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医药卫生>2015中国骨科焦点问题学术论坛
2015中国骨科焦点问题学术论坛

2015中国骨科焦点问题学术论坛

  • 召开年:2015
  • 召开地:大连
  • 出版时间: 2015-07-07

主办单位: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

会议文集:2015中国骨科焦点问题学术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目的:了解我国骨科护理研究热点,为骨科护理进一步研究和发展提供参考.方法:以CNKI数据库为数据来源,综合运用共词分析、聚类分析等主要研究方法,利用Excel、SPSS20.0工具对骨科护理的主题词进行统计分析,建立高频关键词的共词矩阵,并结合聚类树状图对我国骨科护理的研究主题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讨.结果:研究发现,我国骨科护理研究热点呈现9个研究主题.结论:骨科护理研究热点主要集中在护理管理、康复护理、深静脉血栓的护理、引流管及骨折卧床患者的护理,与临床实践基本吻合.
  • 摘要:目的:探讨Spotlight管状微创工作通道下的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minimally invasive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的临床疗效.rn 方法:分析2013年11月至2014年7月我院23例行Spotlight微创通道下的单节段MIS-TLIF手术资料,记录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射线暴露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在术前、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时以VAS评估患者腰痛及腿疼程度,以ODI评估患者功能恢复情况,以椎间隙高度评价椎间孔恢复情况.末次随访以Bridwell评价椎间融合情况,以MacNab量表评价临床治疗效果.rn 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05-240min,平均167min;术中射线暴露时间为21-92s,平均43s;术中出血50-300ml,平均152ml,术后引流5-210ml,平均61ml,无输血病例;术中无神经根损伤及硬膜撕裂病例,术后无伤口感染及切口愈合不良病例,无内固定松动、断裂及融合器退出病例.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6-14个月,平均10.8个月,术前腰痛VAS评分为5.0±1.6,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评分为2.7±0.8和1.5±0.5,与术前比有显著改善(t=7.1和10.1,P<0.01);术前下肢痛VAS评分为6.7±1.1,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评分为3.4±0.8和1.6±0.5,与术前比有显著改善(t=13.0和21.5,P<0.01);ODI评分术前为57.3%±13.9%,术后为27.6%±4.3%,末次随访为16.3%±3.3%,与术前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0.5和13.7,P<0.01).术前椎间隙高度为1.01±0.27cm,术后2周及末次随访为1.29±0.22cm和1.21±0.20cm,与术前比有显著改善(F=8.6,P<0.01),但术后2周与末次随访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26>0.05).依据Bridwell椎间融合评价标准,术后3月Ⅰ级和Ⅱ级为19例,占总数的82.6%,末次随访Ⅰ级和Ⅱ级为22例,占总数的95.7%;使用MacNab量表评价临床治疗效果,其中优15例,良7例,可1例.rn 结论:Spotlight微创工作通道下的MIS-TLIF治疗单节段腰椎退变性疾病安全、有效,具有创伤小、恢复快的优点.
  • 摘要:目的:探讨外踝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断裂手术修复重建的临床效果.rn 方法:对2012年1月至2014年12月收治的23例外踝骨折合并三角韧带损伤采用外踝切开复位内固定同时用带线骨锚钉或内踝尖打孔修复三角韧带,恢复踝关节内外侧结构的稳定性.术后通过临床检查、影像学评估、美国足踝外科学会(AOFAS)踝-后足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对临床结果进行评估.rn 结果:23例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14个月)随访,骨折愈合时间平均13周.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为83-100分(平均94.2分),VAS评分为0-6分(平均1.2分),无踝关节不稳定表现.rn 结论:对外踝骨折合并有内侧损伤痕迹的患者应重视三角韧带损伤的诊断,根据断裂的部位选择适当的手术缝合方法对损伤的三角韧带进行修复是必要的,临床效果满意.
