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韵文属于《中国图书分类法》中的四级类目,该分类相关的期刊文献有68050篇,会议文献有1067篇,学位文献有11340篇等,诗歌、韵文的主要作者有朱则杰、胡建次、王珂,诗歌、韵文的主要机构有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苏州大学、安徽师范大学等。
统计的文献类型来源于 期刊论文、 学位论文、 会议论文
1.[期刊]
摘要: 对于《天问》“问地”奇特的开局,前人曾有五种不同解说,多数人认为主要是因地形与鲧禹治水有关,故“问地”就要先问鲧禹治水。实际上,这个奇特的开局,不仅与前后内容...
2.[期刊]
摘要: 南宋中期以来书坊编的词选集《草堂诗余》盛行。该集今存分类本与分调本两系,版本众多而复杂,涉及诸多词学问题。文章从幸存最早之明初分类本提供的线索,推测宋本之原貌...
3.[期刊]
摘要: 华北沦陷区严苛的政治语境使含蓄抒情的诗得到了意外发展,在情感意蕴和创作手法上,诗显现着审美意义的现实超越。在北平文学内外交困之时,《中国文艺》诗人将现实的苦闷...
4.[期刊]
《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订补——以秦嘉铨、瞿有仲、毕朗三位苏州作家为中心
摘要: 今人柯愈春先生所著《清人诗文集总目提要》,从清代诗歌(包括散文)文献学的角度来说,代表了迄今为止该领域学术研究的最高成就。因此,以该书作为基准,对其中难免存在...
5.[期刊]
摘要: 周亮工是清初较具典型意义的贰臣。其人性喜宏奖,交游广泛,诗文之外,兼擅书画印刻,著述宏富,是顺康之际文坛艺苑的枢纽人物。朱天曙先生整理的《周亮工全集》,是关于...
6.[期刊]
摘要: 1880年传教士丁韪良首次将《木兰诗》翻译到西方,其后百余年间,亚瑟·威利、傅汉思、宇文所安、翁显良、许渊冲、汪榕培等中西著名翻译家都推出自己的《木兰诗》译本...
7.[期刊]
摘要: 午社成员多为当时著名词人及词学家,嘉兴词人金兆蕃、胡士莹和陆维钊曾先后加入午社,积极参与词体创作、讨论词学问题、交流和整理词学文献等活动。金兆蕃和陆维钊均有午...
8.[期刊]
摘要: 揭露了内藤湖南系日本政府密探,以“访学”为名来华刺探军政情报,并劫掠盗取文物、古籍之劣迹,辨明了《王国维年谱长编》及《王国维诗词笺注》对相关史事的误谱错注,彰...
9.[期刊]
摘要: 从西方世界移植的“行”,因不是本土自然熏陶出来的诗歌形式,在往后的培植中总显得水土不服,而这一情况要到“朦胧诗”之后才真正有所改变。“行”并非仅是表面躯壳,其...
10.[期刊]
摘要: 帝王情结是屈原文化个性的重要因子,《离骚》“求女”喻指对贤君的渴求,这种渴求源于诗人心中凝重的帝王情节。“求女”乃是诗人帝王情结的艺术幻化,是诗人忠君情感的哀...
11.[期刊]
摘要: 倪瓒的清閟阁雅集与顾瑛的玉山雅集显示出诸多不同特点,诸如不追求盛大场面与轰动效应,雅集成员多为性情相投的知己好友,雅集内容多为清赏山水景致与论诗品画,雅集目的...
12.[期刊]
摘要: 地名是凝结着历史记忆且能激发语词联想的文化符号,典型如金陵有数十种别称,并且因其不同的语词特点、典故来源、称名性质构成复杂而庞大的表意系统。其中,“金陵”一称...
13.[期刊]
摘要: 朱朱擅长调用视觉元素,他的诗充满视觉想象,具有绘画、电影般的视觉效果。《清河县》三部曲是朱朱洞悉视觉复杂性与神秘性的经典之作,既呈现了传统叙事没落后讲故事的新...
