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
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

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8
  • 召开地:重庆
  • 出版时间: 2008-09-18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会放射学分会

会议文集:中华医学会第十五次全国放射学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建立Wistar大鼠C6胶质瘤模型,采用MRI、CT灌注(CT perfusion,CTP)成像观测肿瘤体积的动态变化,探讨大鼠C6脑胶质瘤的生长规律.方法:成年Wistar大鼠40只,采用立体定向仪进行C6细胞脑内接种,建立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每次随机抽取10只接种鼠分别对应于5~9 d、10~14 d、15~19 d 3个时间段行CTP、MRI及病理学检查,观测大鼠C6脑胶质瘤的生长规律,并评价影像学与病理学结果之间的相关性.结果:15~19d时间段CTP、MRI观测结果分别与病理学结果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t=3.131,P<0.01;t=2.566,P<0.05),但CTP与MRI观测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5~9 d和10~14 d时间段3种技术观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Pearson线性相关分析表明CTP、MRI与病理学三者测量结果间均有显著正相关,病理学与CTP、病理学与MRI、CTP与MRI的r=0.998,0.998,1.000(P<0.01).回归分析表明,肿瘤体积随时间呈指数规律增长(rpatho=0.990,rCTP=0.987,rMRI=0.990,P<0.01).结论:影像学活体观测的准确性高,更真实反映肿瘤的实际大小,适于对肿瘤动物模型的生长观测和试验性治疗的疗效评价.
  • 摘要:回顾性分析143例地震伤的影像学及临床资料,以探讨地震伤的影像诊断特点.143例患者均行X线平片检查,78例行CT检查,19例行MRI检查.四肢骨折81例,单发骨折34例,多发骨折47例,开放性骨折6例,闭合性骨折75例.关节脱位14例,软组织内异物5例,膝关节半月板损伤1例,气性坏疽1例.脑硬膜外血肿4例,颅内血肿2例,脑挫裂伤9例,肾挫伤2例、肝挫伤1例.22例脊椎地震伤患者中,脊椎压缩骨折20例,爆裂性骨折2例.单发椎体骨折12例,多发椎体骨折10例,共累及31个椎体.31个椎体骨折中,颈椎3个,胸椎12个,腰椎14个,骶椎2个.30例胸部地震伤均为复合伤,其中肋骨骨折18例,胸椎骨折8例,肩胛骨骨折3例,锁骨骨折3例,胸骨骨折1例,胸壁软组织伤5例,肺挫裂伤5例,肺内血肿1例,肺部感染4例,气胸及液气胸6例,双侧胸腔积液1例.
  • 摘要:目的:回顾性分析老年人不典型肺结核的影像表现,探讨与其他同影性疾病的鉴别方法.方法:抽取45例经手术、临床及病理确诊的老年不典型肺结核的完整资料,综合分析老年人肺结核不典型影像表现和鉴别诊断要点.结果:45例老年人肺结核中累及双下肺基底段和中肺、舌段、上叶前段等不典型结核好发部位分别有18、21、15、24例,其中累及两叶以上者有36例.影像表现为结节或肿块型18例,其中结核瘤8例,炎性结节(肿块)10例;肺段或肺叶实变型13例;肺不张型9例;弥漫型5例,4例小结节分布、大小、密度不均匀.结论:老年肺结核具有临床症状不典型、病灶部位不典型、以及影像表现不典型等特点,应结合临床和影像资料综合全面考虑,作出早期正确诊断和及时的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s sprial CT,MSCT)在肠套叠病因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分析手术证实的成人肠套叠12例的MSCT检查的原始资料,将轴位图像结合多平面重组技术(MPR)对肠套叠诊断及原发疾病的诊断能力进行分析,探讨肠套叠的CT表现,提高肠套叠病因诊断的能力.结果:12例经手术证实的肠套叠,11原发疾病,利用MSCT及MPR多方位观察正确诊断12例,其中原发疾病9例,6例定性(良恶性)诊断.结论:MSCT及MPR对成人肠套叠诊断有较高的价值,并且对原发疾病有较高的发现率,对于鉴别良恶怀的诊断有较高的鉴别能力.