  • 摘要:目的:急性复杂性肘关节不稳是一种合并关节面骨折和韧带损伤的创伤性肘关节脱位,本文对比分析铰链式外固定支架和石膏外固定在急性复杂性肘关节不稳定的临床疗效.rn 方法:选择2012年3月至2014年3月接受治疗的急性复杂性肘关节不稳患者87例,随机分为两组,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34例),在相同的手术入路和固定方式下,观察组安置单臂铰链式外固定支架,而对照组术后行石膏外固定.于术后1年比较两组肘关节功能评分(JOA).根据X线片复查结果,比较两组骨折愈合情况.观察两组切口情况,统计两组并发症.rn 结果:平均随访16.5±5.0个月,观察组骨折愈合时间平均为7.6±0.3周,明显低于对照组的骨折平均愈合时间(8.3±1.0周),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肘关节屈伸范围(103.34±16.33°)及前臂旋转范围(116.35±16.23°)均优于对照组[(125.88±20.12)°、(166.26±15.56)°],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比对照组,观察组术后功能和活动度恢复更佳,肘关节在疼痛、关节畸形、关节动摇性方面的评分两组无显著差异.两组均有3例患者出现并发症,经对症处理好转.rn 结论:应用铰链式外固定支架治疗急性复杂性肘关节不稳定疗效较好,利于术后肘关节功能恢复,相比石膏外固定更具优势.
  • 摘要:目的:观察蠲痹胶囊对豚鼠OA滑膜中TLR4、NF-κBp56及TNF-α表达的影响.rn 方法:将40只1月龄雌性豚鼠取出8只作为正常组直接取材,剩余32只作为造模组饲养至3月龄,建立OA豚鼠模型,随后将三月龄豚鼠按体重随机分为模型组(3月龄),模型组(5月龄),氨糖组和蠲痹组,平均每组8只.模型组(3月龄)直接取材,模型组(5月龄)给予纯水灌胃,氨糖组给予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灌胃,蠲痹组给予蠲痹胶囊灌胃,以上三组连续灌胃2个月.2个月后对实验动物进行大体观察,组织学观察.应用改良的Mankin's评分方法对软骨损伤程度进行量化分析;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测定滑膜中TLR4、NF-κBp56和TNF-α蛋白的表达,并对结果进行统计分析.rn 结果:(1)各组Mankin’s评分结果:与正常组比较,模型3月龄组显著增高,p<0.05;与模型5月龄组比较,氨糖组和蠲痹组Mankin’s评分显著降低,p<0.05;蠲痹组与氨糖组比较,p<0.05.(2)各组TLR4免疫组化结果比较:模型5月龄组较模型3月龄TLR4阳性表达显著增高,p<0.0001;给予蠲痹胶囊治疗后,与模型5月龄组比较,TLR4显著降低,p<0.0001;蠲痹组与氨糖组比较,蠲痹组TLR4表达更低,p=0.0112.(3)各组NF-κBp56免疫组化结果比较:模型5月龄组较模型3月龄NF-κBp56阳性表达显著增高,p=0.001;给予蠲痹胶囊治疗后,与模型5月龄组比较,NF-κBp56显著降低,p<0.0001;蠲痹组与氨糖组比较,蠲痹组NF-κBp56表达更低,p=0.0188.(4)各组TNF-α免疫组化结果比较:模型5月龄组较模型3月龄TNF-α阳性表达显著增高,p<0.0001;给予蠲痹胶囊治疗后,与模型5月龄组比较,TNF-α显著降低,p<0.0001;给予盐酸氨基葡萄糖治疗后,TNF-α的表达明显低于模型5月龄组,p<0.0001;蠲痹组与氨糖组比较,蠲痹组TNF-α表达更低,p=0.0078.rn 结论:(1)蠲痹胶囊和盐酸氨基葡萄糖胶囊可显著降低豚鼠早期OA动物模型关节Mankin’s评分,并抑制滑膜中TLR4、NF-κBp56和TNF-α的表达,但蠲痹胶囊的作用更加显著.(2)蠲痹胶囊能够减轻雌性豚鼠OA动物模型软骨的退变,并抑制滑膜的炎症.
  • 摘要:目的:探讨止血带松开时机和引流管夹闭对全膝关节置换术围手术期出血的影响.rn 方法:对70例单膝TKA治疗的膝骨关节炎患者,比较围手术期术中关闭伤口前松开止血带及术后夹闭引流管后6h的出血量及下肢静脉血栓形成例数,观察二者的影响.rn 结果:术中闭合伤口前松开止血带电刀止血后及术后常规夹闭引流管6h组(观察组)的患者术中出血量明显多于对照组,但术后引流量、隐性失血量及总失血量均明显小于对照组,均存在统计学差异(P<0.05).输血人数:观察组11例,占27.5%,平均输血量2.7U;对照组24例,占80%,平均输血量3.4U,两组间输血例数百分比有统计学差异(P<0.01).两组术后观测深浅静脉血栓形成例数:观察组:5例,占12.5%;对照组1例,占3.3%,无统计学意义(P>0.05).rn 结论:术中闭合伤口前松开止血带电刀止血结合术后夹闭引流管6h能够明显减少TKA围手术期的总出血量,不能充分证明对增加下肢静脉血栓形成有作用.
