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代史籍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四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4121篇,会议文献有90篇,学位文献有612篇等,古代史籍的主要作者有张玉春、高振铎、曹书杰,古代史籍的主要机构有东北师范大学古籍所、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北京师范大学历史学院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即墨之战是中国古代战争史上一场以弱胜强的经典战例,乐毅、田单等历史名将在此役中相继登场,为我们“上演”了一出斗智斗勇的“战国大戏”。特别是田单以临菑小吏的身份...
2.[期刊]
摘要: 《满文老档》是有关满族早期历史的记载,在记录满族社会发展的同时,也对满族早期哲学思想有所反映。满族早期的哲学思想体现在对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以及人与人之间关系...
3.[期刊]
摘要: 北京地区的白马关帝庙、东岳庙、都城隍庙、白云观、南顶碧霞元君庙曾拥有6通清朝中前期的满汉文道教御制碑。康熙、雍正、乾隆三帝在碑文中记载了修缮宫观的原委,表达了...
4.[期刊]
论《史记》中的“滇越乘象国”之所在--兼论“滇越”在西南丝绸之路发展过程中的意义
摘要: “滇越”是《史记》提到的一个古国名,由于文献记载简略,对于滇越所在位置,历来争议较大。长期以来,学界大都认为“滇越即腾越”,近年来虽有学者陆续提出不同观点,但...
5.[期刊]
摘要: 史表作为中国古代正史中的重要体裁,创自司马迁《史记》而为《汉书》和《东观汉记》所沿用。但在魏晋以降的史学发展中,史表却长期缺席于正史,直至《新唐书》中才得以回...
6.[期刊]
摘要: 《史记》吴起传记载“其少时,家累千金”,后世往往据此认为吴起的社会阶层是商家子或新兴豪富。通过诸多史料分析,吴起与商鞅一样应是出身于卫国的公族或没落的贵族。他...
7.[期刊]
摘要: 司马迁在《史记》“以吕易嬴”叙事中,运用“互见”笔法,塑造了吕不韦、春申君、嫪毐、李园等通过改变他人血嗣谋夺政权的人物群像,并将他们的行为与对“国嗣”发挥关键...
8.[期刊]
摘要: 朴趾源与司马迁在人生经历和写作态度上有相通之处,《史记》对朴趾源的传记小说创作有着深刻的影响。朴趾源的传记小说在讽刺手法、人物塑造、材料运用等方面从《史记》汲...
9.[期刊]
摘要: 杂史类是我国传统四部分类法之史部二级类目,肇自《隋书·经籍志》,其后官私目录皆有沿袭与模仿。作为辨义类目,杂史类的著录范围历代多有调整,但都遵循《隋书·经籍志...
10.[期刊]
摘要: 边疆防务是《史记》所载的重要内容之一,在匈奴、西南夷、朝鲜、南越、东越和大宛各列传中,对西汉王朝维护国家主权与领土安全以及开拓疆土非常重视。对于如何处理边防事...
11.[期刊]
摘要: 《史记》有“不拘史法,不囿字句,发于情,肆于心”的文笔特点,也有“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的史笔特点。文笔是指文章的行文法则,注重作者主观意愿;史笔是...
12.[期刊]
摘要: 《史记》用翔实的历史资料记录了五百多次战争,给我们提供了一部生动的社会战争史。司马迁在叙写战争背景、描写战争过程及效果时,常常使用戏剧化艺术手段,描绘出了一幕...
13.[期刊]
摘要: 易学思维对于《史记》体例的创立具有重要影响。一是易学整体思维方式影响了《史记》的百科全书性质;二是《史记》纪传体的创立和《易传》有关联;三是《史记》“太史公曰...
14.[期刊]
摘要: 所谓《汉书·叙传》“真本”,并非《汉书》“叙传”部分,而是东汉永平年间班固所上表之过录副本。它在东汉至萧梁的大体成文、流传经过为:东汉永平十六年(73),班固...
