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二届医学影像山东论坛
第二届医学影像山东论坛

第二届医学影像山东论坛

  • 召开年:2005
  • 召开地:济南
  • 出版时间: 2005-04-07

主办单位:山东医学影像研究所

会议文集:第二届医学影像山东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肺癌在癌症死亡中其发病率是相当高的,近年来低放射剂量螺旋CT普查肺癌的新技术正式投入临床应用正日益受到重视,为健康人群和病人普查肺癌开辟了一条安全、有效的途径.本文主要介绍了与肺癌相关的高危因素、有关肺癌筛检方法,以及低剂量螺旋CT筛检肺癌的意义。
  • 摘要:目的:研究靶CT扫描配合多平面重组对周围型小肺癌(直径≤3cm)胸膜凹陷相关切迹(NNPI)的诊断价值.方法:搜集经手术、病理证实的周围型小肺癌60例,做靶CT扫描并配合多平面重组,观察靶CT扫描配合多平面重组显示周围型小肺癌胸膜凹陷相关切迹的作用.结果:常规横断位扫描周围型小肺癌胸膜凹陷相关切迹阳性的有31例,显示率约为51.7﹪,而在靶CT扫描配合多平面重组中阳性的有53例,检出率为88.3﹪,与横断面扫描之间差异有显著意义.结论:靶CT扫描配合多平面重组明显提高小肺癌胸膜凹陷相关切迹的检出率.
  •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支原体肺炎是否有特征性X线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2002年10月~2004年4月期间住院确诊为支原体肺炎87例及非支原体肺炎95例的首次胸部X线表现.结果:两组病例均有以下几型X线表现:(A支原体肺炎,B非支原体肺炎).Ⅰ型,表现为肺纹理增多、增粗边缘模糊,局部呈网状改变以双侧肺野为主.A:42例,B:48例.Ⅱ型,沿肺纹理分布的小斑片状影,边缘模糊,A:31例,B:28例.Ⅲ型,呈节段性或大叶性实变为主的阴影A:8例,B:11例.Ⅳ型,合并有肺门增大或胸腔积液.A:6例,B:8例.两组X线表现经统计学处理,P均>0.05.结论:仅靠胸片不能对支原体肺炎作出明确诊断,需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才能作出明确诊断.
  • 摘要:目的:评价1.5T高端MR在诊断心血管病中的价值.方法:2004年10月8日至2004年12月31日,累计完成396例次检查,其中心血管扫描355例,占90﹪,年龄8~75岁.检查设备为西门子MagnetomAvanto1.5T超导型MR仪,装备了45mT/m的梯度场强和200T/m/s的梯度切换率.应用相控阵表面线圈(18个射频接收通道随意组合)和无线矢量心电门控.扫描序列包括HASTE和TSE(形态学)、TrueFisp(电影)、TurboFlash(首过法心肌灌注)、PSIRTrueFisp和PSIRTurboFlash(心肌灌注延迟显像)以及对比剂增强的血管造影(Flash3D),后者经后处理减影后行最大信号强度投影(MIP)和多平面重组技术成像(MPR).肺动脉显像则同时采用对比剂增强的动态肺动脉显像序列动态地顺序观察对比剂在心腔和大血管内分布.结果:心血管病阳性患者158例,阳性率45﹪.这些阳性病例包括冠心病35例,其中左室腔正常或轻度增大19例,中度以上增大16例,合并室壁瘤13例;区域性变薄30例,运动减弱或丧失33例;心肌灌注缺损20例,延迟显像阳性25例.心肌病52例,其中肥厚性心肌病47例、扩张性心肌病4例、限制性心肌病1例;心包疾患9例.大血管和外周血管疾患34例,其中外周动脉狭窄和阻塞21例、主动脉夹层4例、真性动脉瘤5例、假性动脉瘤2例、大动脉炎1例、肺隔离症1例.其他包括肺动脉血栓栓塞4例、瓣膜病6例、高血压6例、先天性心脏病5例、心脏肿瘤7例.结论:1.5T高端MR"一站式"扫描能够全面而较准确地显示心脏大血管的形态、功能以及心肌活性等,满足临床诊断.
  • 摘要:目的:评价CT对下段腰椎椎间孔狭窄的诊断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72例腰椎椎间孔狭窄的CT表现.男性57例,女性15例.年龄36~64岁,平均53.5岁.结果:腰椎椎间孔狭窄的主要表现为:①腰椎间盘变性,纤维环及软骨板形成的软组织块突出或膨出导致椎间孔狭窄;②椎小关节突增生肥大及骨赘形成,突入侧方椎间孔致使侧隐窝区及中间区狭窄;③腰椎体后外缘骨质增生肥大、骨刺及骨赘形成,突入侧方椎间孔引起狭窄;④椎小关节突骨赘形成、黄韧带肥厚伴侧外方椎间盘膨出导致全段椎间孔狭窄.结论:CT检查可充分显示椎间孔狭窄的解剖结构及引起椎间孔狭窄的各种病理改变,从而可为临床提供可靠的影像学诊断依据.