14.[期刊]
摘要: 欧阳江河是一个诗学抱负颇高的诗人,经过长期沉寂之后,他开始致力于写作史诗性质的长诗。然而,这只是他自己断言的诗学观念,具体到真实的诗歌写作中观念与实践还是存在...
15.[期刊]
摘要: 浙江宁波天一阁藏姚宗文《闲居诗》是目前已知唯一存世的姚宗文诗作集成,堪称孤本,具有较高的文献价值。通过《闲居诗》文本内容分析其刻本的性质及刊刻后在宁波藏书界的...
16.[期刊]
摘要: 作为明末清初的思想家和遗民代表,傅山具有深厚的佛学造诣,并且具有勇于探索的参禅悟道精神。傅山对佛教思想并不是一味地接受,而是批判地继承其思想精华。其诗文创作中...
17.[期刊]
摘要: 《白氏文集》自日本平安时代传入以来,对日本古典文学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研究白居易的众多日本学者中,丸山茂无疑是极具创新视角的一位。他在研究《白氏文集》时特别注...
18.[期刊]
摘要: 田雯七言歌行体咏物诗从题材内容上可分为三类:一是咏物,体物传神;二是咏物结合议论,表达对某一事物或社会某一问题的看法;三是咏物中抒怀,表达对人生遭际的感慨。艺...
19.[期刊]
摘要: 《再别康桥》着力表现了徐志摩对康桥的无限眷恋,真实反映了他对英国文化的热爱。从新批评文本细读的角度看,《再别康桥》中包含着悖论、隐喻、张力等,在逻辑、情感、内...
20.[期刊]
摘要: 薛梅(以下简称薛):王主席好!非常荣幸接受我们学校河北民族师范学院学报副主编王明娟的委托前来采访您。这是2023年后的又一次圆梦。记得第一次采访,您是在201...
1.[会议]
摘要: 魏晋南北朝采用赋体与骈体进行文学批评的分别是《文赋》和《文心雕龙》,然而这两部文本同时也都被诗化:或者文中广泛使用四、五言诗化句式;对称工整、节奏鲜明;或者以...
2.[会议]
摘要: 《诗经》在春秋中叶(约前550)己完全编定并广为流传,早于屈原作品(屈赋)至少227年.因为时间上存在先后继起的关系,屈赋问世不久,便有了与《诗经》关系的探讨...
3.[会议]
摘要: 孟子与齐宣王论乐,旨在倡导“与民同乐”的仁政思想,而“今之乐犹古之乐”说,并非其刻意提出的理论主张.因孟氏未有专门的完整的论证和辨析,此说留给后人颇多争议和阐...
4.[会议]
摘要: 天台登高,伫足远眺,绿野悠辽.畅凉亭秋寂,柏木萧萧;繁花落败,雪浸眉梢.衰草阴昼,倦鸟悲号,哀转催啼几欢嚣.望明月,晓星辉点点,和曲微聊.沐色春始多娇,博泛影...
5.[会议]
摘要: 岁月峥嵘,明鉴百年路,轻点由衷.夙夜忧惦牵肠肚,荏苒白发成丛.凝眸相迟,抚手宽虑,皆作平常恭.患陌似亲,寄予丝丝心重.可记经年常怀,婵娟映下,臞骨倚帘栊.窗外...
6.[会议]
摘要: 描绘铺写大礼的诗作,不仅记录了典礼的过程,更重要的是它通过作家的情感体验与仪式渲染,揭示了礼典的深层意蕴,仁宗朝的抒写如此,其他朝的抒写同样如此。祭礼活动本身...
7.[会议]
摘要: 甘肃古典诗词形式多样,内容丰富,有的展示甘肃绚丽灿烂的历史文化,有的描摹山河之壮观,有的吟咏风土人情之淳美,有的见证了陇右之重大历史事件.本文对甘肃古代诗词蕴...
8.[会议]
摘要: 杜甫陇右诗从形式和表象来看,有相当一部分描写的是边塞战争危机以及作者抑郁悲愁、凄苦愤懑之情,给人有种压抑的心理.但从风格、内涵、内容等方面进行品赏、分析,其雄...
