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四届国际中医糖尿病大会
第四届国际中医糖尿病大会

第四届国际中医糖尿病大会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北京
  • 出版时间: 2009-08

主办单位:中华中医药学会

会议文集:第四届国际中医糖尿病大会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评价清化方对代谢综合征人群氧化应激水平的作用及可能途径。rn 方法:采用随机双盲平行安慰剂对照的方法,通过8周临床观察,比较治疗前后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GSH)和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的变化。rn 结果:干预前两组BMI、WHR、血压、HbAlc、血脂等指标具有可比性;治疗组血清MDA水平下降,对照组上升(P=0.046);治疗组血清SOD水平下降低于对照组(P=0.038);两组GSH、GSH-PX变化无差异(P>0.05)。rn 结论:清化方对于代谢综合征人群具有一定的抗氧化作用,其作用环节与抗氧化酶SOD相关。
  • 摘要:目的:观察糖脂平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胰岛素抵抗(IR)模型大鼠脂肪组织过氧化物酶体增生物激活受体-γ 2(PPAR-γ2)mRNA表达的影响。方法:雄性SD大鼠4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糖脂平组、罗格列酮组。对照组喂以普通饲料,其余三组喂以高脂饲料,测定各组大鼠空腹血糖和血脂,提取附睾旁脂肪组织总RNA,采用RT-PCR技术扩增PPAR-γ2基因片段,检测其表达水平。结果:糖脂平具有降低IR模型大鼠FPG水平和血脂的作用,并显著增加PPAR-γ2mRNA表达。结论:糖脂平对大鼠IR有显著的改善作用,其机制可能与提高IR大鼠脂肪组织PPAR-γ2基因的表达有关。
  • 摘要:目的:研究中药糖脂平胶囊对胰岛素抵抗(IR)模型大鼠的脂肪胰岛素信号转导系统基因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B(Akt/PKB)表达的影响。方法:rn 高脂饲料喂养建立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用中药糖脂平胶囊干预治疗,以罗格列酮作阳性对照组,8周后采用高胰岛素-正常血糖钳夹实验检测大鼠体重(BW),大鼠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INS)、葡萄糖输注率(GIR)。并取骨骼肌组织进行PCR扩增,观察Akt/PKB表达情况。结果:经钳夹鉴定IR模型建立,BW、FBG、INS、GIR均有统计学意义。FBG其他各组均升高,模型组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中药组和西药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NS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GIR检测西药组较中药组更为明显(P<0.01、P<0.05)OD值与模型组相比其他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值中药组(93.33%)比西药组(87.42%)高5.91%。结论:中药和西药治疗后均能缓解高胰岛素状态,并能改善高脂诱导IR大鼠糖代谢。中药组在骨骼肌AKT/PKB传导通路表达方面,较西药组敏感,可增强胰岛素生物效应,并改善胰岛素抵抗。
  • 摘要:目的:观察益气活血补肾的芪丹糖肾颗粒对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影响。方法:采用反复三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造成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观察芪丹糖肾颗粒对于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调控。结果:芪丹糖肾颗粒可显著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发生。结论:芪丹糖肾颗粒通过抑制肾小管上皮细胞凋亡的发生,进而保护肾小管功能,延缓糖尿病肾病的发生发展。
  • 摘要:本文目的在于观察链脲霉素诱导的糖尿病大鼠肾皮质调钙蛋白(RGN)mRNA表达水平和中药鹿茸方的调控作用。应用雄性Wistar大鼠40只,腹腔注射链脲霉素(STZ,45mg/kg)诱导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随机分成模型组、鹿茸方高、低剂量治疗组、洛汀新组,另取正常大鼠5只作为正常对照组。干预治疗8周后,测定各组大鼠肾系数、24小时尿微量白蛋白排泄量(UAER)、调钙蛋白(RGN)mRNA的表达等指标。结果显示,模型组大鼠肾皮质调钙蛋白(RGN)mRNA表达水平显著下调;鹿茸方高、低剂量组可显著上调RGNmRNA的表达水平,同时可显著降低DN大鼠肾重系数、24小时尿白蛋白排泄量;洛汀新的作用不明显。研究结果提示,糖尿病肾病大鼠肾皮质调钙蛋白(RGN)mRNA表达水平明显下调,补肾中药鹿茸方干预治疗可显著上调RGNmRFIA的表达水平,其可能是治疗糖尿病肾病(DN)的有效机制之一。
  • 摘要:蜈蚣作为临床动物用药,具有熄风镇痉,活血通络,攻毒散结,补虚强体等功效,临床辩证运用于糖尿病的预防和并发症的治疗中,本文运用中医理论,结合现代药理研究对其进行分析,以求为临床运用提供有力证据。
  • 摘要:目的:研究刺老苞根皮黄酮对小剂量多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所致糖尿病大鼠骨质的影响。方法:用链脲佐菌素以30 mg/kg注射Wister雄性大鼠6周,成功建立糖尿病模型;对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刺老苞根皮黄酮组和胰岛素治疗组的骨常规参数进行测定及比较。结果:糖尿病模型组骨密度、骨结构力学参数、生物力学参数、骨钙、镁、锰、羟脯氨酸含量均比正常对照组有显著降低(P<0.01),而骨碱性磷酸转移酶(ALP)均比正常对照组有显著升高(P<0.01);相比之下,刺老苞根皮黄酮组在上述参数指标方面均与糖尿病模型组呈现显著差异(P<0.01),与胰岛素治疗组呈现相同作用趋势,但效果略逊于后者。结论:长期摄入刺老苞根皮黄酮可减少小剂量多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大鼠糖尿病的发病率,进而影响糖尿病大鼠骨质变化的发生。
  • 摘要:从理论和临床2个方面简述了肥胖是独立的糖耐量低减风险状态,并进一步从生活方式干预和西药干预、中药干预角度论述了糖耐量低减与肥胖的关系以及其预防的潜在途径。
  • 摘要:介绍了胰岛素抵抗的中医诊断与治疗,着重谈论当前糖尿病胰岛素抵抗诊治中函待解决的问题。消渴病的病性是多脏器、多学科综合疾病,而胰岛素抵抗问题日渐严峻。在理论依据方面,从中西医两个方面分析胰岛素抵抗,着重从中医方面阐述胰岛素抵抗的机理。在分证论治方面重点提出阴虚燥热兼瘀毒、气阴两虚兼瘀毒、肝肾阴虚兼瘀毒、湿浊痰阻兼瘀、痰热瘀毒、阴阳两虚兼瘀毒、消渴痛风、心肾阳衰兼瘀毒等9个证候,并提出证候特点,治法方药加减。本文重点强调治疗胰岛素抵抗必须突出中医特色,坚持综合治疗。坚持以药物治疗为主,配合控制饮食、锻炼身体、劳逸结合、心态平衡、增强战胜疾病信念等综合疗法,使患者早日康复。
