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专业委员会2016年学术年会
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专业委员会2016年学术年会

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专业委员会2016年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16
  • 召开地:重庆
  • 出版时间: 2016-10

主办单位:中国农学会

会议文集:中国农学会农业气象专业委员会2016年学术年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借助信息技术手段,实现了农业生产全过程的信息感知、智能决策、自动控制和精准管理,农业生产要素的配置更加合理化,是农业防灾减灾、稳产增产的重要特征和基本方向.因此,充分利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防灾减灾领域广泛结合,加快农业科技进步,提高创新能力,用现代技术和装备武装支撑农业防灾减灾,用信息技术改造农业,是趋利避害、实现农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农业信息化作为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支撑,必将为农业农村经济快速发展发挥巨大的推动作用。
  • 摘要:为了解稻田温室气体排放的主要影响因子及影响程度,估算稻田温室气体全球增温潜势,寻求农田减排措施,通过收集已发表的文献建立了稻田CH4和N2O排放的数据库,采用析因分析与回归分析方法对稻田CH4和N2O日排放量和全球增温潜势的特征和可能影响因子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稻田CH4日排放量和增温潜势均随土壤有机质背景含量的升高而增加;不同类型稻田CH4日排放量大小依次为:单季稻>双季稻晚稻>早稻>稻麦轮作晚稻;晚稻田CH4和N2O的增温潜势大于早稻田.不同肥料处理条件下,稻田CH4日排放量表现为:秸秆还田>配施有机肥>化学氮肥≈生物炭.控制灌溉水量可降低稻田CH4和N2O的综合增温潜势,表现为:持续淹水>晒田>干湿交替>控制灌溉.其中CH4排放均表现为:持续淹水>晒田>干湿交替>控制灌溉;N2O排放表现为:持续淹水<晒田<干湿交替<控制灌溉.研究结果说明了稻田N2O和CH4的产生与排放过程受土壤有机质含量、肥料管理和水分管理以及轮作制度等多种因素的共同影响,应依据不同气候特点和种植制度,并适当调整肥水管理,以减少稻田温室气体排放,使其增温潜势达到最低.
  • 摘要:在片面追求单产导致耕地可持续生产力退化背景下,为探索一种科学合理的土壤耕作模式,优化麦田土壤生态环境,促进耕地生产力可持续提升,于2011~2013年小麦生长季,大田条件下,通过在小麦季设旋耕、深松和深耕三种耕作方式处理,在海河低平原进行了2a研究.在不同土壤耕作方式下,采用环刀法测定麦田土壤容重差异,采用HL20型自动气象数据采集器测定10cm深处土壤温度,采用动态密闭气室法测定土壤呼吸速率,采用TDR法测定土壤含水量,采用平板稀释法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磷酸浴法、靛酚比色法、磷酸苯二钠比色法、高锰酸钾滴定法等方法测定土壤酶活性、采用碱解扩散法、碳酸氢钠浸提—钼锑抗比色法、乙酸铵浸提—火焰光度法、重铬酸钾容量法-磷酸浴法等方法测定土壤养分状况,采用重铬酸钾容量法和氯仿熏蒸—K2SO4浸提法分别测定土壤有机碳和微生物量碳含量,成熟时期测定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结果表明:深松处理有利于20-40cm土层土壤容重降低,加深耕层.旋耕处理和深松处理分别有利于表层和深层土壤水分储蓄.深耕处理有利于提高土壤温度,分别比深松处理和旋耕处理高5.8%和8.8%.深耕处理土壤呼吸作用最高,分别比旋耕处理和深松处理高8.0%和4.8%.小麦返青至成熟,深松处理可提高土壤过氧化氢酶和脲酶活性,且深松处理还可提高小麦灌浆后土壤碱性磷酸酶活性;深耕处理和深松处理可分别在灌浆前、后提高表层土壤多酚氧化酶活性.深松处理全生育期碱解氮含量最低;旋耕处理速效磷有"表层聚集"现象;深松处理有利于20cm以下土层速效磷和速效钾积累;深耕处理可提高表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旋耕处理和深松处理分别在返青前、后提高20-40cm土层有机质含量.深松处理有利于真菌和细菌增值,旋耕则有利于放线菌的增值.深松处理和旋耕处理分别在不同生育期提升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旋耕处理和深松处理分别在小麦返青前和返青后土壤总有机碳含量最高.深松处理可降低麦田耗水量,提高产量、水分利用效率和肥料偏生产力.
