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2006年外科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
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2006年外科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

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2006年外科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

  • 召开年:2006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6-12-10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北京医学会

会议文集:中华医学会北京分会外科专业委员会学术年会论文汇编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肠系膜纤维瘤病并非一常见病,据文献报道,每年每百万人口发病率仅为2.0-4.31.本病国内报道尚少,现将本院1例肠系膜纤维瘤病合并结肠多发息肉作一报告.
  • 摘要:穿孔是十二指肠溃疡病严重的并发症之一,也是最常见的外科急症.尽管新型H2受体拮抗剂和H+-K+-ATP酶质子泵抑制剂治疗溃疡病治愈率明显提高,使溃疡择期手术率下降60%左右,但其并发急性穿孔的发生率并没有下降,近年来反而略呈上升趋势.很显然,十二指肠溃疡严重并发症穿孔的外科治疗面临新的理论,新的治疗观念转变,新的术式,新的外科器械的应用,新的微创概念的理解,就外科医生而言,如何提高十二指肠溃疡病急性穿孔的外科手术治疗水平,根本取决于正确选择手术适应症,恰当合理选择术式,正确规范化的外科治疗需要有个新的认识.本文内容包括: 一、正确认识十二指肠溃疡发病机制和病因学是外科手术治疗的基石 二、正确认识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手术适应症是确立手术地位的重要依据 三、正确选择十二指肠溃疡穿孔的手术式是提高手术疗效的关键 四、正确处理十二指肠溃疡穿孔术后患者是避免溃疡复发穿孔的重要环节 五、十二指肠溃疡急性穿孔外科治疗目前存在的问题
  • 摘要:便秘(constipation)是一种以大便干燥、粪便量少、每周排便次数少于3次、排便困难,同时可伴有下坠感、便不尽感、直肠胀感等为特征的功能性疾病,该病目前尚缺乏明确的理解剖及病理生理学改变.各地研究报告显示顽固性便秘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常见病.西方患病率占人群的20%左右,其中部分患者为此而就诊,每年花费高额的医疗费用.患者的生活质量亦受到不同程度的影响,值得注意的是由于慢性便秘导致的粪性结肠穿孔:心脑血管疾病患者原有疾病加重甚至猝死、结直肠占位性病变、心理障碍、肛门疾病等,严重危及人们的身心健康.北京、西安、天津等地调查发现发病率达4.34%一16.0%.可见慢性便秘在我国也是值得重视的常见症状. 慢性便秘的病因和发病机制目前尚不十分清楚.一般认为慢性便秘是多因素的身心性疾病,结肠传输障碍病理生理学改变主要是胃肠道推进性运动减弱,病理学发现结肠肌间神经丛存在明显变化,但关于神经递质方面的研究较零散,未能取得共识.直肠肛门功能异常造成粪便排出障碍的机制亦未完全阐明.已知心理障碍、暂时的解剖学梗阻与慢性便秘的发生有关系.近年来很多研究证实脑-肠轴神经-调节功能失调以及肛门直肠暂时性解剖学梗阻己受到重视.本文提出了慢性便秘的诊治意见.
  • 摘要:患者男,74岁,主因"乙状结肠造口术后7年,伴造瘘口脱垂6年"入院.患者7年前因"直肠癌"于外院行"直肠癌根治术,Mile's术,乙状结肠造口术".术后病理诊断为:中分化腺癌,术后恢复可.6年半前出现"造瘘口狭窄",于外院行"造瘘口处疤痕切除,造口重建术".6年前患者造口处肠管开始脱出腹壁外,约2cm,平卧后可以还纳,直立或腹腔用力时出现,脱垂逐渐加重,脱垂肠管长16cm,不能还纳,粪便采集极为不便,患者为手术治疗收入我院.既往患腰椎间盘突出症15年,2年来加重并伴脊柱侧弯.4年前于我院诊断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予以规律药物治疗控制可.入院后经术前准备,考虑患者高龄,并发多种疾病,无法耐受开腹手术,决定行"造瘘口脱垂肠管切除术,肠吻合术".本文对此进行了介绍.
  • 摘要:胰腺实性-假乳头状瘤(Solid-psuedopapillary tumor,SPT)是一种相当少见的,近年来逐渐被人们所认识并引起临床、放射科、及病理科医师关注的疾病.本文通过回顾我院近年诊治的3例病人资料,结合文献从流行病学、临床表现、影像学检查、病理诊断、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等多方面分析该疾病的临床特征,将此病的认知水平进行较为全面的提高.