  • 摘要:目的:探索屈光参差性弱视面孔及物体认知的大脑皮质功能有无损害及其损害特点.方法:采用组块(BLOCK)设计的BOLD-fMRI研究方法,屈光参差性弱视患者10例及正常对照组11例,分别接受面孔和物体(家具、工具及建筑物)图片的视觉刺激对比,用AFNI软件进行数据处理分析,确定参与面孔及物体认知的脑功能区,选取腹侧颞叶的梭状回作为兴趣区(ROI),计算其激活体积,并对弱视眼戴镜矫正前、后的数据及其与正常对照组和对侧眼分别进行t检验,比较其差异.结果:梭状回面孔加工区和物体加工区位置不同.梭状回面孔加工区,弱视眼矫正前后的比较、弱视眼矫正前与正常对照组和对侧眼的比较均有显著差异(P<0.05),但弱视眼矫正后与正常对照组和对侧眼均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弱视眼与对侧眼在梭状回物体区激活体积的比较则没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屈光参差性弱视,弱视眼观察时大脑皮质激活范围明显小于对侧眼和正常眼,面孔加工区皮质明显受损,但物体加工区未见明显损害.患眼矫正后可以提高大脑皮质激活的范围和强度,戴镜有益于视力的提高及病情恢复.
  • 摘要:目的:评价氢质子磁共振波谱(1HMRS)分析在颞叶癫痫(TLE)病灶术前评定中的价值.方法:对45例手术证实为单侧TLE患者的单体素1HMRS数据进行回顾性分析,并以日常检查中随机的14例健康志愿者为对照,计算代谢产物氮-乙酰天门冬氨酸(NAA)、肌酸(Cr)、胆碱复合物(Cho)、NAA/Cr、NAA/Cho、NAA/(Cr+Cho)的值,比较患者病变组与对侧组、病变组与对照组之间有否差异.结果:患者病变组中NAA为(52.31±12.78)ppm,Cr为(40.36±8.06)ppm,Cho为(42.78±10.43)ppm,NAA/Cr为(1.29±0.15),NAA/Cho为(1.24±0.14),NAA/(Cr+Cho)为(0.63±0.05),对侧组分别为(58.04±13.25)ppm、(40.49±10.02)ppm、(42.42±10.68)ppm、(1.45±0.16)、(1.39±0.13)、(0.70±0.05);对照组分别为(59.86±11.28)ppm、(39.00±7.10)ppm、(40.43±6.61)ppm、(1.55±0.19)、(1.49±0.12)、(0.76±0.06);病变组NAA、NAA/Cr、NAA/Cho、NAA/(Cr+Cho)较对侧组及对照组明显降低(P<0.05);Cr值和Cho值差异不明显(P>0.05),以NAA/(Cr+Cho)比值为参考值最可靠(CV在7.04%~7.93%).NAA/(Cr+Cho)值取0.65,病变侧与对侧间差值取0.07为标准,对病变定侧诊断的准确率为86.67%,特异性为100%.结论:1HMRS分析能够无创地定量反映颞叶生化代谢异常,是TLE患者术前评价的一种有用的辅助检查方法.
  • 摘要:目的:探讨脑型血吸虫病的MRI表现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了38例经临床或病理证实的脑型血吸虫病的MRI表现.结果:脑型血吸虫病的MRI表现主要有:①26例位于大脑半球,7例位于小脑;脑实质内病灶位于皮层及皮层下区者34例;②病灶多发者36例,其中呈大小不等结节者27例;36例中32例的主体病灶有集中于某一区域的倾向,28例病灶有融合表现;③36例病灶较均匀明显强化,16例伴脑膜强化,6例邻近脑沟内血管强化明显;④31例伴中重度灶周水肿.结论:脑型血吸虫病的MRI表现具有一定的特征性,结合临床及实验室检查能较准确诊断.
  • 摘要:目的:优化和标准化多层螺旋CT(MSCT)肺灌注成像技术参数,并评价该方案的有效性及稳定性.方法:收集肺内单发结节患者16例行MSCT肺灌注成像预实验,根据预实验结果与文献回顾初步确定灌注扫描方案.再扩大样本按已优化与标准化的参数对65例肺内单发结节患者进行MSCT肺灌注成像,分析影响灌注图像质量的主要因素,用ROC曲线、诊断效能参数与优势比(OR值)来评价该方案的有效性,用一致性分析来评价该方案的稳定性.结果:65例患者中47例灌注图像满意并有病理证实,9例未明确病理诊断,9例图像质量不能满足灌注测量及计算的要求,呼吸不配合是导致灌注失败的主要原因,灌注成像诊断肺部单发结节性病变总的敏感度、特异度、准确性、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及ROC曲线下面积分别为76.9%、83.3%、82%、4.620、0.280、0.840,一致性为0.894,对比常规平扫增强,灌注成像诊断效能显著提高(χ2=4.27,P=0.031,OR=4.33).结论:优化与标准化后的MSCT肺灌注成像技术能显著提高诊断效能,稳定性好,值得推广.