  • 摘要:目的:追踪骨性关节炎经过治疗后的临床表现,X线征象,探讨关节病早期X线特征与生理、病理相关性,结合有关检查方法,提高诊断和鉴别诊断水平,寻找防治关节过早退化的必要措施.方法:搜集了临床上不同程度的关节变形,局部疼痛显著,特别是首次活动加剧,放射性疼痛的颈椎6例,胸椎1例,腰椎4例,髋关节2例进行了常规X平片检查,其中1例椎间盘做了碘剂造影.结果:患者自述,3~7年前分别X线提示骨及关节间隙无异常改变.在治疗中出现了误诊,用药不当,或者失去治疗良机,导致了脊柱的生理曲线明显改变,椎体之间骨桥形成,椎间盘脱出,髋关节骨质增生、骨赘长达2.5cm的罕见病例.结论:凡是局部关节疼痛,无肿胀和周身症状,摄片骨质和关节无异常改变者,考虑到本病早期的可能性,应根据不同的关节部位,用不同的造影剂和方法.椎间盘可采取髓核造影术,碘质制剂76﹪泛影葡胺硬膜外注射方法,髋、膝关节可选用给关节腔注气方法等造影检查,以清楚地观察软骨的变化和有关疾病(如风湿性关节炎、强直性脊柱炎等)的鉴别诊断.同时,探讨本病早期的发病机理,改善人体的生理姿势,克服生活和工作中的不良习惯,加强功能锻炼,预防关节过早地退性变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 摘要:目的:对动脉导管未闭可致左肺缺血X线表现,着重分析其产生原因,它们之间关系及临床意义.方法:对确诊动脉导管未闭病例,经造影或手术,同位素扫描等检查,结合对照心脏常规片(着重正位片)集体审视,仔细分析对比两肺各部血管、纹理分布多少、粗细及两肺透明度等征象,认定肺缺血情况.结果:112例动脉导管未闭中,认定肺缺血14例,除1例伴有右上肺缺血外,其余都是左肺(大部或局部)缺血.10例经导管结扎术,4例心、肺情况完全恢复正常,2例扩大心影明显缩小.左、右肺供血情况亦有改善.4例右肺供血完全恢复而左肺供血略有改善.结论:认为动脉导管未闭、可致左肺缺血是与动脉导管入口在左肺动脉上这一特殊解剖结构上而导致血流动力学等一系列病理演变的结果.并对经手术后心肺恢复情况分析与临床治疗和预后提出正确可靠依据.
  • 摘要:先天性耳畸形包括外耳、中耳畸形和内耳畸形.外、中耳畸形较多见,常同时存在,可单侧或双侧同时发生.内耳畸形较少见,多为双侧发病,常单独发生,也可同时伴有外、中耳畸形.耳部结构复杂精细,高分辨率CT可清晰显示外、中、内耳的骨性结构,已成为外中耳疾病诊断的金标准.MRI可显示内耳膜迷路、听神经等结构.二者结合为外中耳畸形手术和电子耳蜗植入术前评估提供重要帮助.
  • 摘要:目的:应用PEF-CT脑功能成像技术探索足太阳经入脑后联络的具体解剖部位,初步探索针刺的中枢调节机制。方法:针刺6名健康志愿者的右侧委中穴,同时行PET-CT脑功能成像扫描.用t检验分析针刺刺激状态与静息状态对比的脑功能图像。结果:针刺6例受试者的委中穴引起多个脑区的激活(t>3.36,P<0.01,k>30voxels),其中前额区、岛叶及小脑的激活可能是针刺委中穴的中枢调节机制之一。结论:足太阳经可能与脑存在一定的特异性联系;同时证明PEL-CT脑功能成像技术有助于揭示传统的中医经络理论。
  • 摘要:前列腺癌为欧美老年男性患者最常见的恶性肿瘤,其病死率仅次于肺癌居第二位.磁共振成像对前列腺癌的分期诊断价值较高,尤其是FSET2WI和直肠内线圈(ERC)的应用,使前列腺癌的MRI诊断准确率进一步提高。本文介绍了磁共振波谱分析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磁共振扩散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以及磁共振灌注成像在前列腺癌诊断中的临床应用。
  • 摘要:胃壁增厚是多数胃部病变主要的甚至是唯一的CT表现,从胃壁增厚入手,分析胃部病变,在CT诊断中有重要意义.本文主要介绍了胃壁增厚性病变的CT检查及诊断。
  • 摘要:孤立性肺结节(SPN)通常是指直径≤3cm、圆形或类圆形的肺内病灶,无肺不张、卫星灶亦无局部淋巴结肿大.也有作者把直径<4cm的单个肺内类圆形病灶统称为孤立性肺结节.到目前为止,孤立性肺结节仍然是临床上常见且较为棘手的问题.非创伤性的影像学检查方法主要有常规X线检查、CT、MRI、ECT以及PET,而又以CT、MRI和PET的价值最大.鉴于目前的状况,本文从临床角度出发,旨在探讨各影像学手段的综合应用在孤立性肺结节中的诊断价值,以进一步提高对孤立性肺结节的诊断水平,同时为临床合理使用影像学手段提供有益的帮助.