  • 摘要:胆囊结石已经成为了一种严重困扰人类健康的疾患,其发病率呈不断上升趋势.从全世界范围来看,70%-80%以上胆囊结石为胆固醇结石.对胆囊结石,尤其是胆固醇结石成因的研究一度成为胆道外科的热点.经过40多年的探索,这一研究已经从最初的对胆石、胆汁理化性质的分析,深入到了分子生物学、基因学等领域.最近的研究集中在胆固醇代谢、"致石基因"的确认等方浇面.本文对近年来研究取得的进展作以综述.
  • 摘要:计算机断层扫描激光乳腺成像系统(Computed Tomography Laser Mammography简称:CTLM)是美国Imaging Diagnostic Systems,Inc.(IDSI)公司采用激光扫描技术和数字化处理专利技术研发的早期乳腺疾病诊断设备.CTLM可能对乳腺恶性肿瘤有着独特的早期发现的特异性.本文内容包括: 1.CTlLM计算机断层扫描激光乳腺成像系统基本原理 2.CTLM较X线,B超,红外线检查有突出优点 3.CTLM的现状及前景CTLM
  • 摘要:在19世纪中叶,Ignaz Semmelweis和Joseph Lister引入抗菌手术之前,大部分手术均会发生感染,发生深部或广泛感染的患者死亡率高达70-80%.1992年,美国CDC修改了"伤口感染"的定义,提出"手术部位感染(SSI)"的概念,以区分手术切口感染和创伤性伤口感染.SSI(SurgicalSiteInfection)就是因手术而出现的表浅切口、深部切口以及相应器官及腹腔的感染. 在美国,每年约进行3000万例手术,SSI发生率约为2%,SSI是院内感染的第二大原因(约占38%),SSI导致住院时间平均延长了7.4天,SSI患者的死亡率约为非SSI患者的2倍,每年死亡20,000例以上.本文探讨了可吸收抗菌缝线临床手术应用情况.
  • 摘要:乳腺癌的治疗手段包括手术治疗、放射治疗、化学治疗、内分泌治疗和新的生物治疗.现代乳腺癌治疗理念是科学和人文结合,治疗趋势包括微创手术、立体放疗和靶向药物治疗.现代医学需要脱离经验医学的传统模式而更多地遵照循证医学证据,基于国际上大规模的临床研究结果荟萃分析结果,在乳腺癌治疗领域国际上常用的有St.Gallen共识,美国NCCN治疗指南.临床指南能提供治疗的基本原则而且结合新的研究发现指导临床实践,指南是定期更新的动态文献资料,指南的发展可以减少治疗不足、治疗过度和错误治疗,已证明遵守指南进行治疗能够使病人获得更好的治疗效果.2006年在孙燕院士倡导和直接指导下,本着保持国际治疗指南的科学性和先进性,结合中国具体国情的修订原则,专家组充分讨论后颁布了中国"乳腺癌骨转移临床诊疗专家共识2006版"和"2006年中国版cNCCN乳癌治疗指南".本文结合参与讨论修订,学习实践专家共识和治疗指南的体会,介绍目前乳腺癌治疗的基本原则,并讨论未来发展方向.
  • 摘要:目的:介绍目前国内外应于临床的疝修补材料类型及优缺点. 方法:按材料的化学成份、组成成份、组织来源、补片重量和网孔大小描述各类材料基本特点和应用方法,同时结合作者自己的一些经验体会介绍了有关的并发症和预防方法. 结论:疝修补材料的发展为外科医生治疗腹壁疝和缺损提供了很好的武器,使过去一些难于或无法治疗的疝和缺损得到很好的处理.然而,如果对这类材料特点及应用指征了解不够,就会产生副面作用,甚至会出现严重并发症.因此,要用好生物材料和预防相关并发症,手术者应对所用材料特性有较深厚知识和了解颇为重要.
