数量的抑制效应较大,在低浓度1mg·L-1时就RI值就可以达到-0.2,而同样浓度下对应的主根RI值在-0.08~-0.15之间.主根长和侧根数量两种参试指标所得到的RI0.5浓度基本相同,说明二者均可作为酚酸类物质对山桃的化感效应强度评价指标. 结论:本研究采用山桃种子萌发主根长度和侧根数量为测评指标,经综合比较,参试的几种酚酸类化感物质的RI0.5(即化感作用强度)由小到大次序为阿魏酸、苯甲醛、苯甲酸、香草醛、没食子酸和对羟基苯甲酸.
  • 摘要:目的:为解析碱性土壤上桃树黄化现象,探索桃树抗黄化分子机理. 方法:在碱性土壤桃树抗黄化表型鉴定的基础上,对抗黄化砧木GF677和对照黄化材料实生毛桃,借助高通量转录组测序,在黄化症状发生最为严重的时期,对供试材料根部和叶片组织分别进行转录组测序,生物学重复3次,发掘GF677和毛桃之间的表达差异基因. 结果:相对于GF677,毛桃根部表达下调的基因有1100个,毛桃叶片中表达下调的基因有349个,其中最大下调倍数11.27.检测出11个逆境胁迫有关的表达基因,其中4个在毛桃根部表达下调,2个在叶片表达下调;检测出45个铁离子结合有关的表达差异基因,其中根部基因表达下调的有29个,叶片表达下调的有9个;检测出21个与转运活性有关的表达差异基因,其中13个根部表达差异显著的基因全部下调,只有1个在叶片中下调表达. 结论:这3种途径表达差异基因分析有助于进一步挖掘与桃抗缺铁黄化有关的基因.Pathway富集分析显示脯氨酸代谢、类黄酮代谢和氧化磷酸化代谢等通路在GF677中被显著激活,暗示了GF677可能通过提高渗透压和维持氧化还原平衡使植物体免受盐碱胁迫的危害.研究结果为抗缺铁黄化基因的挖掘以及桃树耐盐碱分子改良育种提供了理论依据.
  • 摘要:目的:探究桃砧木GF677与普通毛桃在碱性土上抗黄化生理机制,为抗性桃砧木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方法:以两年生GF677扦插苗和毛桃实生苗为材料,比较其在碱性土上不同时期叶绿素合成前体及组分含量差异,用透射电镜比较其叶绿体超显微结构. 结果:多数时期GF677叶片叶绿素a、叶绿素b、叶绿素总量及UrogenⅢ、ProtoⅨ、Mg-ProtoⅨ和原脱植基叶绿素含量均高于毛桃;GF677叶片内ProtoⅨ、Mg-ProtoⅨ以及原脱植基叶绿素含量在受到碱胁迫后能在短时间内恢复并超越前期值,而毛桃恢复水平较低;GF677与毛桃相比叶片叶绿体结构完整,片层结构清晰,淀粉粒含量更高,而毛桃叶绿体内片层结构松散甚至解体,生长后期叶绿体内嗜锇颗粒明显增多,叶片衰老特征明显. 结论:毛桃叶绿素b含量各时期均极显著低于GF677,是导致毛桃叶片黄化的直接原因;叶片PBG→Uro、Uro→Proto两个合成步骤,及叶绿素循环中叶绿素a→叶绿素b转化是否受阻是桃砧木抗黄化能力的重要判断指标.
  • 摘要:目的:找出碱性土上GF677与毛桃抗黄化能力差异的生理机制. 方法:对碱性土立地条件下GF677与毛桃不同时期叶片抗氧化系统以及植株枝条与根系相关生理生化进行动态测定,并运用石蜡切片法观察比较不同时期叶片解剖结构. 结果:在碱性土上GF677叶片含铁卟啉为辅基的酶类POD、CAT酶活性更高,保证了体内活性氧的及时清除,而毛桃叶片MDA与相对电导率明显升高,叶肉细胞受损严重;GF677植株体内更多的营养物质是以可溶性淀粉形式储存于枝条中,而毛桃植株体内主要以可溶性糖形式储存于根系中.碱胁迫同时诱导了毛桃与GF677根系高铁还原酶活性的上升,但毛桃根系FCR活性会在短时间内急剧上升又迅速下降,而GF677根系FCR活性会持续上升,GF677能够在更长的时间内适应碱胁迫,保持较高的FCR活性,从而保证对铁素的还原与吸收. 结论:GF677在碱性土上植株抗氧化系统、养分状况和根系铁还原能力均强于毛桃,进一步明确了GF677抗黄化的生理机制,为筛选抗黄化桃种质资源提供了理论依据.
