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中文会议>农业科学>2009年农业资源利用学科全国博士生论坛
2009年农业资源利用学科全国博士生论坛

2009年农业资源利用学科全国博士生论坛

  • 召开年:2009
  • 召开地:重庆
  • 出版时间: 2009-10

主办单位:西南大学

会议文集:2009年农业资源利用学科全国博士生论坛论文集

会议论文

热门论文

全部论文

全选(0
  • 摘要:为了解山西省不同区域菜园土壤磷素积累以及流失情况,本文分析了菜园土壤磷饱和度(DPS)、Mehlich3-P(M3-P)、Olsen-P与水溶性磷的积累特征。rn 结果表明:山西各地菜园土壤4种磷素(土壤全磷、水溶性磷、Olsen-P和M3-P)积累明显,已经远远超过作物需求量;土壤表层水溶性磷(Pw)含量随着土壤磷饱和度(DPS)、Olsen-P、M3-P含量的增加而增加,且两两之间具有极显著相关性,相关系数分别为0.95、0.92、0.96(P<0.01);当磷饱和度大于46.64%、Olsen-P大于81.88mg·kg-1、M3-P大于164.59mg·kg-1左右时,水溶性磷含量上升幅度迅速增大,由此将土壤磷饱和度为46.64%、Olsen-P为81.88mg·kg-1、M3-P为164.59mg·kg-1初步确定为山西省菜园土壤磷素流失的临界值。该结果将为探讨山西农田土壤磷素的养分管理和环境风险评估提供重要的理论依据。
  • 摘要:根生长迅速受抑制是植物受铝胁迫的主要特征。本试验以不同耐铝小麦品种ET8(耐铝型)、ES8(铝敏感型)为试验材料,研究了铝胁迫对小麦根相对伸长率,根尖细胞显微结构的影响,细胞壁木质素含量及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醇脱氢酶(CAD)、过氧化物酶(POD)的变化。结果表明,ET8和ES8经50μmol/L铝胁迫6、12、24h后,根相对伸长率随铝胁迫时间延长而变小。利用植物显微技术发现,ET8和ES8经50μmol/L胁迫24h后,根尖伸长区皮层细胞变扁平,细胞间隙变小,细胞壁褶皱,并呈齿轮状交合,ES8细胞形状变化较ET8变化显著。rn 经50μmol/L铝胁迫6、12、24h后,ET8和ES8根尖细胞长度受铝胁迫的程度随时间延长而加强,根尖细胞相对长度与根相对伸长率呈显著正相关的关系(r=0.9911**)。50μmol/L铝胁迫24h后,ET8和ES8根尖苯丙氨酸解氨酶(PAL)、肉桂醇脱氢酶(CAD)、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及细胞壁木质素合成显著增加。上述结果表明,铝胁迫通过增加苯丙氨酸解氨酶、肉桂醇脱氢酶、过氧化物酶活性,促进根尖细胞壁木质素合成,加快细胞的木质化,细胞壁延展性变小,从而抑制细胞的伸长,减小根的生长。由于铝胁迫下ES8中木质素合成显著高于ET8,且根尖细胞结构受破坏较ET8显著,造成铝胁迫下ES8根生长受抑制比ET8显著,是ET8较ES8耐铝胁迫的主要原因。
  • 摘要:通过棕壤盆栽试验,探讨了硫包膜控释肥农业应用对棕壤土壤质量及生态环境的影响,初步构建了硫包膜控释肥农用对土壤生态环境的影响评价指标体系。评价指标体系运用主成分分析、聚类分析和相关分析的方法初步筛选了植物生长状况、土壤质量变化和土壤氮的残留三类要素。rn 以种植三茬油菜的棕壤盆栽试验数据,对硫包膜控释肥的农用进行了单项及总体评价。评价结果表明:硫包膜控释肥施入土壤后促进植株生长发育,降低了土壤中硝态氮的含量,降低施氮造成的局部土壤酸化,抑制氮流失,提高了氮肥的利用率。停止施用后硫包膜控释肥比单独施用氮肥和硫肥能更快地恢复对土壤质量产生的影响。
  • 摘要:文中提出一种基于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和支持向量机进行组合预测的方法,综合运用差分自回归移动平均良好的线性拟合能力和支持向量机强大的非线性映射功能,将两种预测模型有机地组合在一起,综合各自优点,改善模型的拟合能力,获得最优预测效果。文中将该方法应用于湖南省耕地面积预测,结果表明,这种方法相对于单项模型的预测具有更高的精度,验证了该模型的有效性和可行性。