  • 摘要:目的:探索肝脾肾同治法辨证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科学性。方法:多中心收集265例2型糖尿病病例,经辨证分别给予降糖消渴1号方、2号方、3号方加减治疗。结果:降糖消渴1号方、2号方、3号方对降低空腹血糖总有效率分别为72.03%、64.10%、74.36%;降低餐后2小时血糖总有效率分别为59.69%、62.86%、61.54%;改善中医症状的总有效率分别为94.9%、90.57%、91.49%,P值均<0.05,具有统计学意义,并且无毒副反应,安全可靠。结论:肝脾肾同治的系列方药有着确切的临床疗效,通过肝脾肾同治角度来辨证治疗糖尿病的观点具有正确性和科学性。
  • 摘要:糖尿病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本文深入分析了中医药治疗本病优势及证治规律,对临床医生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 摘要:目的:观察清化方对糖尿病患者内皮细胞功能的影响,从而为运用中药早期预防糖尿病患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生提供依据。rn 方法:采用随机平行双盲安慰剂对照的方法。将60例2型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各30例),在维持其原有的治疗基础上,分别给予清化方或安慰剂,每日2次,疗程8周。于治疗前及治疗后第2、4、6、8周各访视一次。观察治疗前后两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HOMA-IR、ET、NO、FFA、vWF等的改变情况。8周后揭盲,进行数据统计处理。rn 结果:治疗8周后,与安慰剂组比较,清化方可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提高患者的胰岛素敏感性,并显著促进NO的分泌、一定程度抑制ET的分泌,清化方可以改善糖尿病患者的临床症状;两组治疗前后在空腹血糖、HbAlc、超敏-CRP、FFA、vWF等指标的改变方面没有显著差异。rn 结论:1.与安慰剂比较,清化方可以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内皮依赖性血管舒张功能。2.清化方改善糖尿病患者血管内皮功能的机理可能与其改善患者的胰岛素抵抗、调节NO和ET的分泌有关。3.本研究证实中医清热法可以指导临床早期干预糖尿病心血管疾病。
  • 摘要:目的:探讨糖调节受损(IGR)与中医体质类型分布规律及主要体质类型与胰岛β细胞功能的关系,为IGR的防治提供科学依据。rn 方法:选取河南中医学院附属开封医院及开封市体检中心病例进行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胰岛素释放试验等检测,并参照《中医体质分类研究》调查问卷进行体质调查,对符合IGR诊断标准者进行中医体质类型与客观指标相关性的分析。rn 结果:①在调查的1500例人群中符合IGR诊断标准者有322例,其中单一体质类型者241例(74.8%),两种体质类型相兼者63例(19.5%),三种体质类型相兼者18例(8.1%);②气虚质、阳虚质、气虚兼阳虚质组的BMI、WHR与平和质相比有差异(P<0.05),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气虚兼阳虚质组的BMI、WHR与痰湿质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rn 五种主要体质与年龄有相关性;痰湿质的HOMA-IR显著高于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及气虚兼阳虚质组(P<0.01);痰湿质的HOMA-β显著高于平和质、气虚质、阳虚质及气虚兼阳虚质组(P<0.01),平和质的HOMA-β与气虚质、阳虚质及气虚兼阳虚质组相比有差异性(P<0.05)。rn 结论:①IGR人群体质类型表现为单一体质、两种及三种体质类型相兼出现,其中单一体质和两种体质相兼者所占比例较大。②BMI、WHR、HOMA-IR及HOMA-β是各主要体质类型的参考指标,体质类型分布与年龄相关;平和质的胰岛素轻度抵抗;气虚质、阳虚质及气虚兼阳虚质的胰岛分泌功能较差;痰湿质的胰岛分泌功能尚可,胰岛素抵抗较明显。
  •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复方糖络宁对糖尿病大鼠血清NGF及坐骨神经组织NGF mRNA表达的影响。rn 方法:采用链脲佐菌素糖尿病大鼠模型,造模成功后随机分为模型组、西药组、糖络宁高剂量组、糖络宁中剂量组、糖络宁低剂量组给药,共给药12周,给药结束后,观察糖络宁对血清NGF及坐骨神经组织NGF mRNA表达的影响。rn 结果: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NGF含量明显下降(P<0.01);与模型组大鼠比较,西药组与糖络宁各剂量组大鼠血清中NGF含量明显增高(P<0.01或P<0.05),高剂量糖络宁组与西药弥可保组比较更显示出显著差异(P<0.01)。与正常组大鼠比较,模型组大鼠肝组织中NGF mRNA表达明显下降(P<0.01);与糖尿病模型组大鼠比较,西药组与中药中剂量组可提高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中NGF mRNA的表达(P<0.05),中药高剂量组可显著提高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组织中NGF mRNA的表达(P<0.01)。rn 结论:糖络宁可提高糖尿病大鼠血清NGF水平,可上调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组织NGF mRNA表达,这可能是糖络宁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机制。
  • 摘要:目的:观察中医药辨证治疗糖尿病肾病的临床疗效。rn 方法:选取52例糖尿病肾病患者,先分Ⅲ、Ⅳ期,随机分为Ⅲ、Ⅳ期治疗组、Ⅲ、Ⅳ期对照组各13例,治疗组给予中药治疗,对照组给予厄贝沙坦和中药治疗,疗程结束检测相关指标。rn 结果:1临床症状各组均有改善,但组间差异不明显;2糖尿病肾病Ⅲ期治疗前后,各组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均改善,治疗组改善更明显;3糖尿病肾病Ⅳ期治疗前后24h尿蛋白定量均有改善,治疗组改善更明显;4糖尿病肾病Ⅳ期治疗组治疗后Cr、BUN、GFR上升,对照组治疗后Cr下降,BUN上升,GFR较前上升。但治疗组和对照组相比,Cr、BUN和GFR指标变化均无明显差异(P>0.05)。rn 结论:止消通脉宁、止消温肾宁、止消保肾宁疗效可以与西药血管紧张素受体Ⅱ拮抗剂相媲美。而且中药在改善糖尿病肾病Ⅲ期尿微量白蛋白排泄率,Ⅳ期24h尿蛋白定量方面甚至还明显优于西药。初步显示出糖尿病肾病中医药分期分型辨证治疗的优势。
  •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消渴化瘀片对实验性2型糖尿病(DM)合并高血脂大鼠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的影响。方法:采用高脂饮食和四氧嘧啶(ALLoxan)腹腔注射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50只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小剂量、大剂量消渴化瘀片组、玉泉丸组;治疗前、后测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全血黏度,红细胞沉降率,纤维蛋白原,红细胞聚集指数进行疗效的评价。结果:消渴化瘀片大剂量组治疗6周后TG、LDL-C水平明显减低,与模型组比P<0.05.同时,消渴化瘀片大剂量组能明显降低高切、低切变率下糖尿病大鼠的血浆粘度,以及红细胞聚集指数,与模型组比P<0.05。结论:中药消渴化瘀片大剂量组能明显降低糖尿病大鼠TG、LDL-C水平,以及高切、低切变率下的血浆粘度、红细胞变形指数,在调节糖尿病大鼠血脂、血液流变学指标方面优于玉泉丸组。