  • 摘要:目的:探讨心脏MRI检查在致心律失常性右室心肌病(arrhythmogenic right ventricular cardiomyopathy,ARVC)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收集2005年1月至2008年5月在我院就诊的9例ARVC患者.所有患者行MRI检查,使用美国GESIGNA 1.5T超导磁共振成像仪及8通道心脏线圈,行MR多序列、多方位、多功能成像技术检查.采用"白血技术"作四腔心,心脏短轴及左右室长轴位电影磁共振成像(cine MRI).采用"黑血技术"即双反转恢复快速自旋回波(Doub1e-IRFSE)和三反转恢复快速自旋回波(Triple-IRFSE)序列行短轴及右室长轴扫描.结果:本研究9例患者右室壁均有不同程度变薄,右室腔扩大8例.1例见室间隔略厚,左室腔扩大2例.其中3例在DIRFSE序列右室心肌出现灶状高信号,而在TIRFSE序列中,出现不规则岛状或连续中断影像.部位包括右室心尖部6例、膈面4例、前壁4例、漏斗部4例,其中1例累及乳头肌.右室流出道扩张2例,局部反向搏动、室壁瘤2例.结论:心脏MRI检查能反映出结构及功能的改变,清晰地显示患者病变的性质、程度及范围,是目前诊断ARVC的一项最具特异性和敏感性的无创性检查方法,对于临床上怀疑该病的患者应常规行该项检查.
  • 摘要:目的:利用16层螺旋CT肝门静脉和肝静脉成像技术评价横断位Couinaud肝脏分段法是否能准确运用到肝段解剖的划分.方法:选择100例行上腹部CT检查的正常人进行门静脉和肝静脉成像,采用VR、MIP三维成像的方式,观察门静脉和肝静脉分支情况及利用门静脉属支追踪法分析门静脉和肝静脉的关系.结果:门静脉段级分支位于相应的肝段中,而肝静脉及其分支位于相应肝段间,肝静脉相邻各段门静脉分支可跨过肝静脉平面,肝段的分界不是简单的直线或者平面.结论:传统的横断解剖Couinaud肝脏分段法存在一定缺陷,三维门静脉和肝静脉成像可以用于肝段解剖的划分,采用门静脉属支追踪法对肝段描述可能更有临床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spiral CT,MSCT)在布加综合征(Budd-Chiari syndrome,BCS)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8例经DSA或手术证实的布加综合征MSCT影像特点.结果:BCS的MSCT特点为:①CT平扫形态学改变:肝脏不规则增大15例,弥漫增大10例,未见明显改变3例;②强化特征:花斑状强化型11例,周边强化型6例,中央强化型8例,不规则强化3例;③CTA准确显示阻塞的部位及侧支循环血管:肝静脉闭塞3例;下腔静脉狭窄闭塞25例,其中7例伴肝静脉闭塞;显示肝外侧支循环16例,肝内侧支循环2例,肝内外均有侧支循环7例,3例无侧支循环血管.结论:MSCT能准确直观反映布加综合征阻塞的性质、部位、范围、侧支血管及其与周围器官的空间关系,能从形态及功能上反映肝脏损害程度.
