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第九届全国鼻咽癌学术会议
第九届全国鼻咽癌学术会议

第九届全国鼻咽癌学术会议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昆明
  • 出版时间: 2009-07-31

主办单位:中国抗癌协会

会议文集:第九届全国鼻咽癌学术会议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背景与目的:鼻咽癌有明显地域倾向性,而鼻咽癌发病又与EBV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检测来自不同地域的人群抗EBV抗体的水平和阳性率,以探讨EBV感染与鼻咽癌的地域倾向性之间的关系。方法:从鼻咽癌高发区广东省中山市的健康成人中收集303例中山原住居民的血清和92例来自非NPC高发区的外省移民的血清,用ELISA法检测血清中的EBNA1-IgA、EBNA1-IgG、VCA-p18-IgA、VCA-p18-IgG、Zta-IgA和Zta-IgG等六种抗体水平,以校正相对光密度(ArOD)值表示,逐一比较两个人群样本六项抗EBV抗体水平及阳性率的差别。结果:中山原住居民的Zta-IgA(0.84±0.03)和VCA-p18-IgA的ArOD(0.96±0.05)明显高于外省移民的ArOD(0.42±0.04和0.40±0.05)。另外,中山原住居民30~年龄段组和50~年龄段组的Zta-IgA阳性率分别是29.27%和28.46%均明显高于外省移民同一年龄段组(3.03%和9.09%)。中山原住居民30~年龄段组和50~年龄段组的VCA-p18-IgA分别是48.28%和43.12%均明显高于外省移民同一年龄段组(6.67%和13.33%)。结论:中山原住居民针对EBV溶解期的抗体Zta-IgA和VCA-p18-Iga的水平和阳性率偏高,反映其感染的EBV更多地处于再激活状态,这提示NPC高发区中山的原住居民比来自非NPC高发区的外省移民具有更高的风险罹患鼻咽癌。
  • 摘要:目的:对广东地区汉族人群鼻咽癌(NPC)人群进行HLA-Ⅱ类基因DPB1-3调控区进行序列多态性分析,探讨广东地区汉族人鼻咽癌和DPB1-3调控区的相关性,寻找易感基因类型。方法:对104例广东藉的汉族NPC患者和105例广东藉对照者进行HLA-DPB1基因调控区分型及比较。结果:鼻咽癌组DPB1位点3调控区BB基因型、B单倍型等位基因分布频率、明显高于对照组。结论:DPB1位点3调控区BB基因型、B单倍型等位基因可能与广东地区汉族人群鼻咽癌的发生有关。
  • 摘要:鼻咽癌(NPC)是耳鼻喉科常见的肿瘤,但鼻咽部病变隐蔽,对咽反射敏感的患者,间接鼻咽镜检查往往不满意,而且不易发现鼻咽部病变,悬雍垂及软腭肥厚的患者也不易暴露鼻咽部,给活检带来一定的困难,采用纤维喉镜直视下活检所取组织往往过小而且取材表浅对粘膜下型鼻咽癌的病理诊断困难,而且有一定的假阴性。本科自2002年4月-2009年5月,对36例疑为NPC而未能确诊者,采用鼻内镜直视下经鼻腔行鼻咽部活检使该类患者获得及时可靠的诊断,本文现将具体方法和结果予以报道。
  • 摘要:本中心运用深圳威亨腔内治疗机及配套的治疗计划系统。在鼻咽癌腔内治疗操作过程,往往出现一些问题,导致腔内治疗不能顺利进行。本文现就笔者操作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归纳总结,并提出一些解决问题的方法,供同行们讨论分析。
  • 摘要:目的:探讨放化同期治疗及辅助化疗是否提高Ⅲ-Ⅳa期鼻咽癌的临床疗效,评价鼻咽癌放化同期治疗及辅助治疗的毒性。方法:96例Ⅲ-Ⅳa期鼻咽癌随机分为2组。A组即治疗组,采用常规放疗+同期化疗及辅助化疗48例;B组即对照组,单纯放疗48例,两组放疗方案相同,均采用6My X-ray外照射+6-12Mev电子线(用于缩野后耳后淋巴结补量及颈部残存淋巴结的补量照射),放疗技术为双面颈联合野Dt36Gy后,改为双面颈联合小野避开脊髓加量放疗Dt34Gy及下颈部切线野Dt50Gy,颈后电子线野加量照射加或不加鼻咽颅底野加量照射。鼻咽原发灶及阳性淋巴结区放疗Dt70-78Gy,2Cy/F,下颈部及锁骨上淋巴结预防区Dt50Gy。A组同期及辅助化疗方案为:DDP 30mg/m2,静脉滴注,第1~3天,或CBP60mg/m2静脉滴注,第1~5天;5~Fu 600mg/m2,静脉滴注,第1~5天,3~4周为一周期,放疗同期化疗2周期,放疗后辅助化疗1~2周期。结果:3年无瘤生存率(DFS)分别为:A组79.2%,B组52.1%;3年总生存率(OS)分别为:A组83.3%,B组64.6%。结论:同期加辅助化放疗能提高中晚期鼻咽癌的无瘤生存率及总生存率,毒副反应可耐受。