  • 摘要: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凉山州水稻气候生态特点,提出凉山州稻区水稻扬花期冷害指标.根据冷害指标和稻区冷害数据,分析了凉山州水稻扬花期冷害发生规律及其对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水稻扬花期冷害发生频率最高的时段在8月下旬、最低的时段在7月下旬和8月上旬;21世纪初冷害发生年份最多,20世纪60年代、70年代冷害发生年份最少,冷害有增加趋势;凉山州西部发生冷害的频率最高,州南部发生冷害的频率最低;水稻实际单产与冷害过程平均气温和低温持续时间有极显著的相关关系(P<0.01),并建立了模拟方程.此结果可为水稻扬花期冷害监测预警和影响评估提供参考.
  • 摘要:在"十二五"期间,针对贵州高海拔地区春播马铃薯生产的实际,利用贵州85个气象观测站1978年至2010年3月至9月逐日平均气温、降水量、日照时数、空气相对湿度、降雨日数等气候资料及其马铃薯年平均产量资料和贵州西部马铃薯试验示范基地2007年至2011年实时温度、降水以及降雨日数资料及其马铃薯产量资料,开展了贵州高海拔地区气象条件分析,进行了春播马铃薯种植精细区划.通过多点观测和试验,以及多年气象数据统计分析,研究了马铃薯晚疫病发生、发展、流行及传染的气象指标,研发气象预测预警系统,为马铃薯晚疫病预测预报提供了技术支撑.
  • 摘要:基于Android手机平台构建了一种作物苗情灾情快速上报系统.依托手机自带拍照、GPS定位、数据传输等功能,基于Android编程技术对系统的功能和界面进行了设计,实现了苗情灾情固定与非固定地块的实时采集、汇总与远程服务端(云平台)传输.该系统可实现大面积苗情、灾情数据的快速统计、实时上报,从而为获取实时农情数据和开展灾后救援工作提供可靠支撑.
  • 摘要:为漳州市龙眼树下种植铁皮石斛的可行性分析提供气象依据和林下种植铁皮石斛的生产管理提供气象参考,利用2014-1015年龙眼树下不同栽培方式种植的铁皮石斛生长发育情况的试验观测资料和同期平行观测的龙眼树下的气象数据资料,分析龙眼树下不同栽培方式的铁皮石斛生长发育情况,进行气象条件对铁皮石斛生长发育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1)龙眼树林下种植铁皮石斛茎伸长生长变化过程表现为S型生长曲线,表现为"慢-快-慢"的生长规律,日平均茎生长量总体上也呈现出"慢-快-慢"变化曲线.(2)龙眼树林下树上绑扎种植铁皮石斛的茎性状均优于苗床种植的,尤其茎长、茎鲜重和茎干重等测定指标明显优于苗床栽培铁皮石斛的.(3)气象条件对铁皮石斛的茎生长有明显的影响,气温与铁皮石斛增长量之间存在显著的相关关系,在日平均气温24~30℃、日最高气温27~36℃和日最低气温20~26℃的条件下,铁皮石斛茎生长较快.(4)受气温的影响,每年茎生长高峰期出现的时间不同,高峰期茎生长速度也不同.生长高峰期出现时的日平均气温在27~29℃、日最高气温在32~34℃和日最低气温在24~26℃.
  • 摘要:选取河北省山前平原区和黑龙港区的6个县(市),通过统计各地1973~2007年35年气象资料,分析了与灌溉决策有关的气候条件和冬前应变灌溉方案.结果表明:河北省小麦玉米两熟产区1/3年份降水可满足播种出苗需要,这时趁墒播种应为首选.其他年份应尽量采取灌足底墒水播种的方式.若因农时紧张需适时抢播,播后应马上灌"蒙头水".由于冬季气候变暖,越冬前的灌水应以保证越冬期和返青至拔节期水分供应为主,防御冻害为辅,应通过合理的冬前灌溉保证春季第一次肥水时间能推迟到拔节前后,以有利于形成合理的高产群体和产量结构。
  • 摘要:利用1961-2010年广西区域89个气象站点的观测资料,采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EOF)结合地理信息系统(GIS)实现的数字高程模型(DEM)差值,探索了气候变化背景下冬季农业气候因子的时空分布特征.第一特征模态表明:广西冬季气温分布呈现西南部偏暖,东北部偏冷.对于降水,东部的降水量明显多于西部.第二特征模态表明:广西东北部地区气候呈变暖趋势,降水量和降水天数亦同时增加,水热条件有所提高,一定程度上给冬季农业带来良好条件.而西南部地区未来冬季的水热条件水平有所下降,低温干旱有潜在的增加趋势,应注意加强防范.