  • 摘要:近年来,直肠癌的治疗有了较大的发展,特别是新的辅助治疗方法的问世以及新的化疗药物的出现,使越来越多的直肠癌病人从这些新的治疗策略中获益.美国NCCN(National Comprehensive Cancer Network)由美国著名的肿瘤学家依照临床循证医学的(Evidence Based Medicine)资料制定的肿瘤治疗指南,所有的治疗规范都是经过大量的临床医学证据证实的.到目前为止,NCCN的指南已经被全球的肿瘤工作者广泛采用作为恶性肿瘤治疗的重要参考依据,对我国临床医生也同样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我国越来越多的肿瘤临床工作者在他们的临床实践中认真参考NCCN的指南,使我国肿瘤治疗日趋规范.事实上对NCCN的指南,有许多值得讨论的地方,和注意事项,通过引用大量的循证医学的证据来消除长期以来存在我们头脑中的有关肿瘤治疗的误区.当然,然后指南都有它的局限性和不足之处,由于指南是美国为主的西方肿瘤学家制定的规范,是否一定是我们必须遵循的工作指南也不尽然.因此,认真解读NCCN的指南,结合我国肿瘤治疗的实际,是推动我国肿瘤治疗的重要方面.
  • 摘要:胃癌是一个全球性的疾病,每年世界范围内新增患者约800,000例,死亡人数超过600,000例.它是东亚最为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癌症相关死亡中列世界第二位.大多数患者在就诊时已属进展期或无法切除,仅有半数左右可行根治性手术治疗.目前在胃癌的综合治疗方案中,手术仍占据主导地位,手术的方式正逐渐标准化.化疗在胃癌综合治疗中占有重要地位.针对可以手术的进展期胃癌患者,主要是ⅢB和Ⅳ期患者,可以考虑术前采用新辅助化疗;Ⅱ期以上患者术后常规化疗;对不能手术的胃癌患者而言化疗将成为主要的治疗手段. 从2006年ASCO会议有关胃癌研究的报道及相关研究报道,可以看出胃癌的治疗效果好坏是以生存期的长短为金标准,更趋向于标准化、个体化.本文内容包括: 一、D2根治手术是胃癌手术的金标准 二、围手术期综合治疗是胃癌治疗新的模式 三、探索胃癌新的肿瘤标志物将会使胃癌诊治疗更加趋向合理化、个体化和靶向化 四、胃癌治疗新的药物不断出现。
  • 摘要:近几年腹腔镜直肠癌TME手术普及、发展很快,已日益为广大普外科医生和患者所接受,究其原因,乃拥有开腹手术无可比拟的明显优势,其微创的特点尽显无遗.大多数学者在推广腹腔镜直肠癌TME手术过程中体会到,作为一名普通外科医生要想熟练掌握此项技术,绝非易事,它首先需要有丰富的传统开腹手术经验,其次要有扎实的腹腔镜操作技术,而且还要经历漫长的学习曲线. 腹腔镜直肠癌TME手术是一项复杂的技术,在实际手术操作中常常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时甚至是难以想象的,下面我将自己这些年从事腹腔镜直肠癌TME手术的几点心得作一总结,与大家共享.本文内容包括: 一、适合的腹腔镜设备及完整的手术器械 二、配套的手术班底 三、肠系膜下血管根部的处理 四、双侧输尿管的保护 五、辩证地看待骨盆自主神经的保护 六、远端直肠的闭合
  • 摘要:直肠癌低位前切除术后发生的吻合口漏是外科医师最为担心和必然要经历的手术并发症之一.处理不当可以导致其他并发症发生甚至死亡.由此而引发一系列问题一住院时间延长、费用增加、病人痛苦加重和医患纠纷.近年的文献显示,吻合口漏可能是导致患者局部复发率增加的重要因素.可以预计,随着低位直肠癌综合治疗方案的推广(新辅助放、化疗),全直肠系膜切除术的广泛应用,更多的直肠癌患者可以获得保留肛门的机会,因此吻合口漏的问题,将始终是外科医生需要面对的难题.本文内容包括: 一、有关吻合口瘘发生率的认识 二、吻合口瘘发生原因的认识 三、吻合口瘘诊断和处理的认识
  • 摘要:直肠癌是临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手术切除仍是目前治疗直肠癌的重要手段,Miles手术经历近100年的历史,已成为治疗直肠癌的金标准.当Miles手术推行半个世纪以后人们开始对该手术需做永久性腹部结肠造口,给患者带来精神上的负担,生活和社交上的不便引起重视.近年来随着国民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在保住生命的同时,更要求有良好的生活质量.随着对直肠癌的解剖、病理、生物学特性及淋巴结转移规律的深入研究和探索,提出了新的概念,新的理论,新的观点,新的术式,使保留肛门括约肌功能的直肠癌根治术也逐年增多,50年代保肛手术仅占20%-32%,到90年代约占直肠癌外科手术的70%-80%.保肛术式的发展逐渐取代了Miles手术,可显著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其五年生存率与Miles手术类似.本文内容包括: 一、直肠癌保肛手术的理论基础 二、直肠癌保肛术应遵循的原则 三、直肠癌保肛手术的适应证 四、直肠癌保肛术式的选择 五、直肠癌保肛术式个体化方案
  • 摘要: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治疗中、低位直肠癌手术的安全性. 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02年12月~2005年12月开腹直肠癌全系膜切除的病例以及2003年1月至2006年6月腹腔镜直肠癌全系膜切除的病例. 结果:按照病例的选择和排除标准,开腹手术组的病例共52例,腹腔镜手术组的病例共49例.二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无显著性差异.二组在术中出血量及术后的输血人数存在显著性差异.在肠道恢复和开始进食的时间,腹腔镜组与开腹组相比具有显著性差异.开腹组的总并发症,发生率和严重程度高于腹腔镜组.二组清扫淋巴结的数目、上下切缘方面无性差异.在随访的患者中,开腹组和腹腔镜组的局部复发率分别4.26%、4.44%. 结论:腹腔镜直肠全系膜切除治疗中、低位直肠癌安全、可行.