  • 摘要:目的:研究水通道蛋白1(AQP1)在鼻咽部肿瘤及非肿瘤组织中的表达情况。方法:收集30例鼻咽部活检标本,分别使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PCR)检测组织中AQP1的表达情况。结果:免疫组化结果提示,AQP1在鼻咽部肿瘤及非肿瘤组织中均存在表达,但肿瘤组织染色强度较非肿瘤组织强。Real-time PCR检测证实肿瘤组织中AQP1表达强于非肿瘤组织,且发生转移的肿瘤组织中表达进一步升高。结论:水通道蛋白1在鼻咽癌中的表达变化可能与肿瘤转移相关。rn 近年来,水通道蛋白家族成员在恶性肿瘤中的表达情况日益受到重视。在肾脏肿瘤、乳腺肿瘤、消化系统肿瘤及呼吸系统、神经系统肿瘤中均发现水通道蛋白1(AQP1)与肿瘤的血管形成及转移存在一定相关性。并且有研究表明,在侵袭性强的肿瘤中,这一相关性更显突出。鼻咽癌是中国华南地区的高发肿瘤,其侵袭能力极强,颈部淋巴结的转移率可高达78.9%。因此,本文拟探讨AQP1在鼻咽癌组织中的表达情况。
  • 摘要:目的:分析鼻咽非角化性癌两种亚型(未分化型,分化型)的临床特征,探讨鼻咽癌组织学分型的临床指导意义。方法:对164例鼻咽非角化性癌初诊患者两种亚型(92例未分化型,72例分化型)的首发症状及分期等多项临床特征进行比较分析。结果:鼻咽非角化性癌两种亚型的各项临床特征均无差异。Spearman等级相关分析结果表明鼻咽非角化性癌的分型与多数临床特征无相关性,与病程相关,提示鼻咽分化型非角化性癌患者病程较未分化型患者长。结论:鼻咽非角化性癌两种亚型的初诊患者具有相似的首发症状、肿瘤侵犯范围及分期等临床特征,临床上难以根据组织学分型确定治疗策略。WHO新分类中的未分化型非角化性癌应区别于老分类的未分化癌。有必要结合鼻咽癌的临床生物学特征进行更深入的病理学研究,确定具有临床预后意义的组织学分型,更好地指导鼻咽癌的综合治疗。
  • 摘要:目的:探讨肿瘤容积在早期鼻咽癌治疗方案选择的临床意义。方法:在2005年1月1日至2006年10月31日期间,60例经病理证实初治临床早期鼻咽癌,随机分组为对照组(A组)和治疗组(B组)。A组:单纯常规分割放射治疗,原发灶DT70Gy/35F/7W,颈部治疗区66~70Gy/33~35F/6.5~7W,预防区50~56 Gy/25~28F/5~5.5W;B组:采用常规分割放射治疗和PF方案同步化疗,放疗第一天开始行同步化疗DDP 30mg/m2/d,d1-3,5-Fu 0.5g/m2/d,d1-3,每3周重复一次,总疗程为3周期,常规分割放射治疗方法及剂量同A组。所有患者用计算机软件系统计算出大体肿瘤容积。结果:所有患者按期完成放疗计划,治疗组中患者完成化疗计划。60例患者均可评价毒副反应及客观疗效。原发灶完全缓解率A组80%,B组96.7%(X2=4.043),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急性皮肤反应A组1、2级与3、4级分别为90%、10%和B组分别为80%、20%(X2=1.176);急性黏膜炎反应A组分别为83.3%、16.7%和B组分别为66.7%、33.3%(X2=2.222),少见严重的毒副反应。结论:对大体肿瘤容积大于25cm3的早期鼻咽癌同步放化疗是安全可行的,初步结果显示较好的近期疗效,但有待于进一步结果。其远期并发症如严重张口困难、后组颅神经损伤有待于进一步观察或随访。
  • 摘要:目前关于肥胖和低体重与鼻咽癌的关系尚不清楚,也极少有两者之间关系的研究。鼻咽癌机制方面的研究也不能揭示体重对于其预后的影响究竟如何。因此本文基于以上的背景知识,为了了解体重指数对鼻咽癌预后的影响,回顾性的分析了本中心1990年到2003年的1489例初治鼻咽癌患者资料。