  • 摘要:在地学、农学等领域,日总辐射量是一个很重要的参数,但相比常规气象观测站,全球辐射观测站的数量却很少,因此,太阳辐射的估算一直受到重视.本文在分析比较前人建立的太阳总辐射模型的基础上,选取较常见且有代表性的5个模型:Angstrom-Prescott模型(Ⅰ)、Ogelman模型(Ⅱ)、Bahel模型(Ⅲ)、日照百分率和气温日较差综合模型(Ⅳ)和刘可群等模型(Ⅴ).用华北地区6个代表站点2001-2010年的逐日太阳总辐射观测数据,按照整个分析期(10a)、不同季节、不同天气3种情况,对5个模型模拟的效果进行对比与分析.结果表明:(1)5个模型在各代表站点模拟的逐日太阳总辐射值与该站实测值间具有极显著的正相关关系(P≤0.01),相关系数(R)均在0.93以上,平均绝对误差(MAPE)均在9.68%~17.56%,归一化均方根误差(NRMSE)在12.47%~23.12%,模拟结果大多为"好",个别为"可以接受",说明5个模型及相应的系数适合估算华北地区日太阳总辐射.(2)分析期内,5个模型在6个站点的MAPE平均值分别为14.28%、14.93%、12.78%、12.27%、13.01%,相应的NRMSE平均值分别为18.80%、19.71%、17.09%、16.27%、17.24%,模拟结果为"好",其中模型Ⅳ误差最小,但与模型Ⅲ和Ⅴ无显著差异.(3)模型Ⅰ-Ⅴ的MAPE平均值在春季依次为11.97%、12.19%、11.17%、10.86%、11.24%,相应的NRMSE平均值依次为15.46%、15.75%、14.27%、13.95%、14.27%;夏季MAPE平均值依次为14.46%、15.47%、13.32%、12.45%、13.36%,相应的NRMSE平均值依次为18.89%、20.21%、17.21%、16.22%、17.05%;秋季MAPE平均值依次为14.81%、15.65%、12.67%、12.19%、12.20%,相应的NRMSE平均值依次为18.94%、20.00%、16.66%、15.94%、15.95%;冬季MAPE平均值依次为18.08%、18.56%、15.19%、14.99%、14.11%,相应的NRMSE平均值依次为22.52%、23.28%、19.42%、19.06%、18.31%.总体上,四个季节的模拟结果大多为"好",个别为"可以接受";春、夏、秋季,模型Ⅳ误差最小;在冬季模型Ⅴ最小,模型Ⅳ次之.(4)模型Ⅰ-Ⅴ的MAPE平均值,在有日照时,依次为11.23%、12.03%、9.52%、9.32%、9.94%,相应的NRMSE平均值依次为14.92%、15.92%、12.75%、12.44%、13.13%.模拟结果均为"好",其中模型Ⅳ误差最小;无日照时,MAPE平均值依次为49.25%、47.92%、49.71%、46.03%、45.51%,相应的NRMSE平均值依次为61.92%、62.09%、61.89%、58.02%、55.70%,模拟结果均为"不好".综合分析可知,5个模型均可用于估算华北地区日太阳总辐射,但模型Ⅳ即日照百分率和气温日较差综合模型精度最高.
  • 摘要:利用2010-2014年南平生态与农业气象试验站农业气象观测资料,采用灰色关联分析方法分析各相关气象因子对葡萄生长期长短的影响,结果表明:影响巨峰葡萄各生育期迟早主要取决于各生育期前1-2旬的温度(地温或气温),特别是20cm地温,其次是光照,而降水相对次要些.但是,开花期迟早则主要取决于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0℃的初日、终霜出现日期、地温稳定通过14.0℃的初日3个因素;而稳果期迟早除取决于温度高低外,还与终霜日出现的迟早、开花期空气相对湿度大小对花粉授精的影响有关.为闽北葡萄生长期气象服务及产业发展提供气候依据.
  • 摘要:采用田间小区试验,施入不同量的烟秆生物黑炭,在烟草旺长期采集根际土壤,分析植烟土壤理化性质及肥力指标,采用高通量测序法测定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和菌群丰度,探讨烟秆生物黑炭施用对植烟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的影响.结果表明:梯度施入烟秆生物黑炭提升了酸性土壤pH值,促进了土壤有机质及全氮的积累,随着生物黑炭用量的加大,土壤pH值、有机质含量均有逐步升高的趋势,土壤速效钾释放速率也得到提高.施用烟秆生物黑炭后,烟草根际土壤的微生物种类(OTU数)提高了26.4%.优势菌种中,变形菌门所占比例最大,达到47.19%~54.32%.施用生物黑炭增加了变形菌门、酸杆菌门、疣微菌门、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减少了芽单胞菌门、绿弯菌门、硝化螺旋菌门、浮霉菌门的相对丰度.对细菌类群的分析表明,生物黑炭施用下,部分有利植物生长的促生菌呈增长趋势.将烟秆生物黑炭用于烟田土壤改良,既解决了烟秆等不合理利用导致的环境污染问题,同时有利于促进烟草农业持续健康发展,具有很好的应用前景.