  • 摘要:采用医理分析法、用药规律比较法和统计分析法考察古代消渴和相关病名间关系,进而为探索消渴古代证治规律奠定基础。三种方法对照互参,从不同层面揭示疾病本质和相互关系,具有重要的方法学意义。
  • 摘要:糖尿病肾病是糖尿病常见并发症之一,对其分期标准有不同的认识。通过临床与科研的实践,我们认为:糖尿病肾病的分期标准如果能以肾小球滤过率为主,同时把尿微量白蛋白结合起来考虑将更具合理性。
  • 摘要:伏毒伤肝是2型糖尿病主要病理机制。探讨伏毒伤肝病机理论与2型糖尿病肝及脂肪炎症发病机制的相关性,将伏邪理论运用于早期糖尿病的防治工作,对拓宽学术思路,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 摘要:传统医学认为,消渴病变的脏腑主要在肺、胃、肾三脏,基本病机为阴虚燥热,而以阴虚为本,燥热为标,治疗以清热润燥、养阴生津为基本原则,并根据病位的不同分别确立上消治肺,中消治胃,下消治肾的治法。但临床观察所见,糖尿病不只是与肺、胃、肾三脏有密切的联系,肝与糖尿病发病亦有着密切的内在联系,肝失调达是糖尿病的重要病机。特别是糖尿病合并情志异常者,联合采用疏肝理气、养血柔肝往往比单纯清热润燥、养阴生津疗效要好。所以,探讨肝与糖尿病的关系,重视从肝论治,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 摘要:首先对浊阴、浊气,浊邪、浊病的概念做出界定。继而讨论浊邪、浊病与“五高”(高血糖、高血脂、高血粘、高尿酸、高血压)、浊痰瘀三者胶着混杂形成的有形实邪与代谢综合征脂质、蛋白质异位沉积之间在病理上的联系。最后通过临床经验方的药物组成规律进行总结分析,反证浊病与代谢综合征之间存在着特异性联系。rn 建议深入挖掘、系统整理中医学关于“浊”的认识和经验,使其概念明确,体系完善,疗效确切,以提高中医学“治未病”的水平;借助现代系统科学理念和实验技术手段,从系统生物学直至分子生物学水平,分层次、分阶段研究阐释浊邪、浊病在代谢综合征中的病理机制、病变特点以及诊疗策略等,建议代谢综合征的中医浊病学说。
  • 摘要:目的:探讨初诊消渴患者中医辨证分型与血脂变化特点的关系。rn 方法:对2007年11月6日至2008年6月17日期间入院的初次诊断消渴证(2型糖尿病)患者100例,按临床表现分为痰湿中阻,燥热伤阴,气阴两虚,气阴两虚兼血瘀4个证型,统计腰围、体重指数、血压、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值。rn 结果:100例患者中血脂异常者占88%。痰湿中阻型TG、BMI和WC较其它3型显著升高(P<0.01);TC较气阴两虚型和气阴两虚兼血瘀型均显著升高(P<0.05),所有患者HbA1c平均达10.90%,痰湿中阻型伴发代谢综合征、肝功能异常和高血压的比率高于其它3型;气阴两虚兼血瘀型合并糖尿病神经病变、下肢动脉硬化或闭塞症的比率较高。rn 结论:初诊消渴患者中绝大多数伴有血脂异常,其中痰湿中阻型与血脂异常关系最为密切;部分患者无阴虚燥热之症,而以痰湿中阻为主;许多患者在诊断时已出现了高血压、冠心病、糖尿病神经病变、下肢动脉粥样硬化或闭塞、蛋白尿等伴发症或合并症,故对高危人群应早期筛查和干预治疗。
  • 摘要:目的:本课题旨在观察糖尿康片干预空腹血糖受损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将60例IFG患者进行随机、对照、单盲的的方法分组进行干预治疗,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在合理饮食、运动、心理疗法的基础上,对照组口服安慰剂,治疗组口服糖尿康片,3个月为一疗程,共观察2个疗程,通过监测血糖(空腹和餐后2小时)、身高、体重、胰岛素、胰高血糖素、血脂等,判定糖尿康片干预IFG的临床疗效。rn 结果:经过治疗6个月后,对照组治疗前后在FPG、HOMA-IR及胰高血糖素相比有差异(P<0.05),治疗前后2hPG及HOMA-β相比没有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前后FPG、HOMA-IR、HOMA-β及胰高血糖素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后2hPG相比有差异(P<0.05);治疗后两组在FPG、HOMA-IR、HOMA-β及胰高血糖素上相比有差异(P<0.05);对照组治疗前后BMI、WHR、TC及TG相比有差异(P<0.05),但治疗前后HDL及LDL没有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BMI、WHR、TC及TG与治疗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前后HDL及LDL相比有差异(P<0.05);治疗组治疗后在TC、TG、HDL及LDL上与对照组相比有差异(P< 0.05)。rn 结论:糖尿康片能降低空腹血糖、减轻胰岛素抵抗、增强胰岛β细胞功能,降低胰高血糖素、改善血脂水平,可有效干预IFG。
  •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患者的中医证候分布和演变规律。rn 方法:共收集318例2型糖尿病合并高血压病人,记录各患者的入院时一般情况,症状、舌脉象、中医诊断、中医证型、西医诊断等。然后对上述情况进行统计分析总结。rn 结果:318例患者中,气阴两虚147例,占46.2%;肝肾阴虚48,占15.1;阴阳两虚36例,占11.3;脾肾阳虚52例,占16.4%;痰(湿)热互结17例,占5.3%;热盛伤津2例,占0.6%;其它占5.1%。病程史0-2年的患者痰热互结证、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所占比重较大;2-5年病程的患者肝肾阴虚证、气阴两虚证所占比例大;5-10年病程的患者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所占比例大;10年以上病程的患者气阴两虚证、脾肾阳虚证、阴阳两虚证所占比例大。rn 结论:气阴两虚型出现率最高,其次为脾肾阳虚型和肝肾阴虚型,最少是阴阳两虚型、痰热互结型和热盛津伤型。血瘀证是贯穿于整个病程的常见兼夹证,且有随病程增加而加重趋势。
  • 摘要:目的:观察丹红注射液对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33例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的患者,应用丹红观察疼痛缓解情况,并与29例对照进行比较。结果:丹红注射液组总有效率90.9%显著高于对照组75.9%(P<0.05)。结论:丹红注射液可有效治疗糖尿病痛性神经病变。