  • 摘要:胃轻瘫(gastroparesis)是指以胃功能性排空障碍为主要征象的胃动力紊乱综合征.以前曾称为"胃无张力症"、"胃滞留"、"胃潴留"等.近年来也有作者提出以"胃麻痹"冠名或按照英文字面翻译成"胃轻瘫". 既往多认为胃轻瘫如发生在术后,多是与胃的手术有关.而近年的研究发现,胃轻瘫不但发生在胃手术后,还可见于其他腹部手术后.由于对该病认识上的提高,近年来临床报告的病例较以前增多.腹部手术后一旦发生胃轻瘫,临床症状持续时间较长,有相当多的外科医生会感到在处理上很棘手,有时会采用不恰当的治疗.为了使临床工作者对本病有一个清醒的认识,在此对该病的国内外诊治情况作初步报告.
  • 摘要:急性胰腺炎是临床常见的急腹症,确切的发病机制不祥,对于重症急性胰腺炎缺乏有效和特异的治疗手段,死亡率较高.本文介绍了急性胰腺炎诊治现状.
  • 摘要:胆结石是一种常见多发病.临床上,除按照结石在胆道系统内的分布分为胆囊或胆管结石,后者又以左右肝管汇合部为界分为肝内和肝外胆管结石外,还可根据结石的主要成分分成胆固醇或胆色素结石.通常,原发于胆囊的结石,除少数发生于溶血性疾患的患者可见到纯色素性黑色结石外,多数属胆固醇类结石;而原发于胆管、尤其是肝内胆管的结石,则以胆色素类结石多见,胆固醇类结石极少.当上述2类结石随胆汁流动而进入较大的肝外胆管时,便称作继发性胆管结石,其成分多与原发结石相同.近年来,胆石症的发病率,其中尤其是胆囊结石,在世界各地区均呈现上升趋势,而对结石形成的机制迄今仍未彻底明了.本文介绍了胆道系统结石的诊治现状.
  • 摘要:隐匿性乳腺癌(occult breast cancer,OBC)是一种以腋窝淋巴结转移为首发表现的特殊类型的乳腺癌.临床少见,因患者乳腺常触摸不到实质性肿块,故极易被误诊漏诊;而男性的隐匿性乳腺癌更属罕见,CHKD数据库检索国内近12年来文献仅见4例报告(其中前三篇报道还可能为同一病人).OBC发病年龄与一般乳腺癌相同,男性患者多在老年发病.我们成功收治一例,现作一报道.以期提高临床对该病的认识,避免误诊误治.
  • 摘要:胰腺癌是预后最差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据美国临床肿瘤协会统计,2005年全美胰腺癌新发病例数为32180例,死亡病例数为31800,在恶性肿瘤死亡率中居第4位.发病率与死亡率几近相等表明胰腺癌的恶性程度很高,但治疗效果不佳.本文综述了胰腺癌诊治中的难点问题并探讨了解决这些问题的对策,旨在为提高胰腺癌的治疗效果提供新的思路.