  • 摘要:根据黄桃的生物学特征,利用贵州玉屏县气象观测站1981-2015年气温、降水、日照及各乡镇区域自动气象站2010-2015年气温等资料,分析黄桃栽培的气候适应性及种植面临的主要气候问题.结果表明:贵州玉屏县海拔400m以上地区适宜种植黄桃;玉屏县的黄桃始花期在3月下旬前期,盛花期在3月下旬中期,终花期为4月上旬,花期较长;4月中旬至10月中旬,气温、降水、日照均有利黄桃果实生长及花芽分化.由于气候变化,在黄桃生产过程中,面临自然休眠期的暖冬气候,花期的持续阴雨,果实生长期的暴雨、干旱等农业气候问题的影响,故应选择向阳的南坡、地下水位低于1m的丘陵坡地、山地缓坡等区域种植,并做好节水灌溉措施等生产管理.
  • 摘要:在避雨环境下通过土壤水势渐进式下降处理研究了主要树体水分状态指标对土壤水分胁迫响应的敏感性,探讨了不同水分状态指标与树体水分平衡之间的关系,以期为果园水分科学调控和精准化灌溉提供理论支撑.结果表明:树干直径日较差(MDS)及中午树干水势(Ψstem)对水胁迫响应最敏感.MDS对参考蒸散(ET0)有明显的响应,且对水胁迫比较敏感,与ET0的相关达极显著水平(R=0.68,P<0.01,N=62),且相对树干直径日较差(MDSr)与相对土壤水势(Ψrsoil)也有极显著的线性相关性(R=0.66,P<0.01,N=30),另外,树干直径可实现连续性测量及自动化记录;Ψstem对土壤水分胁迫较为敏感,与ET0相关性达显著水平(R=-0.47,P<0.05,N=30),相对中午树干水势(Ψrtem)与Ψrsiol的相关性也达到了极显著水平(R=0.61,P<0.01,N=30),但目前,叶水势和树干水势还难以实现自动化连续性观测;其他的树体水分状态指标,如黎明前叶水势(Ψpd)、树干直径日生长量(DG)和气孔导度(gs)等对中度或重度水分胁迫也有不同程度的响应,但总体对土壤水势变化响应不甚敏感.
  • 摘要:选取台湾主要果树种植区代表站点高雄作为引种源地,选择年平均气温、最冷月(1月)平均最低气温、历年极端最低气温、年降水量、年日照时数、年平均风速、年平均相对湿度7个因子作为比较因子,采用模糊相似优先比法对闽台两地7个气候因子和果树气候进行相似性分析,并划分相似性优先等级,制作相似性空间分布图.结果表明:(1)漳州市沿海大部、厦门市同安区与台湾省高雄市果树气候相似程度较高,莆田市区、泉州市大部、漳州市西部相似性中等,闽中大山带(鹫峰山-戴云山-博平岭)以西的大部分县市农业气候相似性差或不相似,为不适宜引种区;其余县市农业气候相似性程度较差,若要引种,必须采取保护地栽培.(2)福建省中南部沿海尤其南部沿海地区的气候因子与台湾省高雄市的相似性比较高(年降水量除外).(3)采用模糊相似优先比法研究闽台两地的果树气候相似性是可行的,研究结果与实际种植情况相符.研究结果可为地方政府或其他相关部门开展果树优化布局提供决策依据.