  • 摘要:目的:通过比较泰素蒂联合卡铂(TC)方案与氟尿嘧啶(5-FU)联合卡铂(CF)方案对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探讨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诱导化疗的新方案。方法:2005年11月1日至2008年12月1日,58例中晚期鼻咽癌患者按照临床分期和性别分层随机抽签进入试验组和对照组。分别比较两组患者诱导化疗与同期放化疗的近期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与CF方案相比,TC方案诱导+同期放化疗实施的平均化疗周期数多(3.31 VS 2.83)。两组患者诱导化疗及同时期放化疗疗效评价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和对照组Ⅲ度及Ⅲ度以上中性粒细胞减少的发生率分别为72.4%和37.9%,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TC方案治疗鼻咽癌的近期疗效与CF方案相似,不良反应可耐受,远期疗效与毒性尚需进一步研究。
  • 摘要:本文在鼻咽癌临床生物学行为的认识基础上针对鼻咽癌放射敏感性和预后指标开展了下列几个方面的研究:1.筛选和建立了具有P53功能的不同放射敏感性的鼻咽癌细胞系;2.不同P53功能鼻咽癌细胞株放射敏感性的检测;3.对ATM、P2I和DNA-PKD蛋白在不同放射敏感性鼻咽癌细胞株的表达进行了检测;4.开展了p21寡核苷酸反义对鼻咽癌放射增敏的体内和动物研究;5.开展了Ku70、Ku80和DNA-PKcs预测鼻咽癌预后的转化研究;6.开展了CEATP-F对鼻咽癌预后预测的研究;7.开展了Aurora-A对鼻咽癌预后预测的研究;8.对高发家族鼻咽癌和伴发糖尿病的鼻咽癌临床生物学行为进行了研究。并通过上述研究,提出了鼻咽癌放射敏感性的分子调节机制。
  • 摘要:肿瘤细胞表达的肿瘤相关抗原,可诱导机体产生抗肿瘤的CD8+T细胞反应。T细胞的活化依赖于抗原一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物-T细胞受体结合提供的信号1,和CD80,CD86等共激活分子提供的信号2产生的共同作用。T细胞被抗原激活后形成记忆细胞和效应细胞,效应T细胞通过脱颗粒释放粒酶(granzymes)或通过不同的机制表达或释放死亡配体FASL/CD178,以依赖或不依赖caspase-8的方式,切割,活化Bid分子,诱导靶细胞发生凋亡,从而排除肿瘤细胞。CD8+T细胞具有识别和排除病毒感染细胞与肿瘤细胞的功能,其活性受到CD4T细胞的调节。在多种肿瘤,都在病灶部位发现浸润的CD4+调节性T(Treg)细胞,此类细胞具有抑制抗肿瘤免疫和自身免疫的能力。同时,肿瘤细胞也能合成与释放具有免疫抑制能力的因子。有效地排除抑制抗肿瘤免疫的Treg细胞,同时又避免自身免疫性疾病的发生,成为抗肿瘤免疫治疗的关键问题。近年来的研究也发现,Fas/FasL系统构成机体抗肿瘤的机制之一,但瘤细胞表达该系统的成分时,也有可能产生免疫逃避,从而增加肿瘤发生的风险。在不同的肿瘤均已发现细胞因子对于抗肿瘤免疫的负调节作用。鼻咽癌是我国南方高发的肿瘤,该肿瘤具有高度浸润性和高转移的特性。在我国南方呈地方性流行的鼻咽癌,绝大部分为WHO Ⅲ型,即非角化,未分化型。此型病例与EB病毒感染关系密切,因此,针对EB病毒抗原的T细胞反应成为鼻咽癌免疫学治疗的基础,鼻咽癌发生发展过程,瘤细胞诱导的免疫抑制和免疫逃避现象如得以有效控制,免疫疗法可望成为治疗鼻咽癌的重要手段。rn 肿瘤抗原可诱导机体的NK细胞和CD8+T细胞反应依赖于共激活分子的作用,同时在肿瘤病灶浸润的调节性T细胞以及一些细胞因子,如TGF—beta对效应性T细胞的活性具有削弱作用。近年来还发现,作为CD8T细胞的细胞毒效应分子,FasL也有可能通过增强活化诱导的细胞死亡(AICD)抑制T细胞的活性。而消减Treg细胞的一些方法,存在着诱发自身免疫性疾病的风险。如何合理地调动机体的抗肿瘤免疫功能,成为肿瘤生物学治疗的关键问题。