  • 摘要:目的:对比研究16层螺旋CT结肠成像的多种显示方法在结直肠肿瘤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对42例结直肠肿瘤病例作16层螺旋CT 扫描,将原始横断面图像以及在工作站经后处理技术获得的多平面重建(multiplanar reformation,MPR)、表面遮盖显示(shaded surface display,SSD)、透明显示(Raysum)、CT仿真结肠镜(CT virtual colonoscopy,CTVC)、管壁显示(Wall View)和全景平铺显示(virtual dissection,VD)图像,按病变长度、累及肠壁周径和分型3方面进行分析比较.病变均经结肠镜和/或手术病理结果证实.结果:对病变长度的显示,Wall View、SSD和Raysum的符合率(分别为97.6%、95.2%、95.2%)都高于CTVC(78.6%)和横断面(73.8%);对病变累及肠壁周径的显示,VD的符合率(100%)高于CTVC、SSD、Raysum和横断面(分别为85.7%、80.9%、80.9%、78.6%);对病变分型的显示,CTVC的符合率(90.5%)高于SSD、Raysum和VD(分别为71.4%、71.4%、61.9%);Wall View的符合率(88.1%)高于VD(61.9%).结论:CT结肠成像的7种不同显示方法对结直肠肿瘤的诊断各有优劣,合理的选择成像方法并联合运用能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 摘要:目的:运用64层螺旋CT血管成像技术(computed tomography angiography,CTA)研究副肾动脉(accessory renal artery,ARA)解剖,并讨论其显示ARA的能力.方法:64层螺旋CT行135例肾动脉CTA,数据传至工作站重建并详细记录每侧副肾动脉情况.采用SAS 9.1.3软件统计分析.结果:56例(41.5%)患者发现ARA70支(20.9%).1支型43例(76.7%);2支型12例(21.4%);3支型1例(1.9%).左侧47支(67.1%),右侧23支(32.9%).腹主动脉起源者50支(71.5%);早发分支20支(28.5%).肾上端入肾者32支(45.7%);肾下端入肾者25支(35.7%);肾门周围入肾者13例(18.6%).结论:64层螺旋CTA能够较好显示ARA,为血管造影术以及外科手术提供更多解剖学信息.
  • 摘要:目的:探讨髋关节一过性骨髓水肿综合征MRI表现,提高其诊断及鉴别诊断水平.方法:结合文献对13例髋关节一过性骨髓水肿综合征的MRI表现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双侧髋关节同时受累4例,单侧9例(左侧6例,右侧3例);病变累及股骨头、股骨颈13侧,累及股骨头、股骨颈及股骨粗隆4侧.病变在T1WI呈等或略低信号13例;T2WI呈高信号或略高信号11例,等信号2例;T2WI脂肪抑制病变均呈高信号.合并关节积液8例,呈长T1、长T2信号.股骨头形态均无异常.结论:正确认识髋关节一过性骨髓水肿综合征的 MRI表现,有利于正确诊断,减少误诊.
  • 摘要:目的:采用64层MSCT灌注成像(CTP)观测大鼠C6脑胶质瘤灌注参数的动态变化规律,探讨大鼠C6脑胶质瘤的血管生成特征.方法:采用立体定向仪进行C6细胞脑内接种,建立大鼠C6脑胶质瘤模型.每次随机抽取10只接种鼠分别对应于5~9d、10~14d、15~19d3个时间段行CTP及病理学检查,观测大鼠C6脑胶质瘤血流灌注参数的变化规律.结果:大鼠脑内C6细胞接种后5~9d,瘤内CBF和CBV值即有增高,并随时间而继续上升,于10~14d达到高峰,并稳定在一较高水平,15~19d肿瘤CBF和CBV值有所下降.肿瘤PS值在5~9d内即有明显增高,10d以后继续增高,15d以后增高显著,并在20d内无下降趋势.而肿瘤组织的MTT不随时间的延长而发生变化.结论:大鼠C6脑胶质瘤血管生成的上升时期在15d以内,采用该模型进行治疗研究时,干预时间点和观察时段应考虑其本身血管生成的特点.
  • 摘要:目的:建立稳定的体外分离培养、诱导分化大鼠外周血内皮祖细胞(endothelial progenitor cells,EPCs),及应用纳米磁探针体外标记EPCs的方法,磁共振(MR)进行标记细胞成像.方法:抽取SD大鼠外周血,应用Ficoll密度梯度离心的方法获得单个核细胞,同时应用VEGF和bFGF 诱导,使之向内皮细胞分化,以免疫细胞化学鉴定贴壁细胞的内皮标志.制备Fe2O3-arginine复合物,对EPCs进行磁探针标记,应用MR进行细胞群成像.结果:经VEGF和bFGF诱导后的EPCs的内皮标志CD31、CD34、Flk21和vWF在不同时段呈阳性表达.普鲁士蓝染色可见铁颗粒位于细胞质内,标记率接近100%;磁共振成像(MRI)显示标记的细胞群信号强度的变化较未标记细胞群信号降低.结论:大鼠外周血中含有EPCs,在体外特殊诱导环境下,可定向分化为内皮样细胞.Fe2O3-arginine可以有效标记EPCs构建纳米生物探针,临床应用型1.5TMR可在体外进行标记细胞群成像.