  • 摘要:围绕"互联网+"现代农业和延安苹果生产发展的需求.综合利用大数据、云计算等技术,建立气象服务系统,为农民提供精准的气象信息、灾害预警等信息,实现气象与农业生产融合,提升农业生产、经营、管理和服务水平.按照气象与农业信息融合的思路,搭建“互联网+气象+苹果”一体化平台。系统设置气象服务、生产管理、病虫防治、互动交流四大板块、21个功能模块。基于互联网+的苹果气象服务系统的最终目的是种植业者能够得到科学的、精准的服务信息,实现种植业者的生产与耕作达到精细化管理。就需要达到信息互通,需要种植业者将生产信息通过系统可提供给苹果气象服务专家,实现服务主体与用户、专家与用户、用户与用户之间的实时信息交流和互动,专家掌握第一手数据,提供针对性服务。
  • 摘要:本文根据试验数据研究了不同作物种植模式对低肥力砂地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的影响.结果显示,在低肥砂质土壤上大豆单作、豇豆单作、绿豆-玉米一年两熟、小麦-玉米-大豆两年三熟、花生单作两年能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10.6-33.8%,大豆单作、豇豆单作、绿豆-玉米一年两熟、小麦-玉米-大豆两年三熟、甘薯单作、马铃薯-玉米轮作两年提高土壤速效钾含量22.9%~31.7%.相反,小麦-玉米一年两熟、玉米单作和谷子单作,连续种植两年后,降低了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不利于砂质农田培肥.本文还提出砂质农田培肥的具体生态种植模式和技术建议,为沙地土壤改良提供理论依据.
  • 摘要:作者30多年试验、调查及平行观测所获一系列第一手资料和多项专门课题研究成果基础上,完善了黏虫、高粱蚜虫与丝黑穗病、棉铃虫、棉蚜虫、玉米螟、笨蝗、亚洲小车蝗、桃小食心虫、苹小食心虫、蔬菜主要病虫等与气象条件的关系指标,采用多元回归、逐步回归、主成分分析、岭回归、灰色GM(1,2)预测、模糊综合评判、蒙特卡罗方法、抛物线优选法等多种数学方法,建立了上述病虫发生中长期预报模式,并对发生程度进行了定量评价;对迁飞性的害虫(黏虫、棉铃虫、草地螟)迁飞降落与天气系统进行了较深入的研究,特别是提前3-5天作出锋面天气移到本地的预报,提前采取农业生物措施,收到了事半功倍的灭蛾效果;对农药施用与天气进行试验研究,提高了棉铃虫、棉蚜虫及日光温室土传病害的防治效果;对害虫发生气象预报经济效益和发生程度进行了定量评价,找出了防治最优决策;首次采用仿真技术的蒙特卡罗方法定量评价害虫发生程度的气候保障率、方差值和峰度值,为研究害虫发生规律提供了依据.从气候变暖对朝阳地区农作物主要病虫发生影响进行了分析,并提出了防御对策.有9项研究成果获省部级科技进步奖,所著《农业病虫害气象学》获辽宁省2016年度自然科学学术成果特等奖.
  • 摘要:为了摸清台湾青枣在福建复杂地形下引种的寒冻害风险,规避在高风险区引种,本文依据灾害风险系统理论、气象和农业经济资料,在分析寒冻害危险性、青枣脆弱性和引种区防寒防冻能力的基础上,应用层次分析法、熵权系数法、加权综合评价法等构建了台湾青枣寒冻害风险评价指标和模型,对福建省引种台湾青枣的寒冻害风险程度进行等级评价和区域划分.结果表明:在风险因素构成上,寒冻害危险性在综合风险中起决定性作用,引种区防寒防冻能力只能略微减轻寒冻害带来风险.惠安县、厦门以南沿海县市的青枣引种区为轻度寒害风险区域,该区域寒(冻)害致灾危险性指数低,中度以上的寒冻害发生频次少或没有出现过;漳州市内陆的较低海拔地区,福州市沿海低海拔地区,同安、惠安及永春的部分区域为中度寒冻害风险区域,该区域寒冻害危险性指数也相对较低,中度以上寒冻害发生频次相对较少;其余青枣引种区的冻害风险在重度以上,其中龙岩市、漳州西部山区、福州西部和北部山区、永春县、宁德市辖区及霞浦县有严重冻害风险.结合近年来福建出现的青枣寒冻害个例分析,青枣寒(冻)害形态表征程度与该地域风险评估结果较为吻合,风险区划结果可为福建引种台湾青枣提供布局决策参考.
  • 摘要:为了进一步挖掘黑龙江省粮食增产潜力,实现生产可持续发展,将影响粮食单产提高的原因划分为国家政策、生产条件、技术进步和气候变暖4个因素.并选择高产作物种植面积比例、单位面积农机总动力和化肥施用量,以及≥10℃活动积温分别代表四方面指标,采用分时段处理数据方法,通过灰色关联分析,研究不同因素对黑龙江省农村改革以来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的贡献力.结果表明:国家粮食收购政策引导高产作物种植面积增加是粮食单产大幅度提高的最主要原因,其次是生产条件改善和技术进步的作用,而气候变暖的影响较小.在此基础上,针对黑龙江省粮食生产中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确保国家粮食收购政策稳定、加快粮食产业化、重视防灾减灾、建设现代农业新型经营体系、建立合理轮作体系和走提高单产保总产等加快粮食生产发展的技术对策.