  • 摘要:利用梯级法、DEM和模型法研究三峡库区传统锄耕条件下的耕作侵蚀速率,以及强烈的耕作侵蚀在坡耕地上形成的耕作侵蚀区和耕作侵蚀产生的土壤堆积区,同时采用双环法测定未进行耕作扰动区、耕作侵蚀区和堆积区土壤入渗特性的变异。结果表明,本研究区坡度为12.63%的线性坡的耕作侵蚀速率为25.02t/(hm2·tillage pass);各小区的土壤入渗速率和入渗时间均可以用Kostiakov公式(f=a·t-b)进行很好的拟合,然而耕作侵蚀区和堆积区由于土壤紧实度和耕层土壤厚度发生了显著变化,这对土壤水分的入渗特性具有非常显著的影响。耕作侵蚀区的坡地土壤初始入渗速率、稳定入渗速率和累计入渗量均具有显著的减低,因而会显著地加强水蚀作用。与此同时,耕作松土导致的土壤紧实度变小被证明能够显著增强土壤入渗能力,因而能够显著地增加入渗量,从而减少水蚀强度。
  • 摘要:根据来源广泛、收集简便、经济实用等原则选取北方常见的几种农林有机废弃物——玉米棒芯、园林绿化废弃物(枯枝、落叶、草屑)为主要原料,通过腐熟发酵方法对原料进行加工,以容重、孔隙度、大小孔隙比、pH值、EC值等理化指标为依据,将1~2种加工后的材料进行混配,产生6种混配基质,混配基质理化性状优良,符合无土栽培基质的要求。以红掌(Anthurium andraeanum)为试验花卉,研究了红掌在混配基质和泥炭基质中的生长适应性和不同基质对红掌生长发育的影响,其中两种混配基质配方在各项测定指标中与泥炭基质差异均不显著,可以达到部分替代泥炭基质的目的,实现农林有机废弃物资源的循环再利用。
  • 摘要:利用太湖地区26年的水稻土长期定位试验,研究了长期施肥对水稻土剖面氮素分布和C/N的影响,分析了10℃和30℃下不同施肥处理土壤氮素矿化过程的差异,拟合了30℃下土壤累积矿化量与有效积温的方程式。结果表明:(1)长期施肥使表层土壤氮素累积量明显增加,0~20cm土层,施有机肥处理的含氮量普遍高于施化肥处理。20~30cm土层,化肥氮+磷处理(CNP)、化肥氮+磷+钾处理(CNPK)、秸秆+氮处理(CRN)及不施肥对照CK的含氮量高于有机肥+氮+磷处理(MNP)、有机肥+氮+磷+钾处理(MNPK)、秸秆+有机肥+氮处理(MRN)和仅施有机肥处理(M0),而40~50cm土层含氮量差异较小;(2)施有机肥或秸秆还田使表层土C/N值有降低趋势。rn 0~10cm表层土壤的C/N,CNPK>MNPK,CK>M0,而施秸秆处理MRN的C/N最低。20~50cm土层,施有机肥处理的C/N普遍高于化肥处理,施化肥土壤下层的有机质分解程度较高;(3)在30℃下,土壤矿化过程达到稳定状态需要时间较短,且累积矿化量较高。在10℃下,培养后期的矿化速率高于30℃下的速率,但累积矿化量较低,低温条件引起了土壤氮素矿化率的降低。土壤累积矿化量与有效积温的关系符合有效积温方程式(P<0.01),K值较接近反映矿化初期各处理的矿化潜力相近,n值的差异反映MRN、MNP以及CNPK、CNP处理在矿化后期有更高矿化潜力。
  • 摘要:研究目的:应用GIS空间分析方法研究撂荒地微观空间分布特征,进而为解决撂荒地提出有操作性的对策。rn 研究方法:GIS空间分析法和文献资料法。rn 研究结果:一是撂荒地主要分布在远离场镇、交通条件差、灌溉设施缺乏、坡度较大、土地肥力低的地方。二是水田撂荒少,旱地撂荒多,道路交通两侧表现得最为明显。rn 研究结论:一是大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做到地尽其用。二是加大基础设施建设,改善生产条件。三是创新土地流转方式,推动适度规模经营。
  • 摘要:为解决当前日益突出的水稻产量与养分资源效率、土壤肥力之间的矛盾,本文以不施肥处理为对照,采用大田试验研究了不同养分管理模式对水稻产量的影响。早稻试验结果表明,以不施肥处理为对照,农民习惯施肥管理模式的增产幅度为18.1%~rn 64.1%,水稻最佳养分管理模式可提高产量18.65%~75.2%;晚稻试验结果表明,农民习惯施肥管理模式的增产幅度为14.3%~42.64%,水稻最佳养分管理模式可提高产量16%~50.72%。在不同基础地力条件下,水稻最佳养分管理模式能明显提高水稻产量,尤其是对中、低产田的增产空间最大。在高肥力条件下,农民习惯施肥管理模式可提高早稻产量18.6%~46.36%,可提高晚稻产量14.3%~rn 19.58%;水稻最佳养分管理模式可提高早稻产量18.65%~51.66%,可提高晚稻产量16%~22.16%。rn 在中等基础肥力条件下,农民习惯施肥管理模式可提高早稻产量49.3%~64.1%,可提高晚稻产量31.1%~38.79%;水稻最佳养分管理模式可提高早稻产量61.6%~75.2%,可提高晚稻产量34.14%~46.06%。低基础肥力条件下,农民习惯施肥管理模式可提高早稻产量43.26%~54.25%,可提高晚稻产量37.50%~42.64%;rn 水稻最佳养分管理模式可提高早稻产量49.37%~69.43%,可提高晚稻产量43.06%~50.72%。