  • 摘要: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的MRI影像学特征及其临床价值.方法:收集了经脑脊液墨汁染色涂片或脑脊液培养证实的隐球菌病患者8例完整的CT及MRI资料,其中7例进行了24次MRI随访复查,回顾性分析其影像学特征.结果:MRI表现4例有轻到中度的脑积水;2例基底节区及深部灰质见多灶假性囊肿,T1WI呈低信号,T2WI呈高信号,其间可见分隔,增强后无强化;4例脑膜血管增多、迂曲,血管旁见多个环形强化影或结节状强化影,形成"串珠征"或"葡萄征";3例脑实质可见肉芽肿病变(隐球菌瘤),增强后呈环形、结节状或片状强化;1例脑室内可见环状强化灶.结论:中枢神经系统隐球菌病MRI表现有一定的特征性,对于具有典型MRI表现的,结合临床可提示诊断,MRI随访对临床治疗、转归及预后有一定的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ic carcinoma,PHC)肝动脉灌注化疗栓塞(transcatheter arterial chemoembolization,TACE)后病灶碘化油(lipiodol,LPD)沉积与CT灌注参数的相关性.方法:PHC27例,男性23例,女性4例.年龄28~70(50.9±10.9)岁.所有病例均接受TACE治疗,于TACE治疗前1周内进行肝脏CT灌注扫描.将获得的图像信息传到工作站,采用灌注软件进行图像分析,计算各灌注参数(斜率法),包括肝动脉灌注量(hepatic arterial perfusion,HAP)、肝门静脉灌注量(hepatic portal perfusion,HPP)、总肝灌注量(total liver perfusion,TLP)和肝动脉灌注指数(hepatic arterial perfusion index,HAPI).1个月后常规CT扫描,了解病灶LPD沉积情况.采用SPSS 12.0统计软件对病灶CT灌注参数与LPD沉积的相关性进行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PHC在TACE治疗后其LPD沉积与CT灌注参数HAP和TLP相关(r=0.771,P=0.000;r=0.565,P=0.002),与HPP和HAPI无相关性(r=0.263,P=0.184;r=0.175,P=0.383).结论:CT灌注成像可用于PHC介入治疗病例的选择及预后的评价.
  • 摘要:目的:联合应用fMRI和弥散张量成像研究视觉通路病变的功能变化与解剖结构特性之间的关系,探讨视觉皮层功能区变化的结构基础,从而进一步研究脑的结构与功能的相关性.方法:后视觉通路病变11例,其中,胶质瘤3例,脑膜瘤4例,转移瘤3例,枕叶亚急性梗死1例.正常对照组10例.fMRI应用闪烁的棋盘方格作为任务刺激.所有数据进行离线后处理,应用SPM99软件处理fMRI图像,记录双侧视觉皮层激活位置及体积(用激活像素数表示).DTI采用DTVⅡ软件处理,测量患侧及健侧视放射FA值及3D纤维束的成像,并计算相对FA值及相对激活体积.结果:1例视觉皮层脑梗死病变侧激活范围可见明显下降.所有肿瘤患侧视放射FA值与健侧相比均有明显降低(P<0.01).1例fMRI失败,其他病例fMRI的激活范围均显示左右两侧的明显不对称,病变侧与健侧相比激活范围的明显缩小(P<0.01).3例纤维束成像后与fMRI结果对照发现,视放射纤维束的移位、破坏程度与激活区的变化也有对应性.将患侧rVOXELS与rFA之间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二者存在正相关性(r=0.711,P=0.032).结论:后视觉通路病变的视觉皮层激活范围与病变视放射的破坏程度之间存在相关性,视觉皮层的功能受与之相联系视放射的约束,与视放射的结构完整性密切相关.