  • 摘要:目的:人工关节置换术(total joint arthoplasty,TJA,含TKA及THA)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 thromboembolism,VTE)(包括深静脉血栓形成(deep vein thrombosis,DVT)和肺栓塞(pulmonary embolism,PE))发生率可高达46%至86%,因此,术后常规药物预防性抗凝已成为关节外科医生的共识.常规药物抗凝预防后静脉血栓栓塞症(venousthromboembolism,VTE)已被众多指南推荐,目前国内外有多个指南可供参考.但术后常规抗凝患者DVT的发生率仍在6%至12%,症状性PE的发生率0.1-.0.3%,变化不大,其它如围手术期心梗,脑卒中,猝死等尽管罕见,但其临床参考意义重大.而目前国人TJA术后严重血栓事件发生率数据仍缺乏.rn 方法:回顾性研究2003年1月至2015年5月北京协和医院所行全膝关节置换术及全髋关节置换患者资料.对术后有症状患者行超声检查或CTPA,头颅MR,心肌酶谱/冠状动脉造影.记录严重血栓血栓事件患者的一般资料、手术资料、放射学结果、处理与转归.对相关危险因素进行分析.rn 结果:共发生严重血栓事件18例;其中症状性PE8例;心梗4例;脑卒中6例;有8例因此围手术期死亡.予常规药物抗凝前(2003年至2007年)发生6例(0.26%);常规药物抗凝后发生12例(0.45%);发生率无显著差异.有完整资料严重血栓事件病例Charlson合并症评分为4.3分(2-7分);术中Apgar评分为6.2分(4-8分);均提示为高危患者。rn 结论:常规抗凝后仍需警惕严重血栓事件发生.患者的选择及围手术期管理尤为重要。
  • 摘要:目的:探讨骨折断端骨吸收的发生原因.rn 方法:采用证伪分析方法对可能导致骨折断端骨吸收的原因进行证据分析.rn 结果:骨折断端缺血并非骨吸收发生的主要原因,因为骨折切开复位加压固定的一期愈合现象并没有发生明显的骨吸收,骨折断端的微动在没有摩擦位移的情况下也不会导致骨吸收,比如牵拉成骨和轴向微动,通常有利于骨折愈合,而剪切位移或旋转位移导致的摩擦效应可能是骨折断端骨吸收的主要原因.在钢板固定的条件下,骨吸收具有范围上的自限性和时间上的极限性,临床上观察到的时间极限在半年左右.而在髓内钉固定的情况下,一旦在不稳定的情况下完全动力化,骨吸收将失去空间和时间的限制,甚至可以产生超过2厘米的肢体短缩.rn 结论:骨折断端骨吸收是内固定失效以及骨折延迟愈合甚至不愈合的重要原因.增加剪切方向或旋转方向的稳定性是防止骨折断端骨吸收的重要措施,骨折间隙骨吸收一旦发生提示内固定的不稳定.在内固定的设计上适当增加抗剪切能力,比如钉棒内固定系统,中间厚两边薄的梯形加压钢板等理论上均可减少摩擦性骨吸收的发生.在内固定方法上适当应用骨折片间拉力螺钉,低应力遮挡率的双钢板固定等都可防止磨损性骨吸收的发生.不同固定方式的组合,有限内固定结合外固定架,髓内钉结合钢板,内固定结合功能支具等都能起到防止磨损性骨吸收发生的作用.
  • 摘要:目的:探讨应用双侧锁定钢板治疗Ⅴ、Ⅵ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临床疗效.rn 方法:对2012年1月~2014年12月收治的12例Ⅴ、Ⅵ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采用双侧锁定钢板进行治疗,按照Schatzker骨折分型为Ⅴ、Ⅵ型,均采用双侧锁定钢板固定并进行充分植骨方式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及时进行膝关节功能锻炼.男性10例,女性2例;年龄19-66岁,平均32岁.致伤原因:交通伤8例,坠落伤4例.术后经6-14个月随访,手术切口均一期愈合,骨折均临床愈合,植骨无坏死发生.rn 结果:12例患者获得随访,采用Rasmussen放射学评分为14~18分,平均16.2分,优良率为83%.膝关节功能HSS评分为86-94分,平均89.5分.rn 结论:双侧锁定钢板固定治疗Ⅴ、Ⅵ型复杂胫骨平台骨折能够允许膝关节早期进行功能锻炼,未见明显角度丢失及关节面的再次塌陷,近期效果肯定.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