  • 摘要:目的:探讨1H-MRS在乳腺肿块中的应用价值及技术干扰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手术后经病理证实的35例乳腺肿块的1H-MRS特征,其中恶性肿瘤18例,良性肿瘤17例.7例恶性病变及4例良性病变于增强扫描前行MRS检测.其余增强扫描后检测.结果:18例恶性病灶中8例于3.24ppm处出现胆碱共振峰,阳性率为44.4﹪.17例良性病变中2例于3.24ppm处出现胆碱共振峰,阳性率为12.8﹪.以1H-MRS胆碱峰鉴别乳腺肿块良恶性,敏感性为44.4﹪,特异性为88.3﹪,敏感性较低的原因主要为技术因素,包括:脂肪抑制及水抑制效果差,信噪比较低.结论:1H-MRS胆碱并非乳腺恶性病变的特异表现,不论良性或恶性病变,只要在短期内迅速生长,1H-MRS即可测得胆碱.检出率较低的原因主要为技术因素.
  • 摘要:目的:应用氮-异丙基丙烯酰胺(NIPAM)和氮-正丙基丙烯酰胺(NNPAM)共聚物水溶胶栓塞猪的奇网(RMB),探讨其栓塞脑动静脉畸形的可行性.方法:应用共聚物水溶胶加入碘海醇作为对比剂,栓塞30头猪的RMB,复查血管造影随访栓塞效果.栓塞完毕后,观察微导管的变化.RMB进行组织学检查,观察栓塞血管及其周围改变.结果:应用共聚物水溶胶对30头家猪的30个RBM进行栓塞,栓塞后28例动物存活良好,2例死亡,1例死于大脑半球栓塞,另1例死于栓塞剂逆流.栓塞后微导管内壁光滑,未见共聚物粘附在微导管内壁.复查造影20例,18例未出现RMB血管再通,另2例由于栓塞咽升动脉主干,出现部分RMB再通.组织学检查,水溶胶在血管内可弥散到直径为100~200μm的血管腔内,栓塞侧RMB血管无内膜损害和血管壁坏死,血管周围未见急性炎性反应,可见结缔组织增生和轻中度慢性炎症反应,RMB血管壁及其周围无异物巨细胞反应.结论:作为温度敏感性栓塞材料,该共聚物水溶胶对AVM模型栓塞稳定,生物相容性好,不透X线,不粘管,与普通微导管相兼容,可视为脑AVM血管内治疗的一种新型液体栓塞材料.
  • 摘要:本文对20例腰椎溶骨型转移瘤进行MR弥散加权成像检查,探讨腰椎溶骨型转移瘤的弥散特性、DWI的应用价值,为腰椎溶骨型转移瘤的早期检出及定性诊断提供理论依据及实用检查方法。
  • 摘要:多层螺旋CT图像后处理在颈椎扫描中的应用,CT横断面图像常被用于研究颈椎结构及椎间盘;但轴位图像对于颈椎的某些结构,如:颈椎曲度及椎管长轴的形态和管径的变化、椎间隙等无法直观显示.再者由于CT扫描层厚的变薄,图像数量成倍增加,给阅片带来不便.用多层螺旋CT一次扫描后的重建图像代替数量庞大的轴位直接扫描图像进行诊断并显示轴位图像不能显示的结构,是本文研究的目的.
  • 摘要:目的:分析脑裂畸形的CT和MRI表现,提高对该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分析24例脑裂畸形的CT及MRI资料,单纯CT检查15例,MRI4例,CT+MRI5例.结果:本组融合型9例,分离型15,单侧18例,双侧6例.特征性表现为灰质内衬横跨大脑半球的裂隙,外端增宽呈喇叭状蛛网膜下腔连接;内端多与侧脑室外壁局限性峰状突起相连.结论:CT和MRI能清楚显示脑裂畸形的病理特征,检查时应首选CT,必要时行MRI检查.