  • 摘要:,受到了大家的认可.随着对AP认识的提高、新技术的开展,2004年第十次全国胰腺学术会议上对SAP诊治草案进行了讨论和进一步的征集意见,2006年第十一届全国胰腺外科学术会议制定了我国目前最新的.2005年英国胃肠病协会等推荐最新的AP的处理指南,发表在Gut杂志上.2006年又对AP的最新诊治进展作了全面的阐述.目前发现SAP的早期恰当处理对改善其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与大家讨论SAP的早期处理,以引起重视.">2002年曼谷第十三届世界胃肠病大会上由澳大利亚、英国、美国、印度等专家制定了"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诊治指南",该指南详细介绍了急性胰腺炎的病因、诊断和处理原则,实用性强,对AP的诊治起了一定的指导作用.随后世界各国纷纷制定出了AP指南.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胰腺学组于2000年制定了我国<重症急性胰腺炎(severe acute pancreatitis,SAP)诊治指南>,受到了大家的认可.随着对AP认识的提高、新技术的开展,2004年第十次全国胰腺学术会议上对SAP诊治草案进行了讨论和进一步的征集意见,2006年第十一届全国胰腺外科学术会议制定了我国目前最新的.2005年英国胃肠病协会等推荐最新的AP的处理指南,发表在Gut杂志上.2006年又对AP的最新诊治进展作了全面的阐述.目前发现SAP的早期恰当处理对改善其预后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所以,与大家讨论SAP的早期处理,以引起重视.
  • 摘要:甲状腺是人体内重要而复杂的内分泌器官,发病率较高,特别是在中青年女性,由于传统甲状腺手术(conventional thyroidectomy,CT)虽然安全、有效,在治疗疾病的同时却需要在患者颈部留下难看的手术瘢痕.近年来,随着内镜器械和技术的发展,使得内镜甲状腺切除术(endoscopic thyroidectomy,ET)得以探索并逐步提高.本文内容包括: 一、ET的发展与现状 二、ET的适应证 三、内镜甲状腺手术的操作方法 四、手术操作空间的建立与维持 五、并发症的预防 六、问题与展望
  • 摘要:胃肠道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 stromaltumor,GIST)是胃肠道最常见的间叶源性肿瘤,具有独特的组织学特点、免疫学表型以及分子遗传学特征,被定义为发生于胃肠道、肠系膜或网膜的间质,细胞呈梭形、上皮样或多形性并表达KIT(CD117)的肿瘤.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Gastrointestinal mesenchymal tumor,GIMT)在上世纪80年代之前多命名为平滑肌肿瘤或平滑肌母细胞瘤,随着电镜和免疫组化的应用,发现其中大部分肿瘤缺少肌源性分化的超微结构和免疫表型特征,显然原诊断是不恰当的.1983年,Mazur和Clark提出GIST的概念,大量研究显示胃肠道间叶源性肿瘤中大多数是GIST.近年来有关GIST病因、病理和治疗方面的研究取得突破性进展:1998年Sarlomo-Rikala等发现c-kit的蛋白产物CD117在绝大多数GIST呈特异性的高表达;Hirota等研究发现c-kit外显子的功能获得性突变是GIST发病的核心因素,GIST肿瘤细胞与Cajal细胞具有相似的免疫表型和超微结构特征;Kindblom等通过研究证实了GIST来源于胃肠道起搏细胞(the interstitial cells of Cajal,ICC);2000年首例GIST患者应用分子靶向药物酪氨酸激酶抑制剂STI571(imatinib,商品名格列卫),临床试验报告显示出良好的临床疗效;2001年由NIH/NCI组织的研讨会通过了关于GIST的共识指南,Fletcher等提出的GIST生物学行为危险分级标准得到广泛认可;2003年Heinrich等在KIT阴性的GIST中发现了血小板衍生生长因子受体α(PDGFRα)的突变.这些研究成果极大地改善了GIST的治疗前景,本文就近年来国内外关于GIST外科治疗相关问题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 摘要:随着腹腔镜技术在结直肠肿瘤手术中的成功应用,腹腔镜技术在胃癌根治手术中的作用也越来越受到有关学者的重视.应用腹腔镜技术行胃手术始于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但至今仍仅在小范围内开展.腹腔镜下胃癌手术的技术难度大,肿瘤的根治原则等争议问题一直阻碍此技术的发展.经过十多年的临床实践,腹腔镜下胃癌手术创伤小、痛苦轻、恢复快的优势己被胃肠肿瘤外科医生所认同.而值得探讨的是如何正确、合理选择腹腔镜技术应用于胃癌手术.本文内容包括: 一、腹腔镜下胃癌手术的适应症 二、腹腔镜下胃癌手术的方法 三、腹腔镜下胃癌手术的根治性、肿瘤种植转移的争议问题