  • 摘要:目的:观察活络通痹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PeripheralNeuropathy,DPN)的临床疗效及对患者血清IGF-1的影响,探讨其作用机理。rn 方法:将60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两组患者均予以基础治疗,治疗组加服活络通痹方,对照组肌注维生素B1、B12,疗程8周,对照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临床症状及FBG、PBG、HbA1c、IGF-1、神经传导速度等变化。rn 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血清IGF-1水平及神经传导速度均有显著升高(P< 0.01),但治疗组的升高更为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P<0.01)。rn 结论:活络通痹方能有效改善DPN患者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的神经传导速度及血清IGF-1水平,对DPN具有较好的防治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代谢综合征的病机特点,初步提出代谢综合征的主要病机为瘀热互结的理论,并运用泻热祛瘀、益气养阴法治疗。通过观察以该法组方的降糖三黄片临床疗效,进一步论证此理论的正确性。rn 方法:临床观察代谢综合征患者72例,按随机化原则分为中药组(37例)、西药组(35例)。纳入患者在饮食及运动治疗的基础上,分别以降糖三黄片和西药常规疗法(拜糖平)干预治疗,治疗周期为2个月,两组间及各组前后进行比较,观察患者治疗前后代谢综合征各诊断指标、OGTT、胰岛素释放试验、IAI、临床症状积分、等指标在治疗后改善情况。rn 结果:(1)在疗效的总有效率方面,中药组为78.4%,西药组为82.9%,两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两组间中医证候积分改善方面,中药组优于西药组,两组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通过分析治疗前后相关指标,两组在治疗后均能降低FBG、2hPG、HbA1c.FINS、IAI、TC、TG、LDL-C水平(P<0.05),HDL-C水平均较治疗前升高(P<0.05)。在BMI、SBP、DBP方面,治疗前后比较均无明显差异(P>0.05)。(3)治疗后两组间在FBG、2hPG、HbA1c.FINs、IAI、TG、LDL-C水平方面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在降低TC、升高HDL-C水平方面,西药组优于中药组,两组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rn 结论:降糖三黄片切中代谢综合征主要病机,能取得较好的临床疗效,其总体疗效与西药拜糖平相近。
  • 摘要:目的:检测不同中医辨证分型糖尿病足患者截肢标本中RAGE、IGF-1R基因表达,以探讨其在糖尿病足发病中的作用,并分析其在不同证型间的关联性。方法:选择糖尿病足患者最为常见的气阴两虚瘀阻、气血两虚瘀阻、脉络热毒三种证型,以截肢的肌肉组织为标本,并以正常截肢患者的标本为对照,制备RNA,并逆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RAGE、IGF-1R的含量。结果:三种证型间RAGE、IGF-1R的含量无统计学意义,但与正常对照组相比均具有统计学意义。结论:RAGE、IGF-1R基因表达量的改变与糖尿病足的发病有关,但在截肢阶段各证型间无显著关联性。
  • 摘要:目的:采用正糖钳试验观察比较临床治疗气虚痰浊型肥胖2型糖尿病的有效方剂——降浊合剂对Wistar大鼠胰岛素敏感性的影响。方法:雄性Wistar大鼠32只,随机分成降浊合剂高剂量组、降浊合剂低剂量组、罗格列酮组、正常对照组各8只,各组灌胃给予相应的药物7天后,大鼠腹腔麻醉,观察大鼠正糖钳试验稳态下的血糖(BG)和葡萄糖输注速率(GIR)。结果:降浊合剂可明显降低大鼠正糖钳试验稳态下的血糖(BG)(P<0.01),提高稳态下的葡萄糖输注速率(GIR)(P<0.01)。结论:降浊合剂能提高胰岛素抵抗大鼠机体组织对外源性胰岛素的敏感性。
  • 摘要:目的:研究中药糖脂平胶囊对胰岛素抵抗(IR)模型大鼠的脂肪胰岛素信号转导系统基因丝氨酸/苏氨酸蛋白激酶B(Akt/PKB)表达的影响。rn 方法:高脂饲料喂养建立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用中药糖脂平胶囊干预治疗,以罗格列酮作阳性对照组,8周后采用高胰岛素-正常血糖钳夹实验检测大鼠体重(BW)、大鼠空腹血糖(FBG)、空腹胰岛素(INS)、葡萄糖输注率(GIR)。并取骨骼肌组织进行PCR扩增,观察Akt/PKB表达情况。rn 结果:经钳夹鉴定IR模型建立,BW、FBG、INS、GIR均有统计学意义。FBG其他各组均升高,模型组较正常组明显升高(P<0.01),中药组和西药组与模型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INS与模型组相比,均有显著性意义(P<0.05),GIR检测西药组较中药组更为明显(P<0.01、P<0.05)OD值与模型组相比其他组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M值中药组(93.33%)比西药组(87.42%)高5.91%。rn 结论:中药和西药治疗后均能缓解高胰岛素状态,并能改善高脂诱导IR大鼠糖代谢。中药组在骨骼肌AKT/PKB传导通路表达方面,较西药组敏感,可增强胰岛素生物效应,并改善胰岛素抵抗。
  • 摘要:目的:研究糖克煎剂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模型大鼠葡萄糖转运体4(GLUT4)在骨骼肌组织中表达的影响,探讨糖克煎剂对胰岛素抵抗的作用机制。rn 方法:用链脲佐菌素(STZ)加高热量饲料的方法复制出大鼠模型,分别用中药复方糖克煎剂和罗格列酮作用于模型大鼠;用胰岛素敏感指数(ISI)衡量胰岛素抵抗程度;用免疫组化ABC法观测骨骼肌组织中GLUT4的表达水平,及其在骨骼肌细胞中的分布情况。rn 结果:模型组ISI明显低于正常对照组(P<0.05),治疗组ISI与模型组相比均明显提高(P<0.05);免疫组化发现骨骼肌组织中GLUT4的蛋白表达各组间差异无显著性,但正常对照组的GLUT4阳性颗粒多靠近骨骼肌细胞膜边缘,模型组的GLUT4阳性颗粒靠近骨骼肌细胞膜边缘者则明显减少,而治疗组的GLUT4阳性颗粒在骨骼肌细胞膜边缘和细胞内的分布大体相当。rn 结论:糖克煎剂可能通过增加GLUT4的转位而非影响其蛋白水平而改善胰岛素抵抗。
  • 摘要:目的:观察消膏降浊方对高脂饮食诱导的肥胖大鼠体质量、腹内脂肪、血脂、等的影响,探讨防治肥胖症的新途径。rn 方法:将sd大鼠造模成功后,按体重分层随机分为7组:模型组、中药大、中、小剂量组、罗格列酮组、辛伐他汀组、西布曲明组,喂养14周,分别观测体质量、血脂(TC、TG)、腹内脂肪变化。rn 结果:喂药14周后,在降低体质量方面:中药大、中剂量组较同周龄模型组大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降低腹内脂肪方面:中药大中小剂量组较同周龄模型组大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降低TG方面:中药大中小剂量组较同周龄模型组大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降低TC方面:中药中剂量组较同周龄模型组大鼠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较同周龄辛伐他汀组无统计学意义(P>0.05)。在对胰岛素的影响方面:中药大、中剂量组,罗格列酮组、辛伐他汀组的血清胰岛素含量较同周龄模型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中药中药大、中剂量组在降低血清胰岛素方面与与罗格列酮组近似,无统计学差异(P>0.05)。rn 结论:消膏降浊方能使大鼠减肥。