15.[期刊]
摘要: 《春秋》记载了春秋列国的历史与社会生活,但长期以来其作为社会史文献的意义被经学和政治史研究掩盖了。仅就婚姻家庭领域而言,《春秋》就涵盖了先秦婚姻礼仪、婚姻禁忌...
16.[期刊]
摘要: 宋代士大夫坚持"示人主以轨范"的《尚书》观,推崇《尚书》的皇帝教育意义,并针对时弊援引、阐释《尚书》,提出皇帝治国理政必须秉持的原则和应当采取的措施,以经典和...
17.[期刊]
摘要: 中国历史编纂学是正在建设的一门学科。拓展这一领域的研究,关键所在是不能将之视为单纯的技术问题,而亟须加强对其哲理层面的思考,深入发掘史学名著的成就,认真总结中...
18.[期刊]
摘要: 《史记》对重要人物一人一传,包括本纪、世家中的单传在内,凡30篇。其结构首先为对比形态,主要属于悲剧性人物;其次为一分为二结构,前后截然为两截。或前为武功后为...
19.[期刊]
摘要: 晋国自出公以下,文献所见国君世系、纪年混乱不一,分歧巨大。■羌钟铭、清华简《系年》等新材料的出土提供了探讨此问题的新契机。司马迁在《晋世家》与《六国年表》中当...
20.[期刊]
摘要: 《史记·十二诸侯年表》以周厉王出奔次年为纪年之始,凸显了周厉王在《史记》叙事体系中的重要地位。司马迁之所以如此安排,是因为其在汉代《公羊》学“拨乱世而反诸正”...
1.[会议]
摘要: 中国正史民族传的体例,由两汉司马迁、班固《史记》《汉书》二史奠定.但在二十四史或二十五史的民族传体例中,唯班固《汉书》出现"西南夷""两粤""朝鲜"三传合一的...
2.[会议]
摘要: 点校本《史记》修订是中华书局点校本“二十四史”及《清史稿》修订工程中率先完工出版的项目.点校本《史记》修订工作由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赵生群教授主持,前后耗时近八...
3.[会议]
摘要: 赵氏孤儿的故事,在《史记·赵世家》与《左传》的记载中展示出两种不同面貌,前者为英雄神话,传递出"大复仇"的意义;后者则呈现为一场包含着通奸、诬告和利益的暗中转...
4.[会议]
摘要: 《史记·屈原列传》是研究屈原及其楚辞创作的唯一相对完整史料,争议也最为集中.本文另辟蹊径,从《屈原列传》收录的唯一楚辞文本《懐沙》入手,利用新出土材料与古文字...
5.[会议]
摘要: 何若瑶,字石卿,广东番禺人.其生平,《中国历代入名大辞典》有简要记载.《番禹志本传》则详细得多.他为道光戊子(1828)举人,七赴礼闱.庚子(1840)大挑二...
6.[会议]
摘要: 《金楼子》是南朝梁元帝萧绎创作的一部子书,通过该书和其它历史记载的比勘,似乎可以还原“立体”的萧绎形象.但《金楼子》的作者的对自己形象的美化,对有关人物的“异...
7.[会议]
摘要: 《四库全书总目》与库本提要内容颇多差异,从两种提要比勘出的情况看,《总目》对库本提要多有修改,主要体现为:或是增删修改部分字词,使得语意的表达更为顺畅、简洁、...
8.[会议]
摘要: 李善《文选注》引书有《胡非子》,然传世《文选》诸本皆有误以之为《韩非子》的情况,本文通过考察相关目录与典籍,对胡非子其人其书进行考证.胡非子为墨翟弟子,早于孟...
9.[会议]
摘要: 谯周(二○一?——二七○),字允南,巴西西充国(今四川西充)人.谯周幼孤,研精《六经》.蜀丞相诸葛亮命为勤学从事,后为太子仆,转家令,徙中散大夫,迁光禄大夫....