  • 摘要:目的:评估电针刺激内关穴fMRI脑区激活的可重复性.方法:健康成人志愿者6例,在不同时间行3次fMRI检查,每次每人分别接受右手简单对指(以下简称对指组)和电针刺激右侧内关穴(以下简称电针组)两项任务.通过计算3个不同时间3次fMRI检查激活脑区体积的重叠率(Roverlap)和兴趣区(ROIs)内脑区激活强度的组内相关系数(ICC),对2项任务fMRI的可重复性进行评估.结果:对指组激活脑区体积的Roverlap(34.24±9.49)显著高于电针组的Roverlap(13.23±14.21);对指组ROIs内信号强度ICC(0.69~0.80)显著高于电针组ROIs内信号强度ICC(0.18~0.68);说明对指组脑区激活的可靠性较电针组高.对指组ROIs内激活信号强度显著高于电针组,说明对指组fMRI脑区激活的信噪比较电针组高.结论:相对于简单对指任务较为稳定的脑区激活,电针内关穴fMRI激活脑区和激活强度变异较大.电针内关穴fMRI激活脑区相对低的信噪比和低的敏感性是引起电针刺激重复性差的主要可能原因.将个体的功能数据进行组化研究,有助于提高电针内关穴fMRI的敏感性,提高激活脑区的可重复性.
  • 摘要:目的:初步探讨基于Bayes理论的计算机辅助诊断(computer-aided diagnosis,CAD)系统在孤立性肺结节(solitary pulmonary nodule,SPN)CT诊断中的价值.方法:依据Bayes理论先从352例SPN训练集(恶性135例,良性217例)中求出恶性SPN的验前比及各临床和CT表现的似然比,再运用VC+ +语言编制基于Bayes理论的CAD系统,用它计算每个SPN的恶性概率,并前瞻性地检验该系统在132例SPN测试集(恶性61例,良性71例)中的诊断效能,与2位高年资和2位低年资放射科医师常规阅片的表现作比较.结果:成功构建基于Bayes理论的CAD系统,它诊断训练集SPN的敏感度、特异度和符合率分别为88.9%、93.1%、91.5%,诊断测试集SPN的敏感度、特异度、符合率、阳性预测值及阴性预测值分别为88.5%、85.9%、87.1%、84.4%、89.7%,其诊断符合率与高年资甲、乙医师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0.05),但高于低年资丙、丁医师(P<0.05).结论:基于Bayes理论的CAD系统可帮助医师尤其是低年资医师提高鉴别SPN良恶性质的能力,并在指导SPN的临床决策中有一定的参考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心肌桥(myocardial bridge,MB)在双源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dual-source CT coronaryangiography,DSCTCA)中的检出率及形态特征,明确心肌桥与邻近冠状动脉硬化的关系.方法:对835例常规体检或怀疑冠心病者行双源螺旋CT冠状动脉血管成像,观察MB的检出率、位置、长度及深度,并按MB近远端2 cm以内有无冠状动脉硬化将所有MB分为2组,比较2组发病年龄以及MB的长度和深度. 结果:835例中发现182例(21.8%)共195段MB,其中183段(93.8%)位于左前降支.MB平均长度(19.5±8.2)mm,平均深度(1.5±0.8)mm.所有壁冠状动脉段(MCA)未发现明显粥样硬化斑块,相邻2 cm以内冠状动脉段发现动脉硬化斑块75例(38.5%),其中近端66例(33.8%),远端9例(4.6%).有动脉硬化斑块形成者其发病年龄显著高于无粥样硬化斑块形成者(P<0.05),2组壁冠状动脉的深度及长度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DSCTCA对MB的检出率较高,且能清楚显示MB的活体形态特征;邻近冠状动脉硬化可能为MB长期累积效应所致.
  • 摘要:目的:评价16层螺旋CT(SCT)及其三维重建(CTA)在诊断主动脉瘤中的价值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前瞻性纳入32例主动脉瘤患者,行16层SCT平扫、增强扫描及三维重建;29例行外科手术.结果:16层SCT三维图像能显示32例动脉瘤体的大小、形态、走行、有无附壁血栓及钙化,以及与分支血管的关系.26例主动脉瘤CT及CTA所测量的瘤体大小、长度以及升主动脉根部扩张情况与手术符合.结论:16层SCT横断面及三维图像,能快速、准确、无创、全面地显示主动脉瘤病变的病理解剖改变,为临床提供精细的影像学信息,对于选择治疗方案、观察术后疗效及随访具有重要的临床应用价值.