  • 摘要:目的:比较糖尿病性心肌病大鼠和中药复方糖心康治疗组大鼠心肌组织中基因表达的差异,并用Eve green实时荧光RT-PCR技术定量检测骨甘氨酸(0gn mRNA)在各组大鼠心肌组织的表达水平。rn 方法:(1)差异表达基因的筛选;(2)荧光定量RT-PCR的检测。rn 结果:本文仅对筛选出差异表达基因谱中的0gn mRNA进行报告。rn 糖尿病性心肌病模型组心肌组织基因0gn mRNA表达上调,中药复方糖心康治疗组心肌组织基因0gn mRNA表达下调。rn 结论:0gn mRNA在糖尿病状态下心肌组织也有表达,并且表达上调,而中药复方糖心康可使其下调,这也是中药复方糖心康对糖尿病性心肌组织损伤具有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 摘要:目的:观察糖肾1号方对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的干预作用及对PCNA表达的影响,分析其可能的作用机制,为临床防治糖尿病肾病提供实验依据。rn 方法:通过单侧肾切除合并注射链脲佐菌素(STZ)建立早期糖尿病肾病大鼠模型,随机分为假手术(SO)组、模型(M)组、糖肾1号(TS)组、洛汀新(B)组、糖洛合组(TS+B),各10只。模型成功后给予不同的干预,共8周,收集尿液、血液标本,并行免疫组化检测,观察各组大鼠的血糖、肾重、肾重指数,肌酐、尿素氮等生化指标及PCNA蛋白表达的变化。rn 结果:与模型组比较,糖肾1号治疗组肾重、肾重指数、血糖明显下降,血清Scr、BUN显著降低(P<0.05),PCNA表达明显下调(P<0.05)。与洛汀新组比较,无明显差异,治疗组比较,以糖洛合组疗效最好。rn 结论:糖肾1号可能部分通过下调PCNA的表达而抑制肾脏肥大,从而发挥肾脏保护作用,与洛汀新合用在改善肾功能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 摘要:目的:观察消膏转浊方对高脂饲养的肥胖大鼠肝脏脂质过氧化反应的影响。rn 方法:Wister雄性SPF级大鼠40只,体重180-220克。适应性喂养1周后随机分为5组。正常组(n=8)、模型组(n=8)、消膏转浊组(n=8)和罗格列酮组(n=8),以及饮食控制组(n=8).正常组以标准饲料喂养;其余组的大鼠每天饲以高脂饲料。造模8周后,正常组饮食同前;模型组继续高脂喂养;消膏转浊治疗组以及罗格列酮组改为普通饲料喂养,同时给予药物治疗。消膏转浊方剂量为成人剂量10倍量(浓度为1.8生药/ml,灌胃量为6.44ml/kg);罗格列酮3mg/kgd(浓度0.75mg/ml,灌胃量为4ml/kg)灌胃治疗4周;饮食控制组改为普通饲料喂养,不用药物治疗,共为12周。取材后计算肝指数;肝脏HE染色;检测血清中的ALT、AST、CHO、TG、HDL-C、LDL-C;检测肝匀浆中FFA、MDA、SOD、TNF-α和Leptin;检测CYP2E1的蛋白及mRNA的表达。rn 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消膏转浊组大鼠体重、肝指数以及腹脂明显降低(P<0.01);肝脏病理显示:消膏转浊组大鼠肝细胞脂肪沉积,炎症活动程度均明显改善(P<0.01);与模型组相比,消膏转浊方可以降低血清ALT、AST(P<0.05),显著降低CHO、TG及LDL-C(P<0.01);并可以显著地降低大鼠肝组织匀浆中的FFA以及MDA的含量(P<0.01),同时提高SOD的活性(P<0.01)。免疫组化定量分析结果显示:与模型组相比,消膏转浊组肝细胞中CYP2E1染色阳性的细胞面积和MOD值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实时荧光定量结果:与模型组相比,消膏转浊组肝细胞中CYP2E1 mRNA的表达显著低于模型组(P<0.01)。rn 结论:高脂饮食可以引起大鼠营养性肥胖、非酒精性脂肪肝以及肝脏脂质过氧化反应,消膏转浊方可以逆转肝脏细胞脂肪变性、减少肝脏脂质过氧化反应,可能与减轻腹腔内脂肪、降低肝脏FFA、MDA以及肝细胞中CYP2E1表达有关。
  • 摘要:目的:观察祛脂毒胶囊(化痰减肥汤)对营养性肥胖大鼠的减肥消脂作用。方法:将90只大鼠随机分为两组,一组20只,用普通饲料喂养,称普食组;另一组70只,用营养饲料喂养,称模型组。经营养饲料喂养6周后,大鼠体重超过普食组鼠体重20%的即达到肥胖的标准,确定造模成功。从20只普食组大鼠中随机选10只作为正常组;将70只模型组大鼠中造模成功的33只大鼠随机分为3组,每组11只。即模型对照组、模低组、模高组。正常组和模型对照组,按5.2ml/kg/d灌服蒸馏水;模低组、模高组分别以5.2ml/kg/d、10.4ml/kg/d祛脂毒胶囊浓缩液灌胃,相当于成人剂量的10、20倍。连续给药4周,测定各项指标。结论:祛脂毒胶囊可以使营养性肥胖模型大鼠体重明显减轻,1ee's指数明显缩小,体内脂肪重量明显减轻,血脂明显下降。说明祛脂毒胶囊对肥胖大鼠具有减肥消脂的治疗作用,为临床治疗单纯性肥胖病开拓新思路。
  • 摘要:目的:观察十味中药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作用,筛选对α-葡萄糖苷酶抑制作用较强的中药。方法:提取大鼠小肠α-葡萄糖苷酶,以麦芽糖为底物,筛选十味中药水提取物体外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的抑制作用;选择体外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有较强抑制作用的中药提取物,一次性灌胃后对餐后60 min血糖的影响;以阿卡波糖(acarbose,ACAR)作为阳性对照药物。结果:赤芍、山茱萸和桑白皮三味中药对α-葡萄糖苷酶的活性有较强的抑制作用,显示明显的浓度一效应关系,其中桑白皮抑制作用最强,当桑白皮浓度达到10mg·mL-1时,其对α-葡萄糖苷酶的抑制率已达80%,相当于浓度1mg·mL-1的ACAR的作用;三种中药体内实验结果表明,三者均可抑制大鼠一次性灌胃麦芽糖60 min后血糖水平的升高(P<0.05,P<0.01),与对照组比较,对血糖升高的抑制率以桑白皮组最高(62.09%),并且与ACAR(69.31%)组没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赤芍、山茱萸和桑白皮三味中药体内外对α-葡萄糖苷酶活性均有较强的抑制作用。
  • 摘要:目的:初步研究不同浓缩程度下黄连解毒汤煎出液与浓缩后产物的同一性。方法:把黄连解毒汤煎出液在相同温度、持续时间条件下,减压浓缩到原始体积5%、10%、20%、30%、40%,稀释到原始体积;利用高效液相色谱法,对原始汤液和不同浓缩后产物进行色谱检测。结果:不同浓缩程度对黄芩苷含量没有明显影响,但色谱曲线下总面积随着浓缩程度的增加有明显的递减趋势。结论:当汤液浓缩低于80%时,黄连解毒汤煎出液与浓缩后产物具有高度同一性。
  • 摘要:糖尿病是目前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世界性疾病,而糖尿病的并发症是糖尿病致残、致死的重要原因。既重视降糖,又重视调畅络脉,且注重全程通络。在糖络同治方面中医药治疗有一定优势。
  • 摘要:葛根芩连汤作为《伤寒论》经方,具有清热化湿,润燥生津的功效。本文从临床和药理学研究两方面综述葛根芩连汤治疗糖尿病及其并发症的研究进展,以供同道参考。
  • 摘要:目的:检测糖尿病早期(DM早期)及糖尿病足0级(DF 0级)血浆羧甲基赖氨酸(CML)水平,并探讨CML与糖代谢、病程、年龄的相关性。rn 方法:45例早期糖尿病患者(参照1999年WHO糖尿病诊断标准,且尿白蛋白排泄量<200 μg/min或300mg/d;视网膜病变≤Ⅰ期),35例糖尿病足0级患者(参照Wagner诊断分级标准),检测空腹状态下血浆羧甲基赖氨酸(CML)、血糖、HbAlc及餐后血糖。rn 结果:DF 0级组较DM早期组年龄较大,病程较长,血浆CML水平明显升高,差异有显著性(P<0.05).DF 0级患者血浆CML水平在血糖控制不佳患者(HbAlc>7.0%)中显著升高,且均与HbAlc呈显著正相关(r=0.44,P<0.01);同时,CML与PPG亦呈正相关(r=0.41,P<0.05),CML与FPG、Course、Age均无相关性(P>0.05).rn 结论:DF 0级患者CML水平显著升高,血浆CML与HbAlc、PPG呈正相关,血浆CML也许是糖氧化的生物标记,且糖尿病相关并发症有关。