  • 摘要:南方双季早稻最常遇到的农业气象灾害是早稻高温逼熟。生产实际中,当高温逼熟发生,在大田环境中最可能最有效的避灾措施是水分干预。本研究试图分析双季早稻大田生长期间各生育期的环境温度(气温、水温、泥温)特征,探讨水分干预避灾措施对稻田环境温度的作用,采用农田小气候与实景观测系统,辅以人工观测,以获取早稻各发育期气温、水温、泥温特点,探讨水分干预避灾措施的效果.试验表明:全生育期以水温积温最高,气温积温最低.营养生长期日平均气温落后于水温、泥温,生殖生长期气温、水温、泥温日均值均比营养生长期提高4℃左右并非常接近.叶面积指数较小或衰减时,受太阳辐射影响,午间水温常常超过气温值.水温维持较高的时间约9~10h,是理想的调温目标介质.高温逼熟时采用活水灌溉3天,可拉低水稻冠层上方最高气温2.5℃、日均气温低1.0℃.且稻米粗脂肪含量、直链淀粉含量较高,垩白度较低;结实率提高,千粒重比高温逼熟对照要高6.65%.结果认为:叶面积指数与水温呈反相关特点,高温逼熟时、叶面积衰减时对应高水温、泥温.水分干预调温对产量和品质要素有确定改善,并以活水灌溉2~3天以上的控温效果较佳.
  • 摘要:为分析气温随海拔高度的分布规律,在四明山区域不同海拔高度代表性地段设置5个气象站,经连续8a对比观测,得出如下结果:1)四明山区域平均气温随海拔高度升高呈明显下降趋势,年平均气温直减率为0.51℃/100m;夏季直减率最大,春季和秋季直减率较大,冬季直减率最小.2)四明山区域平均气温直减率日变化呈单峰型分布,最大直减率出现在下午17时,最小直减率出现在早晨5~6时,直减率变化上升速率较下降速率快.3)四明山区域平均最高气温、平均最低气温均随海拔高度的变化趋势与平均气温相似,但平均最高气温直减率较平均气温大,平均最低气温直减率较平均气温小.4)日平均气温≥0℃、≥5℃和≥10℃的积温变化趋势相似,均随着海拔的升高变化十分明显,且成二次曲线性下降显著.5)四明山区域冰冻时数随海拔高度的升高而递增,且显著相关,直增率约为90h/100m.
  • 摘要:花生复合系统是促进低丘红壤区农业水分资源综合利用的重要耕作方式,其在不同时段水分动态、水分平衡和利用过程差异值得进一步探索.土壤表层采用15bar的先进负压计监测,结合定位法于2001-2003年监测收集了花生生长季花生复合系统、花生单作田间土壤水分、地表径流、降雨资料,分析了花生复合系统对土壤水分动态、降雨影响和水分平衡各要素的影响.分析表明,土壤10cm与60cm水分单作花生地与复合系统在雨季无明显差异,但受降雨过程影响.旱季单作花生10cm水势降到最低值-344kPa,复合系统水势最低值为-50.6kPa,60cm单作花生地水势数值也低于复合系统花生地,旱季复合系统能减少土壤表层的蒸发.3年土壤水分周期动态可分为3个阶段,即水分盈余期、水分消耗期、水分稳定期.花生复合系统旱季表现出较强的耗水作用,2001年7月贮水量减少108.8mm,2002年8月贮水量减少111.7mm,2003年7月贮水量减少105.5mm.花生复合系统平均渗漏量低于花生单作62.2mm,平均贮水量变化低于花生单作41.8mm.桔树与花生作物在旱季水分利用方面没有明显的竞争作用,花生复合系统系统的表土水分保持作用和生态作用明显.