  • 摘要:目的:评价吉西他滨+顺铂联合放疗(GP+RT)序贯治疗进展期鼻咽癌疗效及其毒性反应,探讨中晚期鼻咽癌新的综合治疗方案。方法:首诊中晚期(Ⅲ,Ⅳa)鼻咽癌患者80例。采用常规放疗联合GP化疗方案序贯治疗(GP化疗方案为Gemcitabine 800mg/m2,D1,D8;DDP20mg/m2 D1-D5,4 cycles,并行常规放疗)。评价其近远期疗效及毒副反应。结果:所有病例经GP+RT序贯治疗后鼻咽及颈部病灶均完全消失。所有病例随访超过3年。GP方案化疗毒副作用主要表现骨髓抑制及胃肠道反应,尤其以血小板减少。其余毒副作用则较少。随访:1、2、3年存活病例分别为80,79,79;1例在1年内复发,1例1-2年内复发转移并死亡;其余78例未发现复发转移。结论:吉西他滨+顺铂化疗联合放疗序治疗中晚期鼻咽癌近远期疗效确切。
  • 摘要:与EBV相关的恶性肿瘤在潜伏感染期大多数都表达EB病毒(EBV)潜伏膜蛋白1(LMP1),并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及恶化密切相关,在鼻咽癌(NPC)中LMP1已被公认为是癌基因(oncogene),本研究主要构建慢病毒载体,探讨利用miRNA干扰原理进行LMP1病毒癌基因的敲除的可行性及有效性。
  • 摘要:同期放化疗是局部晚期鼻咽癌患者的标准治疗策略,在同期放化疗的基础上给与新辅助化疗能否提高疗效尚未明确。笔者分别对Ⅲ期和ⅣA-B期鼻咽癌开展了新辅助化疗联合同期放化疗的前瞻性Ⅱ期临床研究。本文将初步报道这两项前瞻性Ⅱ期临床研究的耐受性及近期疗效。
  • 摘要:目的:评价电子鼻咽镜引导下经鼻腔、口腔行鼻咽部活检的方法在鼻咽癌诊断中的意义。方法:应用电子鼻咽镜对临床疑似鼻咽癌患者进行鼻咽部检查,并对其中184例患者在电子鼻咽镜引导下经鼻腔、口腔行鼻咽部病理活检以进一步明确诊断。结果:184例鼻咽活检患者中,明确的病理类型为:鼻咽癌144例、鼻咽结核10例、恶性淋巴瘤8例、慢性鼻咽22例。结论:临床上在电子鼻咽镜引导下经鼻腔、口腔行鼻咽部活检是一种比较准确、安全的活检方法。
  • 摘要:目的:研究细胞因子诱导的杀伤细胞(CIK)与树突状细胞(DC)共培养后DC-CIK细胞抗鼻咽癌细胞的作用。方法:正常人外周血单个核细胞诱导DC和CIK细胞。加入CNE1或CNE2细胞冻融液,将DC与CIK共培养,以CIK细胞单独培养为对照。用MTT法测定杀伤活性。结果:DC-CIK细胞杀伤鼻咽癌细胞活性高于CIK细胞;杀伤CNE1细胞活性高于CNE2细胞。结论:DC-CIK细胞抗鼻咽癌细胞的作用显著,为DC-CIK细胞免疫治疗提供了实验和理论依据。
  • 摘要:目的:分析复发性鼻咽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的疗效及影响疗效的因素。方法:56例复发性鼻咽癌接受三维适形放射治疗,鼻咽部剂量50~70Gy/36~52天(中位64Gy/44天)。结果:全组病例随访3年以上,3年总生存率、无瘤生存率和鼻咽部局部控制率分别为48.2%、44.6%和53.6%。复发间隔时间>2年和复发临床分期T2期,3年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高;再程放疗剂量≥60Gy,3年生存率和局部控制率优于<60Gy。结论:复发性鼻咽癌三维适形放射治疗是有效的治疗手段,复发间隔时间、复发临床分期和再程放疗剂量是影响预后的因素。
  • 摘要:目的:局部复发和远处转移是鼻咽癌治疗失败的主要原因,且有研究提示血清中TGF-β1浓度与肿瘤预后密切相关。本研究通过检测TGF-β1在鼻咽癌患者血清中的表达水平,探讨其与鼻咽癌患者临床特征及预后的关系。rn 方法:采用酶联免疫吸附(ELISA)实验方法,检测初治156例鼻咽癌患者血清中的TGF-β1表达水平,分析血清中TGF-β1浓度对鼻咽癌预后的影响。rn 结果:156例鼻咽癌患者治疗前血清TGF-β1的平均浓度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其中治疗前后对比的52例鼻咽癌患者中,治疗前血清中TGF-β1平均浓度明显高于治疗后TGF-β1平均浓度。