  • 摘要:符合入选病例标准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80例,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采用温经通络熏洗方治疗,对照组口服弥可保。观察项目包括空腹及餐后2h血糖、糖化血红蛋白、红细胞醛糖还原酶(RBC-AR)、红细胞Na-K-ATPase活性、腓总神经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NCV)、腓肠神经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NCV)以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结果证实温经通络熏洗方对糖尿病性周围神经病变患者的症状、体征及相关实验室检查均有不同程度的改善,总有效率为92.5%,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临床症候和红细胞醛糖还原酶(RBC-AR)、红细胞Na-K-ATPasc活性治疗前后比较及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或P<0.01)。血糖及HbAlc治疗后其绝对值均有所下降,但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P>0.05).本研究证实温经通络熏洗方在不影响血糖的情况下,治疗DPN疗效显著。
  • 摘要:目的:观察新诊断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常见的两个中医证型(气阴两虚、湿热困脾)与胰岛β细胞的相关性,并探讨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40例新诊断2型糖尿病伴肥胖(体重指数BMI≥25kg/m2)患者(气阴两虚、湿热困脾各20例)和10例正常对照组,观察各组HOMA-β、HOMA-IR,进行对比分析。结果:新诊断2型糖尿病伴肥胖患者(气阴两虚、湿热困脾型)HOMA-IR水平均明显高于正常人(P<0.01),湿热困脾组显高于气阴两虚组(P<0.01)。HOMA-β水平气阴两虚、湿热困脾型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湿热困脾证患者体重超标最严重,气阴两虚和湿热困脾两证均存在腹型肥胖或腹型肥胖的倾向;气阴两虚和湿热困脾两证型均存在胰岛素抵抗和胰岛β细胞损伤,湿热困脾证的胰岛素抵抗情况最为严重,而两型间胰岛β细胞损伤比较无明显差异;HOMA-β、HOMA-IR可作为新诊断T2DM伴肥胖中医辨证分型的参考指数。
  • 摘要: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是糖尿病(DM)最常见并发症之一,神经病变可累及感觉神经、运动神经及植物神经,产生运动及感觉障碍。临床表现为肢体远端及躯干部分麻木、疼痛、异样感,呈袜子样或手套样,甚则肌肉萎缩。本文应用络病理论分析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因病机,辨证论治及预防与调护。
  • 摘要:近年来各种研究表明,腹型肥胖与2型糖尿病关系密切但腹型肥胖极易为人们所忽视。从而提高了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通过宣传教育使人们认识到腹型肥胖的危害,通过饮食,运动及生活方式的改变,达到减肥的目的,特别是减少腹部脂肪,对于降低2型糖尿病的发病率有着积极的意义。
  • 摘要:目的:探讨糖尿病大鼠在中药复方“益糖康”干预后主动脉NF-kBp65mRNA含量、蛋白水平表达及NF-kB活化的变化。方法:将50只雄性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模型组和中药复方益糖康治疗组。用高脂饲料和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模型,中药煎剂益糖康对中药治疗组进行治疗性灌胃。治疗4周后取大鼠主动脉组织,检测主动脉NF-kBp65mRNA含量、蛋白水平表达及NF-kB活化情况。结果:中药复方益糖康治疗组能明显降低NF-kBp65mRNA含量,抑制蛋白水平表达及NF-kB活化,与模型组比较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中药复方“益糖康”对糖尿病大鼠主动脉NF-kBp65mRNA含量、蛋白水平表达及NF-kB活化的影响,推测益糖康可能通过对炎症核心转录因子NF-kB的影响来降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风险。
  • 摘要:目的:探讨老年糖尿病患者中医证候与慢性并发症及西医指标的关系。rn 方法:制定统一表格,由专人对厦门市第一医院内分泌科门诊符合标准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问卷调查,内容包括一般情况和临床情况、中医辨证分型,同时进行相关西医指标的检测(包括血脂、血糖、血压、糖化血红蛋白、糖尿病眼底检查、10g尼龙丝检查等)。rn 结果:1、将10g尼龙丝阳性组糖尿病患者的证候与阴性组进行比较,发现肝虚证候在两组中的比例有显著差异,阳性组明显多于阴性组(P <0.05)。2、眼底检查结果显示,糖尿病患者眼底病变的有无与糖尿病病程密切相关(P <0.05)。rn 结论:1、10 g尼龙丝检查结果阳性组肝虚证显著多于阴性组,提示该检查可能是中医肝虚证辨证的参考指标。rn 2、眼底检查结果显示,老年糖尿病患者糖尿病眼底病变与病程相关。
  • 摘要:目的:观察中药外洗方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的疗效。方法:将62例DPN患者随机分为2组,在基础治疗相同的情况下,对照组28例单用弥可保口服治疗,治疗组34例予以中药外洗方外洗+弥可保口服。两组均以治疗3周为1疗程,连续观察2个疗程。观察治疗前后DPN患者的症状、体征的改善情况及神经传导速度(NCV)的变化。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8.2%,与对照组的64.3%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对神经传导速度改善,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中药外洗方与弥可保联合应用能够减轻DPN患者的,临床症状,并改善其神经传导速度。
  • 摘要:本文介绍了刘铜华教授诊治糖尿病肾病的学术思想,注重结合患者体质进行中医辨证论治,做到早预防、早发现、早治疗,并注意患者饮食调治和运动疗法,在中西医结合的基础上延缓病情发展,取得显著疗效。
  • 摘要:现代中医学认为,“阴虚燥热”是消渴病的基本病机。本文根据传统中医经典,结合临床实践,从元气的角度对阴虚燥热、阴阳等概念进行了重新解读和辨析,提出“元气虚衰”才是消渴病及其并发症发生发展的根本病机,治疗的关键应从扶助元气入手。
  • 摘要:本文从浊毒之内涵、糖尿病由浊致毒的生变过程和病理特点,及其与现代医学糖尿病之血脂异常及脂毒性的相关性进行了探讨。结合实践认为糖尿病脂代谢紊乱和脂毒性所致之胰岛素抵抗、β细胞的凋亡等病理实质及其所引发的各种并发症阶段,与中医学浊瘀致毒的病理基础,和浊毒内蕴与痰热湿瘀互结,入络内伤则变证丛生的病机转变过程之间存在明显的相关性,以期为化浊解毒法治疗糖尿病血脂异常提供理论与实践依据。