  • 摘要:目的:找出碱性土上GF677与毛桃Fe素分配规律和根部Fe素吸收的生理机制. 方法:对碱性土立地条件下GF677与毛桃不同时期不同器官全Fe含量及土壤相关化学性质进行动态测定,对生长根表面根毛用扫描电镜进行观察比较. 结果:在新梢旺盛生长期(3月-5月),GF677叶片、枝条和根系全Fe含量均显著或极显著高于毛桃,雨季来临后(7月-9月),GF677和毛桃各器官中全Fe含量差异较小.GF677在5月份能够富集根际土壤中的Fe素,且富集能力强于毛桃.而毛桃根际土壤pH的升高和营养元素的钝化与土壤中碳酸根离子和碳酸氢根离子含量较高有关。 结论:四川盆地紫色页岩碱性土桃树黄化主要生理性病因是Fe素吸收障碍和Fe素在桃树体内转运和再分配受阻,GF677在碱性土上通过增加生长根表面根毛数量和密度,增加了对土壤养分的吸收,保证了Fe元素的同化与吸收,并且通过分泌某些酸性物质提高了根际土壤的有效Fe含量,降低了pH和碳酸根离子含量,从而保证了植株在碱性胁迫下的正常生长.
  • 摘要:改善西北黄土高原旱地果园水分条件和肥料利用问题的途径和方法一直是该地区桃树稳产丰产的核心问题.探讨垄膜保墒集雨技术对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为生产中合理利用垄膜覆盖提供理论依据.本论文利用大田定位试验方法,在年均降雨量500mm左右的西北黄土高原半干旱丘陵沟壑区选择5a成龄'秦王桃'桃园,连续4年研究了垄膜保墒集雨全年覆盖(PFM)、垄膜保墒集雨3~6月底覆盖(JM,2月底覆膜,6月底揭膜)及清耕(对照,CT)条件下不同土层(0~30cm和30~60cm)土壤有机质、氮、磷、钾及酶活性的变化.实验表明,与CT相比,PFM和JM两种处理均显著改变了果园土壤有效养分成分,但两种处理之间存在差异.0~30cm土层,土壤碱解氮PFM和JM分别较CT增加了27.7%和14.6%;其中0~30cm土层有效磷PFM较JM减少了31.0%;在30~60cm土层,碱解氮PFM较JM增加了9.7%、有效磷减少了11.5%;PFM、JM显著提高了土壤脲酶、磷酸酶的活性,降低根际过氧化氢酶活性.其中0~30cm土壤PFM和JM较CT脲酶活性分别增加21.5%和51.42%,磷酸酶活性分别增加11.2%和21.4%,JM较PFM更有利于微生物和酶活性的提高.可见,垄膜保墒集雨技术JM处理更有利于果园土壤养分转化和树体养分利用,同时有利于土壤环境的改善.
  • 摘要:以Y字形修剪桃树为研究材料,根据本地的太阳照射角,计算了不同树高、干高和夹角的行距和两主枝的遮挡情况,并研究了适合Y形树形的两主枝夹角及行距.研究结果显示,同一树高,行距随干高的升高而减小,随两主枝夹角的增大而增大;行距随树高的增大而增大.通过计算得出的两主枝夹角最小角度应为72.04°,为方便生产,可将两主枝的夹角定为75°,合适的种植行距为4.45m(树高3.5m,干高0.6m)或者5.22m(树高4.0m,干高0.6m).
  • 摘要:研究不同种类有机肥矿化特性,探索其养分释放规律,以期合理高效利用.本文采用室内培养法研究了西北地区桃栽培生产中6个不同类型有机肥的碳、氮矿化特性.不同有机肥碳、氮的矿化量和矿化率(矿化量占总有机碳或氮的比例)的动态变化存在明显差异,其中碳素矿化率在25.7%~56.3%之间,变异系数达44.8%;氮素平均矿化率为16.6%~36.3%,变异系数达29.48%.不同类型有机肥相比,鸡粪平均的碳、氮矿化累积量及矿化率显著高于羊粪和牛粪;羊粪的次之,牛粪最小.
  • 摘要:研究了不同土壤处理方法对老桃园土壤和再植桃苗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间歇灌水和水稻轮作能明显减少碱解氮的含量和EC,对全氮、有机质的影响不大;石灰氮除EC值下降外,其余速效养分指标都有所增加,全氮和有机质含量有一定增加.水稻轮作和间歇灌水对桃苗主干增粗和3主枝增粗作用明显,石灰氮对于3主枝长度作用明显.综合各处理对土壤养分和树苗生长影响,建议优先选用水稻轮作和间歇灌水进行土壤处理,石灰氮也可达到一定效果.