再以78.52ng/ml为节点,将156例鼻咽癌患者分成两组,TGF-β1低浓度组<78.52 ng/ml,TGF-β1高浓度组≥78.52 ng/ml,在不同性别、年龄、原发灶T分期、颈淋巴结N分期、92临床分期、治疗后有无局部区域复发和有无远处转移的病例中,鼻咽癌患者治疗前血清中TGF-β1浓度与颈淋巴结N分期、92临床分期和治疗后有无远处转移的相关性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本组156例患者,3年总生存率为90.6%,3年无进展生存率为83.3%,3年无复发生存率为87.8%,3年无转移生存率为85.7%。鼻咽癌患者治疗前血清中TGF-β1高、低浓度组3年总生存率分别为69.1%和96.1%,3年无进展生存率分别为53.2%和91.3%,3年无复发生存率分别为58.9%和94.5%,3年无转移生存率分别为57.6%和93.3%。结果显示,TGF-β1高浓度组3年总生存率、3年无进展生存率、3年无复发生存率及3年无转移生存率均下降,各组间差异具有显著性意义。应用Cox多因素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鼻咽癌患者治疗前血清中高浓度TGF-β1是总生存、无进展生存和无转移生存的不良预后因素,相对危险度分别为0.048、0.032和0.032,p值均小于0.05。rn 结论:鼻咽癌患者治疗前血清中TGF-β1浓度明显高于正常人,而且患者治疗前血清中TGF-β1浓度明显高于治疗后,治疗前血清中TGF-β1浓度与颈淋巴结N分期、92临床分期和治疗后有无远处转移相关性具有显著的统计学意义,TGF-β1高浓度组3年总生存率、3年无进展生存率、3年无复发生存率及3年无转移生存率均较低浓度组差,高浓度TGF-β1是鼻咽癌患者总生存率、无进展生存率及无转移生存率的不良预后因素。血清中TGF-β1浓度可能成为诊断和预测鼻咽癌预后的分子指标之一。
  • 摘要:背景与目的:先前报道了鼻咽癌组织中存在C-KIT。表达和突变,但体外水平Imatinib是否对鼻咽癌有增殖抑制作用作用及机制尚不清楚。本研究评价了鼻咽癌细胞株中C-KIT表达和突变和对Imatinib的反应性,以及三者之间是否有相关性。rn 方法:应用Western blot检测鼻咽癌细胞株CNE-1、CNE-2、Hone-1、C-666、SUNE-1、5-8F及鼻咽上皮细胞株NP-69的C-KIT表达情况,应用直接测序法检测CNE-1、CNE-2、Hone-1、C-666、SUNE-1、5-8F C-KIT基因突变情况,应用CCK-8试剂盒进行Imatinib对CNE-1、CNE-2、Hone-1、C-666、SUNE-1及5-8F的增殖抑制实验,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t检验分析鼻咽癌细胞株中C-KIT表达、突变和对Imatinib的反应性三者之间是否有相关性。rn 结果:鼻咽癌CNE-1、CNE-2、Hone-1、C-666、SUNE-1及5-8F细胞株相对于鼻咽上皮细胞株NP-69存在C-KIT蛋白高表达。CNE-1、CNE-2、Hone-1发现杂合ⅣS17+78T>C,C-666纯合ⅣS17+78T>C,SUNE-1及5-8F无突变。Imatinib对CNE-1、CNE-2、Hone-1、C-666、SUNE-1及5-8F细胞株有剂量依赖的增殖抑制作用。鼻咽癌细胞株中C-KIT。表达、突变和对Imatinib的反应性三者之间无统计学意义的相关性。rn 结论:鼻咽癌细胞株中存在C-KIT过表达和C-KIT内含子基因突变,Imatinib对鼻咽癌细胞株有剂量依赖的增生抑制作用,但是C-KIT蛋白、C-KIT突变和Imatinib的抑制作用之间未发现明显的相关性。
  • 摘要:目的:比较诱导化疗加同时期化放疗与单纯诱导化放疗在T3-4N0-1M0和T1-4N2-3M0鼻咽癌患者的疗效。方法:Ⅲ、Ⅳ期鼻咽癌患者随机分为2组:诱导加同时期化放疗组(IC/CCRT)和诱导化放疗(IC/RT)组。两组病人接受同样的诱导化疗方案:2程氟尿嘧啶脱氧核苷(FuDR)+卡铂(CBP),(FuDR750 mg/m2,d1-5;CBPAUC=6),化疗结束后1周行放疗。诱导加同时期化放疗组的患者在在放疗的第7、28、49天接受卡铂AUC=6的化疗。对T3-4N0-1M0和T1-4N2-3M0病人分别进行亚组分析。