  • 摘要:目的:研究化痰活血法对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的影响与作用机制。rn 方法:将健康的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空白组和造模组,采用刘氏法建立2型糖尿病胰岛素抵抗大鼠模型;模型鼠又随机分成3组,即胰苏灵组、罗格列酮组、模型组,分别于给药后测定血糖、血脂、胰岛素、胰岛素受体数目与结合力,4周后禁食处死大鼠,留职血清并剪取肌肉、肝、脂肪等组织以检测GK、PEPCK以及脂肪组织TNFa-mRNA表达、肌肉组织GLUT4-mRNA表达、肝细胞GK的mRNA表达。rn 结果:胰苏灵在改善胰岛素敏感指数,降糖、降脂、降低FFA等指标方面与文迪雅未见明显差异(P>0.05),且胰苏灵可减轻大鼠体质量,研究发现T2DM大鼠模型肝GK活性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脂肪组织TNF-αmRNA的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PEPCK的蛋白定量显著低于空白组(P<0.05),GLUT4的表达水平明显低于空白组(P<0.05),提示T2DM大鼠IR与与肝葡萄糖激酶活性降低、脂肪源性TNFαmRNA高表达、PEPCK活性减低及GLUT4的表达降低密切相关。通过治疗,胰苏灵可以提高T2DM大鼠模型肝葡萄糖激酶活性、脂肪源性TNFαmRNA的表达水平、增加PEPCK的活性和GLUT4的表达,且与对照药罗格列酮效果相当。rn 结论:具有化痰活血功效的中药制剂胰苏灵是通过提高T2DM大鼠模型肝葡萄糖激酶活性、脂肪源性TNFαmRNA的表达水平、增加PEPCK的活性和GLUT4的表达,达到改善胰岛素抵抗,发挥治疗2型糖尿病作用的。
  • 摘要:目的:观察参地益阴胶囊治疗糖尿病高血糖、胰高血糖素失调、高糖化血红蛋白的疗效。方法:选定32例阴虚热盛型的糖尿病患者,测定血糖、胰高血糖素、糖化血红蛋白升高者,然后将糖尿病患者随机分为中西医结合治疗组(16例)、西药治疗对照组(16例),均服优降糖和注射胰岛素,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在此基础上服参地益阴胶囊,疗程12周。结果:阴虚热盛型糖尿病在症状改善及血糖、胰高血糖素、糖化血红蛋白等指标方面,中西医结合治疗组均明显优于西药治疗对照组。说明治疗组有确切的疗效。
  • 摘要:糖尿病脏腑气血阴阳亏虚,变生水湿痰饮,血脉不畅,痰瘀互结,病理性代谢产物无以排出,生为糖尿病毒邪,临床表现为热毒、湿毒、痰毒、瘀毒、风毒等多种方式,顽固难治、易内陷攻击脏腑,导致糖尿病迁延难愈,易出现变证、坏证。糖尿病“毒邪”理论与糖尿病发病机制炎症学说有同工异曲之妙,解毒法必将为中医药防治糖尿病带来崭新的研究思路。
  • 摘要:经方具有药少而精、药专力宏的特点,亦有很高的临床实用价值。仝小林教授治疗糖尿病及其相关疾病,擅用经方,取得了良好的疗效。经过二十余年的临床实践探索,全小林教授认为剂量是影响经方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回归经方本源剂量,是提高经方临床疗效的重要途径。
  • 摘要:目的:初诊T2DM的腰围、臀围、腰臀比,体重指数、有无症状等特征。方法: 对九家医院参加研究的T2DM进行问卷调查。结果:发现有31.6%有糖尿病家族史,32.2%的患者因为体检发现,18.97%的患者因为其它疾病检查发现糖尿病。
  • 摘要:目的:基于个体化诊疗数据采集平台,探讨265例2型糖尿病合并代谢综合征的证候特征、分布及演变趋势。rn 方法:采集来自多中心的临床病例,运用无尺度网络等数据挖掘方法对其进行分层、横断面研究。rn 结果:病程>10年以上者,其血瘀、气虚、阳虚发生率均较其它组类高(P<0.001或0.01),血瘀证的发生率最高,达95.08%。其发生构成比是:血瘀>气虚>阴虚>湿热>热盛>血虚;病程5~10年者,热盛>气虚>血瘀>阴虚>湿热>血虚;病程<5年者,热盛>气虚>血瘀>湿热>阴虚。rn 结论:2型糖尿病合并MS的证候特征随病程的增加而表现为:阴虚热盛、气虚阴虚、气虚血瘀的演变过程。血瘀证贯穿于整个病程始终,兼夹证呈多样性、个体化分布。
  • 摘要:指出糖尿病早期患者“消渴”并非必见之证,然心烦易怒、大便秘结、夜寐不宁、体形肥胖者甚多,故认为火郁当为糖尿病早期肥胖者主要病机,临证以“火郁发之”为指导遣方用药,务使轻灵透达,郁解热清,方为上策.为提高糖尿病早期临床疗效提出了新的思路。
  • 摘要:随着糖尿病病程的延长,其并发症逐渐显现。作者提倡古方治今病,本文介绍了张仲景《伤寒杂病论》中的经典方剂,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心脏自主神经病变,胃轻瘫,顽固失眠的治疗中的运用。
  • 摘要:通过三则验案附子理中汤加减治糖尿病胃病、真武汤加减治糖尿病心衰、乌头汤加减治糖尿病痛证,对仝小林教授运用附子治疗糖尿病并发症的心得体会进行总结。重用附子时需针对病情恰如其分地应用配伍与剂量,并注意先煎久煎,减其毒性。
  • 摘要:仝小林教授临床多年,治疗糖尿病水肿屡获良效,盖其辨证准确,对患者气、血、水三方面观察独到之故。今举病例数篇,共同道参考。
  • 摘要:目的:比较开郁清热法和传统中医治疗消渴方法滋阴清热法在2型糖尿病临床治疗中的降糖疗效。方法:采用对照开放式研究,将280例2型糖尿病患者辨证分为2组,治疗组160例——开郁清热组,对照组120例——六味地黄组,观察周期为12周,观察指标为空腹和餐后2小时血糖。结果:开郁清热组降糖有效率85%,六味地黄组降糖有效率45%,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开郁清热法降糖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六味地黄组。
  • 摘要:目的:采用胰岛素强化联合辛开苦降方治疗初发2型糖尿病(T2DM)以评价其临床疗效。rn 方法:选自空腹血糖≥11.1mmol/L初发2型糖尿病患者53例,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检测血糖、胰岛素、糖化血红蛋白、血脂等指标后,随机分两组,即中药组(A组)和强化组(B组),两组均行每日4次三短一中胰岛素强化治疗,B组患者未服任何药物,A组加用中药(辛开苦降方),治疗4周后两组均停用胰岛素,其他治疗不变继续治疗4周后,重新评价上述指标。采用稳态模型(HOMA)胰岛素抵抗指数(HOMA-IR)和胰岛素敏感指数(HOMA-IAI)评价研究对象的胰岛素抵抗情况;以HOMA-β评价胰岛β细胞功能。rn 结果:经过4周的胰岛素强化治疗,联合中药治疗组患者空腹血糖、糖化血清蛋白、血清总胆固醇、体重指数、平均积分以及HOMA-IR和HOMA-IAI改善程度好于单纯胰岛素强化治疗组(P<0.05)。rn 结论:早期在胰岛素强化治疗的基础上联合中药(辛开苦降方)可减轻胰岛素抵抗,有助于胰岛β细胞功能的保护和临床症状的改善。
  • 摘要:目的:现察中医药治疗糖尿病的疗效,探索糖尿病的证治规律。方法:将73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36例,采用西药格列吡嗪加二甲双胍治疗;治疗组37例,按中医辨证分型分为偏虚型和偏实型两个证型,在中药主方(黄芪、山药、元参、山茱萸、何首乌、枸杞子、桃仁、红花、葛根、鹿角霜、石斛、生地)的基础上偏虚型加黄精、金樱子和少量肉桂,偏实型加大黄、白花蛇舌草、黄连进行治疗。结果:总有效率治疗组94.5%,对照组63.8%,二组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二组间症状消失的情况比较,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0.05)。结论:中医药辨证治疗糖尿病疗效肯定,副作用小,远期疗效好。