  • 摘要:目的:分析矿山颅脑外伤特殊CT征象,以提高诊断正确率.方法:回顾性分析了120例颅脑外伤的CT征象,其中骨折56例,颅内血肿96例(包括硬膜外血肿38例,硬膜下血肿34例,脑内血肿24例,复合血肿52例,迟发血肿12例),蛛网膜下腔出血61例,脑挫裂伤52例,外伤性气颅11例,外伤性脑梗塞12例,硬膜下积液10例.结果:颅脑外伤CT表现各有一定特征性,CT正确诊断率达100﹪,本组骨折56例,颅内血肿7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26例,脑挫裂伤32例,外伤性气颅11例,外伤性脑梗塞12例,硬膜下积液11例.根据外伤史治疗.结论:综合颅脑外伤的各种特殊CT征象,必要时辅以增强扫描有助于提高诊断正确率.
  • 摘要:目的:探讨小儿鼻咽部侧位X线测量值在诊断增殖体肥大时的X线诊断依据;方法:收集了临床X线资料完整的小儿增殖体肥大病,及健康儿童鼻咽部X线侧位片各60例,进行了鼻咽部顶壁和顶后壁软组织厚度的X线测量、分析;结果:①儿童鼻咽部顶壁软组织正常厚度为3.5±0.5mm;顶后壁软组织正常厚度为9.5mm±1.5mm;②病变组鼻咽部顶壁软组织厚度为8.5±1.5mm;顶后壁软组织厚度为15.5mm±1.5mm;结论:鼻咽侧位X线测量可显示鼻咽部顶及顶后壁软组织厚度,厚度超过4.5mm及12.5mm时X线测量可提示本病的诊断,结合临床表现(睡眠打鼾、张口呼吸、鼻塞、流涕、咽痛、听力下降、中耳炎,典型者表现增殖体面貌.局部检查时见鼻咽部增殖体肥大常伴双侧扁桃体肿大.)对小儿增殖体肥大的诊断不难确立.
  • 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对鼻骨骨折分型的诊断及临床意义与法医学价值.方法:搜集整理资料完整47例鼻骨骨折病人,全部病例均行横轴位及冠状位扫描.所有数据进行3D和MPR重建处理.结果:47例经螺旋CT诊断鼻骨骨折中其中单侧骨折35例,双侧骨折12例.单纯型17例,表现为横行、纵行或斜行骨折线,断端无错位,骨折发生在单侧;粉碎型21例,可见多条骨折线,断端有多个游离骨片;错位型6例,断端对位对线不良,有错位或成角畸形含鼻额缝分离;混合型3例,骨折形呈粉碎性,断端有多个游离骨片,断端对位对线不良,有错位和成角畸形.结论:螺旋CT双方位扫描对鼻骨骨折能准确分型,对于临床治疗与法医学鉴定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前交叉韧带损伤时在急性期和慢性期的MR表现及各种征象的诊断价值.方法:收集经关节镜证实的38人共40例(急性期22例,慢性期18例)膝关节前交叉韧带损伤的MR图像,由两位不知道关节镜结果和临床体征以及先前MR检查报告的骨放射专家对MR图像进行回顾性分析,所有MR图像被随机放在一起,以MR的直接征象、间接征象作为评价指标,并描述内、外侧半月板和内、外侧副韧带的损伤情况,最后对诊断结果达成一致.结果:在急性期和慢性期,信号异常的敏感性分别为82﹪和17﹪,Blumensaat角异常分别为73﹪和56﹪,韧带不连续分别为23﹪和44﹪,骨挫伤分别为86﹪和17﹪,胫骨前移分别为54﹪和61﹪,外侧半月板后角暴露征分别为14﹪和28﹪,后交叉韧带角分别为36﹪和78﹪,后交叉韧带线分别为59﹪和22﹪.结论:在急性前交叉韧带损伤时,信号异常,Blumensaat角异常,骨挫伤,胫骨前移和阳性后交叉韧带线有较高价值;在慢性前交叉韧带损伤时,Blumensaat角异常,胫骨前移,和阳性后交叉韧带角有较高价值.
  • 摘要:儿童肘关节活动度大,容易受到损伤.目前核磁共振成像是无创性显示骺(板)软骨和关节软骨的理想方法。为此本文就儿童肘关节骺(板)软骨损伤的MRI检查进行了介绍。
  • 摘要:目的:探讨四肢软组织肿瘤的影像学诊断价值.方法:54例原发性四肢软组织肿瘤,CT检查23例,MRI31例.结果:良性34例、恶性20例.CT检查与病理符合11例,MRI24例;定性错误和未定性CT12例,MR7例.软组织肿瘤CT的特点是低密度肿块,脂肪瘤、囊肿有典型CT表现;MRI表现各异,脂肪瘤在短返转恢复(STIR)序列具有与皮下脂肪同步降低特点.血管性肿瘤,血管流空信号为其特征性表现.良性肿瘤信号多均匀,边缘规则和光滑.恶性肿瘤呈混杂信号,STIR序列可显示肿瘤浸润性生长的边缘及与正常组织相交形成的移行带,故恶性肿块大于T2WI瘤灶.结论:影像学检查对四肢软组织肿瘤诊断有重要价值,CT定性有难度.MRI有一定特征性,结合STIR序列,有助于良恶性鉴别.