  • 摘要:为了探讨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之间的关系,采用SPAD-502PLUS叶绿素仪与分光光度法分别测定了桃树不同区位叶片的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建立SPAD值与叶绿素a、叶绿素b和总叶绿素的二次方函数、线性函数、对数函数及乘幂函数的拟合方程,并根据决定系数(R2)确定最佳拟合曲线.结果表明:桃树叶片SPAD值与叶绿素a、叶绿素b及总叶绿素含量间均存在极显著正相关关系.SPAD值与叶绿素a含量的最优函数模型为y=0.537-0.002X+0.001X2(R2=0.643);SPAD值与叶绿素b含量最优函数模型为y=5.893-0.309X+0.004X2(R2=0.635);SPAD值与叶绿素总量的最优函数模型为y=0.179X-5.248(R2=0.598).通过对不同区位叶片SPAD值与叶绿素含量实测值与预测值的统计检验发现,总叶绿素含量的实测值与预测值间不存在显著差异,可以通过回归方程来预测桃树叶片叶绿素的绝对含量.
  • 摘要:研究桃树主干形和开心形冠内不同方位叶片光合特性与果实质地的关系.以7年生'大久保'为试材,以树干为中心,划分为不同的方位,在生长时期测量每个方位叶片净光合速率和叶绿素浓度,果实采摘时测量不同部位果实的质构参数.结果表明:主干形桃树不同方位叶片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和质地特性差异显著,而开心形差异不显著.两种树形都表现为东北上层净光合速率、叶绿素和果实胶着性、咀嚼性要高于其他方位,以西北下层最低,开心形桃树果实质地参数较为一致,且各部位果实的咀嚼性较高,果实成熟度一致性好.由相关性分析可以得出,叶绿素a、净光合速率与果实的质地参数相关性显著,初步认为二者可以作为桃树果实质地优劣的评价途径之一.
  • 摘要:以遗传背景相似的四个黄桃品种'锦香'、'锦绣'、'沪454'和'沪452'为试材,研究其生长发育和采后贮藏期间果实糖酸组分及代谢规律.结果表明:'锦香'和'锦绣'黄桃果实的奎宁酸、苹果酸、蔗糖和果糖含量分别于盛花期后90和120d处于相对稳定状态,说明'锦香'和'锦绣'黄桃果实分别于盛花期后90d和120d时风味形成,可进行果品的采摘;'沪454'和'沪452'黄桃果实苹果酸、蔗糖和果糖含量分别于盛花期后140d和150d趋于稳定,奎宁酸含量均于盛花期后150d时降至最低,建议'沪454'和'沪452'黄桃果实于盛花期后150d左右进行采摘.采后第2d,'锦香'黄桃果实蔗糖含量出现高峰,之后呈急剧下降趋势,'沪452'蔗糖含量呈下降趋势.采后第6d,'锦香'和'沪452'黄桃苹果酸呈下降趋势,综合得出'锦香'黄桃的货架安全期为4d;'锦绣'黄桃果实蔗糖含量于第4d出现高峰,'沪452'于第6d出现高峰;'锦绣'和'沪452'黄桃苹果酸含量于第8d呈急剧下降趋势,综合得出'锦绣'黄桃的货架安全期为6d,'沪454'的货架安全期为8d.生长发育期间,果实有机酸呈下降趋势,蔗糖含量呈上升趋势;采收时,四个品种间苹果酸和总酸含量差异不显著,'锦香'和'沪454'果实蔗糖含量显著高于'锦绣'和'沪452'黄桃;'锦香'、'沪452'和'沪454'黄桃中果糖/葡萄糖显著高于1,'沪452'黄桃果实中果糖/葡萄糖的比例≈1;'锦香'黄桃的风味较为浓郁,'沪454'和'沪452'黄桃次之,'锦绣'黄桃最低,果实糖酸组分及含量与果实的生育期不呈线性关系;整个贮藏期间,四个黄桃品种果实蔗糖和苹果酸含量均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存在糖酸代谢进程.综合得出:'锦香'和'锦绣'黄桃果实分别于盛花期后90d和120d时风味形成并趋于稳定,可进行采摘;'沪454'和'沪452'黄桃果实于盛花期后150d左右进行采摘.'锦香'、'锦绣'、'沪452'和'沪454'黄桃的货架安全期分别为4d、6d、4d和8d.