10.[会议]
摘要: 由北京大学主持、全国20多所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参与编纂的《儒藏》精华编选录了近500部重要儒家典籍,其中包括清人陈奂的《诗毛氏传疏》,整理者以该书最早的刻本,...
11.[会议]
摘要: 胡绍煐(1792~1860)以绩溪胡氏家学见重于世,在其传世之着作《昭明文选笺证》三十二卷及其相关研究中,皆以特定的语言文字学性质和学术论述,为后人认可其训诂...
12.[会议]
摘要: 全祖望与章学诚均为清代浙东学派的突出代表.章太炎在《清儒》中谈浙东学术:"明末有浙东之学,万斯大、斯同兄弟,皆鄞人,师事余姚黄宗羲,称说《礼经》,杂陈汉、宋,...
13.[会议]
摘要: 肃州位于河西走廊中部,战略地位极其重要,但由于现存史料匮乏及研究者兴趣不同等原因,某些时段的肃州历史还有待深入探究.例如,公元八世纪六十年代中期,与李唐王朝同...
14.[会议]
摘要: 《史记》的最早刻本足刊于北宋淳化五年(公元994年)的淳化本.在此之前,《史记》均为写本.《麟台故事·卷二》:载"至太宗朝,又摩印司马迁、班固、范晔诸史.于是...
15.[会议]
摘要: 赵甡之为南宋初年着名将领赵哲之子,一生声名不显,也少有事迹流传.但他痛定思痛,撰写了一部《中兴遣史》,后人也因此而记住他的名字.《中兴遗史》一书,共有六十卷,...
16.[会议]
摘要: 在中国史研究中,如何最大范围地收集材料、省时省力地找到所需材料是每个研究者都需要面临的问题.而作为古籍保护的从业者来说,如何处理好纸质古籍的保护与古籍使用之间...
17.[会议]
摘要: 《东都事略》历来为治宋史者所宝贵,该书作者名字当作"王称",学界已有定论.本文通过排比文渊阁、文津阁《四库全书》所收《东都事略》,发现乾嘉以来多将作者名误作“...
18.[会议]
摘要: 儒学伦理作为中华文化之根,对史学主题产生过深刻的影响.传统史学的叙述者或史书修纂者,在叙事时皆无法摆脱当时主流思想儒家伦理的影响.无论是尊君、尽孝、旌节、彰义...
19.[会议]
摘要: 公元纪年与干支间的关系,使得相当多的中国古史学习者感到困惑.本文通过干支在于支表的数位关系,给读者介绍了一种最简便的互推方法.并在此基础上利用三个简单的算术式...
20.[会议]
摘要: 司马迁在公元前2世纪完成《史记》,开创纪传体的史书之后,对于后世的史学、文学,乃至于思想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史记》作为中华文化的经典,殆无疑义,阅读《史记》...
1.[学位]
摘要: 续资治通监长编(以下简称长编)是记载北宋一百六十八年历史的编年体史书,是研究北宋历史最基本的史料之一。四库全书总目称其「淹贯详瞻,固读史者考证之林也」,可谓恰...
2.[学位]
摘要: 《却扫编》三卷,南宋徐度撰,以记载北宋时期典章制度和前贤轶事为主。徐度,生卒年不详,绍兴年间累官至吏部侍郎。《却扫编》保存较为完整,流传版本较多,主要有临安本...
3.[学位]
摘要: 毛奇龄是清初学术史上一位极具影响又颇有争议的人物,他的一生著述宏富,涉猎广博,尤以经学著称。《家礼辨说》一书中关于丧礼、祭礼、婚礼的探讨可谓其礼学成就之精华所...
4.[学位]
摘要: 姜亮夫先生是上世纪在文史学界贡献最突出、最具代表性的学者之一。他治学广博,在楚辞学、敦煌学、历史学、语言学、文献学等领域都卓有建树。楚辞学是先生治学最久、研究...