  • 摘要:利用漳州市1961-2014年10个站点的日最高气温、最低气温和日降水量资料,采用线性趋势、滑动平均、主成分分析及相关分析等方法,分析漳州市极端气温的时空变化特征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结果表明:(1)漳州市极端气温阈值分布在西北—东南方向存在明显差异.(2)时间尺度上看,冷昼日数、冷夜日数、霜冻日数和冷持续日数呈减少趋势,趋势值分别为-1.89、-3.95、-0.12、-2.69d/10a,而暖昼日数、暖夜日数、夏日日数、热夜日数和暖持续日数呈增加趋势,趋势值分别为4.66、4.72、2.56、1.88、3.27d/10a;日高气温的极小(大)值、日最低气温的极小(大)值呈增加趋势,趋势值分别为0.01(2.14)、0.31(0.11)℃/10a,而气温日较差成减小趋势,趋势值为-0.082℃/10a.(3)各个指数的空间分布差异显著,极端气温指数TR、TNn、TNx的均值表现为沿海大于内陆,而其它指数的均值则相反.从各指数的变化幅度上看,TX90、DTR指数的变化幅度为内陆大于沿海,其它指数则表现为沿海大于内陆.且漳州市冷暖、昼夜及极值变化呈现明显的不对称性.(4)主成分分析结果将极端气温指数划分为5类,总的贡献率达到81.02%.相关分析表明,各暖指数之间、各冷指数之间基本呈正相关关系,而冷指数与暖指数之间基本呈负相关关系.(5)漳州市极端气温事件的变化对漳州市农业生产具有双重影响,最高气温极高值的升高和暖昼日数增多导致农作物造受高温热害的风险增大,最低气温极低值的上升和冷夜日数、霜日的减少,有利于农作物的顺利越冬,但也有利于冬季过后病虫害和杂草的大量发生,加剧干旱和盐渍化.
  • 摘要:通过1971-2014年福建省烟草种植区28个站的气象资料对暴雨日数和暴雨强度进行分析,得出(1)以南平为主的地区洪涝主要发生在成熟期,而龙岩和三明地区则是多发生在移栽期和成熟期.40多年来南平地区烟草全生育期年暴雨日数变化趋势存在明显的年代际波动变化特征,增加趋势不明显;龙岩和三明地区烟草全生育期年暴雨日数呈增加趋势,通过信度水平0.01显著性检验.(2)福建省烟草区各月暴雨强度的变化差异不大,在各个地区间的差异也不是很大;暴雨强度值分布在67.5-79.8mm/d之间,各地区最大值为南平出现在6月,龙岩在7月份,三明在4月份.南平地区烟草全生育期年均暴雨强度略有增加趋势,变化趋势不明显.龙岩和三明地区烟草全生育期年均暴雨强度都呈现增加趋势,通过0.01的显著性水平检验.(3)福建省烟区全生育期暴雨日数空间分布主要有北多南少、南多北少和东北多西南少三种类型.
  • 摘要:利用MODIS数据分别对福建省地表温度和农作物用地信息进行反演,建立基于分裂窗法的福建省地表温度反演模型,构建福建省土地利用信息的专家决策树分类体系,并在Surfer和ArcGIS辅助下提出基于遥感的福建省农作物地表低温风险评估法.结果表明,基于分裂窗法的地表温度监测精度较高,达到83.56%.通过与气象站实测温度对比分析,其高低温分布趋势基本一致,并能精细反映地形条件下的温度差异,弥补了气象站数量不足的缺陷.利用专家决策树分析法灵活构造NDVI、NDWI等不同判读因子,能较准确地提取福建省农作物土地利用信息.经过归一化处理建立的福建省主要农作物用地低温风险等级分为:轻度(0.45~1.00)、中度(0.24~0.45)和重度(0~0.24),能细致反映出福建省地表低温分布和农作物所处的风险格局,为农作物合理区划和低温灾害风险评估等提供参考依据.
  • 摘要:农田生态系统是陆地上最重要的生态系统之一,与自然生态系统一样具有巨大的服务功能,北京的快速城市化,使京郊农田生态系统受到了重大冲击.本文利用问卷调查法,以北京市居民对京郊农田生态系统正负服务功能重要性的认知度作为视角,为京郊农田生态系统健康持续发展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表明,样本中居民对京郊农田生态系统所提供的正服务功能重要性的认知度,除游憩、农业文化传承以及就业功能外均在70%以上.居民对本文所列京郊农田生态系统6项负面效应重要性的认知度均在70%以上.居民对京郊农田生态系统正服务功能重要性认知度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性别、职业、月收入和户口性质,对其负效应重要性认知度的影响因素主要包括性别、年龄以及居民的来源地.
  • 摘要:本文应用水城县国家基本气象站1981-2015年气象资料,结合水城县红心猕猴桃生长发育关键期,得出水城县猕猴桃生长发育期内,最易受到影响的气象灾害有:霜冻、春旱、倒春寒、冰雹、凝冻,其次有:夏旱、高温热害、暴雨等,对各种灾害发生的特点和规律进行了分析,提出了相关防御措施.为水城县红心猕猴桃生产管理提供参考.