9.[会议]
摘要: 自庄子、司马迁对“黄帝向广成子问道崆峒山”描写之后,历代文人墨客接踵而来,他们在汲取崆峒山的自然养料的同时,通过大量诗文记录了崆峒文化的深刻内涵.在研读历代诗...
10.[会议]
摘要: 民国学人朱宝莹所撰《诗式》通过选诗,对所选歌进行分类、分体、分品,并在此基础上解读唐人作诗之法,令读者在领悟唐人近体诗法度的基础上,进而学会作诗.民国唐诗学著...
11.[会议]
摘要: 当代诗人杨春茂先生的旧体诗创作,在美学上继承并发扬了中国古典诗词的风格及传统,主要体现在他在创作中运用了多种艺术表现手法、多元化的题材和积极、乐观、向上的诗风...
12.[会议]
摘要: 何景明现存的五首茶诗,可分为茗粥诗、饮茶诗和送茶诗.诗人在其诗歌中分别运用“看竹留”“病维摩”等典故,体现了诗人向往和追求清净无烦扰的美好生活.
13.[会议]
摘要: 唐代诗人白居易的60多首茶诗中,提及很多茶器和饮茶方法.结合近年来出土文物和唐宋时期的绘画作品,将它们进行比对,有助于人们更好地了解这些茶器的功用,增加诗与画...
14.[会议]
摘要: 茶诗是指以茶为主题或包含茶字、茶意的诗,是茶文化吸收、融合或向诗中浸渗而形成的成果.中晚唐时期是中国茶诗的急剧发展期.在此期间,茶诗受唐代诗歌发展的影响,产生...
15.[会议]
摘要: 将园林别业作为诗歌的题写对象,出现于魏晋时期,在唐代形成规模并趋于兴盛.大量的题园诗实凝聚了唐代文人的园林审美观念,即方外之名的追求、自适生活的表达、不平与无...
16.[会议]
摘要: 《二酉英华》是清代冯世瀛所编辑的有关酉阳、秀山、彭水、黔江籍诗人所作诗歌的第一部总集.在该诗歌总集中,不少人用诗歌咏赞的凝练笔墨,描述了中国土司时代酉阳司的文...
17.[会议]
摘要: 吉安古称庐陵,是江西文化发展最为突出的地区之一.无论是代表人物还是其科举进士、宗教文化、文学成就、史学业绩等都位居江西的前列.吉安的重仕、重学社会风气与宋代的...
18.[会议]
摘要: 本文通过对《诗经》草木及其染色探讨,讨论了其与中国传统色彩背后的联系.通过研究发现,《诗经》草木名称中,绿、蓝、葛、朴、甘棠、榛、桑、栗、漆、艾、茹藘、栩、菅...
19.[会议]
摘要: 海子是后朦胧时代的重要代表之一.他在当代文学史上以“神话”为存在方式,在这条不断悲痛的道路上影响着我们的精神世界.其诗歌中的小麦、大地、大海等都形成一系列关联...
20.[会议]
“同一”意境的营造对风格的影响——试从曹操、李清照部分作品浅析
摘要: “意象”、“意境”、“风格”,作为独立理论范畴,在学术界已有不同层次、不同角度地解读和论证,但是意境与风格之关系的辨析,虽有也只是零金碎玉,至今仍没有较为系统...
1.[学位]
摘要: 元代是散曲发展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不仅在散曲创作上呈现出派别林立、名家辈出的繁荣状况,而且在文献整理、理论总结方面同样涌现出诸多成果。其中,便出现了元人选散曲...
2.[学位]
摘要: 王家新是为当代诗坛带来尺度的诗人。从90年代初时代命运的内在承担,到晚近丰富世界的个人“旁注”,王家新的诗歌越来越展现出一种诗学“人类学”的特征,即从诗学的众...
3.[学位]
摘要: 邵祖平是民国时期古典文学家,长期于高校任教,善诗词,有《培风楼诗》,现存词共105首,内容丰富,刚柔并济,善于多方学习。又另有《词心笺评》一书,全力标举词心,...