  • 摘要:目的:观察糖郁汤提高糖尿病抑郁患者生存质量临床疗效。rn 方法:62例患者均维持原糖尿病基础及降糖药物治疗,随机分为糖郁汤组和空白组,疗程12周。观察中医证候、汉密尔顿抑郁量表、糖尿病患者生存质量特异性量表、血糖等各组治疗前后的变化。rn 结果:糖郁汤组改善中医证候、抗抑郁疗效优于空白组(P<0.01),显著提高各项生存质量优于空白组(P<0.01)。rn 结论:糖郁汤可有效改善肝郁脾虚、心神不宁证糖尿病抑郁障碍患者中医证候,改善糖尿病抑郁不良情绪,有效地提高糖尿病抑郁障碍患者的生存质量。
  • 摘要: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T2DM)患者糖耐量正常(NGT)一级亲属(FDR)血Leptin水平及体质指数(BMI)、腰臀围比值(WHR)、血糖(FPG)、血脂(BL)、血压(BP)、血胰岛素(FINS)等。rn 方法:选择T2DM患者FDR中口服糖耐量试验(OGTT)、BL、BP正常者为观察组(46例),以45例性别、年龄与之相匹配的无糖尿病家族史的正常人为对照组,比较两组Leptin、BMI、WHR、FPG、BL、BP、FINS。rn 结果:(1)FDR组BMI、WHR、收缩压(SBP)比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2)FDR组Leptin显著高于对照组(P<0.001),FPG、FINS、TG、TC、LDL-C水平均高于对照组(P<0.05),HDL-C低于对照组(P<0.05)。rn 结论:T2DM患者FDR在OGTT、BL、BP正常时,Leptin、FPG、FINS、BL、BP、BMI、WHR已明显高于无糖尿病家族史的正常人,呈胰岛素抵抗(IR)趋势,Leptin增高与此趋势有关。
  • 摘要:目的:观察枳实导滞丸加味联合胰岛素泵治疗初发肥胖2型糖尿病的临床疗效。rn 方法:选择65例初发肥胖2型糖尿病患者,治疗组予枳实导滞丸加味联合胰岛素泵,对照组予多次皮下注射胰岛素,均治疗4周。并于治疗前、治疗后进行空腹血糖(FBG)、C反应蛋白、空腹胰岛素(FINS)、血脂四项、体重指数测定等。rn 结果:治疗组治疗后C反应蛋白、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腰臀比、体重指数、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脂水平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明显下降(P<0.05),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与治疗前及对照组治疗后比较明显提高(P<0.05).对照组C反应蛋白、空腹胰岛素、胰岛素抵抗指数、腰臀比、体重指数、总胆固醇、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甘油三脂、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水平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无明显变化(P<0.05)。rn 结论:枳实导滞丸加味联合胰岛素泵治疗初发肥胖2型糖尿病可减少慢性炎症反应、降低体重指数及胰岛素抵抗指数、降脂,其临床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
  • 摘要:目的:结合现代研究进展,探讨肥胖2型糖尿病不同证型的生物学基础。rn 方法:rn 从人体测量学、血液代谢学、脂肪因子等三个层次进行探讨。rn 结果:肥胖2型糖尿病痰热互结证组与阴虚热盛证组和对照组某些代谢指标间存在显著差异。如抵抗素分泌水平显著增高,与阴虚热盛证组组间差异有显著性意义,提示抵抗素可作为区分两个证型的指标;脂联素、瘦素、IL-6、E-选择素、TNF-α、GLP-1、体重指数、腰臀比、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胰岛素、C-肽水平、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极低密度脂蛋白,尿白蛋白排泄率、糖蛋白和β2-微球蛋白,血压、红细胞压积、纤维蛋白原、C反应蛋白等各项指标中痰热互结证组较阴虚热盛证组虽无统计学差异,但皆有明显变化趋势。rn 结论:肥胖2型糖尿病中医从脾瘅来认识,其代谢存在异常,其不同证型生物学基础存在差异,还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 摘要:目的:观察益气养阴活血中药对2型糖尿病(T2DM)患者血清脂蛋白脂酶(LPL)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益气养阴活血中药复方丹蛭降糖胶囊(DJC)对28例T2DM患者的血清LPL水平进行治疗前后的观察测定。结果:DJC不仅能明显改善T2DM患者的血糖、血脂、提高胰岛素敏感指数等,还能提高患者血清LPL水平(P<0.05)。结论:DJC中药可能通过改善脂肪细胞的分化功能,升高LPL含量,降低血清脂质,减小脂肪细胞体积,增强脂肪细胞的贮脂能力,改善IR。
  • 摘要:目的:观察益肾降浊冲剂对糖尿病肾病(Diabetic NephropathyDN)Ⅳ期患者的治疗效果及对炎症相关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介素6(IL-6)、同型半胱胺酸(Hcy)水平的影响,探讨益肾降浊冲剂在治疗糖尿病肾病中的作用机制。rn 方法:根据丹麦学者Mogensen糖尿病肾病诊断和分期标准,取DN Ⅳ期患者45例,检测其血清CRP、IL-6、Hcy水平并分析其与患者肌酐清除率(Ccr)的相关性;采用随机对照方法,将4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2例)单纯用现代医学常规疗法治疗,治疗组(23例)在现代医学常规治疗基础上给予口服益肾降浊冲剂每次10克,一天3次。两组均以2个月为1疗程,观察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肾功能,血清CRP、IL-6、Hcy水平变化。rn 结果:DN患者血清CRP、IL-6、Hcy较健康对照组升高(P<0.05);血清CRP、IL-6及Hcy水平与血清肌酐清除率成负相关(相关系数分别为-0.342、-0.312和-0.428);两组患者治疗后肾功能较治疗前未见明显改善(P>0.05);治疗组及对照组在治疗前后血清CRP、Hcy均有降低(P<0.05),但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改善更明显(P<0.05);两组患者治疗期间均未见明显副作用。rn 结论:1.DN随着肾功能的下降,血清CRP、IL-6、Hcy也进行性上升。2.益肾降浊冲剂加常规西药治疗能降低DN患者的血清CRP、Hcy水平,减轻患者的炎症状态。
  • 摘要:目的:本文通过大样本的观察确诊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病人,在“瘀”证的基础上进行辨证分型,并观察临床部分客观指标与其的相关性。rn 方法:对164例DPN病人在“瘀”证的基础上进行辨证分型,分为阴虚热盛型、痰湿阻络型、气虚血瘀型、阳虚寒凝型。并对部分临床的客观指标进行记录、分析。rn 结果:1、气虚血瘀是DPN最主要的发病机制。2、痰湿阻络型病人存在较严重的血脂代谢紊乱,多合并X综合征。3、阳虚寒凝组是DPN发病的晚期,血糖多控制差,血粘度高,微循环障碍明显。rn 结论: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各常见证型与临床的客观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