  • 摘要:目的:探讨CT对成人髋臼发育不全的诊断价值.方法:对30例髋臼发育不全患者的58个髓关节CT资料进行分析.结果:CT对部分髋臼发育不全的敏感性较高,发现继发性骨关节病,高于平片所见.结论:CT能够诊断部分髋臼发育不全,确定继发性骨关节病的早期表现.
  • 摘要:目的:探讨下肢深静脉血栓行介入综合性治疗的疗效.方法:2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进行了一种或一种以上的综合介入治疗,25例行介入性局部溶栓术、5例行球囊血管成形术、5例行机械碎栓消融术(ATD)、4例行支架植入术和10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结果:25例下肢深静脉血栓,18例血管即时开通成功,占72﹪(18/25),随访观察1~24个月,平均6个月,总有效率为92﹪(23/25),无效6﹪,平均住院日为10d,本组病例未发生严重并发症.结论:采用综合方法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与评价数字化医疗设备的普及与临床应用之间的关系.方法:综合分析我院影像中心几种主要数字化医疗设备使用状况.结果:我院就诊病人中,每4~5人就有1人做过影像学检查,CR、DR摄片,CT、MRI、DSA和超声检查等,已被临床医师接受而得到广泛应用.胃肠钡剂造影则因胃镜肠镜的普及应用使其病员明显减少.放射科医师开创的介入治疗多数已被临床专科医师替代.结论:数字化医疗设备的普及应用,首先受到对其新技术宣传广度与深度的影响,同时临床医师积极开展规范化检查与亲自参与介入治疗,都直接影响着设备的使用效能.
  • 摘要:本文阐述了fMRI的成像原理,介绍了成像设备、成像技术、数据处理、统计分析、基础研究,以及在临床疾病上的应用。
  • 摘要:弥散加权成像(DWI)和磁共振波谱(MRS)是目前在临床影像学诊断应用较多的磁共振功能成像,近年来已经广泛应用于中枢神经系统.本文就DWI和MRS在颅脑疾病鉴别诊断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 摘要:目的:采用功能磁共振成像(fMRI)观察和研究愉快及非愉快气体激活相应脑区的情况并对嗅觉中枢及其通路进行功能定位.方法:12名右利手、无嗅觉障碍健康志愿者参加实验.采用乙酸戊酯为刺激的愉快气体,吡啶为非愉快气体,组块设计(blockdesign),1.5TMRI行EPI序列扫描,用Matlab5.3及SPM99、Talairach等软件对数据后处理.结果:愉快及非愉快气体刺激海马回钩、丘脑内侧背核、眶额回皮质均出现明显激活,并且两种气味均表现为右侧大脑半球优势激活,即右侧额叶上、中、下回、右侧眶额回、右侧海马回钩以及右侧丘脑背内侧核均较左侧半球相应脑区激活明显;在与情绪相关脑区亦发现激活,即额内侧回、海马旁回、扣带回、颞上回以及右侧额叶上、中、下回.大脑前部区域以愉快气体激活明显,大脑后部区域以不愉快气体激活明显,后者还可引起脑干、小脑、胼胝体明显激活.结论:Bold-fMRI是研究人类嗅觉功能的有效方法.本研究进一步验证了海马回钩、丘脑内侧背核和眶额回为嗅觉中枢及其重要通路,并且右侧大脑半球为嗅觉"优势半球";气味嗅觉还可以引起与情绪相关的脑区激活,并且愉快情绪主要与大脑前部区域有关,不愉快情绪主要与大脑后部区域关系密切.
  • 摘要:目的:探讨磁共振成像(MRI)和磁共振静脉成像(MRV)对脑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价值.方法:20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均有MRISE序列平扫,10例有TOF法MRV,3例有MRIGd-DTPA增强;13例有平扫CT对照.急性期(<1周)脑静脉窦血栓形成3例;亚急性期(1~2周)13例,慢性期(>2周)4例.结果:20例脑静脉窦血栓形成中,MRISE序列扫描确诊19例,1例急性期早期MRI平扫漏诊,后经MRV确定.13例CT平扫均未能确定脑静脉窦血栓的诊断.急性期脑静脉窦血栓MRI信号复杂,T1WI呈低、中等或稍高信号,T2WI呈明显低信号.亚急性期呈短T1和长T2信号表现典型;慢性期由高信号到低信号,最后血栓吸收,静脉窦再通.MRV表现为静脉窦闭塞或静脉窦内充盈缺损.结论:MRI和MRV是诊断和随诊静脉窦血栓形成的有效手段,对脑静脉窦血栓的诊断优于CT,可替代有创伤性的DSA检查.