  • 摘要:本文以涵盖我国6个生态品种群的118份桃地方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其糖酸组分进行全面分析,以明确不同桃区果实糖酸组分分布特性,为优异糖酸种质筛选提供依据.应用斐林试剂测定果实可溶性糖含量;应用NaOH测定果实可滴定酸含量;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测定果实糖组分,离子色谱技术测定果实酸组分.结果表明:西北高旱桃区的品种,主要以可滴定酸、柠檬酸、苹果酸、总酸表现出较高的分布水平,蔗糖、总糖、糖酸比、固酸比表现出较低的分布水平;华北平原及长江流域桃区的品种,主要以糖酸比、固酸比表现出较高的分布水平,可滴定酸、柠檬酸、苹果酸、总酸表现出较低的分布水平;云贵高原桃区的品种,主要以可溶性糖、蔗糖、总糖表现出较高的分布水平,糖酸比、固酸比表现出较低的分布水平;华南亚热带桃区的品种,主要以蔗糖、总糖、糖酸比、固酸比表现出较高的分布水平,可滴定酸、柠檬酸、苹果酸表现出较低的分布水平;东北高寒桃区的品种,主要以果糖表现出较高的分布水平,糖酸比、固酸比表现出较低的分布水平.六个生态品种群的品种,果糖所占比例以长江流域桃区最高,葡萄糖以西北高旱桃区最高,山梨醇以华南亚热带桃区最高,而东北高寒桃区最低,蔗糖所占比例在不同生态区无明显差别.柠檬酸所占比例以长江流域桃区最高,而华南亚热带桃区最低,奎宁酸所占比例以华南亚热带桃区最高,琥珀酸、苹果酸所占比例在不同生态品种群间无明显差异.
  • 摘要:本文以5种资源类型的295份桃种质为试验材料,对糖组分、酸组分进行分析,以明确每种资源类型桃果实糖、酸组分的分布特征以及每一种糖组分、酸组分与总糖、总酸的比值在不同资源类型中的异同性.应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技术测定果实糖组分,离子色谱技术测定果实酸组分.结果表明:中国选育品种,主要以蔗糖、总糖表现出最高的分布水平,柠檬酸、苹果酸、总酸表现出最低的分布水平,其山梨醇所占总糖比例、柠檬酸所占总酸比例在5种资源类型中最低.欧美选育品种,主要以果糖、葡萄糖、柠檬酸、苹果酸表现出较高的分布水平,蔗糖表现出较低的分布水平,其果糖所占总糖比例、柠檬酸所占总酸比例在5种资源类型中最高.日韩选育品种,主要以蔗糖表现出较高的分布水平,柠檬酸、奎宁酸、苹果酸表现出最低的分布水平.地方品种,主要以葡萄糖表现出最高的分布水平,柠檬酸、苹果酸表现出较低的分布水平.野生资源,主要以葡萄糖、柠檬酸、奎宁酸、苹果酸表现出最高的分布水平,其葡萄糖、山梨醇所占总糖比例在5种资源类型中最高.
  • 摘要:目的:分析中国主要红肉桃种质呈色类型及分子机理,为红肉桃种质优异基因发掘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奠定理论基础. 方法:选择8份红肉桃种质和1份白肉桃种质为试材分别在花后一个月开始样品的采集,以后每隔10d采集一次,至果实成熟期为止;用2%甲酸甲醇提取果肉的花色素苷,分别测定其在510nm和700nm的吸光值差异,根据公式测定果肉中总花色素苷的含量;利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方法,测定不同果实发育期果肉中与花色素苷合成相关的13个关键结构基因和调节基因的表达水平的变化. 结果:根据果实中后期花色素苷含量的变化趋势可将8份红肉桃种质分为2类,一类种质的花色素苷合成高峰出现在果实成熟期(成熟期积累型),如'郑引82-9'、'大红袍'、'黑布袋'、'红桃'和'天津水蜜';另一类种质的花色素苷合成高峰出现在果实发育中期,在成熟期花色素苷含量有所下降(发育中期积累型),如'哈露红'、'大果黑桃'和'乌黑鸡肉桃'.在花色素苷合成的结构基因中,PpCHS和PpUFGT基因的表达量与成熟期积累型种质的花色素苷含量的变化趋势一致;而对发育中期积型种质,果肉中花色素苷的大量积累与所有结构基因的表达趋势一致.在4个调控基因中,只有PpMYB10.1的表达水平高且表达模式同两类红肉桃种质花色素苷积累模式相似. 结论:根据桃果肉着色规律和花色素苷积累模式,8份红肉桃可以分为成熟期积累型和发育中期积累型种质.PpCHS和PpUFGT是成熟期积累型种质的关键结构基因,而PpMYB10.1在供试的所有红肉桃种质花色素苷合成中起到关键作用.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