结果:中位随访3.9年,,T3-4N0-1M0鼻咽癌病人诱导加同时期化放疗组和诱导化放疗组的3年总生存分别为84%和85.9%,两组在无病生存、局部区域控制和远处转移控制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1-4N2-3MO鼻咽癌病人诱导加同时期化放疗组和诱导化放疗组的3年总生存分别为67.4%和82.2%,两组在无病生存、局部区域控制和远处转移控制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本研究采用的诱导加同时期化放疗方案未能较诱导化放疗进一步提高T3-4N0-1M0和T1-4N2-3M0鼻咽癌的总生存率。
  • 摘要:肿瘤的发生、发展和转移离不开肿瘤血管生成。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在肿瘤血管生成中处于核心地位,是目前已知活性最强、专属性最高的血管生成因子。VEGF的特异性受体fms-样酪氨酸激酶-1(Flt-1)和含激酶插入区受体(KDR)特异性地与VEGF结合而发挥促血管生成和促肿瘤侵袭、转移的作用。VEGF表达与鼻咽癌临床特征和不良预后相关。Flt-1和KDR表达及临床病理联系在食管鳞癌、神经母细胞瘤及乳腺癌中已有报道,而在鼻咽癌中的报道尚不多见。本研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的方法检测127例鼻咽癌标本中VEGF、Flt-1和KDR的表达情况,并对患者进行了长期随访,着重探讨Flt-1和KDR表达与鼻咽癌临床特征和生存期的关系。
  • 摘要:目的:本课题在鼻咽癌高发区中山市健康人群体检中,采用鼻咽癌血清学风险评估方案确定鼻咽癌高危人群并随访,探讨提高早期无症状鼻咽癌检出效率的手段。rn 方法:2007年3月16日至2007年12月31日,对在中山市人民医院进行健康体检的1373名健康人群进行血清EB病毒EBNA1/IgA、zta/IgG、EBNA1/IgG检测,根据标准确定高危人群,对高危人群每3-6个月追踪随访。rn 结果:至2008年2月29日,首次筛查 1373人,共检出高危11人,高危人群共检出鼻咽癌5例,高危人群鼻咽癌检出率为27.27%,该体检人群鼻咽癌检出率为218.50/10万。在直接筛查和临床随访中共检出无症状鼻咽癌3例。rn 讨论:采用鼻咽癌风险评估方案进行鼻咽癌筛查可缩小普查需跟踪的人群,提高鼻咽癌筛查效率;对评估高危的人群密切跟踪及随访是发现早期无症状鼻咽癌的关键。
  • 摘要:鼻咽癌的早期发现意指患鼻咽癌的病人,一发现就诊后在最短时间内做出鼻咽癌的诊断。鼻咽癌早期发现,早期治疗,能提高疗效。本文对鼻咽癌误诊原因、鉴别诊断、早期发现鼻咽癌的检查方法,如MR检查鼻咽、超声检查咽旁间隙、咽隐窝内活检、超声引导寻找穿刺活检、颞下窝穿刺活检做一总结和经验介绍,供同道们参考。
  • 摘要:隐匿型鼻咽癌意指鼻咽癌原发病灶微小,生长隐蔽,颈部或咽后间隙淋巴结己确诊为转移性癌,经过目前各种鼻咽癌检查方法的检查,一时尚难找出鼻咽部原发癌。本文根据CT或MR检查和间接鼻咽镜检查显示肿瘤部位、大小、深度,选好活检点选择、肿瘤到位活检、咽隐窝内活检、超声检查引导细针穿刺活检等适中方法,进行采集肿瘤活组织标本。
  • 摘要:目的:比较110例鼻咽癌’92分期与08分期对临床分期分布的差异。方法:统计2008年8月至2009年5月中山市人民医院门诊确诊鼻咽癌患者110例的MRI等临床检查资料,同时进行’92和08临床分期,并分析两种分期系统对同组鼻咽癌病例临床分期的分布与构成的差异。结果:两种分期系统,在临床分期和T分期的划分上有较好的对应,无显著性差异,但N分期有显著性差异,’92、’08分期显示N0、N1、N2、N3例数分别为15,46,32,17和15,25,57,13。08分期Ⅰ、Ⅳ期患者比例(80%)比’92分期(74%)增高,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但新分期中Ⅳ期比例下降,而Ⅲ期比例升高。结论:两种分期系统,在临床分期和T分期的划分上有较好的对应,无显著性差异。N分期因素的改变使’08分期Ⅲ期病例增高,是’08分期各期分布区别于’92分期的主要因素。