  • 摘要:目的:分析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angiomyolipoma,AML)的多层螺旋CT(MSCT)表现,探讨其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8例(男性3例,女性5例)经手术病理证实的AML患者平扫和三期增强扫描的MSCT表现.结果:8例中4例(50%)为肝混合型AML表现,平扫病灶由稍低密度软组织成分和低密度脂肪成分构成,边缘清楚.1例病灶为脂肪型AML表现,3例病灶为平滑肌型或血管型AML表现,增强扫描7例8个病灶动脉期软组织成分均明显强化;门脉期6个病灶密度高于周围肝实质;延迟期仍为高密度者3个.增强扫描病灶的脂肪成分均不同程度强化.6例的7个病灶周边出现扭曲血管与肝动脉相连;门脉期和实质期有3个病灶周围可见包膜样强化.3个病灶周围可见向肝静脉引流的引流静脉.结论:多层螺旋CT可以展现肝血管平滑肌脂肪瘤的影像特征,对术前诊断有较高的价值.
  • 摘要:目的:探讨联合运用3D-LAVA和DWI技术在胰腺癌的诊断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 24例胰腺癌的MRI图像.扫描序列为:平扫压脂序列(T1WI,T2WI)、LAVA动态增强序列、DWI,分析其MRI表现.包括:对各序列图像质量进行评分;测量胰腺癌与正常胰腺组织的信号强度比SIR;比较胰腺癌、非癌胰腺组织的ADC值是否有差异;比较不同序列及LAVA联合DWI序列对胰腺癌的检出率和准确性;利用LAVA动态增强评估胰周血管受侵情况并将MRI评价结果与手术病理对照.结果:LAVA动态增强扫描图像质量最好(P<0.05);LAVA动态增强扫描动脉期和DWI的SIR高于其他序列(P<0.05);胰腺癌与非癌胰腺组织ADC值的±s具有显著性差异;LAVA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结合DWI序列对胰腺癌的检出率和准确性与单一序列相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16例LAVA动态增强判断血管受侵的患者,与手术中所见误诊3条血管,准确率为87.5%.结论:LAVA动态增强序列能够比较完美地实现胰腺的多期动态增强扫描,结合DWI序列对胰腺癌的显示、定性诊断与及术前可切除性的评价具有重要意义.
  •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病理类型胃肿瘤多层螺旋CT(multi-slice computed tomography,MSCT)灌注成像参数的差异,探讨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运用64 MSCT对34例经胃镜及术后病理证实的胃肿瘤患者行灌注成像扫描,根据病理结果将34例患者分成3组:胃癌组(n=23)、胃淋巴瘤组(n=4)和胃间质瘤组(n=7).计算癌肿感兴趣区的灌注参数:血流量(blood flow,BF)、血容量(blood volume,BV)、平均通过时间(mean transit time,MTT)和表面通透性(permeability surface,PS).并对各灌注参数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胃癌组BF、BV、MTT和PS平均值分别为(69.36±49.62)ml/(100 g·min)、(5.78±2.58)ml/100 g、(8.64±6.02)s和(38.60±24.46)ml/(100 g·min);胃淋巴瘤组为(23.60±14.87)ml/(100 g·min)、(2.64±0.58)ml/100 g、(10.68±5.33)s和(22.51±15.99)ml/(100 g·min),胃间质瘤组为(50.66±30.92)ml/(100 g·min)、(4.95±1.61)ml/100 g、(11.23±8.09)s和(10.05±8.96)ml/(100 g·min).其中胃癌组与淋巴瘤组BF、BV和PS平均值,胃癌组与胃间质瘤组PS平均值以及胃淋巴瘤组与胃间质瘤组BV平均值之间的差异具有非常显著的统计学意义(P<0.01);胃淋巴瘤组与胃间质瘤组BF和PS平均值有显著统计学意义(P<0.05);胃癌组与胃间质瘤组BF平均值及胃癌组、胃淋巴瘤组和胃间质瘤组MTT平均值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64 MSCT灌注成像能从血流动力学方面为胃肿瘤提供定量信息,不同病理类型的胃肿瘤灌注参数值在总体上有显著差异,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
  • 摘要:目的:利用磁共振水成像的原理,采用单次激发厚层快速自旋回波(single-shot turbo spin echo,SSTSE)重T2加权序列行磁共振胎儿成像(magnetic resonance fetography,MRF),分析其成像质量及影响因素.评价其作为胎儿三维重建的一种替代方法的可行性.方法:2006年4月至2008年2月间,因产前超声筛查诊断或怀疑胎儿存在先天性缺陷以及染色体检查异常的孕妇164例,169个胎儿,羊水正常137例,其中中孕38例,晚孕99例,羊水过多18例,羊水过少9例,羊水正常者头位胎104例,臀位胎29例,横位胎4例,在常规胎儿MRI检查基础上行MRF.对MRF图像进行质量评价,分析图像质量与孕周、胎位和羊水的关系及图像质量降低的原因.结果:所有胎儿常规扫描和MRF成像均一次成功.51例胎儿体内的含液器官病理性扩张或萎陷,28例胎儿病理性积液,10例胎儿囊性病变,15例胎儿体表畸形和17例肢体畸形,以及16例母体肾盂积水和13例囊性病变在穿透胎儿表面后,也同时显示.MRF成像质量与胎儿孕龄、胎位、羊水量无统计学差异(P>0.05).运动伪影、卷积伪影、母亲膀胱过度充盈可使图像质量降低.结论:MRF提供了一种具有三维立体感的胎儿整体图像,能在1幅图像上同时捕捉胎儿的解剖和病理,具有快速、多方位、多视角、多次重复优质成像的特点,可以作为胎儿三维成像的一种替代方法.
