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05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
2005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

2005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

  • 召开年:2005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5-09-16

主办单位:中国循环杂志编辑部

会议文集:2005北京国际心血管病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呼吸机相关肺炎是目前ICU发病率最高的院内感染之一,是导致患者住院日延长,治疗费用增加及脘内感染死亡的主要原因,本文对近年来VAP菌种的变迁、抗生素应用进展、保护胃粘膜药物的选择应用、护理干预对VAP的影响、以及近年来人们对气管插管的改进措施等进行综述,旨在寻找减少内源性和外源性感染的方法,以减少VAP的发生率及死亡率。本文参考了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了VAP的防治进展。
  • 摘要:心钠素是胎儿——新生儿的转化激素,早扎脐带干扰新生儿心钠素分泌的时相、剂量,并通过cGMP最终阻碍新生儿组织细胞的分化发育,阻碍器官功能贮备及反馈调节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是日后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代谢综合征等发病的原发病因。rn 指原发性高血压、动脉粥样硬化、糖尿病及代谢综合征等的病因,至今不明。rn 在研究新生儿与心钠素(ANP)及胎盘一胎儿输血等的生理过程中,作者发现这些病的产生,可以追溯到新生儿期的生理紊乱,极可能与早扎脐带(阻止胎盘日胎儿输血,下同)对生理造成的不良影响有关。
  • 摘要:早在糖尿病发病之前的较长过程中,心血管改变与代谢恶化似在同步启动。观其发病因素及后果,心血管疾病与糖尿病的密切关系,可谓共处在一个混杂了多种临床前期异常参数的状态,即所谓的“共同土壤”之中。乃至有越来越多的临床研究也已证实心血管疾病与糖尿病可以共同防治。近几十年来对这一“共同土壤”在不断探索作为一个进程和一大成果就是对于代谢综合征(MS)在概念上也在不断更新。这就是说,正是在探索心血管疾病和糖尿病两者各自的发病病因、危险因素及其并发证预防和治疗的不断进展中,充实和丰富了对MS的认识从而使这一概念得到进一步的完善。rn 本文回顾了1998年世界卫生组织(WHO)关于糖尿病的定义和分型报告,介绍了《国际糖尿病联盟关于代谢综合征定义的全识》的内容。
  • 摘要:随着对心脏疾病机制的深入认识和起搏工程技术的进步,心脏起搏治疗适应证也在不断拓展。除了对明确的病态窦房结综合征和房室阻滞有肯定的治疗效果外,一些非心动过缓型疾病如充血性心力衰竭,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甚至阵发性房颤等也开始进入临床起搏治疗适应证范围。多中心临床试验表明,对于一些非心动过缓型疾病的起搏治疗不失为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rn 本文介绍了起搏治疗慢性心力衰竭的过程,指出起搏可预防心房颤动,阐述了起搏治疗肥厚性梗阻型心肌病和神经心源性晕厥的过程,浅谈了起搏与长QT间期综合征的关系。
  • 摘要:由中华医学会心电生理和起搏分会全国心房颤动(房颤)工作组组织,首次在全国范围内对1998年至2004年经导管消融治疗房颤的情况进行了注册登记。本文介绍了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发展趋势及地域分布,阐述了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术式,浅谈了经导管消触治疗心房颤动的能源和终点,分析了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的成功率及复发率,探讨了经导管消融治疗心房颤动手术前后用药情况和并发症。
  • 摘要:心脏性猝死(sudden cardiac death,SCD)是医疗保健工作方面的一个大问题。据统计,美国每年有30万~40万人发生SCD,德国大约8万~10万。我国尚无精确的统计数字,但人口总数大得多,估计每年发生SCD的人数绝对数字不会小。本文介绍了心脏性猝死的定义,分析了心脏性猝死的危险因素,探讨了心脏性猝死的预防方法。