  • 摘要:针对稻田土壤镉污染的问题,采用室内培养及盆栽试验,探讨了自然镉污染土壤条件下,不同氮肥品种及用量对淹水条件下土壤镉有效性和水稻产量、镉吸收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淹水后pH显著增加,特别是培养初期;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pH逐渐回落,并趋向中性。土壤中有效Cd的变化趋势与pH变化趋势相反,两者间存在显著的线性负相关,淹水使土壤有效Cd下降58.2%~84.1%。氯化铵对土壤pH降低最多,对Cd的有效性增加最大;依次为尿素,硫酸铵显著降低了土壤Cd的有效性。4种氮肥中,NH4Cl比(NH4)2SO4、NH4NO3和尿素显著增加水稻对Cd的吸收,并促进了Cd由秸秆向籽粒的转移;而(NH4)2SO4、NH4NO3和尿素对水稻秸秆和籽粒中Cd含量的影响效应相当。适量尿素用量(N=0.2g·kg-1)处理能显著降低水稻籽粒中的Cd含量,而不施尿素和高量尿素处理都显著提高了水稻籽粒中的Cd含量。在受Cd污染的酸性水稻土上,采用抗Cd污染的水稻品种并选用适宜的氮肥品种及用量,并在水稻生长过程中保持淹水状态,可有效降低土壤Cd的有效性,使稻米中Cd含量低于国家无公害大米的限量指标。
  • 摘要:文章采用协整检验和Granger因果关系分析法研究重庆市城市化发展和城市土地利用结构变化间的关系,结果表明:(1)城市化和居住用地比例、工业用地比例、公共服务用地比例和绿地比例的时间序列是非平稳的,而其二阶差分具有平稳性;(2)城市化对居住用地比例、工业用地比例、公共服务用地比例和绿地比例的OLS方程残差拒绝单位根,说明城市化和居住用地比例、工业用地比例、公共服务用地比例和绿地比例间存在均衡关系;(3)城市化是居住用地比例、绿地比例变化的Granger原因;工业用地比例是城市化的Granger原因;城市化与公共服务用地比例之间无Granger因果关系,相互独立。
  • 摘要:为探讨免耕表施尿素稻田水层速效氮的变化动态,以金优253为材料,测定非稻草还田免耕(NT)、非稻草还田常耕(CT)、稻草还田免耕(NTS)和稻草还田常耕(CTS)4种耕作方式下基肥和分蘖肥施后水层速效氮的含量。结果表明,无论是基肥还是分蘖肥,水层NH4+—N浓度在施肥后2d内达到高峰,随时间的推移,水层NH4+—N浓度下降较快,施肥12d后基本很低;免耕使NH4+—N浓度峰值的出现时间提前1d;NO3-—N浓度峰值时间滞后于NH4+—N峰值;同期相比,免耕显著促进了施肥后第1d的NH4+—N浓度和NO3-—N浓度,增加了氮损失的危险,但有利于施肥3d后NH4+—N浓度和NO3-—N浓度的下降;稻草还田对水层NH4+—N含量的影响因施肥期而异,但对水层NO3-—N浓度的降低有利;水层NH4+—N浓度的下降过程和NO3-—N浓度的动态变化过程符合对数方程和多项式方程,拟合均达到极显著差异水平(P<0.01),这表明,施肥后速效氮的时间动态变化不受施肥期、耕作方式和稻草还田的影响。
  • 摘要:以三峡库区重庆段为实例,将地理信息系统(GIS)与修正的通用土壤流失方程(MUSLE)相结合,对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非点源污染危险性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三峡库区重庆段非点源污染危险性高的区域占总面积的2.16%,较高区域占1.55%,中等区域占6.76%;危险性高、较高和中等的区域主要位于库区腹心地带,如云阳、奉节、万州、巫溪、丰都、巫山等区县;同时该类区域主要分布在库区河流两岸,距河流越近,非点源污染危险性越高;rn 且大部分为旱地,而林地上分布很少。相应地,今后三峡库区重庆段农业非点源污染控制应针对具有高、较高和中等危险性的区域。实践证明该方法是一种较好的大尺度农业非点源污染危险性评价方法,能识别农业非点源污染高风险区,并确定农业非点源污染防控与管理的优先区域和重点区域。该评价结果能为政府有效防控和管理三峡库区农业非点源污染提供决策依据。
  • 摘要:利用真菌来修复砷污染的土壤与水体具有很大的发展潜力,已成为环境科学领域研究的热点。本文阐释了微生物生物累积与挥发砷的可能机理,综述了具有生物累积与挥发砷能力真菌研究的最新进展,探讨了其在修复砷污染土壤上的可行性,旨在为利用真菌来修复砷污染的土壤提供一些理论依据。
  • 客服微信

  • 服务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