  • 摘要:目的:分析初治鼻咽癌调强放射治疗肿瘤靶体积和周围正常组织、器官的剂量学特点。方法:收集2007年9月至2009年5月在该科住院的22例初诊并接受调强适形放疗的鼻咽癌患者的资料。肿瘤靶体积分为鼻咽大体肿瘤体积(GTVnx)、颈部淋巴结大体肿瘤体积(GTVnd)、临床靶体积(CTV)。各处方剂量分别为GTVnx 68Gy~72Gy,GTVnd 62Gy~70Gy,CTV 58Gy~60Gy。鼻咽原发灶和上颈淋巴引流区采用调强放射治疗,下颈及锁骨上淋巴区常规颈前切线野照射。对各肿瘤靶体积以及周围正常组织、器官受照剂量进行研究。结果:GTVnx、GTVnd、CTV的Dmean分别为72.90Gy、70.22Gy、65.50Gy,均超过各自平均处方剂量;脊髓Dmax为42.46Cy。脑干Dmax为52.86Gy,左、右腮腺50%体积受量(D50)分别为为30.650y、29.11Gy。结论:采用调强放射治疗技术治疗鼻咽癌可以满足各肿瘤靶体积以及周围重要组织、器官的剂量限制要求。
  • 摘要:目的:鼻咽癌具有强烈的转移倾向。LMP-1是鼻咽癌最重要的促转移基因。肿瘤转移离不开miRNA对基因表达的精准调控。miR-10b能够促进乳腺癌转移乳腺癌细胞中miR-10b的表达,正是由转录因子Twist启动的Twist在鼻咽癌的转移中也发挥重要作用。据此提出研究假说:miR-10b受LMP-1/Twist信号通路调控,在鼻咽癌进展过程中发挥促进转移的功能。rn 方法:构建含有LMP-1干扰模板的shRNA的表达载体pAVU6+27/shLMP-1质粒。分别转染C666-1细胞后,通过G418筛选和巢式PCR检测获得LMP-1阴性的亚株C666/shLMP-1。同法转染含有N-LMP-1 cDNA的质粒pCR(r)Ⅱ-TOPO/LMP-1,建立LMP-1过表达的细胞C666/LMP-1。制备miR-10b慢病毒表达载体pLVTHM/miR-10b感染鼻咽癌细胞。采用流式细胞仪分选出GFP(+)细胞扩大培养。Real PCR检测miR-10b表达水平。富集分子量小于200nt的小分子RNA。以cDNA为模板,进行逆转录反应,U6RNA作为内对照。通过荧光定量PCR对miR-10b表达进行定量分析。采用肿瘤细胞基底膜穿透实验系统,对穿膜生长的细胞进行计数,分析LMP-1和Twist表达变化对鼻咽癌细胞体外转移能力的影响。rn 结果:rn 1.miR-10b表达水平与细胞转移能力和LMP-1表达相关。miR-10b在不同细胞中的表达存在显著差异,具备转移能力的C666-1细胞表达水平高于不转移的鼻咽癌细胞。C666/LMP-1细胞LMP-1 mRNA较C666-1明显提高。转染C666/shLMP-1细胞中LMP-1稳定沉默。LMP-1沉默的C666/shLMP-1细胞miR-10b表达明显下降,而过表达LMP-1的C666/LMP-1的miR-10b表达提高明显提高,LMP-1含量与miR-10b表达呈一致变化。rn 2.LMP-1通过Twist基因诱导miR-10b表达。Twist siRNA转染C666-1细胞72小时后,TwistmRNA含量下降超过87.4%。LMP-1(+)的C666/control(t=7.060)和C666/LMP细胞(t=7.564)中miR-10b均下降,而LMP-1(-)的C666/shLMP(t=-0.579)和C666/shLMP/miR-10b细胞(t=-0.090)miR-10b的含量没有明显变化。rn 结论:LMP-1通过Twist诱导miR-10b的表达促进鼻咽癌转移。
  • 摘要:鼻咽癌(NPC)为具有中国特色的头颈部恶性肿瘤,有“中国癌”之称,NPC为多基因病,其发病与遗传易感性、环境理化因素、生活习惯等有着密切联系。在基因组学快速发展的21世纪,鼻咽癌易感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研究取得长足进展。SNPs引起基因功能的改变,从而使机体对环境致癌因素的反应发生改变,导致携带个体罹患NPC易感性的差异。机体中与NPC发生相关的易感基因包括生物代谢与解毒基因、DNA修复基因、受体基因、细胞周期基因和细胞死亡控制基因等。本文就与鼻咽癌发病有关的基因多态性研究,结合国内外进展作一综述。