5.[学位]
摘要: 杭州振绮堂汪氏自安徽黟县迁杭以来,先是以业盐爲生,後来转而经营典当业,从汪宪开始收集图籍,在杭郡渐有声名。汪氏藏书历四代不衰,直至咸丰年间太平天国兵燹後藏书始...
6.[学位]
摘要: 《古文苑》是先唐文学研究中的重要文献,历来受到学者的重视。关於《古文苑》的文本来源问题,一直众说纷纭。明清以来学者,尤以四库馆臣爲代表,普遍认爲其中诗文多从类...
7.[学位]
摘要: 《三国志》成书之后,历朝历代对《三国志》的研究绵延不绝,在古代史、史学史领域至今仍是热点。通过研究发现,中国古代关于《三国志》的研究,在每一个时期并不均衡,其...
8.[学位]
摘要: 本论文是对清人陈澧点读批校的南昌府学本《周礼注疏》进行整理与考证。全文分为四个部分:绪论部分,介绍陈澧与《周礼注疏》以及相关研究现状;整理部分,分为陈澧据阮元...
9.[学位]
摘要: 出土竹简与文献结合,论述先秦秦汉竹简书书写。竹简有其独特的书写方式,人们一般以一手执简一手执笔的方式书写。从以刘向为主导的校雠中,通过比较书写与校勘的联系,推...
10.[学位]
摘要: 宋代杜甫广受推崇,这一时期对杜甫的学习和杜甫作品的研究都取得了长足的发展,出现了“千家注杜”、“学诗者非子美不道”的学术盛况,涌现出一批学术精品。黄希、黄鹤父...
11.[学位]
摘要: 《旧唐书》撰修工作于后晋高祖天福六年(941)二月启动,由宰相赵莹组成《唐书》编撰团队,先后有张昭、贾纬、赵熙、郑受益、李为先、吕琦、尹拙等人参与撰修。后晋出...
12.[学位]
摘要: 《水晶鉴》是清代道光年间的蒙古史家金巴道尔吉以蒙古文撰著的编年体史书,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和史料价值。该书内容丰富、篇幅巨大,记事始宇宙的生成与人类的起源,迄清...
13.[学位]
摘要: 《史记》与道家思想的渊源笃深,司马迁对道家思想的尊奉,流露在《史记》的写人叙事中,而《史记》里也能折射出道家学说在汉代发展、演变的规律。从文学角度研究道家思想...
14.[学位]
摘要: 中华思想文化术语展现了博大精深的中国文化,中国古代礼俗术语是中华思想文化术语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古代礼俗术语是表示中华民族在历史发展过程中积淀而成的礼节、仪式...
15.[学位]
摘要:
南宋王应麟的《玉海》是一部规模宏大的类书,其大量征引《史记》及其三家注内容,保存了许多《史记正义》佚文,为《史记》的校勘、整理提供了宝贵的材料。
本...
16.[学位]
摘要: 《史记正义》是后世广为流传的《史记》三家注之一,其价值对于《史记》研究,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史记正义》注文多已散佚,不复全貌,令人惋惜。今从《史记正义》...
17.[学位]
摘要: 《春秋纬》出现于两汉之际,其对于东汉政权的确立、东汉政治秩序的制定以及东汉政治体制的运行都有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处于东汉政治的核心地位。这一重要地位尤其鲜明地体...
18.[学位]
摘要: 《风俗通义》是东汉应劭创作的一本记载社会风俗礼仪的著作。本文立足于前人对《风俗通义》进行文学研究的基础上,以文学与风俗的关联为切入点,试图分五个部分探讨此书中...
19.[学位]
摘要: 《帝王略论》是唐初名士虞世南撰写的一部评论前代帝王功过得失的通史性著作,成书于唐初统治者为寻求治国安邦之策而高度重视史学的大背景之下,是较早的专论帝王君主的历...
20.[学位]
摘要: 《明史》是二十四史中的集大成者,是研究明史最重要的史料基础。而《明史》中单列出《奸臣传》,其中所录入的奸臣,大多都是影响到明代政局的权臣,其中不乏胡惟庸、严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