  • 摘要:腹膜腔放射解剖学研究,一般指采用放射学和/或解剖学方法以及电子计算机图像处理等技术,对直接或间接影响影像学表现、诊断以及介入放射学处理的涉及解剖学基础和应用方面的研究.本文拟着重从韧带及上腹腔解剖间隙的放射解剖学研究进展,对上腹腔放射解剖作一简要介绍。
  • 摘要:本文阐述了MSCT对周围型肺癌的诊断价值.重点说明结节的密度、轮廓与边缘、结节周围的征象,以及增强扫描、倍增时间和穿刺活检对周围型肺癌诊断的应用.
  • 摘要:CT对肺功能定量研究早在CT问世初期便已开始,但由于早期CT机硬件及软件技术的局限,其研究结果并不尽如人意,一直未得到广泛的应用.随着CT技术及计算机软件的不断发展,现代CT,特别是多层螺旋CT的应用不仅在显示肺部细微结构的能力大幅度提升,而且还能通过CT的定量指标来反应肺功能状况,拓展了CT的应用领域,对某些疾病的早期发现、早期诊断、病情评估、治疗指导和预后判断均有很大的帮助.
  • 摘要:放射治疗是恶性肿瘤的主要治疗手段之一,可分为内放疗和外放疗两种方法.影像导引下放射性粒子组织间植入治疗恶性肿瘤,正成为恶性肿瘤综合治疗的手段之一.本文主要介绍了采用125I粒子植入治疗恶性肿瘤。
  • 摘要:目的:评价CT导向下永久性组织间植入125I种子源的可行性及其在治疗胰腺癌中的临床价值.方法:28例胰腺肿瘤病人在CT引导下进行永久性肿瘤内125I种子源植入术.使用的设备为Philips公司生产的多排螺旋CT(MX8000),并配有PinPoint光学引导系统,采用珠海和佳公司产的TPS计划系统及穿刺针,中科院生产的125I种子源.首先根据肿瘤的大小利用放射性种子源治疗计划系统计算出治疗肿瘤所需要125I种子源的数量,植入途径及剂量分布,然后经CT导向下经皮穿刺将125I种子源均匀植入到肿瘤组织内,同时植入缓释5-Fu,所有病人术后1月、3月、6月内分别进行检查随访,根据临床收益率、肿瘤标志物下降的程度对治疗效果进行评价.结果:28例病人无1例并发症.共穿刺83次,穿刺时间76~135min(平均116min).10天、20天和30天血常规均无异常.植入125I种子源数目6~30粒,平均19.75颗.活度0.6~1.0mci.化学药物缓释剂植入剂量为200~500mg,平均350mg.临床收益率:术后1个月75﹪(21/28);术后3个月86﹪(24/28);术后6个月89﹪(25/28).肿瘤标志物:术后1个月有效率80﹪(20/25);术后3个月有效率92﹪(23/25);术后6个月有效率96﹪(24/25).结论:CT导向下组织间植入125I种子源是一种治疗胰腺癌安全、可靠、疗效显著局部治疗方法.
  • 摘要:经颈静脉肝内门体静脉分流术(TIPS)是一项专门治疗门静脉高压症的介入放射学新技术.本文就TIPS技术的发展动态进行了介绍。
  • 摘要:多层螺旋CT(multi-sliceCT,MSCT)除数据采集系统与传统的CT不同,最本质的区别是探测器数量,即把探测器的列数增加至4-64列.本文主要介绍了多层螺旋CT重建技术在骨骼肌肉系统中的应用几个方面.
  • 摘要:目的:探讨国产器械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10例疼痛性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患者,累及椎体11个.在X线监测下,经双侧椎弓根穿刺伤椎,置入可扩张球囊,推注对比剂扩张球囊,使塌陷椎体复位,并在椎体内形成空腔,应用骨水泥在牙膏期时向空腔内填充.术后观察疼痛缓解状况与骨折复位情况.结果:10例患者手术顺利,术后48h内疼痛均完全缓解,无临床并发症.术后伤椎椎体高度恢复满意.后凸畸形矫正6°~24°.1例患者术后CT检查发现在椎体前侧缘有少量骨水泥外溢.结论:国产器械行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骨质疏松脊柱压缩骨折安全有效.