  • 摘要:局部复发型直肠癌(local recurrent rectal cancer,LRRC)的治疗是外科医师面临的一个难题.如何早期发现,能否再次手术,手术效果如何是目前研究的重点.直肠癌根治性切除术后局部复发率高达7%~33%,60%~80%发生于术后2年以内,其平均复发时间为8.5~11个月,早于远处复发的9~24个月.LRRC未经治疗平均生存时间仅为7个月,若采用放化疗等非手术疗法,虽能部分缓解复发的疼痛,但都不能达到根治的目的,5年生存率小于4%,中位生存期仅为8个月.尸解研究表明50%的患者病灶局限于盆腔,是可以再次切除的,因此对于因采取更积极的治疗态度.本文内容包括: 一、局部复发病灶的类型与特点 二、外科处理 三、复发手术的几个问题
  • 摘要:结直肠癌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的新发病例,约50万病人因此死亡.肝转移是结直肠癌病人主要的死亡原因,肝脏是结直肠癌最常见的,也常常是唯一的转移部位,在结直肠癌诊断时约有10-25%的病人已发现同时伴有肝转移,约有50-70%的结直肠癌病人最终发展到肝转移,如果没有治疗,这些病人的预后很差,中位生存期只有4-21个月,几乎没有长期生存的报道.本文介绍了结直肠癌肝转移的诊治进展情况.
  • 摘要:随着理论和临床的进展,低位直肠癌很多可以通过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Miles)术、直肠低位前切除和全直肠系膜切除术、Parks手术、经骶切除术、各种拖出式切除术和局部切除术予以根治并保留肛门.多组随机对照研究显示,保肛手术疗效与Miles术相当,局部复发率没有明显增加.本文内容包括: 一、经内外括约肌切除手术方式 二、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SR)的手术技巧 三、TME加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SR)用于低位直肠恶性肿瘤保肛的主要适应症 四、TEE加经内外括约肌间切除术(ISR)用于低位直肠恶性肿瘤保肛的效果
  • 摘要:近年来,采用局部切除术治疗直肠良性肿瘤及早期直肠癌的报道逐渐增多,不但取得了较好的疗效,还保护了肛门的功能,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目前,直肠良性肿瘤及早期直肠癌局部切除术的几种方式和途径有:(1)经肛门切除术(Transanal excision);(2)经骶后切除术(Transcoccygeal excision即Kraske手术);(3)经括约肌切除术(Transsphincteric excision即Mason手术);D.经内镜显微外科手术(Transanal Endoscopic microsurgery TEM).我们从1991年4月~2006年2月,共为38例直肠肿瘤患者实行了Mason手术,其中男21例,女17例,平均年龄54.4岁,病灶距肛缘平均为7cm.病灶平均直径为2.2 cm..肿瘤位于直肠前后左右壁为19例、2例、8例和9例.本组病例术前均有结肠镜和病理检查,其中术前诊断为绒毛状腺瘤18例,(术后全瘤活检证实绒毛状腺瘤有部分癌变5例),直肠管状腺瘤7例,早期直肠癌5例,直肠类癌4例,粘膜下肿瘤4例.均行Mason手术直肠全层部分切除术.本文对此进行了介绍.
  • 摘要:腹直肌由于其在腹壁的独特位置以及双重血供和较大的转位弧度,成为修复胸壁、腹壁、腹股沟及会阴区缺损的理想取材.现就我院近期对一例肛管癌术后会阴部巨大缺损的患者施行垂直腹直肌皮瓣(vertical rectus abdominis musculocutaneous flap,VRAMflap)转位修补术作一报告.
  • 摘要:目前,感染等并发症仍然是结直肠手术后的常见问题,发生率为6%-25%.结直肠手术后的常见感染部位包括切口、腹腔或盆腔、吻合口漏.细菌培养发现,结直肠术后的切口感染主要由内源性结肠细菌引起.因此减少肠腔内的粪便负荷和细菌数量,以及在污染时采取适当措施,似乎可以降低感染率.这就是机械性肠道准备(Mechanical bowel preparation,MBP).本文介绍的内容包括: 1、术前MBP的历史 2、MBP方法的选择 3、MBP的适用症和并发症 4、MBP的研究现状和争论 5、其他 6、结论
  • 摘要:直肠阴道瘘和肛瘘的修补有多种方法,但多效果不佳,术后易复发.近期我院分别为一例肛瘘病人和一例直肠阴道瘘病人采用直肠内推进瓣(rectal advancement flap,RAF)修补并取得成功.现作一报告.