4.[学位]
摘要: 在中国辞赋文学发展的历史长河中,动物赋是非常重要的一类题材。历经先秦两汉、魏晋南北朝的起源与流变,到了唐代,动物赋呈现出繁荣昌盛的发展局面。那么,唐代动物赋的...
5.[学位]
摘要: 唐五代涉赣诗作为唐五代时期江西地域文学发展程度的一种直观反馈,彰显出江西地域文学的水平与价值。唐五代涉赣诗是指诗歌内容涉及江西事物的诗歌,诗歌内容主要包含了江...
6.[学位]
摘要: 杜甫一生创作颇丰,而其边地创作尤甚。本文采用文献研究法、文本细读法、文学地理学方法及比较分析法对杜甫的边地诗进行研究。研究杜甫边地诗,不仅可以让我们了解杜甫与...
7.[学位]
摘要: 辛弃疾作为南宋词坛大家,研究者层出不穷。然而,以往研究者多着重于其词所抒发的爱国情怀、忧患意识等,对其词的叙事研究还存在不足。事实上,以抒情为主的稼轩词,在叙...
8.[学位]
摘要: 翁方纲(1733-1818),字正三,又字叙彝。直隶大兴(今属北京)人。其著述宏富,于书法一道,除《粤东金石略》《两汉金石记》等为金石学界所熟知之经典外,尚有...
9.[学位]
摘要: 清代,随着科举试诗制度的重新恢复,一大批研究科举试诗的批评著作也随之出现。受此风气影响,梁章钜搜集古今论及试律诗的著作并加以批评,编成《试律丛话》一书。《试律...
10.[学位]
摘要: 以诗论稗,是指以诗体形式进行古代小说相关批评的文学现象,它是少有关注的古代小说批评文献,亦是古代诗歌作品中较少受到正视的题材内容。这样一种两不关涉的存在与研究...
11.[学位]
摘要: 《文选》是我国现存最早的一部诗文总集,在中国文学史上产生过深远的影响。萧统编纂《文选》首立“赠答”类,收录自王粲到任昉,共72首赠答诗,诗歌选录数量仅次于杂诗...
12.[学位]
摘要: 苏轼作为宋代百科全书式的文人代表,他的多种类型文学作品都被学者拿出单独研究。涉及科技内容的作品却向来受到的关注不多,而这类作品又兼备文化和史料价值,对地方文化...
13.[学位]
摘要: 李德裕的一生是和唐王朝的命运紧密相连的,他心怀社稷,积极革新,政绩斐然,却因牛李党争而惨淡收场,令人唏嘘。李德裕在创作上也用力甚勤,并取得了非凡的成就,其中辞...
14.[学位]
摘要: 王回(1023-1065),字深父,又作深甫,北宋福州侯官人。王回擅长古文,是古文运动的积极参与者,在文坛上占有一席之地。但因为其着述大多在後世散佚,他的名声...
15.[学位]
摘要: 莲荷文化历史悠久,从先秦时期开始,由于其具有的实用价值和先民对图腾的崇拜,与民众的生活发生紧密的联系。莲荷意象在《诗经》和《楚辞》中开始形成,经过历代的发展,...
16.[学位]
摘要: 孔子作为儒学思想范式的创造者,几千年来在思想文化等领域都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与此同时孔子这一人物形象也广泛进入了文学文本,探究历代文人笔下的孔子书写,也是全面把...
17.[学位]
摘要: 叶嘉莹先生从教70年来,始终满怀一颗赤子之心从事古典诗词的研究工作。她凭借自己深厚的古典诗词修养,始终秉持对西方文学理论不盲从的冷静态度,以传承中华诗词文化为...
18.[学位]
摘要: 古人所称“中原”,大致包括今天的河南地区,自西周起就是族群杂居和礼乐推行的重地。两周之际时,礼乐的控制地位松动,中原地区的文化融合走向了更加多元的方向。在这种...