  • 摘要:目的:探讨低场强磁共振弥散成像对早期脑缺血的诊断价值.方法:对48例不同时间段的脑缺血患者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DWI)图像与平扫T1WI、T2WI和FIR信号图像进行对比分析.结果:48例患者中,3例一过性脑缺血患者DWI无高信号出现;发病3h内DWI出现稍高信号占33﹪其他序列均无信号异变;3~6hFIR和T2WI20﹪见高信号,DWI60﹪见稍高信号;7~12hT1WI22﹪见稍低信号,T2WI和FIR见高信号占89﹪,DWI见高信号占94﹪;13~24hT1WI见低信号占71﹪,T2WI、FIR和DWI均见高信号占100﹪.结论:低场强磁共振弥散成像对早期脑缺血病变比平扫具有发现早、诊断可靠的特点,对临床治疗具有指导作用.
  • 摘要:目的:评价磁共振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在颅内肿瘤所导致的大脑白质纤维异常改变中的价值.方法:分别对28例(男性9例,女性19例,年龄范围11~77岁,平均为43.0岁)颅内肿瘤患者进行弥散张量成像,对所获得的数据进行弥散张量纤维束成像,获得FA图、DEC图和DTT图,观察不同病变所引起的白质纤维束的改变情况.结果:28个病变累及的白质纤维束有弓状纤维、上纵束、下纵束、扣带束、皮质脊髓束、外囊、视放射和胼胝体.白质纤维束的异常改变分为4个类型:破坏+浸润7例、破坏+移位10例、浸润+移位3例、移位8例.结论:磁共振弥散张量成像可以显示颅内肿瘤所造成的白质纤维的异常改变,立体显示肿瘤与白质纤维束之间的关系,有利于肿瘤手术方案地制定和病人预后的预测.
  • 摘要:目的:探讨螺旋CT头部节段重建技术的最佳参数.方法:对100例正常人和58例患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燥动者行同一参数:280mA,120kV,1秒,不同数:2、3、4、5、6节段重建.结果:节段重建图像中2至6个节段对双侧脑室、三、四脑室,中脑导水管及大于1cm的血肿显示较好,与常规扫描无显著差异(P>0.05).但对小于1cm的血肿显示较差(P<0.05).结论:280mA,120kV,1秒,2至6个节段重建可作为螺旋CT扫描脑弥漫性轴索损伤的燥动患者参考条件,而小1cm的血肿则减少到4个节段重建图像观察为宜.
  • 摘要:目的:探讨婴儿脚气病的颅脑CT表现与其临床的相关性.方法:搜集12例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的婴儿脚气病的临床和CT资料,复习有关文献,对其临床与脑内病变的相关性作一回顾性分析,并从病因病理学角度加以解释.结果:12例表现豆状核呈对称性类卵圆形和扇形低密度改变,其中7例伴双侧尾状核低密度改变,2例伴双侧丘脑区低密度改变,1例伴额顶叶低密度改变,3例脑室扩大,8例脑沟增宽.经维生素B11治疗后,所有患儿次日精神状况明显好转,临床症状2~8日基本消失.1例患儿20天CT复查,病灶明显缩小,另1例患儿1个月后复查CT,双侧基底节低密度病变消失,脑室脑沟大小形态恢复正常.结论:婴儿脚气病主要发生于一些盛产稻米而又吃精白米的地区,以神经系统症状为主.维生素B1缺乏所致双侧豆状核、尾状核及深部白质对称性低密度改变是婴儿脑型脚气病的一种重要CT征象,可为临床提供重要的诊断参考,但需与Leigh病、Wilson病等鉴别.发病年龄及维生素B1缺乏的喂养史在鉴别诊断上亦很重要.患儿对试验性维生素B1治疗的良好反应及良好预后是对婴儿脚气病的最好验证.
  • 摘要:目的:探讨PET-CT在肺部病变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42例因肺部病变行PET-CT检查的图像资料,将全部病例按照肺内原发病变、转移性淋巴结病变、远处转移性病变进行编组,以其病理或长期随访结果为标准,与CT比较,评价PET-CT的临床应用价值.统计学分析采用χ2检验.结果:肺内原发病灶共43处,PET-CT和CT的诊断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PPV)、阴性预测值(NPV)分别为90.7﹪、94.4﹪、71.4﹪、94.4﹪、71.4﹪和74.4﹪、75.0﹪、71.4﹪、93.1﹪、35.7﹪,PET-CT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CT(P<0.05);转移性淋巴结病变,PET-CT和CT的诊断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PPV、NPV分别为97.6﹪、100﹪、95.8﹪、94.7﹪、100﹪和69.0﹪、61.1﹪、75.5﹪、64.7﹪、72.6﹪,PET-CT的诊断准确率显著高于CT(P<0.01);远处转移性病变,PET-CT和CT的诊断准确率、敏感性、特异性、PPV、NPV分别为97.1﹪、92.3﹪、100﹪、100﹪、95.7﹪和88.6﹪、69.2﹪、100﹪、100﹪、84.6﹪,PET-CT和CT的诊断准确率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PET-CT在肺部病变的定性诊断及肺癌的临床分期方面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多数患有肝癌和肝转移瘤病人由于难以忍受放化疗、肿瘤过于弥散或无法进行手术而失去治疗机会.自从1983年激光热消融方法被首次应用后,微创性方法治疗肝脏原发性与继发性肿瘤逐渐得以采用,经皮激光热消融治疗肝肿瘤成为一种时尚潮流.在各种导引影像方式中,磁共振由于其对组织温度变化的高度敏感性,被认为是监测经皮激光热消融术的极佳工具.本项研究的目的首先是阐述安装在0.23T磁共振扫描仪上的光学器械追踪系统对激光纤维的精确定位和实时监测激光治疗中的热消融变化,进而最小程度地损害临近组织结构;其次是描述激光消融治疗肝脏原发和激发性肿瘤的可行性与安全性.在进行激光消融治疗肝脏肿瘤时,利用温度敏感序列的动态成像能提供适当的动态监测技术.