  • 摘要:病历资料:尹南哲,男性,46岁;朝鲜族,韩国籍.现病史情况:病人发现HBsAg(+)20余年;入院前8个月突然出现一过性神志不清,腹胀,黑粪一次,量约200ml,无恶心、呕吐,无腹痛及腹泻,无鼻衄及齿龈出血,就诊于当地医院诊为"肝炎后肝硬化",经治疗后症状好转,并建议行肝移植术.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及结核病史,分别于5年前、2年前分别行左、右腹股沟斜疝修补术,无输血史,无药物过敏史,已婚,否认家族性遗传病史.入院查体:T:36.5C,P:83次/分,R 20次/分,BP117/65mmHg;发育正常,营养中等,皮肤及粘膜无黄染,肝掌(+),蜘蛛痣(+),浅表淋巴结无肿大;心肺(一),腹平软,未见曲张静脉及肠型,双侧腹股沟上可见陈旧性手术瘢痕,无红肿,全腹无压痛及包块,肝脏肋缘下无触及,剑突下约3cm,硬度可无触痛,脾右肋缘下约3cm,质硬,无触痛,Murphy's征(一),肝脾肾无叩击痛,移动性浊音(一),肠鸣音活跃.实验室及其他辅助检查:血常规WBC 4.73×109/L,NE%53.2%,LY%27.6%,RBC 3.71×1012%,Hb130g/L,PLT83×109%;尿常规尿胆红素1+,尿胆原1+,尿酮体+一;粪常规正常;肾功能正常,电解质正常,血氨76.0umol/L,肝功能ALT25.0U/L,AST30.0U/L, TBIL26.7umol/L,DBIL9.2umol/L,IBIL17.5umol/L,TP78.3g/L, ALB33.8g几,A/B0.7,ALP175U/L,CHE2286U/L,TBA41.2umol/L,CHO2.95mmol/L,Pre-A82.7mg/L.PT13.9秒,PTA74%,APTT36.8秒.血型A;肿瘤标志:AFP39.0ng/ml.乙肝五项HBsAg(+),Anti-HBe(+),Anti-CORE(+),HBVDNAFQ5.78×103copies/ml;RPR(一);套式系列(一);HSV-ⅠIgG,IgM(一),HSV 一ⅡIgG,IgM(一);抗一EBV-IgM(一);HIV抗体(+),HIV病毒载量94000cp/ml;T细胞亚群:CD3753cells/ul,CD3+CD8644cells/ul;CD3+CD4102cells/ul;上消化道造影:食道、胃、十二指肠各部均为正常所见;胸片:双下肺纹理略重;彩超:1肝弥漫性病变,双边胆囊,脾大;2脾,门静脉,胃左静脉扩张.本文对此进行了介绍.
  • 摘要:目的:通过对311例肝门部胆管癌病例资料的分析,总结肝门部胆管癌的转移方式,研究伴神经浸润肝门部胆管癌的临床病理分化类型、手术方式对患者远期存活率的影响.通过测定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3,MMP-13)和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ssue inhibitors of metalloproteinase-1,TIMP-1)在40例肝门部胆管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探讨MMP-13和TIMP-1在肝门部胆管癌发生神经浸润过程中的作用及其与远期存活率的关系,为判断肝门部胆管癌的恶性程度、有无神经浸润、预后风险的评估及提高临床治疗效果提供实验依据. 结论:神经浸润是肝门部胆管癌常见的生物学现象.肝门部胆管低分化腺癌更易发生神经浸润.肿瘤的分化程度、有无神经浸润、手术方式是影响患者预后的重要因素,根治性切除能有效的改善伴神经浸润肝门部胆管癌的远期存活率.MMP具有促进肿瘤发生神经浸润的作用,TIMP具有抗肿瘤浸润转移的功能.临床上检测MMP-13和TIMP-1的表达以及MMP-13/TIMP-1的比值可能有助于肝门部胆管癌生物学行为的判断以及预后风险的评估.