  • 摘要:鼻咽癌(NPC)是我国头颈部恶性肿瘤之一,尤其在我国西南地区高发。鼻咽癌具有较强遗传易感性,且有种族分布和家族聚集的现象。本研究选择参与细胞周期调节相关基因-细胞周期素D1(CCND1),以及与肿瘤转移相关基因-基质金属蛋白酶-1(MMP-1)为研究靶点,分别探讨CCND1 G870A以及MMP-1(-1607)1G/2G基因单核苷酸多态性(SNPs)与云南汉族鼻咽癌发病风险的关系,同时探讨各基因型与鼻咽癌临床参数以及预后的关系。
  • 摘要:目的:观察调强放疗(IMRT)联合西托昔单抗(C225)治疗鼻咽癌患者的近期疗效和毒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10例中晚期鼻咽癌患者调强放疗联合C225治疗的临床资料,患者行鼻咽部病灶及颈淋巴结引流区的调强放疗,放疗同步加用C225每周一次静脉滴注,首剂400mg/m2,以后每周250mg/m2,共八周。结果:10例患者全部完成治疗,10例均评价为CR,近期有效率为100%。主要毒副反应为痤疮样皮疹及口腔粘膜反应。结论:放化疗同步加用C225治疗鼻咽癌近期疗效好,其毒副反应患者尚可耐受,其远期疗效有待更深入的研究。
  • 摘要:EB病毒(EBV)具有172kb的基因组,大多数基因的功能不清楚,EBV与包括鼻咽癌(NPC)在内的几种肿瘤高度相关,但是EBV的在致瘤中的作用机制不清楚。NPC被认为是由EBV感染的单个转化细胞发展而来。在体外建立EBV全基因组稳定潜伏感染的上皮细胞模型一直是一个难题。为了研究EBV在肿瘤发生中的活性,选用具有低转化潜力的人胚肾上皮细胞系(293),用前已建立的感染性克隆技术建立了EBV全基因组稳定感染的细胞系(293-EBV)。对该细胞系的生长与转化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与293细胞比较,293-EBV具有显著增强的生长能力,细胞周期出现重新分布,从G1期转向S期;转化能力增强,在软琼脂中形成的集落显著增大增多,对裸鼠的致瘤性增强。Western blot结果显示,293-EBV中NF-κB和JNK2信号通路被激活。潜伏膜蛋白LMP1是EBV增强细胞生长转化作用中的重要蛋白。在移植瘤组织中观察到成熟病毒粒子的产生和释放,这为原位肿瘤发生中EBV从潜伏基因组自发进入裂解性复制提供了直接证据。肿瘤细胞丢失EBV其增强的致瘤性丧失,而EBV的保留对这种致瘤性的维持很重要。这个模型将可以用于进一步研究EBV的基因功能、抗EBV的肿瘤治疗和肿瘤发生中的EBV活性。同时,证明了EBV感染性克隆技术是相关研究的有用工具。本研究证实EBV的稳定感染对已有低转化潜力的上皮细胞具有显著地促进恶性转化特性和进程的作用,研究结果为EBV在其相关肿瘤发生的病因学中的作用提供了新的实验依据。
  • 摘要:针对鼻咽癌92福州分期(以下简称92分期)的某些局限和不足,鼻咽癌2008分期(以下简称08分期)规定了MRI作为分期的手段,建立了鼻咽癌MRI扫描规范及报告模版;修订、简化了部分分期标准并对咀嚼肌间隙和颈部淋巴结分区做了明确界定。但是,实际应用过程仍有一些因素没有涉及或明确定义,分期标准改变后是否使病例期别分布产生影响,本文拟就这些方面对鼻咽癌08分期进行深度解读。
  • 摘要:目的:比较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及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颈淋巴结残留的疗效。方法:对43例鼻咽癌放疗后颈淋巴结残留的患者行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及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对生存率进行比较。结果:术后5年生存率分别为27.3%和23.8%。采用X2比较,5年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根治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及功能性颈淋巴结清扫术均是治疗鼻咽癌放疗后颈淋巴结残留的有效方法,但后者损伤少,能明显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