  • 摘要:对急性心肌梗死(AMI)心脏康复的定义、分类、机制、以及对AMI易患因素的影响进行回顾分析,探讨心脏康复的具体方案和影响心脏康复坚持的原因,寻求一条适合国情的康复方案。
  • 摘要:要全面认识一病理形态事件不能只知道它的几何形状,还要知道它的大小,对肉眼看不到的实物,在看到它的影像照片时想知道它的大小,只有依靠它的缩/放比标注来推断。目前之所以对病理照片是否需要缩/放比标注的看法存在分歧,作者以为问题的关键是我国许多出版物上的形态照片没有做好缩/放比的标注工作,也就是说没有正确地标注。没有正确的标注,当然就没有起到缩/放比标注的应有作用,既然标注是错误的,只能给人不如不要的结论。本文介绍了病理照片上的缩/放比标注基本形式和用已知放大倍数的底片进行缩/放处理后获得的图片倍数是底片倍数与缩/放处理倍数的乘积等病理图片缩放比标注应注意的几方面内容。
  • 摘要:病理工作离不开形态观察,也离不开病理图像,因此病理图像的质量对病理工作至关重要。要把病理标本或显微镜下的影像成为相片,既可以用胶片摄影,也可以用数码摄影,用前者获得的是模拟图像,后者是数字图像。由于后者的后期加工比较方便,因此数字图像现在已被广泛采用。本文介绍了数字图像的基本属性,阐述了数字图像的获取,浅谈了图像文件的格式,提出圈像的质量改善的措施。
  • 摘要:为了科学、合理应用心脏标志物,中华医学会检验分会曾于2001年制定了“心脏标志物的应用准则”。由于近几年来心脏生物标志物的研究和临床应用发展很快,2001年制定的这一应用准则已不能完全适应临床应用需要,因此卫生部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中华医学检验学会、卫生部临床检验中心和中华检验医学杂志编辑部共同决定制定新的冠状动脉疾病和心力衰竭(心衰)时心脏生物标志物临床应用建议,并委托卫生部临床检验标准委员会临床应用准则专家委员会和中华医学检验学会心脏标志物专业委员会负责起草制定。rn 本文介绍了冠状动脉疾病和心力衰竭时心脏生物标志物临床应用的五方面建议,即1、心脏生物标志物临床应用建议总则;2、心脏生物标志物在心脏疾病中的应用建议;3、hs-CRP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建议;4、心脏生物标志物的联合应用;5、心脏生物标志物实验室检测应用建议。
  • 摘要:过去10余年随着循证医学概念、原则、实施日益成熟及大量临床试验的发表,使一些问题与争论得到解决,促进了临床实践,但与此同时,一方面仍存在遗留问题,又发现更多新问题,甚而使似乎清晰的问题又处于不肯定状态,大量良莠不齐的研究,并不能自动的解决实践中的问题,有时使临床医师疲于分析、了解。使循证医学概念提出初期一些学者担忧的问题,逐一呈现。rn 本文介绍了新近与早期临床试验背景的差异,分析了试验过程中的指标,浅谈了临床试验对疾病的事件或疾病本身进展影响的评估,阐述了新发糖尿病或新的生化参数异常与降压外效益,探讨了阴性结果和设计与实施不良的试验及其影响。
  • 摘要:众所周知,动脉粥样硬化是一种多因性疾病,涉及到基因、环境、代谢等因素,但人们对动脉粥样硬化病因学方面的认识仍然不足。新近的大量基础与临床研究结果提示,动脉粥样硬化的炎症和免疫学理论应重新受到重视。本文介绍了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的始动因子,指出慢性炎症是动脉粥样硬化的标志,阐述了炎症与动脉粥样硬化的关系。
  • 摘要:对于分叉病变国际上有两种不同的分型,DUKE分型(图1)的基本思想是按分支口部有否病变将分叉病变分为6型,前3型分支口部无病变,后3型分支口部有病变。但总的来说分型过多,不容易记住。1998年欧洲PCR介入会议公布了另一分叉病变的分型(图2),该分型主要以分支开口与主支病变的关系进行分类,主要分为4型,其缺点是规律性不强,也不容易记住。我们对上述2分型进行了改良,与PCR分型不同的是,我们的分型是根据分支开口有否严重狭窄来划分的,凡分支开口有严重狭窄的分叉病变都划归为1型,而不管主支病变的位置是否在分支开口以上(Ic)或以下(Ib)或位于分支开口处(典型分叉病变),因为这3种情况介入治疗的处理原则基本上是一致的。如果分支开口是正常的或仅有轻微的病变则归为Ⅱ型。如果仅分支有严重狭窄而主支无狭窄病变或仅有轻度病变则为Ⅲ型。我们分型的最大优点是规律性强,比较容易记住,对介入治疗实际操作有清晰的指导作用。例如对于Ⅰ型患者分支不仅需要保护而且常常需要行球囊扩张或置入支架,但对于Ⅱ型,分支可以保护也可以不保护主要取决于Ⅱ型中主支病变的部位。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