  • 摘要:利用安徽省夏玉米种植区15个农业气象观测站点1971年~2010年的逐日降水资料并结合区域夏玉米抽雄-乳熟期(产量形成关键期)的降水距平与夏玉米干旱减产率进行分析,建立了干旱天气指数模型.提出夏玉米干旱的保险赔付标准,并利用各地市的干旱风险评估结果来对干旱天气指数保险费率进行修订,最终得到各地区的夏玉米干旱天气指数保险产品.将设计的保险产品在安徽省淮北市濉溪县试验应用,实践证明该产品可以基本反映实际夏玉米干旱风险状况,有助农业保险公司客观、快捷地提供农业灾害的经济补偿.
  • 摘要:福建东北部是中国荔枝种植的北缘地区,也是荔枝最晚熟的经济栽培区,寒害对闽东北荔枝生产具有重要影响作用.本文选取闽东北地区1980-2010年沿海4个县市区(蕉城区、霞浦县、福安市、福鼎市)逐年11月到翌年3月平均气温、极端最低气温、日最低气温≤5℃持续日数、≤5℃积寒、最大降温幅度等气候因子,根据中国气象局行业标准《香蕉、荔枝寒害标准》(QX/T80-2007),计算荔枝寒害指数.采用时间序列线性倾向估计和变化趋势显著性检验方法,分析气候变化对闽东北荔枝寒害影响.应用经验正交函数分解方法(EOF),对闽东北4个沿海县市区的荔枝寒害进行时空分布特征分析,并结合历史寒害记载进行对照分析.运用概率密度分布函数拟合方法,评估闽东北荔枝寒害的发生概率和风险.结果表明,闽东北11-3月气候变暖趋势显著,但寒害并不明显减少,其发生仍然具有不确定性,个别年份还发生较重的寒害.闽东北荔枝寒害时空分布特征显示,其寒害指数高值区在闽东北沿海的西部和北部(福安、福鼎),寒害等级高;低值区在闽东北沿海的东南部(蕉城、霞浦),寒害等级低.4县市区的轻度和中度寒害发生年份较多,而重度和极重寒害年份相对较少,闽东北地区荔枝寒害特征与历史寒害灾情实况基本相符.近30a来闽东北沿海地区荔枝寒害发生概率和风险都较大,荔枝轻度-中度等级寒害多发,并随纬度增加,发生概率加大,重度、极重发生概率相对较小;北部、西部寒害风险大,东南部寒害风险相对小些,这也与实际荔枝种植区相吻合.
  • 摘要:于2012~2013年在河北省农林科学院旱作农业研究所深州实验站,以玉米品种郑单958为供试材料,设置夏玉米深松一体化播种和免耕播种两个处理.从玉米出苗开始,根据生育进程定期测定农田土壤水热特性和微生物状况.结果表明,深松播种处理可提高土壤温度,并扩大温度日较差,全生育期深松播种处理比免耕播种处理土壤温度平均提高1.5%.免耕播种处理有利于表层土壤水分储蓄,而深松播种处理有利于深层土壤水分储蓄.其中,在0~20em土层,免耕播种处理比深松播种处理土壤含水量高2.6%;在20~100cm土层,深松播种处理比免耕处理含水量则提高6.7%.在0~40cm土层中,深松处理土壤中真菌数量、细菌数量、SMBC和,OC含量2年平均分别增殖26.8%、17.5%、23.5%和57.8%,均显著高于免耕处理;放线菌减少18.62%,显著低于免耕处理.
  • 摘要:利用2014~2016年福建省漳州市4个青枣(翠蜜)主产县的品质检验资料,结合同期相应县的气象资料,采用统计相关分析方法,对青枣果实成熟前期不同时段的气象条件进行相关性分析,利用逐步回归方法对多个气象因子进行筛选,得到相关性显著的气象因子作为影响品质的主要气象因子,并运用线性回归和非线性回归进行单因子分析.结果表明:青枣单果重主要与青枣采摘前100天的平均气温日较差和日照时数有关,当平均气温日较差在9.9℃以下时单果重随平均最低气温升高而增大,反之则减小;与日照时数呈正相关关系,日照时数越多,单果重愈大.可溶性固形物随着采摘前70天平均最低气温的升高和采摘前60天降水量的增多而减少.可溶性含糖量则与采摘前30天的平均气温日较差呈正相关,与采摘前80天平均最低气温呈负相关.气温日较差越大,青枣果实的含糖量越高,青枣果实越甜.青枣果皮叶绿素则与采摘前60天平均最高气温呈正相关关系,平均最高气温越高,则越有利于青枣叶绿素的累积.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