  • 摘要:本文介绍了痔硬化治疗并发腹腔室隔综合征一个病例: 患者闫××,女,65岁,因混合痔水肿于2006-5-9在某医院行"痔外剥内扎加硬化剂注射术",术后逐渐出现腹胀,间断有少量排气排便,伴有低热37.9℃,术后9天因腹胀加重,呼吸困难,气短,尿量减少,由外院转入我科.既往有高血压病史.查体:T 37.9℃,HR 122bpm,R 28次/分,BP 150/113mmHg,双下肢有压陷性水肿,腹部高度膨窿,张力高,广泛压痛,无反跳痛及肌紧张,移动性浊音阳性,肠鸣音减弱.患者肛周剧痛,拒按,于静脉复合麻醉下检查,肛缘及齿状线附近广泛糜烂发黑,表面附有脓胎,明显触痛,截石位6点,齿状线上方有直径1cm、深3cm的溃疡,未触见肿块.CT显示双侧胸腔积液,结直肠及其系膜的水肿增厚,腹腔和腹膜后大量渗出.腹腔压力19 cmH2O.血常规:WBC 71.2G/L,中性粒细胞97.7%.肝肾功能:ALT 8IU/L,TP 43g/L,ALB 27g/L,PA 102mg/L,LDH 261IU/L,Cr 123.8μmol/L,BUN 14.2mmol/L.动脉血气分析:PH 7.33,PaCO2 31mmHg,PaO2 83mmHg,BE一8.0,HCO3-16.1mmol/L.CRP 188 mg/dl.腹腔穿刺抽出淡黄色腹水710ml,镜检:RBC 2~5/HP,WBC 20~23/HP,AMY 60IU/L,培养无细菌生长.入院后,给予积禁食、胃肠减压、抗炎、维持水电解质平衡等治疗,1天后腹腔压力逐渐升高至26 cmH2O,尿量(5-10)ml/h,呼吸衰竭PO2/FiO2<200,呼吸机辅助呼吸,急诊行手术探查,术中发现结直肠广泛水肿、扩张,回盲部扩张达12cm,乙状结肠扩张直径达8cm(图4),腹腔有淡黄色清亮腹水1600ml(图5),结肠系膜及盆腔腹膜广泛水肿透亮,表面可见小的渗出液滴,切开直肠、乙状结肠和盲肠系膜及盆腔腹膜,腹膜后间隙水肿,尤其下腹部和盆腔,吸出清亮渗液1200ml,行乙状结肠造瘘术(图6),封闭直肠末端(Hartmann术),于盆腔和骶前放置三腔引流管.术后经减压后,循环、呼吸和尿量很快得到改善.进一步气管切开,呼吸机辅助呼吸,给予舒普深抗炎,血液滤过、营养治疗.术后盆腔和骶前有大量淡黄色清亮腹水引出,起初2700ml/日,给予每日补充大量血浆和白蛋白,逐渐减少.同时加强肠道功能恢复,空肠营养.腹腔压力逐渐下降.治疗过程中继发肺部、伤口、腹腔、尿路感染,均出现大肠埃希菌,根据药敏结果,控制感染.术后1月全身各脏器功能恢复后,仍有结肠的严重扩张和不全梗阻,经保守治疗半月余缓解.
  • 摘要:肝门部胆管癌(hilar cholangiocarcinoma,H-CC)又称高位胆管癌、上段胆管癌,是指原发于胆囊管开口以上,主要侵犯肝总管及其分叉部以上左右肝管的原发胆管癌.肝门部胆管癌约占肝外胆管癌的50%-75%,且呈逐年增多的趋势.由于特殊的解剖位置及早期侵犯周围血管、神经、淋巴组织及临近肝组织的特性,手术难度大、预后差.随着影像诊断及外科切除技术的进步,手术切除率及术后生活质量已有明显提高.但就整体而言,目前对该病的手术治疗尚无实质性进展.本文将探讨我院手术治疗肝门部胆管癌的经验.
  • 摘要:没有一种外科疾病能像腹股沟疝那样,可具有多达200多种的外科手术方式.究其原因固然是因为外科医师一直试图创造出新的手术方式来降低它的复发率,但同时也与各相关公司不断推出各种各样的新修补材料不无关系.近来,大量的各种无张力疝修补产品上市,有些修补材料和修补技术不但在基层医院被滥用,甚至于在某些知名医院由于对材料的特性和使用不了解,而产生了严重的并发症.因此,有必要对相关外科医生进行系统培训. 目前在世界上被广泛用作疝补片的合成材料分三大类共六种:第一类为不可吸收的聚酯补片、聚丙烯补片、膨化聚四氟乙烯补片;第二类为可吸收的聚羟基乙酸、聚乳酸羟基乙酸;第三类为复合补片.本文予以分别评述.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