  • 摘要:目的:探讨肝脓肿的CT表现,特别是动态增强CT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51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肝脓肿病例的CT表现及临床资料,所有病例均行CT平扫,47例行增强扫描,其中35例行双期或三期(动脉期、门静脉期、延迟期)动态增强扫描.结果:62个肝脓肿中,典型肝脓肿23个,不典型肝脓肿39个,CT平扫均表现为较正常肝组织为低的低密度灶,部分病灶可见脓腔内气体.增强扫描可见:(1)环靶征;(2)一过性肝段性强化;(3)"簇集征";(4)"分房征";(5)病灶缩小征.结论:肝脓肿动态增强扫描的CT表现有一定特征性,充分反映了肝脓肿的病理变化,对肝脓肿早期诊断及鉴别诊断有重要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MRI中T1加权选择水激励梯度回波成像(T1W/WATS/FFE)序列在肾上腺疾病检查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对临床拟诊和/或CT及超声检查后诊断为肾上腺病变的49例,应用MRI中T1W/WATS/FFE序列进行扫描,分析该序列在肾上腺疾病成像中的特点.结果:显示正常肾上腺38例.肾上腺病变11例,其中良性肿瘤7例,恶性肿瘤2例,2例肾上腺增生症在随访观察中.肾上腺显示分为良好、一般、差三种,肾上腺显示良好的有45例,一般2例,差2例.结论:MRI中T1W/WATS/FFE序列在肾上腺疾病检查中,能很好的显示肾上腺的结构,与周围组织和器官及病变对比度增加,扫描速度快成像时间短,图像质量高,能够满足临床的诊断要求.
  • 摘要:输尿管良性肿瘤少见,输尿管息肉极少见,本文对10例均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输尿管息肉进行了报告,介绍了影像学在输尿管息肉 上的诊断。
  • 摘要:CT引导穿刺活检已普遍应用胸部病变,它简便、实用,但实际应用中并发症发生率较高.本文总结了近5年来某院CT引导活检640例,就如何避免或减少穿刺术中并发症及并发症的处理进行回顾性分析.
  • 摘要:主动脉夹层系主动脉内膜环状或横向撕裂,血流侵入夹层,继后随血肿形成及病变延伸,突然出现心前区或胸骨后撕裂样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组临床症候群.本文阐述了该病的病因、发病机理以及临床表现。
  • 摘要:胸腔、盆腔异位肾是一种极少见的肾脏畸形,它与肾脏位置异常(游走肾、肾下垂)不同,本文将经影像检查证实的5例胸腔、盆腔异位肾进行了报告。
  • 摘要:本文报告了68例葡萄球菌性肺炎,其中47例经细菌学检查证实,21例根据典型临床和X线表现确定诊断.本组男性50例,女性18例;发病年龄2月~76岁,以青壮年为多、占总数的54.6﹪.临床上起病急,病程凶险,主要有发热、咳嗽、气喘、咳脓血痰、胸痛等症状并进行性加重;常短期内出现衰竭,肺呼吸音降低及湿罗音;白细胞一般高达15~109/L以上或更高.X线检查能在发病后数小时内发现异常,早期诊断符合率高.肺毛玻璃样改变及伴存的肺和膈肌顺应性降低为本病早期有提示意义的X线征象;炎性浸润有一定的分布特点:气源性小叶浸润常分布于两肺中下部中外带、上肺和内带稀少、且双侧不对称.血源性小叶浸润常对称分布于两肺下部外带区,大片浸润不按肺叶和肺段分布,有跨叶侵犯的趋向.胸膜受侵率高,以出现早,双侧受累更有意义.肺脓肿和肺气囊为典型表现.病变的多型性和易变化性是本病突出的特点.本文认为:X线动态观察有诊断和指导治疗的双重意义.细菌学检查虽然具有确诊价值,但细菌的培养时间过长,无助于早期诊断,对患者的愈后帮助不大.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