  • 摘要:胃静脉曲张(gastric varices,GV)是门静脉高压症的严重并发症之一,它能引起致死性大出血.目前胃静脉曲张临床主要依靠胃镜诊断,随着64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CTPV)应用于临床,其优势愈来愈受到重视.本研究应用64层螺旋CT门静脉成像技术,探讨64层螺旋CT对GV的诊断价值.
  • 摘要:目前认为MRI乳腺检查是最好的,MRI具有多参数、多方位成像和软组织分辨率高的特点,且无射线辐射.但乳腺专用线圈价格昂贵等经济原因,国内许多医院没法开展,某院利用8通道体相控阵线圈(8ch body线圈)及8通道颈胸腰联合相控阵线圈(8ch CTL Array by GE线圈)代替乳腺线圈检查,并进行两者对比,并发现8ch CTL Array by GE线圈可以替代乳腺线圈检查。
  • 摘要:淋巴瘤是临床十分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随着自然环境的局部逐渐恶化和人类社会环境的不断改变,该病的发生率有逐年上升的趋势以及发病年龄年轻化的趋势。小肠非霍奇金淋巴瘤(小肠NHL)少见且临床表现无特异性,往往误诊为其他性质肿瘤而行手术治疗。本研究回顾性分析32例小肠NHL的CT征象,探讨CT诊断价值。
  • 摘要:先天性脑膜脑膨出的影像学诊断报道较少见,全面的影像学资料(包括B超、X线、MR),尤其MR的研究则更为少见。本文收集1997年11月到2003年7月已手术的10例病患,对其临床资料分析讨论:脑膜或脑膜膨出是指脑膜或脑膜和脑组织从颅骨的先天性缺损即颅裂向外膨出。颅裂的发生与神经管的闭合不全以及中胚层的发育停滞有关。其内容物包含硬膜、蛛网膜及脑质。x线对骨质缺损和其他改变是最常规的检查。B超对于颅骨缺损部位,突出内容物尤其是囊性病变分辨率较好.彩超还可发现异常血管分布,CT分辨率高,可显示病变内结构,并可发现颅内合并症,如饼服体缺失、灰质异位、脑室变形移位等。两者共同不足之处是软组织分辨较差。磁共振(MRI)可更好地判断颅外病出物与脑膜脑组织的关系,尤其是矢状位,在一定程度上对区分脑膜脑组织,炎性及恶性组织提供帮助。MHI可以发现脑积水,脑室扩大及蛛网膜囊肿等畸形,对诊断极有益处.MRA可以准确提供膨出物与止常组织存在的血管关系,发现血管移位及异常分布,为手术治疗提供重要的指示依据。脑膜脑膨出应同鼻息肉、鼻部神经胶质瘤相鉴别。鼻息肉极少发生于新生儿及幼儿,神经胶质瘤在胚胎发育障碍方面与脑膜脑膨出联系密切,大部分不与颅内相连,确诊需做MHI。总之,各种检查手段应用,洽当.互相补充,作出脑膜脑膨出的诊断是不难的。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